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如何写一篇关于家教,家风的文章
你好,楼主: 关于家教,家风 最近读了几篇文章,和朋友交流,谈论到一个话题——家风家教,忍不住拿起自己的拙笔写上几句话,略表达一下自己的拙见。
家风,又称门风,是一个家庭或家族多年来形成的传统风气、风格和风尚,承载着一个家庭或家族的生活方式、生活态度、文化氛围、理念、价值观和人生观等,这些建构成一个家庭或家族独特的特色。我们稍加梳理,解读一下历史,不难发现,许多长盛不衰、地位显赫的家庭家族,度会有各自兴旺发达的秘诀——家训,又可称为家风,它贯穿于整个家庭或家族辉煌的始终。
一个家族的振兴与发达,离不开引领家庭家族走向成功者所创立的家风和家教。家风与家教的形成都会经历一代甚至几代人的积淀和努力,它总结了前世中无数家庭的得与失以及经验,结晶成为独一无二、适合自己家庭或家族实际的法宝,引领家庭或家族走向辉煌。
站在历史长河之上,回顾总结无数曾经辉煌一时的家庭,还有那传承已久的国粹——国学,他们的家风各有千秋,其中不乏许多可称为经典的精华:齐家、治国、平天下;岳母为儿刺字“精忠报国”,“忠”为岳家之家风;林则徐勤俭持家,生活简朴,他认为“贤而多财,则损其志;愚而多财,则增其过。”崇尚“俭”为林家之家风;曾国藩以为“勤”为人生第一要义,崇尚“勤”为曾家之家风; 优良的家风形成,往往是通过创立者的建立,和几代甚至数代人的不懈努力,践行而形成的,通过父传子,子传孙,子子孙孙相互濡染的家庭教育氛围,在生活的点滴之中不断地践行,形成一种无言、无声的教诲,最为直观、最为直接、最为基本、最为经常的家庭教育,在一代又一代的践行过程中,铸就了家庭言传身教的典范,铸就一代又一代的英才。
家风是一个家庭或家族最为重要的、无以替代的精神财富;它弥漫于整个家庭或家族之中,影响到每一个家庭成员,惠泽于家庭的成员;家风也是一个家庭或家族的魂魄之所在,支撑着家庭的进步与发展。 传统中国,人人都崇尚、向往底蕴厚重、有着浓厚文化氛围的家风;这也是众多人所追求向往的目标之一。
对于有着敦厚家风的家庭和家族,众多人都是顶礼膜拜,心仪向往的,甚至渴望进入那样的家族,成为其中的一员。这也是家庭和家族走向显赫和长盛不衰、兴旺发达的根本。
良好的家风可以塑造出人高尚的品格,高雅的举止,成为人人向往的道德典范,一枝独秀、鹤立于整个社会“圈子”,为众多人,众多家庭所效仿。 有着良好家风的家庭或家族,他们的子嗣及早就明白许多做人做事的道理,明白自己的责任和使命;懂得敬畏;懂得珍惜光阴,趁早好好地读书;懂得创业难守业更难,知难不难……在这样的家庭熏陶下成长的人,懂得成功在于积淀,在于勤奋努力,明白勤能补拙的道理;明白勤为人生的第一要义,勤于学习、勤于思考、勤于努力。
成长在拥有良好的家风的家庭中是人生中最大的荣幸,能领先于他人及早地认知生活。这种家庭的人热爱生活,热爱生命,思想丰富而多彩,有着自己追求的人生目标,每天过得都会很有意义,日子里写满的是充实;他们拥有一个健康的心态,不急不躁,不卑不亢,身体之中时时处处散发出一种与众不同的味道——温文尔雅,一点也不显低俗;举止规范,处世豁达,通晓事理,光明磊落,总能顺势而为,有着大家之风范,绝不小肚鸡肠;生活杜以俭朴着称,不贪求奢华;诚信为人,表里如一,讲究耕耘,注重过程,顺其自然,不急功近利;从善如流,厚德载物。
生活中,每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性格特征、道德素养、为人处事等,无不烙上家风的印记。家风虽是一家之风范,却是铸造子女成才的熔炉。
家风就像一棵树,一棵枝叶如盖的百年大树,子子孙孙都在它的荫蔽之下。勤奋问学、艰苦卓绝、言必行行必果、尊老爱幼、问鼎事业、友善、和睦、民主、敬业、书香……都可成为家庭或家族应该传承的必须的家风。
