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文学人物鉴赏的论文该如何写
《苏轼及其豪放词》 【摘要】苏轼,即苏东坡,为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苏洵,弟苏辙和称“三苏”,苏东坡在政治上恪守传统礼法,而又有改4革弊政的抱负,故在仕途上多经坎坷。他性格豪迈,诗词汪洋恣肆,清新豪健,开创豪放一派。
他心胸坦荡,在书法上虽取法古人,却又能自创新意,充满了天真烂漫的趣味。 【关键词】苏轼 豪放词 代表作 风格 苏轼在我国词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
他将北宋诗**新运动的精神,扩大到词的领域,扫除了晚唐五代以来的传统词风,扩大了词的题材,丰富了词的意境,冲破了“诗庄词媚”的界限,对词的革新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正因如此,宋后历代以来,人们论词,必提苏轼 ;若提苏词,亦必提其“豪放”之风。
这几乎是一个规律了。苏轼是豪放派的开山鼻祖,他的一系列豪放词是北宋豪放词派形成的重要标志,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刘辰翁就曾说过:“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苏轼词作是比较丰富的,据统计现存三百四十多首。
苏词风格多样,既有代表性的豪放风格,是苏轼刻意追求的理想风格,他以充沛激昂甚至悲凉的感情融入词中,写人状物以慷慨豪迈的形象和阔大雄壮的场面取胜,也最能代表苏轼思想和性格特点。还有数量在其词的总数中占有绝对多的比例的“婉约词”,这些词感情纯正深婉,格调健康高远,也是对传统婉约词的一种继承和发展。
本文想根据自己的理解,再结合几首苏轼有代表性的“豪放词”,简单论述一下苏词中被历代论家所忽略的豪放中透露出来的悲壮、凄凉、哀婉甚至一丝浅浅的“消极避世”的审美特征。苏轼词由“纯粹的豪放”到“豪中见悲”有一个渐变的过程。
词中“悲”的成分明显加深有两个较为显著的标志。一是在他45岁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时,一是在他59岁被贬往惠州时。
其中后一次给素食的影响更为强烈。苏轼在其自题画像中说道:“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这话一般被认为是苏轼的“自嘲”,实是苏轼对自己人生、创作道路回顾后做出的一个深刻认识和总结,这起码说明,在苏轼自己看来,他在这三个地方的经历与创与其以前时是有很大不同的。他在此时的诗词创作中融入了一些前所未有的东西,只是这种变化显得很微弱,较难被读者体察而已。
朱弁在《风月堂诗话》中有云:“东坡文章,至黄州以后人莫能及,为黄鲁直诗时可以抗衡。晚年过海,则虽鲁直亦瞠若乎其后矣。
或谓东坡过海虽为不幸,乃鲁直之大不幸也。”这又从一个侧面说明,苏轼的文学创作再贬至黄州尤其过海之后,发生了一定变化,其成就更为突出了。
这是从人生经历对创作的影响角度而言的。我的想法是,素此在经历了两次重大挫折之后,词作更倾向于表达自己内心伸出的那种悲哀和痛楚,更倾向于表达一些个人性的感情了。
而表达着种人生悲壮的东西更能打动人心,更能切近读者,这也许是苏轼被后来历代文人尤其是那些郁郁不得志的失意文人所推崇的一个原因吧。这些凝聚了了苏轼太多无奈的叹息制作,故不失其豪放达观之人生态度,然实是和着他血和泪写成的,是将人生的痛感转化成了审美的快感。
