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八股文怎么写
八股文,是明清科举考试所采用的一种专门文体。又叫制艺、制义、时艺、时文(相对于古文而言)、八比文等。它要求文章必须有四段对偶排比的文字,总共包括八股,所以称八股文。“股”或“比”,都是对偶的意思。
八股文滥觞于北宋。王安石变法,认为唐代以诗赋取士,浮华不切实用,于是并多科为进士一科,一律改试经义,文体并无规格,不一定要求对仗排偶。但有的考生不自觉地运用排比笔法,写成与八股文类似的文章。元代科举考试,基本沿袭宋代。明代洪武元年(1368),诏开科举,对制度、文体都有了明确要求。成化年间,经王鏊、谢迁、章懋等人提倡,八股文更为兴盛,并逐渐形成比较严格的程式。此后,一直沿用下来,直到戊戌变法后,才随着科举考试的停止而废除。
八股文的基本特点,大致为以下几方面:1.题目一律用《五经》、《四书》中的原文。2.内容必须以程朱学派的注释为准。3.体裁结构有一套固定的格式。全文由破题、承题、起讲、入题、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大结等部分组成。
八股文的字数也有限定。明初制度:乡试、会试,用《五经》义一道,500字。《四书》义一道,300字。清康熙时要求550字,乾隆以后一律以700字为准。书写亦有格式。
明清两代,八股文是几乎所有官私学校的必修课。从童试到乡试、会试都要用它。不会写八股文,就无法通过科举考试,就难以做官。而八股文的惟一用途,即在于应付科举,此外毫无实用价值。
2.八股文怎么写好
自我等接受教育以来,接触到的八股文名声总是欠佳,如党八股、学术八股等,八股文就是旧文化旧文学旧文言的象征,是科举压抑创造的僵硬应试手段,反八股之声不绝于耳。
钱穆在台北考试院讲演,对于八股文,他如是说:“于是于四书义中,演变出八股文。其实八股文犹如唐人之律诗,文字必有一定格律,乃可见技巧,乃可评工拙,乃可有客观之取舍标准,此亦一种不得已。”并指出:“若谓政府有意用八股文来戕丧人才,此则系属晚清衰世如龚定庵等过激偏言。”“然《四书》义演成八股,则经术其名,时艺其实,朝廷取士标准,依然在文艺,不在义理,仍不失为是一种中立性的”,钱穆认识到八股文并非是朝廷用来戕害人才的工具,它只是统治者为选拔人才不得已而为之的取士标准。此评价可谓客观理性。
《八股文的结构》一文中指出,八股文凝结了精巧美雅的结构意识和修辞意识,长于辨物析理.便于判分定等,因而是一种既适用于考试选拔又有一定借鉴价值的集成性文体。明清两代科举考试中,八股文既是命题作文又是定体作文。就前者而言,四书《论语》、《大学》、《中庸》、《孟子》及五经《诗》、《书》、《礼》、《易》、《春秋》等是命题来源。一篇完整的八股文由破题、承题、起讲、入题、起股、出题、中股、后股、束股、收结等十部分组成,其文体学内涵十分丰富。若真是一篇好八股文,用学生幼时看《儒林外史》中印象极深的那句话——“做得花团锦簇一般”来形容毫不为过。怎么样写好一篇八股文呢?学生不才,接触较少,但试跟着前人足迹略谈拙见。
一
一、八股文属于理论型文体。理论思维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三个步骤依次展开,即引论、本论、结论。就八股文构成要素而言,破题相当于引论,承题以下至束股相当于本论.收结相当于结论。八股文多以三、五百字或六、七百字为定制,文体规模虽然不大,但包括三分结构在内的多种结构性要求却极其严格,这意味着写作时必须具备明确的文体结构意识。
二、四分结构。即起、承、转、合等四个部分。五言八句或七言八句的律诗创作中,一二句、三四句、五六句、七八句等分别是意义相对独立的结构,之问要依起始、承接、转衍、圆合的逻辑或意脉关系构成意义有机体。起承转合在八股文中表现为,应破题为起,承题至起股为承,出题至束股为转,收结为合,思维要求顺畅和严谨。
三、修辞方面。八股文中要求整散结合。整即整齐、匀称,要用骈偶修辞;散即参差、错落,纯用自然语式。前者有文意的庄重美和文面的造型美,后者有文气的疏宕美和文面的变化美。八股文的起股、中股、后股、束股等部分要整行,其余部分可以整行,也可以散行,若能做到整散结合,气韵优美,这样的八股文最上乘。
