1.翰的意思,翰怎么读
读音: hàn
意思:长而硬的羽毛,古代用来写字。后来借指毛笔、文字、书信等:~墨。华~(对他人来信的美称)。
笔划:
组词:
1、翰林[hàn lín] 唐代为朝廷撰拟文书的官。唐玄宗设翰林学士,成为皇帝机要秘书,曾为内相。明清设翰林院,掌修国史,记载皇帝起居,草拟制诰。其长官以大臣充任,称“掌院学士”。
2、文翰[wén hàn] 文章。
3、华翰[huá hàn] 敬辞,称对方的书信。
4、驰翰[chí hàn] 犹驰毫。
5、白翰[bái hàn] 鸟名。即白雉。
扩展资料
引用
1、《凤衔杯·有美瑶卿能染翰》宋代:柳永
有美瑶卿能染翰。千里寄、小诗长简。想初襞苔笺,旋挥翠管红窗畔。渐玉箸、银钩满。
翻译:美丽的瑶卿是位能诗能文的才女,从千里之外寄来了一首小诗,一封长信。看了这封信和小诗,眼前不由得呈现出她刚折纸准备书写时的样子。她在红红的小轩窗边,挥动翠管,不一会儿就写好了,不管是小篆还是草书,都写得恰到好处,或笔力遒劲,或笔姿优美。
2、《行路难三首》唐代:李白
君不见吴中张翰称达生,秋风忽忆江东行。
翻译:你不知道吴中的张翰是个旷达之人,因见秋风起而想起江东故都。
3、《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唐代:杜甫
赋料扬雄敌,诗看子建亲。李邕求识面,王翰愿卜邻。
翻译:我的辞赋能与扬雄匹敌,我的诗篇可跟曹植相近。李邕寻求机会要和我见面,王翰愿意与我结为近邻。
2.天字篆书怎么写
1、天字大篆写法如下:
2、天字小篆写法如下:
天[ tiān ]的基本解释
1、在地面以上的高空 :天空。
2、在上面 :天头(书页上面的空白)。
3、气候 :天气。
4、季节,时节 :冬天。
5、日,一昼夜,或专指昼间 :今天。
6、指神仙或他们所住的地方 :天上。
7、自然界 :天籁(自然界的声音,如风声、鸟声、流水声)。
8、〔天干(gān)〕古代用来记日或年的字,有“天干”和“地支”两类,天干共十字: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亦称“十干”。
9、自然的、生成的 :天然。
扩展资料
一、字形演变
二、说文解字
文言版《说文解字》: 天,顚也。至高无上,从一、大。
白话版《说文解字》: 天,头顶。至高无上,字形由“一、大”构成。
三、相关词汇解释
1、天地[tiān dì]
天和地:炮声震动天地。
2、阴天[yīn tiān]
布满云的天空。
3、明天[míng tiān]
今天的下一天。
4、先天[xiān tiān]
指人或动物在胚胎时期就形成或具有的。与“后天”相对:先天不足。
5、前天[qián tiān]
时间词。昨天的前一天。
3.江南四大才子
唐伯虎 唐寅(1470~1523年),字伯虎,又字子畏,别号六如居士、桃花庵主、鲁国唐生、逃禅仙吏等,有“江南第一风流才子”之美称,苏州人。
明代著名书画家、文学家。绘画与沈石田、文征明、仇英齐名,史称“明四家”。
诗词曲赋与文徵明、祝允明、徐祯卿并称“江南四大才子”,为江南四大才子之首。 唐寅曾祖父起,世代在苏州经商,父母在皋桥开设酒肆。
唐寅自幼天资聪敏,熟读《四书五经》,博览《史记》、《昭明文选》等史籍。喜爱绘画,稍长即拜名画家周臣为师,又与文征明同师沈周。
16岁时参加童生试,经县试、府试、院试,高中第一名案首。明弘治十一年(1498年)赴南京乡试,又中第一名解元。
次年,唐寅进京会试,因涉嫌程敏政受贿案,贬谪往浙江为吏。唐寅耻不就官,归家后纵酒浇愁,傲世不羁。
唐寅31岁开始“千里壮游”,足迹遍及江、浙、皖、湘、鄂、闽、赣七省。贫困之下,以卖画为生。
唐寅擅画山水,及工笔人物,尤其是仕女,笔法秀润缜密、潇洒飘逸。“唐画”为后世画家所宗。
传世作品有《骑骡归思图》、《秋风纨扇图》、《李瑞瑞图》、《一世姻缘图》、《山路松声图》等。诗词散文有《六如居士全集》。
明正德四年(1509年),唐寅在苏州城北的宋人章庄简废园址上筑室桃花坞,有学圃堂、梦墨亭、竹溪亭、蚊蝶斋等(亦称唐家园,遗址在今桃花坞大街)。他的后半生主要生活在桃花坞,一生中的主要艺术作品也产生于此。
唐寅晚年,精神空虚,“皈心佛乘,自号六如”,思想趋向解脱颓唐,又将自己的屋舍改称为庵。明嘉靖二年(1523年),唐寅去世,享年54岁。
唐寅墓位于虎丘区,经整修,1986年10月22日对公众开放。 由于其潇洒飘逸、傲世不羁,又治印“江南第一风流才子”章,仕女画登峰造极,故被后人误解,留传许多风流传说,如“唐伯虎三点秋香”等。
其实他坎坷一生,贫困凄苦。可谓是我国古代知识分子怀才不遇、无以报国的典型。