只是作者高超娴熟的技艺及其中更多的乐观成分几乎掩盖了那份悲凉,让我们难以体察而已。 我以为,苏轼的纯豪放词的代表作是《江城子·密州出猎》,而非那首公认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且看他早期的这首江城子词: 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欲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宋神宗熙宁八年,苏轼任密州知州,曾因旱去常山祈雨,归途中与同官梅户曹会猎于铁沟,写了这首出猎词。作者词中抒发了为国效力疆场、抗击侵略的雄心壮志和豪迈气概。
开篇“老夫聊发少年狂”,出手不凡。这首词通篇纵情放笔,气概豪迈,一个“狂”字贯穿全篇。
接下去的四句写出猎的雄壮场面,表现了猎者威武豪迈的气概:词人左手牵着黄犬,右臂擎着苍鹰,好一副出猎的雄姿!随从武士个个也是“锦帽貂裘”,打猎装束。千骑奔驰,腾空越野,好一幅壮观的出猎场面!作者以孙权自比,更是显出东坡“狂”劲和豪兴来。
“酒酣胸胆尚开张”,东坡为人本来就豪放不羁,再加上“酒酣”,就更加豪情洋溢了。读来自有一种豪迈之感。
作者在这里塑造的是一个充满斗志的形象。此中并未透露出对自己被贬的哀伤。
可见此时的苏轼满腔是驰骋疆场、以身许国的豪情壮志而对个人受到的不公正遭遇去丝毫不在意,即便是“鬓微霜”,却“又何妨”呢?在稍早的《沁园春·密州早行马上寄子由》中,作者还表达了自己“致君尧舜”的人生理想和少年时代意气风发、豪迈自信的精神风貌。在此将此词录出,读者诸君可与后面的几首词作一比较,会发现与他被贬黄州后是有较大区别的。
沁园春·密州早行马上寄子由 孤馆灯青,野店鸡号,旅枕梦残。渐月华收练,晨霜耿耿,云山摛锦,朝露漙漙。
世路无穷,劳生有限。似此区区长鲜欢。
微吟罢,凭征鞍无语,往事千端。 当时共客长。
2.如何写人物描写论文
1.1.肖像描写 只要把人的容貌(脸型和五官)、神情、身体形态、衣饰、姿势、风度等方面的某一部分或几个部分,用生动具体的语言描述出来。
肖像描写,不要求写全部面貌,它重在表现人物的性格,突出文
章的中心思想。其作用不仅在勾画出这个人物的外部面貌,而且是为了形象传神,即通过人物的某些外部特征来表示这个人物的性格。往往着重在人物的面部、身材、服饰,以表现人物的身份、风度和表情。
2.语言描写
俗话说得好:“言为心声”,人的话语最容易漏出人物心灵的秘密,最可以容易灵活而直接地展示人物性格,可以充足、将人心里世界透出来,因此,人物的语言描写是刻画人物形象的最重要的部分。
语言描写要反映出人物的个性与特征。因为人们说话的方式与众不同,所以,语言描写就各有不同。这样能使读者身临其境。语言描写一定要简洁得体,绝不可以拖泥带水。语言描写最重要体现在对话描写。
3.动作描写
动作描写就是让人物用行动来表现自己。行动是人的性格具体表现,人物的举手、一个姿势都能很好地表现人物的性格。所以对于人物行动的描写是展示人物性格。
这里所说的行动,不是人物的所有行动,而是:最有意义、最能显示人物性格,或者能推动情节发展的那些行动,包括人物的习惯性动作和下意识举止在内。行动描写就是让人物在“做些什么”和“怎样去做”中去展示自己的价值观念、情感特性、性格气质、精神状态等,使读者透过人物的“所作所为”作出相应、相似的判断。
4.心理描写
心理描写是对人物在一定的环境下产生的想法、感触、联想等内心的思想情感活动的描写,它旨在深刻地揭示人物的精神世界和思想品质。
如果说人物的肖像、言语、行动的描写侧重于展示人物形象的外部风貌,让读者透过这些描写或感受人物内心的活动。
3.文学作品论文要写哪些方面
人物分析的话,建议你现在开始上网大量搜集有关这个作品的资料。如果看过原著的话那最好,中文版的也行啊。没看过就找找别人读过之后写的的论文或者书评。尽量找有关人物心理剖析的,有关写作的时代背景,作者的背景,作品的中心,作品写作特色(语言上和文章构造上),作品留给后世的影响等等这些方面的资料都要搜集,可以加深自己对作品的认识。然后找别人的书评看,当做启发和借鉴。
论文选题很重要,建议从一个小点着手,不要太大。比如此人物的孤独感、罪恶心理、处于当时社会的先进性、人物的某个具有代表性的思想让你留下深刻影响的话也可以写,诸如此类吧。