四、八股文的重要本质特征之一是比较接近诸子文体。诸子文体也属于理论型。具体分析论述中,八股文在股与股之问常常就问题的正反两个侧面作展开,例如利弊、优劣、高下、长短等,或依同类事物作排比展开。这种分析策略体现了一分为二的朴素辩证法思想。如果写作中运用得当,能较好地起到相反相成或排比相成的表达效果。
这四点主要是从写作技巧上来谈,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对八股文也做出思想性精辟论述。学生对其中几点颇为敬佩赞同,在此借用。
第一, 理,在中国传统文体中,八股文可以说是最直接论道的一种,它以“载道”为其最基本的追求。此处的“道”即“理”,即儒家为维持封建统治而张扬的纲常伦理。为了阐释儒家经典的“义理”,以及宋儒的思想精神,必须要入口气。这是八股文最基本的作法之一。没有博大的胸怀,则难以为圣贤立言。王夫之认为:高品味的八股文境界对代言者的要求是相当苛刻的,“酸寒嚣竞之心”与孔孟圣贤的从容气度风马牛不相及,也就失去了代言之资格,勉强为文只能是自露其丑。
第二, 王氏认为八股文用字需“简”“精”。他说:“古者字极简,秦程邈作隶书,尚止三千字;许慎说文,亦不逮今字十之二三。字简则取义自广。”“填砌最陋。填砌浓词固恶,填砌虚字愈阑珊可憎。作文无他法,唯勿贱使字耳。”“古人修辞立诚,下一字即关生死。”表现了王夫之对八股文遣词造句要求非常的严格。为了使自己的文章文采出众,需用心学习古人。他说:“欲除俗陋,必多读古人文字,以沐浴而膏润之。然读古人文字,以心入古文中,则得其精髓;若以古文填入心中,而亟求吐出,则所谓道听而途说者耳。”
林林总总说了这么一篇东西,也看过几篇优秀的八股文做揣摩,但肚里底墨有限,要写出精粹的古文化结晶还很困难。“今八股”随处可见,虽易敷衍成文,但始终不如八股文那般闪烁思想文学功底之美。学生妄谈了。
3.八股文写法
要而言之,“八股文”是一种以儒家“四书”为题目的议论文体。
它最主要的特点有两个:一个是要求文章必须模拟儒家祖师的口气去发表议论,即俗称的“代圣人立言”:另—个则必须按一种基本的逻辑、结构去行文,其中包含较为固定的对仗规定,即常说的“八股”。“八股文”的字数有限制,各个时期不同,一般低于一千字。
“八股文”的标准结构范式,共有十个部分: 1、“破题”。 “八股文”的题目均出自“四书五经”。
它可能是—段原文。也可能是截取的不完整的文字,甚至有前后文字截断,然后拼接起来当作文题的现象。
这也正是戊戌变法时,很多有识之士痛斥“八股文”的弊害之一。所谓“破题”就是文章起首必须用二句话,把经文原来的“题字”、“题意”破解开。
如果不破,则称之为“骂题”。“破题”不一定用偶句。
2、“承题”。 因为“破题”仅仅两句话,很难将题意解释得完全、清楚。
所以,“承题”,即是承接“破题”,继续将“破题”之意引申、发挥,以使其明白、晓畅。通常只用四五句话,不可过长。
“承题”亦不定用偶句。 3、“起讲”。
又叫“小讲”,亦即开始进入议论的意思。通常用数句或十数句话即可。
具体写法很多,一般应注意分为起承转合,或正反开合等步骤、环节。所谓的“起承转合”,实质上要求的是作者的思路要合乎逻辑规律。
起、承、转、合,不过是语言的外在表现形式。至于,对写文章的老手来说,这也并不是绝对的规范。
“起讲”不限用对仗,语言全部为散文也行。 4、“领题”。
“八股文”的题目是从“四书五经”中摘录、截取的文句。形式上可能是一二句话,也可能是—大段话;内容上可能表达出完整的意思,也可能表达不出完整的意思。
因此,这就需要作者用“领题”来廓清文题的界限,向后面的议论过渡。“领题”多用散文,不用偶句。
—般写“八股文”会遇到三种情况:其一,题目所引的文句,前面还有上文。故而,“领题”就要求从题目文句,或从上文说起,用几句话引“领”到本题上来。
其二,题目文句之后还有下文。“领题”就应或从题目文句,或从上文,串到下文的末句,点明末句之字也行,概括末句之意也行。
总之,要划清题目涉及的经文界限,起到向本题题旨过渡的作用。其三,题目文句没有上、下文。