自古至今,文化家庭都讲究“家风”的传承,在泱泱数千年的华夏文明之中,随时可现,处处可寻。历史上曾经显赫长久的家族,都会有自己独特的家风、家训和家教,为后世学习的典范。
《国语》、《论语》、《颜氏家训》、《曾国藩家书》等许多典籍和家教典范之中无不彰显出家风、家教和家训的精神。 家风对于以家庭的发展和延续是至关重要的,是家庭文化建设发展的结晶和支柱,是家庭精神的浓缩和特色所在,也是家庭文化特色的外在,更是社会精神文明的细胞,社会和谐进步的脊梁,国家繁荣昌盛的前提和基础。
众多的家庭需要创建家风的魂魄去支撑,去走出家庭家族昙花一现的辉煌,走出“富不过三代,穷不过三代”的生活怪圈。 良好的家风传承是社会风尚的健康发展前提,每个家庭都应构建起具有各自特色的家风和家教,作为家庭的核心人物责无旁贷应该担当起这一重任,形成家庭的凝聚合力,给力社会风尚进步发展;给力伟大的“中国梦我的梦”的实现;千万个家庭组合成一股强大的振兴中华力量。
2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良好的家风,必然会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这是民族兴旺发达,国家繁荣昌盛的必要条件。
我们中华民族。
2.家教故事怎么写1500
经常听到家长说:孩子不喜欢读书。我会小心地询问:“你喜欢读书吗?”家长的回答往往是:“我喜欢看电视,不喜欢读书。”“我一看书就头疼,看不下去。”“朋友经常来我家凑局,哪有闲空?”诸如此类的搪塞令我哑然失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读书这件事上也同样适用。自己不去读书,沉迷于玩乐,却要求孩子读书,自身不正难正人,孩子又怎能乖乖去读书呢?因此,我经常对家长说:多买好书,多读好书,哪怕是装模作样地读读,对孩子也会有潜移默化地影响;更何况通过与孩子同读书共探讨,可以增加亲子交流,使亲子关系更加和谐。
为了拓展儿子的知识面,我给他买了各种各样的书籍。像“四大名著”绣像珍藏本、《中学生优秀作文选》、《青少年日记》、《军事世界》、《轻兵器》、《中学生百科全书》、《我们爱科学》、《特别关注》、《潍坊家庭》等书刊,涉及军事、科技、文艺、体育、历史、地理等,往往是我先睹为快,读到好文章,看到新知识,我都会和儿子探讨一番。有时候会为文章中的疑问争论地面红耳赤,谁也不服谁,只好向他爸爸“求救”或者是上网去查找答案。就这样,在我的带动下,儿子无所不读,无所不看,既开阔了视野,懂得了更多的关于历史、地理、军事、科技、日常生活等方面的知识,又为身心健康成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为了使儿子取得更好的成绩,我们夫妇经常陪着他一起读书。为了督促儿子阅读“美丽英文”,我总是率先垂范,自己先读。我有二十多年未学习和使用英语了,以前学的差不多都忘记了。不会的太多,我就抱着英语字典,一个一个地查找,单词语法句型……事无巨细,一一寻求着答案。经常向老公和儿子请教。我就用这样的勤学好问、刻苦钻研激励着儿子好好学习,奋发图强。数学是我儿子的薄弱学科,为了增强他学习数学的信心,爸爸给他买了《数学家的故事》《在科学的入口处》《我爱发明》等科学家的励志故事,父子共读,感受着科学家超乎常人的拼搏与快乐,从而收获着勤奋与坚韧,增长着自己的人生阅历。
通过读书丰富了儿子的知识,提高了儿子的素养。读书,快乐多多,收获多多。儿子的作文《燃烧吧,奥运之火》和《五星红旗,我为你骄傲》都获得了奥运征文比赛一等奖;《我读书,我快乐》发表在《红领巾报》上;儿子的书画作品获得老师的一致好评;去年儿子被评为“潍坊市三好学生”;亲友们夸赞我儿子温文尔雅,老师们表扬我儿子知识丰富……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引导孩子读书,其乐无穷!
