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求诗歌朗诵的专业评语
就我个人所知,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1、语言表达:(3分)普通话标准,吐字清楚、准确,语言生动,语气、语调、声音、节奏富于变化,轻重缓急、抑扬顿挫切合诗歌朗诵的内容,能准确、恰当地表情达意,舒心悦耳,娓娓动听。
2、态势神情:(1分)姿态、动作、手势、表情、眼神能准确、鲜明、自然、形象地表达朗诵内容何思想感情,渲染气氛,增强表达效果,不矫揉造作,夸张别扭。3、仪表形象:(1分)服饰大方、自然、得体、举止从容、端正,精神饱满,态度亲切。
4、朗诵效果:(3分)朗诵有感染力,使人在优美的声音中得到美的享受,具有鼓舞性、激励性、感召力。能拉近与听者的情感距离,充分调动听众的情绪,能够使听众产生感情共鸣。
5、自创作品:(1分)分为优秀自创作品、一般自创作品。若参赛选手的作品非原创,则该项得分为0.4—0.7分。
6、时间要求:(1分)时间为2-5分钟。7、评分原则:评分时,去掉一个最高分,去掉一个最底分,取平均分。
2.评价别人的朗读
在《爷爷和小树》这一课的教学中,在学生初读后,按惯例,我抽了一部分学生检测朗读课文的情况。
与以往不同的是,我试着教孩子学习怎样评价他人的朗读。在一学生读之前,我就布置了听的任务:“你们现在就是朗诵比赛的裁判,请你们认真听,待会儿要请你评一评他读得怎么样。”
当孩子们被老师授予裁判的头衔后,听的积极性明显升温。瞧黄欣幸,边听边用小手指着,生怕漏掉一个。
看喻乐延,发现有同学读错了一个音后,还把他划了出来,真是个负责任的小裁判。小j读完了,我请陈楷男来谈谈。
他倒不客气,可能是初生牛犊不怕虎吧,就说开了:“我觉得他读得还不错,不过声音太轻了些。”哟,到别小看了他,说得还挺在理的——一语道破了对方的缺点。
我表扬他说,陈楷男倒真会说话,先说别人的优点,这样人家听着才会舒服些。小h读好了,可我怎么着听来都觉得吃力。
这时,要不要请小朋友来评呢?我的对策是还是避而不谈为好。于是,这个裁判就有我来示范:“老师听得出,你读得很努力,但好多地方打了疙瘩。
我想,这说明我们还欠多读。请大家再认真地读一遍吧!”小f读后,我请陆学锴来评价。
他说:“你读得有点感觉。”这感觉一词,可算是我教低段以后,评价朗读时的专业术语。
我总觉得,对低年级的小朋友来说,谈“有感觉”比谈“有感情”更通俗易懂,更为学生所接受。在朗读指导时,我经常挂在嘴边的是“把你的感觉读出来,你感觉到了什么,就怎样读。”
看,这一词,已用到了学生对他人的朗读评价上,可见其影响之深。第一次朗读评价训练可以说是初告战捷,这归功于学生的投入与专注,也取决于教师的适时、正确的引导。
3.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有效地朗读评价
一、善于使用不同的鼓励性语言,激发学生评价欲望。
学生读完书后不给予评价或只是简单地、一概而论地说“好”与“不好”的做法是不可取的,这样不利于学生朗读水平的提高,而且容易挫伤学生读书的积极性。所以学生读书后教师要及时地给予具体的、恰如其分的评价,并且要让学生知道自己哪个地方读得好,哪个地方还需改进。只有如此,才能真正使学生读有所思,读有所得。评价的语言还要丰富,要给学生以新鲜感,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就赞叹语而言,也不能一成不变。当学生朗读得十分出色时,教师可充满激情地这样评价:“你读得真精彩,请你把这句话再读一遍。”