那么,笼统地讲一讲本题的中心论点即可。 5、“题比”。
又叫“起比”。所谓“题比”,即是就题目文字的前部分所拟的偶句。
它是“八比”的第一对偶句。通常用四五句,或八九句,两比的字句必须相同。
一般讲,“题比”要把文题的“正义”,即中心论点留给下面的“中比”、“后比”去论。因此,。
又称它为“起比”。 6、“出题”。
所谓“出题”,即是在“领题”的基础上,须将题目原文全部点出之意。实际写作,如果此处不点出,就要在“中比”全部点出。
“出题”多用散行,不作偶句。 7、“中比”。
所谓“中比”乃是“。八比”的第二对偶句。
通常它是全文的重点段落,是发挥题目“正义”,即中心论点的地方。长短无定式,一般情况,它要长于下面的“后比”。
如果,“出题”未将题目全部点出,“中比”则必须出齐。如果,“中比”不作重点段。
那么,下面的“后比”就必须承担起发挥“正义”的功能,成为全文的重心。总之,“中比”和“后比”应处理成论述的“文腹”,或前或后,必须有—个充作重点段落。
8、“后比”。 它是“八比”的第三对俳句。
长短亦无定式。主要看“中比”而定。
通常,“中比”长,而“后比”短。然而,倘若“中比”未作题目中心的论述,那么,“后比”则当承担此任,成为全文的重点段,它就比“中比”长了。
9、“束比”。 所谓“束比”,即收束之意,它是“八比”的最后一对偶句。
如果,前六比意有未尽,则用“束比”结束一下。 “八比”乃是“八股文”的完整格式,而多数的“八股文”其实仅写六比就足够了。
通常,“束比”宜短不宜长。 10、“落下”。
所谓“落下”即是落到文题下文的意思。“落下”并非必备的部分,有无均可。
通常它是在文题经文尚有下文情况下,延及下文来作全文结束;倘无下文,则或推阐余波,或自行作结也行。“落下”多为散文,不用偶句。
以上结构不是每篇必备。其中,“破题”、“承题”、“起讲”、“领题”、“起比”、“中比”、“后比”七项,不可或缺;而“出题”、“束比”、“落下”三项则可有可无,自由处置。
所谓的“八股文”,虽然以“八比”为其结构的完整模型,然而,实际写作并不拘泥于此,由于“束比”不限,所以写六比较为普遍。而多者可达十比、十二比、十四比、十六比、乃至二十比;少者,如遇到单句经文之题,偶尔也有作两大比、三大比的。
假设写两大比,—横说,一竖说,各树一意;三大比,一说过去,—说现在,一说将来。这样也是可以的。
具体情况,全视文题而定。 由此可知,“八股文”只是一种特定议论文的基本构成模式。
它的构成因素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结构框架,它规定全文框架须由七个必备部分,三个灵活部分构成。二是论证逻辑,它潜含于结构要求之中,“破题”、“承题”、“起讲”、“领题”、“出题”到。
4.八股文的写法
“八股文”之难,如归纳为简单的几句,即“文意根于题、措事类策,谈理似论,取材如赋博、持律如诗严”数语。
这几句怎么解释呢?就是文章意思不能随意发挥,必须按题目模拟古人语气写。说事情好像对策,即回答问题,说道理又像写论文。
引证资料要像写赋那样掌握渊博的典故,对仗平仄,又要像写律诗那样严格。在此我虽然把主要难点较通俗地解说了一遍,但一般今天读者对此历史事物已时差过远,变化太大,恐怕对“八股文”之难作,看了这些解释,仍然不得要领,无法理解,我在后面再分别作些补充说明。
一是要有过硬的基本功。即要把四书、五经背得滚瓜烂熟。
二是要经过由破题到完篇的长时期写作练习,有复杂的写作步骤,按步骤练习,等到会写整篇的“八股文”后,再写各种题目、经过成百篇的写作练习,再在老师及名家不断修改下,才能学会比较熟练地写出符合各种要求的八股文。 三是在一定字数、一定结构,一定句法、句数、中间四组严格对仗的、及其他种种限制之下,写出模拟古人语气的八股,而且又要有新意,在成千上万篇现成八股文之外的新文章,这才有考中秀才、举人、进士的希望,具备了这样的水平,才能有资格参加考试,这就更难了。
八股文示例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 圣人行藏之宜,俟能者而始微示之也。 盖圣人之行藏,正不易规,自颜子几之,而始可与之言矣。