3.家教作文怎么写69字以下的字
69字太少了因为我数学成绩不好,所以爸爸说给我请个家教。
开始我只是随便答应了,我想:爸爸平时总和我闹着玩,这家教的事他应该不会当真吧。没想到爸爸却把这次事当真了。
我可不愿去。星期六下午,我赶紧吃完中饭,想“装睡”,可爸爸却看出来了,一把拉我起来:“还想‘装睡’骗不过我的!起来!我们走!”我只得不情愿地答应了。
一路上,我想:万一那个老师很凶怎么办?万一我做不出题怎么办?万一老师叫我回答问题,我答不出怎么办?万一……万一……总之,我有很多个万一……怎么办。因为我太紧张了。
一路上我问爸爸:“那个老师多少岁了?”爸爸说:“不知道!”“有没有学生在那儿上课?”“不知道!”“老师讲的主要是关于什么的知识?”“不知道!”“那么如果……”我还没讲完,爸爸就说:“烦死了!我们去了不就知道了!真是的。”“我……太紧张……了嘛!”“紧张什么,又不是带你去见鬼!”终于,到了老师家了,一看:是个老教师戴着一付眼镜,就像我们周老师一样和蔼。
又过了一会儿,来了四个陌生的同学,其中一男一女是四年级的,一男一女是五年级的,他们都是学军小学的学生,到齐后,老师发卷子给我们做。那些题目不难,都是学过的题目,做好一面后,老师让我们报答案对题目,老师让我先报,还好这题我有把握能对,我就大胆地报出来了。
其他两个同学都点点头同意,我这才轻轻吁了一口气,我们上完了三个小时,大家都熟悉起来了,一起又说又笑。那两个五年级的同学,其中那个女孩子,学得比较好,那个男孩子没那个女孩子好,但比我好,我有些不甘心,想:以后我一定会超过你们的。
通过这次学习,我也知道了我的不足:概念不明白,审题不仔细,计算马虎、粗心。今后,我一定要在老师的辅导下,好好学习,把数学成绩提高。
4.帮我写篇家庭教育文章
. 放飞孩子 从前有个人,他养了一只鹰,后来这鹰逃走了。
几天后,在山上发现了鹰的尸体。主人想不出为什么鹰会无缘无故的死,在守林老人的指引下,他剖开鹰腹,才恍然大悟。
原来鹰在笼中,养尊处优,竟失却了猎食的能力,腹中空空如也,活活饿死了。 孩子是一群终究要离开笼子的鹰。
每一位父母,每一个家庭,都只是暂时的避风港,要出海的船,是终究要出海的,要经历的风浪,是终究无法避免的。人生的许多路,许多暗夜,只能独自去面对,孩子的人生,父母无法去替代,去承担。
然而,试看今日之中国,哪里没有锁在笼中的“鹰”?他们从没有经过历练,他们从来都是在父母的呵护下小心地生活。上学嘛,有父母接送,有父母帮助背书包;生活嘛,有父母帮着洗洗被,帮着穿衣服系鞋带;甚至去夏令营,也有父母准备好足够的食物,足够大的装脏衣服的袋子。
试想这样的一群“鹰”飞出笼子,还要如何生活?他们除了感觉一生活的麻烦与沉重外,还能怎样?清华大学曾辞退了一个学生,原因是该生在学校竟不知如何穿衣服,系鞋带。
另有报道说,曾有一女生在校不知如何煮鸡蛋,只好哭着握着两个鸡蛋回家,这样可笑的事情居然是现实生活中活生生的,奇怪吗?不奇怪!有这样的教育,就会有这样的孩子。 并非用甘蔗汁浇灌出来的甘蔗就是甜的。
孩子的成长需要磨砺,孩子的能力只有在磨砺中才能形成。马卡连柯曾一针见血地说:“过分的溺爱,对孩子而言是一种毁灭。”
这并非耸人听闻。 可曾见过傲立悬崖的孤松?在寒风中它的茎为何岿然不动?那是由于它从巨石中探出身体的时候,已经饱受了苦难的摧残。
可曾见过蹁跹飞舞的蝴蝶?在阳光下它的双翅为何那么雄健?那是由于破茧而出的时候,它用尽了一生的力气把体液挤往双翅。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白玉不毁,孰为圭璋?”古人虽已远去,但言犹在耳啊! 有人说:国家的前途与其说握在掌权者手中,不如说握在母亲手中。家庭教育,关系国家命运。
希望天下父母把孩子笼中放飞,让他们去经历风雨,让他们去打造雄健的双翅。
5.我的家风家教的作文怎么写
我的家风家教作文:勤俭持家姥姥姥爷从小就教导我“承前祖德勤和俭”,让我养成节俭的好习惯。