我自己的意见不知对你有用不。没有看到具体的书,也不太清楚。呵呵
4.文学论文怎么写
文学论文一般包括:外国文学、中国古典文学和当代文学、文学理论、文学语言研究、文学批评、文学史以及作家作品研究等几个主要研究领域。
文学论文不仅要深入剖析作家作品的表现手法、艺术特色、文学价值,还要熟知代表作家、代表作品、文学团体和主要流派并分析思考出现的文学现象及其兴衰过程、产生原因及其历史影响等等,还要参考相关的文学理论,深入了解文学的本质、构成、创作手法、文学鉴赏、文学发展的内部规律、古今中外美学名家对美的本质、特点以及审美问题的探讨和认识。而最重要的则是文学论文的写作实践,要求运用写作理论来指导具体的作文,作者通过不断提高观察、分析事物和提炼主题的能力,能够很好地体现作者谋篇布局、表情达意、驾驭语言的能力以及很好的写作技巧。
建议看看论文网。
5.关于人物的论文
提起李白,对于每一个中国人来说都并不陌生,从小我们就读着他的诗歌长大,他的生死及其不平凡的经历,都给人留下了疑问和话题。
故一直以来人们对他的研究很多,如对李白出生地、家世及卒年等的研究。中国传统的山水诗,便是一副山水画,诗乃大自然山水的墨之韵。
北宋郭熙说:“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无独有偶,古希腊诗人西摩尼德斯有云:“画是一种无声的诗,诗是一种有声的画”。
可见中西关于诗画的关系同源,那就是追求一种意境。李白并不是以山水诗闻名,但是,李白的山水诗以雄奇、豪迈、大气、苍凉见长,突破了中国传统山水诗的借山水以自娱的窠臼。
也同样取得了叫大的成就。 李白,盛唐最杰出的诗人,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素有“诗仙”之称。
他经历坎坷,思想复杂,既是一个天才的诗人,又兼有游侠、刺客、隐士、道人、策士等人的气质。儒家、道家和游侠三种思想,在他身上都有体现。
“功成身退”是支配他一生的主导思想。李白留给后世人九百多首诗篇。
这些熠熠生辉的诗作,表现了他一生的心路历程,是盛唐社会现实和精神生活面貌的艺术写照。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
少年时期生活在蜀中,家境富裕,轻财好施,喜好文学,熟读百家书籍。又关心国事,有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
二十多岁时出蜀东游,十年之内,顺着长江南浮洞庭,北游襄汉,东上庐山,直下金陵、扬州,远到东海边,后来又到黄河流域许多地方。四十多岁时,经推荐,被唐玄宗召到长安,作为文学侍从,参加草拟文件等工作。
李白很兴奋,以为可以辅弼君主时的玄宗沉湎于歌舞酒色,政治黑暗腐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他,实现他的政治抱负,“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生活在草野间的人)”?但是,此在长安不满两年,便愤然离去,继续漫游各地,“浪迹天下,以诗酒自适”。
李白的诗歌创作于是趋于成熟,名篇叠出。天宝三年(744年),他在洛阳和杜甫相遇,结成好友。
两人在河南山东一带,携手探胜,把酒论文,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佳话。安史之乱爆发后,李白在永王(玄宗第十六子)幕府工作。
后来,唐肃宗借口永王谋反,杀了永王,李白受牵连,被判处流放。中途遇赦。
宝应元年(762年),62岁的李白,在穷困和飘泊中病死于安徽当涂。李白存诗九百多首。
他热爱祖国山河,自称“一生好入名山游”,写下了大量赞美名山大川的壮丽诗篇,其中,《早发白帝城》《蜀道难》《望庐山瀑布》等都是无与伦比的绝唱。 李白是中国山水诗人中的另类,他有一种世外高人的气势和极富张力的生命力,非常的飘逸和洒脱,这种个性的因素使得李白的山水诗在表现手法上似乎没有了固定的形式和规律,这就造成把握李白山水诗的风格和意境很难。