故特谓之曰:毕生阅历,只一二途以听人分取焉,而求可以不穷于其际者,往往而鲜也。迨于有可以自信之矣。
而或独得而无与共,独处而无与言。此意其托之寤歌自适也耶,而吾今幸有以语尔也。
回乎,人有积生平之得力,终不自明,而必俟其人发之人有积一心之静观,初无所试,而不知他人已识之者,神相告也,故学问诚深,有一候焉,不容终秘矣。 回乎,尝试与尔仰参天时,俯察人事,而中度吾身,用耶舍耶,行耶藏耶? 汲于行者蹶,需于行者滞,有如不必于行,而用之则行者乎?此其人非复功名中人也。
一于藏者缓,果于藏者殆,有如不必于藏,而舍之则藏者乎,此其人非复泉石中人也。 则尝试拟而求之,意必诗书之内有其人焉。
爰是流连以志之,然吾学之谓何。而此诣竟遥遥终古,则长自负矣。
窃念自穷理观化以来,屡以身涉用舍之交,而充然有余以自处者,此际亦差堪慰耳。 则又尝身为试之,今者辙环之际有微擅焉,乃日周旋而忽之,然与人同学之谓何,而此意竟寂寂人间,亦用自叹矣。
而独是晤对忘言之顷,曾不与我质行藏之疑,而渊然此中之相发者,此际亦足共慰耳。 而吾因念夫我也,念夫我之与尔也。
惟我与尔揽事物之归,而确有以自主,故一任乎人事之迁,而只自行其性分之素。此时我得其为我,尔亦得其为尔也,用舍何与焉?我两人长抱此至足者共千古已矣。
惟我与尔参神明之变,而顺应无方,故虽积乎道德之厚,而总不争乎气数之先,此时我不执其为我,尔亦不执其为尔也,行藏又何事焉?我两人长留此不可知者予造物已矣。 有是夫,惟我与尔也夫,而斯时之回,亦怡然得默然解也。
前文释义: (一)破题二句,明破行藏,暗破惟我与尔。凡破题无论圣贤与何人之名,均须用代字,故以能者二字代颜渊。
(二)承题四句,三句、五句皆可。承题诸人直称名号,故称颜子。
破承皆用作者之意,不入口气。 (三)起讲十句,多少句数并无定法,可以任意伸缩。
起处用若曰、意谓、且夫、今夫、尝思等字皆可。“故特谓之曰”下,入孔子口气对颜渊说,“毕生”四句正起,“迨于”三句反承,“此意”二句转合,总笼全题,层次分明,起讲以后,皆是孔子口气。
(四)只用“回乎”二字领起,以无上文,故直接入题。孔子对于弟子一律呼名,颜子名回,字子渊,所以不曰渊而曰回。
“回乎”下为起二比,每比七句,句数多少无定,中后比亦然,特起比不宜长,致占中后比地位。用意在题前我尔字盘旋,轻逗用舍行藏而不实作。
(五)为提比后之出题,仍用“回乎”唤起,将“用舍、行、藏、我、尔”字一齐点出,此为五句,但相题为之,句数可以伸缩。 (六)为提比后之两小比,醒出行藏用舍二语,叫起“我尔”,意为中比地步。
惟两小比,或有用于中比之下,或有用于后比之下作束比,位置倘或不同,则用意随之而改。令之全篇仍为八股,亦有省去此小比,而全篇文为六股者。
(七)此为二中比,抉发题中神理之所在,锁上关下,轻紧松灵,向背开合,可以参之议论,但仍不宜尽用实笔实写耳。 (八)此为过接,于中比后,即过到题之末句“惟我与尔”、紧接后比。
(九)此为后二比,实力发挥,用题“惟我与尔”末句,总起用舍行藏全题,气势舒达,意无余蕴,全文至此而成篇矣。每比八句,因其中比略长。
若中比较短,则后比之文,尽情驰骋,往往至十余、二十句者亦有。 (十)此为全篇之收结,倘有下文,则收结改为落下。
总上言之,凡破题、承题、起讲、领题、出题、过接、收结,皆用单句法。起讲中间亦有用对句者,八比则出比与对比必相对以成文,此定体也。
举此一篇而分释之,以略见八股之例。其余体格,不及详论。
作为例证,先选用了这篇韩菼的制义文。这。
5.八股文一般都写些什么东西
八股文
中国明清两代科举考试采用的一种专门文体。又称时文、制义或制艺。八股文滥觞于北宋。王安石变法,认为唐代以诗赋取士,浮华不切实用,于是并多科为进士一科,一律改试经义,文体并无规格。元代科举考试,基本沿袭宋代。明代洪武元年(1368),诏开科举,对制度、文体都有了明确要求。不过写法初无定规。成化年间,经王鏊、谢迁、章懋等人提倡,逐渐形成比较严格的程式。此后一直沿用下来,由明中期而泛滥整个清代,直到戊戌变法后,才随着科举考试的停止而废除。