好习惯。 姥姥他们的教诲,我一直记在心头,可却一直没有明白节俭是什么,总觉得它好像离我很远。
直到我9岁时发生的一件事,才让我深刻地了解了节俭的含义。那天,妈妈叫我买一袋醋,到了商店,我把钱交给了售货员阿姨,阿姨笑嘻嘻地把一袋醋放进我的衣兜里,还把找的一角钱塞到我的手心。
回到家,我把醋递给妈妈,顺手便把那找回来的一角钱丢进了垃圾桶。妈妈问我怎么那样做,我说:“一角钱留着有什么用,什么都买不了,还是扔掉算了。”
妈妈说:“那可不行,一角钱虽少,可也是钱,只要聚少成多,它将来就会是一大笔钱。你要学会珍惜和节俭。”
说着便把那一角钱捡起来,放进了一个小盒子里。从此,我便和妈妈一起往小盒子里放零钱,我养成了节俭的节俭,总的来说就是珍惜已有的物品,尽量让它避免损坏。
同学们,你们的家风是什么呢?是和我家一样的勤俭持家,还是有其他良好的家风?不论是什么,都请你把这些优良家风传承下去吧!我的家风家教作文:我们的好家风家庭是圃,孩子是苗。家风如雨点,它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小苗只有在雨露的滋润下,才能健康成长。
孩子只有在优良家风的熏陶下,才能出类拔萃。最近,随着“家风”一词火了起来,脑海中不禁涌现出爷爷奶奶教育我的一幅幅景象。
小时候,每次上学校之前,奶奶总爱叮嘱我几句:“孩子,到学校千万别和同学磨牙(亳州俗语,指吵架或打架),如果有人欺负你,就回来跟我说,我去找你们老师。”!奶奶生怕我在学校和同学发生矛盾,老是有事没事给我上“政治课”,讲一些经典的故事,教育我遇事要宽宏大量,在学校要和老师、同学和睦相处,不要动不动就和其他人发生冲突。
在奶奶的谆谆教诲之下,我基本上没有和老师、同学发生过矛盾。爷爷爱给我讲很多关于他当年服兵役的经历,告诫我:“现在的年轻人没有几个能吃苦耐劳的。
你要从小学会能吃苦,否则不能干成什么大事!”爷爷还教导我:“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只有经历了常人所不能忍受的环境,才能造就真正的人才,今后的工作和生活方可出类拔萃。
也许这就是“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我想。现在,我已经步入高中,成为一名高中生,早已养成了乐于助人、艰苦朴素等好习惯。
仔细想想,这些都和我们家的家风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奶奶还是在每次去学校之前给我上“政治课”,爷爷还是时不时在饭前饭后给我聊聊关于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等等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我非常乐于聆听他们的一言一语,因为那正是我们家的好家风。我一直在想,树立端正的家风,继承优秀的家规和家训,是值得弘扬的民族文化。
如今社会一些不良习气已逐渐退出人民的视线,“正能量”得以传递,如再加上优良家风以打造,那么咱们社会的风气将会更加纯洁,人民的生活将会更加美好,国家的未来将会更加繁荣昌盛!我的家风家教作文:活到老 学到老我的爸爸妈妈都是在农村长大,作为会计的爸爸会把“活到老学到老”作为口头禅,作为全职妈妈的妈妈会时常念叨“知识才能改变命运”,这两句话也时常萦绕在我的耳边,让我受益无穷。别人喜欢逛名胜古迹,逛商场,而我的爸爸最爱逛书店,还经常拉着我一起买书、看书,常常花一大把钱,买一堆书。
虽然爸爸买书时大手大脚十分奢侈,但是在买衣服时却十分“小气”。他总是说:“人不需要华丽的衣服来装扮自己,要用知识来装扮自己。”
6.有谁会写一篇小学家教文章
无声的幸福
幸福是清泉,是绿洲,是无私的付出,是生命对生命的惠泽.