明嘉靖二年(1523),54岁他健康状况更差,这年秋天,应好友邀请去东山王家.但见苏东坡真迹一词中有二句: “百年强半,来日苦无多 ”,正好触动唐寅心境,他一阵悲伤,告别回家后,从此卧病不起,不久结束了他凄凉的一生。死后葬在桃花坞北。
嘉靖26年迁葬到横塘镇王家村。他逝世后由其亲友王宠、祝允明、文徵明等凑钱安排后事,祝允明写了千余字的墓志铭,由王宠手书,刻在石碑上。
后世有关唐寅的生平事迹大多是从这墓志铭中得到的。 [编辑本段]祝枝山 祝允明(1460-1526年)是明代书法家,字希哲,号枝山,因右手多生一指,又自号枝指生。
江苏长洲(苏州)人,出生于七代为官的魁儒家庭。与唐伯虎、文徵明、徐祯卿并称“江南四大才子”(也称吴门四才子)。
祝枝山自幼天资聪颖,勤奋好学,5岁时就能书一尺见方的大字,9岁便能作诗文,被称为“神童'。10岁已博览群书,文章瑰丽,才智非凡。
7岁即中秀才,32岁中举人,曾任兴宁知县、应天府通判等官。由于生性佚荡,不满官场腐败之风,遂借故辞官回苏,广交朋友,召客豪饮,烧酒解愁,以泄愤世之情。
祝枝山集各书家之长,领一代风骚,是吴门书派中“明中期三大家”之一。其书法吸取唐虞世南、元赵孟頫书法之神,扬晋王羲之、王献之行书、唐怀素草书之势,融会贯通,自成一体,发展为自己的独特狂草,被誉为“明朝第一”,流传有“唐伯虎的画,祝枝山的字”之说。
祝枝山所书写的“六体书诗赋卷”、“草书杜甫诗卷”、“古诗十九首”、“草书唐人诗卷”及“草书诗翰卷”等都是传世墨迹的精品。祝允明虽无名画,但也能画画,唯很少动笔,传世之作更少。
祝枝山为人风趣洒脱,才华横溢,好游山玩水而不拘小节。由于祝允明有不胜枚举的趣事轶闻,是极现成的创作素材,所以他常以足智多谋、能言善辩、乐于助人的形象出现于《三笑》、《王老虎抢亲》等众多的戏曲艺术作品中。
祝枝山尚有《江海歼渠记》、《新闻记》、《九朝野记》、《枝山前闻》、《浮物》、《老怪录》、《苏材小纂》、《怀星堂集》等书传世,并编有《兴宁县志》。 嘉靖五年(1526年)卒,享年67岁。
祝枝山死后葬于苏州近郊横山祝氏祖坟,但沧海桑田,坟已夷平。 [编辑本段]文徵明 文徵明(1470~1559年),初名壁,字征明,后更字征仲,号停云,别号衡山居士,人称文衡山。
长洲(今苏州)人。“吴门画派”创始人之一。
与唐伯虎、祝枝山、徐祯卿并称“江南四大才子”(也称吴门四才子)。与沈周、唐伯虎、仇英合称“明四家”。
54岁时以岁贡生诣吏部试,授翰林院待诏,故称文待诏。 文徵明出身书香门第,祖父及父亲都是文学家。
但文徵明幼时并不聪慧。稍长,学文于吴宽,学书于李应祯,学画于沈周,终于“大器晚成”。
文徵明擅长山水,亦工花卉、人物。早年画风细谨,中年较粗放,晚年渐趋醇正。
粗笔有沈周温厚淳朴之风,又有细腻工整之趣;细笔取法于王蒙,取其苍润浑厚的构调,又有高雅的风采。长于用细笔创造出幽雅间静的意境,也能用潇洒、酣畅的笔墨表现宽阔的气势。
画人物和水墨花卉,技法熟练,风格秀丽。画水仙多用冰白知法,花叶离披,备天。
4.祝枝山简介
祝枝山简介:
祝枝山原名叫做祝允明,1461年的1月17日在古时长洲出生,因为他的长相很奇特而且经常自己说自己很丑陋,再加上他的右手有枝生手指,所以自己给自己封了个雅号叫做枝山。
祝枝山虽然是明朝时期著名的书法家,也同时和他与唐寅、文徵明、徐祯卿并称吴中四才子,但是在他年少的时候仕途却非常坎坷。
他在十九岁的时候考中了秀才,并且先后五次参加了乡试才在1492年的时候考中举人,后来又参加了七次会试都没有通过,知道他的儿子祝续在他的前一科考中进士以后,祝枝山才放弃了继续考试的念头。
不得已之下,祝枝山以举人的身份选官,在1514年的时候被封为广东兴宁县的知县,后来又被提升为应天府通判,在担任应天府通判不久后,祝枝山就称病回到了家乡,并且在1527年1月28日去世。
扩展资料:
有一年春节前夕,祝枝山跑到苏州去看他的好朋友文征明,听说当地有位陈老先生很会敲竹杠,大家都敢怒而不敢言,祝枝山便决定教训他一顿。
他眉头一皱,计上心来,在除夕之夜,他写了一副对联,叫人送给陈老先生。陈老头打开一看,上联写的是新岁逢春好不倒楣,下联则是终年倒运少有余财,当即气得不得了。
后来打听之后,才知道写这副对联的是祝枝山。于是,陈老头立刻派人找祝枝山讲理。祝来了以后。陈老头气呼呼地说:新春对联,都图个吉利,你怎么尽给人写倒楣的话,真是岂有此理。
祝枝山听了,故意装迷糊地说:这怎么是不吉利的话呢,我写的完全是吉利话。你如不相信,我们打二百两银子的赌吧。
两人说好后,祝枝山拿起那副对联来,高声念道:新岁逢春好,不倒楣,终年倒运少,有余财。念完后,笑嘻嘻地拿着二百两银子走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祝枝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