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用“谢陶然”三个字写一首姓名诗
藏头诗
谢池千古湛清华 陶情满满倾榴花 然明东里今同道 牛过依然露尾巴
谢公雅志在东山 陶渊明记桃花源 然脂才妇长相守 奇秀江山代产贤
谢安才业自超群 陶公名节号忠臣 然后自观语与默 致君基业用功深
谢君雅有林泉趣 陶公战舰空滩雨 然后致得人心争 敬看博山香一缕
谢天为产此英杰 陶花观冷酒重携 然犀夜午鱼龙泣 强走尘埃合自嗟
谢公雅尚廉侯政 陶景恋深松桧影 然后粹美始终一 赠我云林一段景
谢庭兰玉多才思 陶成小炉圆净姿 然今天子甚明圣 祝书强欲晓当时
2.关于文言文《王绒》的这个故事写一篇作文
魏晋志怪小说迭出,所记之事,荒诞不经。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却务求真实可信,几乎可当信史读。譬如孝子王祥“卧冰求鲤”的巨举,就弃而不记。体现他孝心的事,只写他如何精心看护后母喜爱的李树。魏晋的人似乎特别爱吃李,“竹林七贤”之一的王戎有两件逸事,就都跟李有关。一则写他早慧,叫“道旁李苦”,成了凡人皆知的典故。另一则不太为人所知,写他的贪吝:说王戎家有好的李树,果子卖了,怕别人得到种子,总是先把李核钻破。刘义庆亲见王戎是怎么钻的吗?我就有些不信。别说魏晋,就是用今天的技术,要把李核钻破,让种子不能成活;而又要保证李肉不破,让果子还能卖,除非用激光,恐怕真没有太好的办法。这王戎当时怎么就能“恒钻其核”?实在让人费解。但千古而下,人们都信,汤一介给《世说新语》写导读,还特地强调了这个故事,至少他信。
《世说新语》毕竟是小说,虽属纪实,难免讹传,那就看看史书吧。《宋书》中的谢灵运,东晋时担任过永嘉太守,赴任途中,肯定经过温岭,作为旅行家,他恐怕堪称史上第一位,留下最著名的典故,就是“谢公屐”。《梦游天姥吟留别》里有“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至少说明李白深信不疑。但不知李白是穿过这种鞋,还是见过这种鞋,凭什么就信?反正我不信。《宋书·谢灵运传》说他:“登蹑常著木履,上山则去前齿,下山去其后齿。”穿木鞋爬山?想想都怕,谢灵运爬的,大多该是没有石级可走的山,那么,无论这鞋的“前齿”、“后齿”做得如何锐利,怕也是抓不住岩石的。如果此法可行,今天的女士穿高跟鞋爬/1-youshengxiao山,岂不如履平地?有一点生活常识就该想到:木鞋爬山,何来摩擦力?在木鞋底上装木齿,能装得住吗?装上以后,经得起踩吗?这很可能只是谢灵运的一个奇思妙想,他想象能有这么一双鞋,上山下山便能省不少力气。旁人一听,讹传开来,还以为他真有这样的鞋。
更荒唐的是“酒池肉林”。一说到商纣的荒淫奢靡,就要说到《史记·殷本纪》的记载:“大聚乐戏于沙丘,以酒为池,悬肉为林,使男女倮相逐其间,为长夜之饮。”司马迁写的,后人照抄不误,在中国通史里,写到纣王,少不了要用“酒池肉林”来描述。但弱弱地问一句:用池子装酒,乙醇一挥发,还能叫酒吗?把屠宰好的肉挂得像林子,这肉能不发臭?把牛、羊、猪养着,吃一头杀一头,天天吃新鲜的,这道理纣王能不懂?说大话逗乐可,拿夸张写史书,这就是司马迁的不是。其实,读廿四史,类似不靠谱的记载实在是太多。
3.郑风园的作文怎么写一百字
我的家乡在新郑,这里有许多名胜古迹,有风景优美的始祖山,还有历史悠久的黄帝故里,更有别致风雅的郑风苑,而我最喜欢的就是郑风苑了.
走进郑风苑的大门,一眼就看到两条雕刻得栩栩如生的石龙,这两条龙嘴里不断地喷出水珠,喷出来的水一直流进黄水河里.
下了长长地台阶,就会闻到一阵阵清香,顺着气味向前走,看到小路两旁载满了竹子和柳树,竹子正在茂盛的时期,好像把它全部的生命力展示给我们看.微风吹来,旁边的柳条随风飘舞,柳叶纷纷落下,好像一只只飞舞的蝴蝶,我常常被这美丽的景色陶醉,觉得自己就像一枝柳条,风姑娘抚摸着我的头发,太阳公公也在向我微笑……
小路旁边隔几步远便有几块山石鼎立在那儿,上面雕刻着蝇头小字,记录着我们新郑的悠久历史,走在这条小路上,就好像走进新郑的历史里了.
穿过长长的竹林,我就来到了荷花池旁,原来清香是从这里发出来的,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白色的,粉色的荷花从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有的花瓣全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此时此刻,我会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穿着美丽的衣裳,一阵微风吹过,我就翩翩起舞,美丽的衣裳随风飘动.不光是我,一池的荷花都在舞蹈.风过了,我停止了舞蹈,静静地站在那儿,蜻蜓飞过来,告诉我清早飞行的快乐,小鱼在脚下游过,告诉我昨夜做的好梦……过了好一会儿,我才记起我不是荷花,我是在看荷花呢!
我恋恋不舍地离开荷花池,走过一段长长地浮桥,就来到了热闹非凡的游乐场,那里人山人海,尤其是小孩子特别多.有的在玩过山车,只听得一阵阵尖叫,真是太刺激了;有的人在玩走钢丝,看得人心惊胆战;还有的人在玩旋转木马,看的人眼花缭乱.还有一些说不出名的项目,我每次去哪里都要玩个够,不仅小孩子爱玩,就连大人,甚至是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