——题记
树叶落尽的季节,我在冰凉的泥土里埋下了一粒玉米种子.在我用心挖好坑并准备把种子放入的时刻,爸爸说:“现在种下去是不会发芽的,等到春天再种吧!”我没有理会,固执地把种子放入并用泥土盖好.在爸爸无奈的目光中,我站起身,并在松软的泥土直踩了几脚.
别人都在春天播种吗?为什么我要和他们一样?有没有人曾试过在深秋的午后,开一处幽静的地方,种上一粒种子?那会是一种心情,一种与春风拂面时播种截然不同的心情!谁说埋下一粒种子,就一定要待它长出苗来?我只是想:那片春夏热闹过的土地,也许此时已很孤寂了吧!那么,将一粒种子种下去和它作伴,不是更好吗?
人们总是在给予的同时期待着,索要着,他们付出了就一定要求回报,他们太看重播种后收获丰收的喜悦心情,而忽略了播种那一刻的心情.大地是需要一粒种子埋入它的体内,只属于它自己.我懂——因为我也是孤寂的.只是,谁来懂我?走了很远后回头,发现爸爸还站在原处,呆呆地.我明白自己刚才的态度深深地伤害了爸爸,可他却没有责怪.只是想刻意地去忘记,忘记昨天、明天、后天,忘记自己,忘记一切!
入冬后的不久,我已淡忘了那一粒被我固执埋没的种孔子.直到春天的那一抹绿意悄悄爬上枝头,爸爸催我去浇水.浇水?我一脸迷惘.爸爸笑着说:“你去年秋天不是种了一粒种子吗?是该浇水了.”我终于记起了深秋的那一幕.
突然有一天爸爸告诉我种子发芽了!对于父亲的话我毫无反应.爸爸拉我出门,我跟在他身后,懒懒地挪动着脚步.站定后,我真的看到一株嫩绿的幼苗在风中冲我微笑.
我是想微笑的,可我的眼眶终于没有囚住沸腾的泪水.望着身边的爸爸,我哭了,彻底地哭了.
那一刻,我明白原来自己并不孤寂!
那一刻,我明白什么叫做幸福!
只是,他并不知道,那粒种子是从煮熟的玉米上掰下来的,并不可能发芽!
真正的幸福正如此,愈深愈无声.天地间每一个角落都传递着幸福的信息,它让我们感悟到:幸福的世界真好!
论幸福
每个人都希望有一个幸福的人生,但并非每个人都懂得快乐的真蒂.从古到今,许多人曾经试图定幸福的含义,然而纷繁复杂的文化酝酿出了各种各样的幸福观,人们都把快乐之树种在了各自的心田上.但是,不管是顺应自然的知足常乐,还是勇于进取的不知足常乐.不论是明智通达的与民同乐,还是极端自私的独自行乐,说到底,幸福卸了装壮就是物质与精神两种满足.
幸福是否仅仅是物质满足?当然不是,幸福不是吃喝快乐的简单并凑,也不是个人私欲的肤浅满足.财富拥有者有时并不快乐,纸醉金迷,花天酒地无法与快乐画上等号.因此,单纯的物质满足不是真正的幸福.
人们是否把幸福的天平倾向于精神的满足,孔夫子见“有朋自远方来”即“不亦乐乎”;五柳先生爱读书,“每有会意则欣然忘食”;醉翁饮酒而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于是钱钟书先生提出的”一切幸福的享受都属于精神“被世人视为真理,但仔细想,觉得精神上的满足也存在缺陷,有的时候甚至显得苍白无力.
