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姓家族历史以来都出过哪些名人
高姓起源参考之一W*DLH0? M7S ]848 高姓是当今中国第十五大姓,总人口占百分之一以上,在台湾排名第二十九。
高姓出自姜姓,出自炎帝之后,是西周时齐太公姜子牙的后代。姜子牙的第六世孙齐文公赤,有一个儿子被封在高,称作公子高。
公子高的孙子溪,是齐国的重要大臣。他因为和管仲一起平定内乱,迎立公子小白为齐桓公有功,被齐桓公允许他用祖父的字为姓,从此姓高。
高姓有许多是少数民族改姓而来的。比如说,十六国时期,鲜卑族的慕容氏曾改姓为高;鲜卑拓跋部的楼氏,也有人改姓高;高丽族的羽真氏,也有人改姓高。
全球王氏网R7] R m+V[%D 据考证,高姓最早出自河南,春秋之后在山东得到了很大发展,唐代时,高姓曾两次进入福建,并在清朝康熙年间,迁徙到台湾。*^+{ |`3e!e_848 高姓的主要聚居地有:渤海,辽东,广陵,河南,渔阳,有继,京兆,晋陵,安平等。
"_i5di|*k848 高适,唐朝诗人,德州(今河北景县)人。他年轻时贫寒潦倒,后来从军边塞,晚年才官居高位。
由于他熟悉军事生活,因此他的诗多反映当时边地形势和士兵疾苦,与岑参同为著名的边塞诗人。《燕歌行》是他的代表作。
Q$L%P(@9x9d-O\848 高姓起源参考之二全球王氏网HM1qmbI3` 高姓最早出现在古黄帝时期。据中国最早系统记载姓氏来源的典籍《世本》载:“黄帝臣高元作官室。”
《竹书纪年》:黄帝“居有熊”。有熊,即今河南新郑。
这说明上古时期河南已有高姓。春秋时期,齐太公吕尚(即姜子牙)的六世孙齐文公吕赤有个儿子被封于高(今河南禹州市西南),称为公子高。
公子高的孙子名傒,以他祖父的封邑为姓,叫高傒,其后代就姓高。$X%DRs6q6n2j2?848 清朝张澍《姓氏寻源》云:魏龙骧将军、营州刺史高贞碑铭云:其先盖炎帝之苗裔,昔在黄唐,是为四岳。
爰逮伯夷,受命于虞舜,暨吕尚佐周克殷。俾侯齐国,世世勿绝,其公族有高子者,即其氏焉。”
ASNC;_rx848 高姓还有一部分属其他姓氏改姓。《北齐书》记载:“北齐文宣帝姓高名洋。
当时有元景安、元文遥本鲜卑族人,改汉姓元,因有功于北齐,高洋赐姓高,其后遂为高姓。”《魏书》又载:“后燕皇帝慕容之,本鲜卑族,自称高阳氏后裔,遂改姓高,名高云(亦在河南)。”
据有关资料记载,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将鲜卑族复姓是楼氏改为高氏。又,北齐时重臣高隆之,本性徐氏,因其父为高氏所养,又与高欢交厚,遂改为高姓,其后成为望族(见《中国姓氏起源》)。
:jB|-Jj^.j#H848 东汉时,渤海太守高洪,因居渤海修县(河北景县),为当时望族,于孙传衍甚多,于是高氏便以渤海为郡号。高洪的四世孙高褒为太子太傅。
高褒的孙子高承为国子祭酒。因此,渤海高氏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一直是大族。
后来,高洪的后裔有人移居福建。至明末,有福建漳州府医士高寿觉迁日本长崎。
寿觉的儿子高超方于1643年任日本唐大通事,因其属渤海高观之后,故改为日本姓名渤海久兵卫,成为日本人渤海氏。高超方的次子高玄岱,号称“日本才子”。
(见《炎黄源流史》) 扬州广陵郡三姓有高氏(后来十一姓也有高氏),为吴丹阳太守高瑞支系,其四世徒秣陵。战国时期,楚威王相高固建五羊城(广州),自称齐园高氏之后,此后在广东发展繁衍。
:v]sz!a848 唐初,河南固始人陈政,陈元光父子率军校去福建开辟漳州郡,其中有河南高氏参加;唐僖宗时,又有高氏入闽,传六世至高镔、高镒、迁居安平(福建晋江安海镇),其后裔再迁至南安埕边和安溪太平。此支高氏的祖根也在河南。