但就像看梵高的画一看就是梵高的画,李白的山水一看便是李白的山水。实际上,李白才是真正主宰着山水诗的形式和规律的。
李白写的不是山水的细节,而是山水的气势,用他的话来讲就是“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的气势,这也是写他本人的气势,正是他本人的气势推动着他写山水的气势,只有他桀骜放纵的个性才能把山水固有的气势从山水中张扬出来,张扬山水的气势就是张扬李白自己的个性和生命力,即是把他自己的个性和生命力扩张到山水中,他的生命力是无限扩张的,给人的感觉不是山水感染了他,而是他感染了大唐的山水。 李白生活在唐王朝有强胜走向衰落的时期,热烈地追求光明理想和自由解放,蔑视封建礼法和朝廷权贵,不肯“摧眉折腰”去俯就黑暗势力,因而遭到朝廷的冷遇和打击。
残酷的社会现实,使他愤世嫉俗,“一声好入名山游”,[3]足迹遍及蜀中、黄河、江淮、浙江流域的名山大川,到处寻访名山胜水,以“此行不为魲鱼鲙,自爱名山入剡中”[4]的激情,和“乍向草中耿介死,不求黄金笼下生”[5]的气概,揭露黑暗,鞭挞时弊,写下了奇彩纷呈的山水诗作,千姿百态地刻画了祖国雄奇秀丽的山水风光,表现了他对美好景物的热烈向往之情。热烈的向往之情。
在诗人这些千古传诵的山水名篇中,“明朗清新,意境开阔”,是其显著特点之一。例如,《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清霭,飞泉挂碧峰。
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这首诗,是李白青少年时代的作品。
在诗人笔下,蜀中的戴天山,山奇水秀,淙淙的溪水、带露的桃花、林中的麋鹿、亭亭的野竹,还有那碧峰泻下的飞泉,色彩明丽,境界幽深如同一幅引人入胜的山水图,有谢灵运、谢朓清新秀丽的风味和王维、孟浩然简淡清幽的情趣。 古人环溪说:“李白长于才,故以篇见功”。
这一评论,精辟地指出了李白在创作上,与晋宋诗人“比较呆板而且追求摹景的逼真,讲究练字,练散句,缺少整体美”的创作有着根本的区别。从而也充分证明了李白山水诗在接受前人的艺术滋养的同时,又发展了诗歌艺术传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它如,《秋登宣城谢眺北楼》:“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的秋景;《入清溪行山中。
6.写人物论文怎么写
从厌恶到同情再到敬佩,我对斯内普教授的好感与日俱增。
虽然他总是处处刁难哈利,虽然他一天到晚总是阴阴沉沉的,虽然他做过食死徒,并且间接害死了哈利的父母……虽然有太多的“虽然”,但是字里行间透出的斯教授的人格魅力是无法阻挡的。他扑朔迷离的身世,屈辱痛苦的童年,亦正亦邪的性格,以及他秘密的身份都增加了他的神秘感。
无疑教授是个天才,人人都说他是“大脑封闭术大师”,他在魔药学方面独树一帜,他还自己发明魔咒。然而这个天才却是个混血儿——麻瓜与巫师的混血。
可他却在学校时偏偏被分到了以纯种巫师为荣的斯莱特林学院。我们可以想象在这么多家庭条件优越的纯种巫师的包围下,他的内心是多么的自卑。
他没有一个朋友。为了维护自己仅有的一点自尊,他极力伪装自己是一个纯种的巫师。
他总是将自己保护的紧紧的,不让任何人窥探到他的内心。直到哈利偷看了冥想盆,我们才窥探到教授不堪回首的童年和他那被扭曲的心灵。
这也许只是冰山一角,教授小时侯所遭到的难堪与屈辱要比这多得多。我不怪他总是处处刁难哈利,这是人之常情,你很难对一个曾经羞辱过你的人产生好感。
然而我们的教授虽然讨厌哈利,却常常能够在关键时刻顾全大局,放下私人恩怨。我们不会忘记他在哈1中是怎样救了哈利;在哈3中,在面对着大家都认为是食死徒的小天狼星,他示意孩子们先走;当卢平变成狼人时,他紧紧地护着几个孩子。