我常常看到给人带来幸福的音乐者在生活中却是痛苦的,辛劳的科学工作者获得成功后偶尔看到镜子里面鬓发斑白的自己,新中国也往往掠过一丝酸楚,我常常听到劳模在接受采访时说,虽然工作辛苦,但是我心理很高兴!诚然,他们苦中作乐,变忍受为享受的生活无不显出他们的惊人毅力和高贵品质,但同时也不难看出他们的快乐包含着“克己”的意识,严格地说,这也不算是完全的快乐.许多足球迷特别崇拜2002年世界足球先生小罗纳尔多,都认为他在场上快乐,场下快乐.肯定是个幸福的人,但是幸福不是简单的快乐,真正的幸福,应该是物质与精神和谐同一.纯物质精神的精神的满足都只能作为幸福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只有将二者融为一体才是真正的幸福.
精神与物质并不是对立的,而是互相促进的,拥有一定的物质财富才能激活幸福的精神细胞;保持精神的愉悦,才能有信心和经理创造更多的财富.
也许你觉得获得完全的幸福实在不容易.但是物质
7.如何教学生写“家教”为题的作文
现在的教育如果与二十年前的教育比一下的话,许多事情都是匪夷所思的。比方说家教,这种在现在的教育中已经非常普遍了的现象,在那个时候是不可想象的,不用说人们不知道有这个词,即使有人知道有这么一回事,也不会有人这样去做的。那时的人们,想法都差不多:学习是自己的事,学得好与坏都在于自己,与其他人是无关的。我们只有在班级里进行互相比较,从而得出自己的优劣,再进而改进自己的学习,从自觉性上不断加强,以此取得更好的成绩,读书似乎就是为自己读的,目的就是不再面朝黄土背朝天。
但时至今日,家教这种现象应当说非常普遍并已早已深入百姓人家了。且不说中考、高考要竞争,要辅导,就连小学也赶上了大量的家教,而且,现在家教势头最旺的就是初中和小学了。这种现象早在十年前也已很有普及的意义了,有些教师带上一两个至十来个孩子称得上是最常见的家教了,既管吃住、又管补课,互惠互利。发展到现在,有些便是按小时收费的,有些是只辅导作业的,有些是在老师家做完作业回家的,等等。
其实,所有这些家教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希望孩子的成绩能够有所好转或进步,最好能窜到班级的前面几位去。这无疑是家长最关心的一个问题,也是关系到孩子成长的关键问题,有的家长认为如果现在孩子成绩上不去,将来再怎么补也是无济于事的,自己赚再多的钱也是白搭的,而且,与其以后花大量的钱去找关系或买进较好的学校,不如现在读好点,孩子自己考进名牌学校,那样不仅省钱,更重要的是孩子还可以稳稳地取得好成绩以至有个好前途。所以,从这个角度看,家长们的家教投资可谓是最长远的投资了。
家教真能提高学生成绩吗?这很难说。如果孩子的成绩差是因为相关知识不懂,或许请人补一补,还可能跟上去,以适应课堂的节奏;但如果孩子的成绩差是因为习惯方面的不足,或品格方面的缺陷,那么补了也是要还原的,或者是收效甚微的。作为教师很清楚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是学习最为关键的东西。可当现实摆在大家面前的时候,我们也不得不正视它,补与不补的区别还是存在的,多少总会有一些差别在。而不同的人补的又是不同的结果,比如请大学生来补一下,往往会是事倍功半的,因为一则他们的教学经验不丰富,二则他们对孩子所教学科和内容不完全熟悉了解,三则他们的补课能力较为欠缺。但另一方面如果要想让学校里的老师来帮孩子补课,几乎是不可能的,他们有的是已经有了学生在带,有的则是忙于学校的工作而无暇他顾,更有的则是不愿意再劳累下去了,不少老师还是乐得图个清闲。作文