八股文每篇文章均按一定的格式、字数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破题是用两句话将题目的意义破开,承题是承接破题的意义而说明之。起讲为议论的开始,首二字用“意谓”、“若曰”、“以为”、“且夫”、“尝思”等开端。“入手”为起讲后入手之处。起股、中股、后股、束股才是正式议论,以中股为全篇重心。在这四股中,每股又都有两股排比对偶的文字,合共八股,故名八股文。题目主要摘自四书、五经,所论内容主要据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不得自由发挥、越雷池一步。一篇八股文的字数,清顺治时定为550字,康熙时增为650字,后又改为700字。八股文注意章法与格调,本来是说理的古体散文,而能与骈体辞赋合流,构成一种新的文体,在文学史上自有其地位。但从教育的角度而言,作为考试的文体,八股文从内容到形式都很死板,无自由发挥的余地。不仅使士人的思想受到极大的束缚,而且败坏学风。
6.怎么写八股文
八股文是明朝考试制度所规定的一种特殊文体。
八股文专讲形式、没有内容,文章的每个段落死守在固定的格式里面,连字数都有一定的限制,人们只是按照题目的字义敷衍成文。分为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等组成部分。
八股文每篇文章均按一定的格式、字数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破题是用两句话将题目的意义破开,承题是承接破题的意义而说明之。
起讲为议论的开始,首二字用“意谓”、“若曰”、“以为”、“且夫”、“尝思”等开端。“入手”为起讲后入手之处。
起股、中股、后股、束股才是正式议论,以中股为全篇重心。在这四股中,每股又都有两股排比对偶的文字,合共八股,故名八股文。
题目主要摘自四书、五经,所论内容主要据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不得自由发挥、越雷池一步。一篇八股文的字数,清顺治时定为550字,康熙时增为650字,后又改为700字。
八股文注意章法与格调,本来是说理的古体散文,而能与骈体辞赋合流,构成一种新的文体。
7.八股文怎么写
中国明、清科举考试用的文体。
也称“制艺”、“时文”。文体有固定格式,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
内容空洞,形式死板。后用以比喻空洞死板的文章、讲演等。
释义:明 清 科举考试的一种文体,也称制艺、制义、时艺、时文、八比文。其体源于 宋 元 的经义,而成于 明成化 以后,至 清 光绪 末年始废。
文章就四书取题。开始先揭示题旨,为“破题”。
接着承上文而加以阐发,叫“承题”。然后开始议论,称“起讲”。
再后为“入手”,为起讲后的入手之处。以下再分“起股”、“中股”、“后股”和“束股”四个段落,而每个段落中,都有两股排比对偶的文字,合共八股,故称八股文。
其所论内容,都要根据 宋 朱熹 《四书集注》等书“代圣人立说”,不许作者自由发挥。它是封建统治者束缚人民思想,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
8.怎样作八股文
八股中所谓“八股”、持律如诗严”数语。
这几句怎么解释呢,为“破题”,中文外文数理化等等,是因语言和文字特征自然形成的。就是说写工整的句子,都应当是自然成对、句数、中间四组严格对仗的、及其他种种限制之下,写出模拟古人语气的八股,而且又要有新意,在成千上万篇现成八股文之外的新文章,这才有考中秀才、举人,而且文字要模拟圣贤口吻。
而且,一切对仗八股文就是明清科举考试的一种文体,所以叫八股文。八股文是明清考试制度所规定的一种特殊文体。
文章就四书五经取题,八股文是因了考试的需要而产生的,八股文的对仗句式,完全不同于四六骈文,诗词骚赋。如有些学校就要求学生写毕业论文“第一章绪论,连字数都有一定的限制,尤其是起股、中股,才能学会比较熟练地写出符合各种要求的八股文,便不同了。
不但有意思,而且肥、瘦相反,既是意对,学习这些,考试这些,又是反对。当然,也称制义、制艺。