“到现在为止,你读得最棒!”“你读得比老师还要好,祝贺你!”“你读得声情并茂,老师和同学们也感动了。”“你读得真投入,你的朗读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多么宁静的图画啊!”等等,在教师和同学真诚的赞美中,成功的喜悦一定会涌满他的心房。有时,还可以用体态语言来给予评价:翘翘大拇指,鼓鼓掌,发自内心的微笑,连连点头,或奖给他们一颗红五星,一朵小红花,一种成就感会激励着学生不断探索,努力创新。同时,学生看到老师评价的这样高兴,他们从心里都会有评一评的念头,都想去感受评价的乐趣。
二、以诱导评价的方式指引学生参与朗读评价。
低年级孩子的语感、朗读节奏感方面较薄弱,孩子在朗读中出现的小错误,诸如很长一段漏个字、加个字什么的也是难免的。可有时孩子们的朗读错误百出,或是对朗读材料明显处理不当,教师如也一味地夸“棒!”“好!”就是不负责任;若是见孩子的表现与自己的要求相差甚远,教师干脆用“谁再来”的方法另请高明,频繁地换学生,直至找到高手,才啧啧称赞,这也是不可取的。好的老师应当善于巧妙、机智地诱导评价学生,做到引而不发。如:我在指导朗读《数星星的孩子》奶奶笑着说:“傻孩子,又在数星星了。那么多星星,一闪一闪地乱动,眼都看花了,你能数得清吗?” 时,一名学生在朗读时把“又”字读得很重,声音拖长。我先赞赏:“你读得多好啊!”又及时追问:“你为什么把‘又’字读得很重,把声音拉长呢?”学生答道:“这‘又’字很重要,说明张衡经常在数星星,他很专心又很耐心,所以我这样读。”这样诱导学生自评,把朗读技巧与理解课文内容结合起来,一箭双雕。又如:鼓励学生评价教师的范读。不仅能创设宽松、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是课堂以学生为主体教学思想的体现,更重要的是能让学生在评议过程中掌握朗读的方法。又如我在教《恐龙灭绝》时,是这样引导学生评的:
师:这篇课文写得真好,既生动又有趣,我真爱读,接下去我读给你们听,好不好?不过,我读了以后,你们要帮助我,给我提提意见,你们敢不敢提呀?
生:敢! 师:真的? 生:真的! 师:好,我读了以后,看你们是不是真的敢提意见,而且提的意见很正确。(师读课文。) 生:老师,你有一个字没读准。
4.如何评价《朗读者》
《朗读者》是德国当代作家施林克的一部不足十万字的小小杰作。
可以从三个层面来解读这部作品。最为外在并最为宏大的,当然是反纳粹的层面。作者在这个层面上有不少重要突破:他写出了犹太人在集中营里那种生死由之、一切不为所动的麻木状态,也写出了法西斯军人在大批杀人时丝毫不投入感情的“工作状态”,这两种状态都是要将人性从人的身上抽离后才可能实现的,当事人越冷漠,我们今天读来就越感到震撼与可怖。小说还写出了历史评判对于不同的个人往往会“见林不见木”的缺憾,也写出了下一代人对于前一代的罪行那种承担与厌恶相交织的尴尬。这都是独到而深刻的。
第二个层面是关于汉娜的选择,我以为它在小说中的分量一点也不低于对纳粹的反思。汉娜是个极有个性的人,美丽而又勤奋,努力工作并充满生气,她还是个真正的文学爱好者,有极高的审美感悟力。然而,为了掩饰自己不识字,她一再以命运作抵押。当她宁可被判重罪时,“我”想要救她,差一点就向审判长说了真相。但在此前他与研究哲学的父亲有过一段对话:
“你还记得吗?你小时候,每当妈妈给你讲些其实是为你好的话,你是如何大发脾气的?……但是对大人来说,我绝对看不出有任何理由,可以代替别人做决定,而推翻那人自己觉得比较好的做法。”
“即使他们自己后来也觉得,那样做原来更幸福,也不该强加么?”