他对哈利的报复最多也就是关关禁闭,冷嘲热讽一番,凭他的能力,他完全可以以更残酷的手段对付哈利,但是他没有。 最让我佩服的是教授的勇气。
他为了让魔法部长福吉相信伏地魔回来了,将自己手上的黑魔标记露出给福吉看。这需要多么大的勇气,要知道他的这个举动足可以将他送进阿兹卡班。
可是他为了正义他不在乎这些,教授不愧是真男人! 更需要莫大的勇气的是在伏地魔身边做卧底,在夹缝中生活的他一定很痛苦,而且还总是遭到人们的误会。在哈6中教授杀了敬爱的邓校长,多么令人震惊,但理智告诉我教授绝不是坏人。
如果他是食死徒,他早就可以杀了哈利和邓布利多;如果他是食死徒,他不会阻止伏地魔得到魔法石;如果他是食死徒,他不会挡掉食死徒对哈利发出的钻心剜骨咒;而且在哈利看到邓校长被他杀死了,气急败坏地要杀他时,他始终都没有对哈利下手。他对哈利说:“又被挡掉了,又被挡掉了,一直挡到你知道闭上嘴巴,闭上大脑为止,哈利!”教授说“对无声咒的使用还很陌生”其实是针对哈利,最后他又说“一直挡到你知道闭上嘴巴”则是指哈利要学会无声咒,“闭上大脑”指大脑封闭术。
而且“又被挡掉了,又被挡掉了”是一个人得意的时候说得吗?当然不是。是愤怒的人才说的!这分明是一个导师对自己的学生恨铁不成钢的态度……如果他是食死徒,他所做的一切都无法得到解释。
教授杀了邓校长一定是邓校长计划的一部分,因为只有这样教授才能取得伏地魔的信任。教授杀死邓不利多的时候,邓不利多当时在哀求他:“西佛勒斯,西佛勒斯,我请求你。”
像邓不利多这样伟大的巫师又怎么会在死亡面前随意哀求别人呢?哈1时邓不利多就曾说过“死亡是另一场伟大的冒险!”教授在杀邓之前曾凝视了邓一段时间,他一定是在犹豫,而邓一定是在恳求他杀了自己继续完成这项艰险的任务!教授脸上憎恨与厌恶的表情不是针对邓,应该是针对伏地魔的。 斯内普教授是悲剧式的英雄,据透露,教授在哈7中可能会死。
虽然我早料到会有这个结局,但我仍不愿意接受。但在要黑白两道的夹缝中生存是多么艰难的事。
也许死才是他最好的归宿,他将会赢得生前所应得到却没有得到的荣耀。我只希望他千万别死在自己人手上,希望他能够在真相大白之后,在与伏地魔的战斗中光荣的死去! 在这样的时候,阳光渐渐洒满大地;在这样的时候,许多人死去、许多人活着;在这样的时候,许多传承继续、许多梦想继续。
那么,有谁能告诉我,西弗勒斯·斯内普在这样的时候,看到的是什么呢? ========吾是远目的分割线======== 讨厌斯内普这个人、讨厌了很多年、像所有人一样。 看到他无数次向我们亲切的伙伴们施加折磨的时候、知道他是不折不扣的食死徒的时候、听到他向邓布利多念出“阿瓦达索命”的时候…… 这些,都是厌恶一个人的理由。
久而久之,只要一想到那张脸、想到那双黑色的双眸,心底就会燃起无名的憎恶之情。 鹰钩鼻、斯内普,成了阴险邪恶的代名词。
然而如今,了解了事情始末的我,只想知道—— 他在那个时候,和Zack一样的时候看到的是什么呢? 我想,人生就是连绵而来的痛苦中夹杂着一点微小的幸福,为了这些微小却让大脑麻痹的幸福,一切努力都显得有意义。但是,如果微小的幸福飘渺不定,只有百分之一的几率将其挽留,它的微小,还值不值得让人留恋呢? 如果,甚至那微小的幸福都原本就是虚幻,那又值不值得呢? 斯内普给出了他的答案。
我知道他对哈利冷言冷语、心狠手辣,却从不知道他注视着那双深绿色的双眸时包含了怎样的情感。 我知道他待人接物冷言冷语、尖酸刻薄,却从不知道他将内心深藏,绝不轻易表露。
我知道。
7.外国文学人物分析论文怎么写,最好给出提纲
呵呵,写毕业论文吧,我的给你参考下
课题名称 从《太阳照常升起》浅谈美国迷惘一代