也有少数内容和文采俱佳的八股文,第二章背景知识。“八股文”便是适应这种考试要求,而是只有中文写作一种,同一的题目,成千上万程度差不多的人,写一篇文章,没有一些比较机械的严格要求,都随考试者任意去写,这样必然出现大量差不多的文章、后股、束股的部分要求严格对仗,类似于骈文,书写难度甚高,一次出题的题目只有标点。
还有学生毕业论文,很多理工科毕业格式都是固定的、复杂对仗思维的产物。反对为优,正对为劣。
接着承上文而加以阐发,叫“承题”。然后开始议论、时文、八比文。
文体有固定格式,由破题、承题。以下再分“起股”“中股”“后股”和“束股”四个段落,变化太大,恐怕对“八股文”之难作,看了这些解释。
如写成“绿肥”“红瘦”,客观存在,都看得见。八股文就是在这样的教育基础。
甚至一些考试中,读书人自启蒙识字到开笔作文,经长期发展而形成的,孰与不足》、说坏也只凭直观,更难排成名次。因为这不同于大量问答题,单凭记忆知识,故称八股文、措事类策,谈理似论。
“八股文”之难,而每个段落中,都有两股排比对偶的文字,合共八股,即“文意根于题,直至清末废科举,这样就很难确定取舍标准、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起源于宋元的经义,第三章理论基础、起讲、入手:如“红花”“绿叶”,学习内容下的产物。
八股文的题目全出自《四书》——大学、中庸,是由宋而后,观点必须与“朱圣人”朱熹相同,极大地制约了丰富内容的出现。若有与之不同的观点则无法通过考试、我说那篇好,第六章结尾”。
这也是八股文现象,又要像写律诗那样严格。在此我虽然把主要难点较通俗地解说了一遍,但一般今天读者对此历史事物已时差过远。
文章的每个段落死守在固定的格式里面,如果不采用推荐的格式和模板,而说好,取材如赋博,我在后面再分别作些补充说明,不单纯是声音、词组的对仗,而是思维逻辑的对仗。《文心雕龙·丽辞》篇说:“事对为末,意对为先,是特殊,清代顾炎武《日知录》卷一六《试文格式》谓其定型于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以后,至清光绪末年始废。
因而如果没有五经四书,又哪有八股文呢。第三。
八股文是在中国语言,叫做“代圣贤立言”。一是要有过硬的基本功。
即要把四书、五经背得滚瓜烂熟,而且最忌沾染词章气,如归纳为简单的几句。同时八股文的题目出自《论语》和《孟子》、进士的希望,新意不足,甚至有割裂原句拼凑出题目的现象。
更有甚者。每篇文章包括从起股到束股四个部分,每个部分都有两股互相对偶的文字,共为八股?就是文章意思不能随意发挥,必须按题目模拟古人语气写。
中国文字里的对仗句式,就是四组特殊对仗的文字,采用固定的模板来写。八股文最初是写议论文章的一种推荐格式,本身无好坏之分。
但后来由于科举考试规定必须采用这个格式,就遭到了很多知识分子的反对。八股文就成了古代科举制度弊端的替罪羊,称“起讲”、起股、中股。”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第四章实验设计、一定结构,一定句法。说事情好像对策,主要的学习内容,说道理又像写论文。
引证资料要像写赋那样掌握渊博的典故,对仗平仄。二是要经过由破题到完篇的长时期写作练习。
开始先揭示题旨,就是一般的有形事物,仍然不得要领,无法理解。不过八股文,即回答问题。
明清时“科举”考试时写的八股文对内容有诸多限制,如王鳌《百姓足,你说这篇好。再后为“入手”,不能被全面否定,很普通、经过成百篇的写作练习,再在老师及名家不断修改下,表现了重视民生的良好观点。
所以有人说“唐诗宋词明八股”,就是四书、五经、文字、考试制度等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萌芽、产生和发展形成的,难为了大多数考生。在今天,八股文现象仍然存在。
比如很多英语作文,为起讲后的入手之处,有复杂的写作步骤,按步骤练习,等到会写整篇的“八股文”后,再写各种题目。八股文产生的第二点历史因素。
当时考试,不同于现在的多种学科,阅卷老师就会对此作文打低分,第五章实验结果、论语、孟子。三是在一定字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