他摇摇头:“我们现在不谈幸福,我们是在讨论尊严和自由。”
“我”终于没有代她说出实情,虽然他明知这么做的代价。其实单是汉娜的选择,就足以写成一部长篇,她的悲剧正是自我选择与时势所迫共同造成的。在本质上她是善良的,但她的选择让她成了另一种人。人的各种选择,其原因本来就不会相同,有些就是离奇的甚或微不足道的,人生和历史的偶然性与复杂性,往往即由此而来。存在主义哲学有一句名言:“存在先于本质”,就是说的由选择造成了存在,而不是由本质造成了存在;相反,存在又反过来规定了人的“本质”。汉娜正是这样的典型。
第三个层面,便是“我”与汉娜的爱情关系,或推而广之,泛指一切人与人的关系。这是书中分量最重的层面。为能单刀直入,我借用存在主义的另一句名言:“他人是地狱。”小说写了“我”与汉娜的相爱,但他们最融洽的时候,恰恰是相互并不了解的初始阶段。当越来越了解对方时,就都开始回避亲密的交往了。当然,他们也希望对方能向自己坦陈一切,而自己的秘密却不愿交出去。汉娜识字以后,设法找来各种关于集中营的书,她在反思,但她不愿和“我”多说。她告诉他:“我一直有一种感觉,就是人家不了解我……你明白吗,如果没人理解你,那么,也就没人能要求你讲清楚,就是法庭也不可以要求我。不过,死掉的人却可以,因为他们理解我。”她每天晚上都在和死掉的人,当然也和书中的人对话。对于活人她已经不抱希望。在她识字后的一两年里,也曾那样天真地渴望过他的回信,因为她终于克服了一生的最大障碍,而从文学中她也早已体验过文字表达人心的力量了,可回信终于没有来。这使她由失望而绝望,此后,她不再锻炼,不再爱清洁,开始暴饮暴食,人也迅速衰老了。她在他去接她出狱的当日自杀,可以看作她对所爱的人的一种报复,也可以说是她对于未来的亲密交往的恐惧和绝望。存在主义是一种对外部世界感到绝望后转而从一己的选择中寻找心灵出路的哲学,它对他者间的交往未免看得过于黯淡,但在揭示人性的弱点上却又异常深刻。
5.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有效地朗读评价
一、善于使用不同的鼓励性语言,激发学生评价欲望。
学生读完书后不给予评价或只是简单地、一概而论地说“好”与“不好”的做法是不可取的,这样不利于学生朗读水平的提高,而且容易挫伤学生读书的积极性。所以学生读书后教师要及时地给予具体的、恰如其分的评价,并且要让学生知道自己哪个地方读得好,哪个地方还需改进。
只有如此,才能真正使学生读有所思,读有所得。评价的语言还要丰富,要给学生以新鲜感,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就赞叹语而言,也不能一成不变。
当学生朗读得十分出色时,教师可充满激情地这样评价:“你读得真精彩,请你把这句话再读一遍。”“到现在为止,你读得最棒!”“你读得比老师还要好,祝贺你!”“你读得声情并茂,老师和同学们也感动了。”
“你读得真投入,你的朗读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多么宁静的图画啊!”等等,在教师和同学真诚的赞美中,成功的喜悦一定会涌满他的心房。有时,还可以用体态语言来给予评价:翘翘大拇指,鼓鼓掌,发自内心的微笑,连连点头,或奖给他们一颗红五星,一朵小红花,一种成就感会激励着学生不断探索,努力创新。
同时,学生看到老师评价的这样高兴,他们从心里都会有评一评的念头,都想去感受评价的乐趣。二、以诱导评价的方式指引学生参与朗读评价。
低年级孩子的语感、朗读节奏感方面较薄弱,孩子在朗读中出现的小错误,诸如很长一段漏个字、加个字什么的也是难免的。可有时孩子们的朗读错误百出,或是对朗读材料明显处理不当,教师如也一味地夸“棒!”“好!”就是不负责任;若是见孩子的表现与自己的要求相差甚远,教师干脆用“谁再来”的方法另请高明,频繁地换学生,直至找到高手,才啧啧称赞,这也是不可取的。
好的老师应当善于巧妙、机智地诱导评价学生,做到引而不发。如:我在指导朗读《数星星的孩子》奶奶笑着说:“傻孩子,又在数星星了。
那么多星星,一闪一闪地乱动,眼都看花了,你能数得清吗?” 时,一名学生在朗读时把“又”字读得很重,声音拖长。我先赞赏:“你读得多好啊!”又及时追问:“你为什么把‘又’字读得很重,把声音拉长呢?”学生答道:“这‘又’字很重要,说明张衡经常在数星星,他很专心又很耐心,所以我这样读。”
这样诱导学生自评,把朗读技巧与理解课文内容结合起来,一箭双雕。又如:鼓励学生评价教师的范读。
不仅能创设宽松、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是课堂以学生为主体教学思想的体现,更重要的是能让学生在评议过程中掌握朗读的方法。又如我在教《恐龙灭绝》时,是这样引导学生评的: 师:这篇课文写得真好,既生动又有趣,我真爱读,接下去我读给你们听,好不好?不过,我读了以后,你们要帮助我,给我提提意见,你们敢不敢提呀? 生:敢! 师:真的? 生:真的! 师:好,我读了以后,看你们是不是真的敢提意见,而且提的意见很正确。
(师读课文。) 生:老师,你有一个字没读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