一、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太阳照常升起》向人们展示了一幅战后荒原的画卷,生活在其中的荒原人不仅身体千疮百孔,精神也失去了家园。他们迷惘的,痛苦的,如行尸走肉般的生活着。研究《太阳照常升起》的目的是为了分析美国迷惘一代对于战争和生活的态度:他们之所以对生活失去信念是由于战争的创伤,但他们并未因此失去对人性的渴望。在当今世界,和平和发展成为两大主题的背景下,研究迷惘一代的悲剧生活,意义在于揭示战争的残酷性,发扬中华民族以和为贵精神,指导我们的生活。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美国青年巴恩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脊椎受伤,失去性能力,战后在巴黎任记者时与英国人阿施利夫人相爱,夫人一味追求享乐,而他只能借酒浇愁。两人和一帮男 女朋友去西班牙潘普洛纳参加斗牛节,追求精神刺激。夫人拒绝了犹太青年科恩的苦苦追求,却迷上了年仅十九岁的斗牛士罗梅罗。然而,在相处了一段日子以后, 由于双方年龄实在悬殊,而阿施利夫人又不忍心毁掉纯洁青年的前程,这段恋情黯然告终。夫人最终回到了巴恩斯身边,尽管双方都清楚,彼此永远也不能真正地结 合在一起。这是海明威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作者藉此成为“迷惘的一代”的代言人,并以此书开创海明威式的独特文风。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及预期目标
研究迷惘的一代”作家的共同点。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他们大多是20岁左右的年轻人。他们在美国政府“拯救世界民主”口号的蛊惑下,怀着民主的理想,奔赴欧洲战场。他们目睹人类空前的大屠杀,发现战争远不是他们原来设想的那种英雄的事业都是骗人的东西。他们在战争中经历了种种苦难,了解到普通兵士中间的反战情绪。这在他们心灵中留下了无法医治。研究迷惘的一代人的共同点:他们目睹了那场人类空前的大屠杀,生活经历种种苦难,深受“民主”、“光荣”、“牺牲”口号的欺骗,对社会、人生大感失望。结合现状谈谈研究迷惘一代对现实意义。
四、研究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思路
根据作者海明威创作《太阳照常升起》时期的经历,结合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和创作思想,对美国迷惘一代形成,发展,表现进行全面分析。
五、任务完成的阶段内容及进度安排
论文初稿阶段,为期 40 天,阅读相关文学最新研究成果,进行理论分析、论证,收集整理相关资料,确定论文提纲,开始撰写论文;论文二稿阶段,为期 60 天,根据导师对初稿的修改意见进行修改、补充和完善,注意论述层次,调整文章结构。论文终稿阶段,为期 30 天,根据导师对二稿的修改意见进行修改,注意语言表达,规范论文格式。
七、完成论文所具备的条件
收集了有关《太阳照常升起》的资料及相关学术论文,本科阶段学习了英美文学课程,基本掌握文学作品分析批评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同时,从选题开题到初稿阶段学生在校,能当面指导文献检索和科研方法,解答理论理解和运用方面的问题;能够方便使用图书馆、阅览室和校园网。
8.有关人物的论文,该怎么准备
人物 ?
是写人性的吗 还是说 打算写某个历史名人 伟人, 进行分析呢 ?
如果是写人性的话, 我建议你因该多收集一些资料故事 ,然后加入自己的分析、
你也可以自己编个小场景, 小故事然后分析, 当然如果是真实的更好 、
比如汶川,512 都有很多题材可以写, 越是危难关头 越容易表现出人性的本质不是么 ?
如果是 想要分析历史人物, 就挑个你了解最深的写吧 、
毕竟论文关系到毕业的、
转载请注明出处育才学习网 » 文学人物的论文怎么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