家教蔚然成风,内容也早已不仅是课本上的、学科上的了,对于一般补课式的家教来说,主要是针对学校学习中的不足而补的。而对于文化课知识上不需要补的学生来说,家教则是用来提高自己其他方面的素养的,比如琴棋书画之类的。由于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人的综合素质也越来越重要,要求家长从小就培养孩子多方面的技能了。这样的培养一则是从小抓起的需要,二则是对孩子上了初中以后就再也无暇顾及个性发展、兴趣发展的现状的应对,三则是家长和社会对孩子的要求越来越高引起的。
家教之普及是一种可怕的现实,有不少地方都有报道“圆桌家教”的事情,更显其可怕的面目,教育在这里简直很了摆设,老师在这里都是耻辱的代名词了。像有的初中教师,在班级里不与学生讲授有关的知识重点、要点,而在家里的“圆桌家教”中全部展示出自己的高超水平来了,迫使家长们不得不花钱去听他家里的课。家教的作用越强,课堂的作用就越显得微弱,教师的教育越显得苍白,这简直就是学校教育生命的完结者。怪不得越来越多的私塾都会应运而生了。作文
教师是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之人,而今,跟历史的差距越来越远,不争气者有之,无用者有之,与市场接轨者有之,经济让教师变得如此贫乏而乏味。
8.家教作文 800字
家 教
浙江宁波 包金霞
“你去补课吧!”一句话,我就不得不牺牲休息的大好时光。
刚推开家教家沉重的铁门,迎接我的便是扑鼻的汗臭味,可想而知,男士居多,抬头一看,家教家的摆设极其简单,一张桌子、几把椅子、一盏灯而已。
迎面走来一个老师模样的人,自我介绍说:“我姓林,以后叫我林老师。”然后搬来一把椅子,把它夹在仅有的两位女士中间。那两位女士很不情愿地让出一小块领地给我。
坐下后,我打量了一下我的同学,一共十二个人。
接着,老师发卷子,他拿出一摞,然后用两手指抠出当中一叠,向外一抽,便取了出来,不多不少,正好十二张。看来,他干这行的本事已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
拿到卷子,我们便埋头苦干。这里的家教规矩是先做题,做一会儿,老师就会过来批阅并讲解,做完卷子,就可以回家。于是,几位同学便以超音速做题,可惜命中率不高,老师便给他们分析做错的原因。只听老师说一句,他们回一声“嗯”,再讲一句,再来一个“嗯”,讲完一道题后,老师问:“懂了没有?”“没有。”学生回答。于是,老师只好再讲一遍,你又能听到“嗯”“嗯”的应答声。
转眼间,一个多小时过去了,老师说休息一会儿。刚刚还鸦雀无声,可这句话之后“哗”的一下整个房间炸开了。女士们叽叽喳喳说什么《流星花园》,而男士则不愿待在这里,都冲出老师家,到外面疯去了。两位女士向我介绍,这叫“放风”,我点点头。这时一位家长来了,给了他孩子一些吃的。我问她们:“这叫‘探监’吧?”她夸我真聪明。
十分钟后,“放风”结束了,房间里又变得静悄悄了,同学们刚才还上扬的嘴角一秒钟后全往下撇,继续做题。最后几道题难度增加了不少,一些同学做不出,于是便互相参考了起来。只见这位同学头朝左方,右手肘打右边那位同学,那位同学忙把自己的卷子呈上,左边的那位将头向右扫了一下,目光只在卷子上停留了两秒钟,答案便原封不动地出现在他的卷子上。
老师的手机突然响起,吓了我们一跳,也吓了他自己一跳。拿起手机的一瞬间瞪了我们一眼,让我们安心做题,自己却跑到另一间房逍遥自在去了。趁这时,一位男生竟挟上书本溜走了,他说:“我还有语文家教。”等老师回来,见丢了一个,便问:“**哪里去了?”“越狱了。”我们异口同声答。
三个半小时的家教终于熬过去了,我背起书包迷迷糊糊地走在回家的路上,突然与一个人撞了个满怀,正要开口大骂,抬头那一刹那,觉得那先生好生面熟,“我是鲁迅,”他自我介绍说,“当初我写《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现在,你也可以写一篇文章,让有些人清醒清醒。”
于是,我写了此文。
(选自《初中生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