还有高氏一支,早在汉末时由陇西南迁至滇中,成为白蛮大姓。全球王氏网!G:v;h/T_"s H"j~WPA_)r 宋绍圣元年,高升太夺取大理国段氏政权,自立为王,称大中国。
传于高太明,于绍圣三年,又将王位还给段氏,仍被封为中国公,自立年号,世为大理国宰相,控制大理国政权,被称为高国主。其后裔历经元、明、清数代均为云南土司。
《土官底簿》记载:楚雄土知府高政,传妻及女高冬梅。还有鹤庆军民土知府高隆,明洪武十五年归附,传子高仲将、孙(高)兴;兴弟宝结,宝结子(高)伦。
又有鹤庆府土千夫长高海,其先人高赐,元土千户。高海于明初归附,为千户长,九传至(高)玉,玉子藩臣,世袭指挥佥事。
再传至高应星,即裁撤。又有北胜州土判官高亮,明洪武十六年任。
传子琳、孙瑛、曾孙庆、广,广子珍。 广东梅州《客家姓氏渊源》中的“高氏渊源”里记:“汉代,高洪任渤海太守,其十一世裔孙高柴,唐赠共伯,宋封为供城侯,此为高氏‘供侯堂’号之来由。
其祠联是:供侯世德,渤海家声。闽系高氏以高柴为大始祖。
柴之裔孙高旷于南宋淳熙十年(1183),随晦庵(朱熹)讲学福建武夷精舍,遂卜居邵武。旷之子谭,生子三:嶷、嵬、歧,嶷居闽之龙溪;嵬居邵武,生子三:文昭、文辉、文章。
文辉迁居宁化县石壁村,生子一:(名)十郎,……元贞二年迁居上杭胜运里,生子四:百一郎、百二郎、百三郎、百四郎。百一郎、百二郎之后裔迁居广东惠、潮、嘉各地;百三郎、百四郎之后裔多迁居四、赣各地。”
综上述得知,高姓根在河南,望在渤海、渔阳、辽东。
2.方姓家族史怎么写800字以上 大学生
方氏至今有近4700年的悠久历史, 出自方雷氏。
神农炎帝十一世孙即八代帝榆罔长子曰雷,黄帝伐蚩尤时,雷因功被封于方山(今为河南省禹州市),雷受封于方山后,称方雷氏,子孙以地为氏,分为雷姓和方姓, 到了西周宣王时,方雷子孙中有一位叫方叔的将军,智勇过人。奉命南征,平定过荆蛮的叛乱,为周室的中兴立下了大功。
因此,后世不少方姓宗谱采用了“周大夫方叔之后”之说。 历史上方姓的迁徙与分布 先秦时期,方姓活动于河南,但一直不活跃。
直到西汉末,方姓东迁安徽北部后,开始发达起来,形成了大族。唐朝时,方姓已经分布于中原、华东和江南各地。
方姓一直以中原为中心,多次南下移民,唐宋时期,方姓的足迹出现在海南、广东、福建等地,清初进入了台湾。 宋朝时期,方姓大约有45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58%,姓氏排位第三十五位。
当时方姓第一大省是福建,约占全国方姓总人口的37%。方姓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福建、安徽、浙江,这三省方姓大约占全国方姓总人口的78%,其次分布于湖南、江西,二省的方姓占方姓总人口的12%。
全国形成了以福建为中心的闽、浙、赣、皖、湘方姓聚集地。 明朝时期,方姓大约有44万余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48%,为明朝第四十八位姓氏。
宋元明600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方姓人口的增长几乎停顿。当时方姓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浙江、安徽,这二省方姓大约占方姓总人口的55%,其次分布于江西、江苏、福建、湖北,这四省的方姓又集中了30%。
浙江为方姓第一大省,约占全国方姓总人口的36%。宋元明期间,方姓的分布总格局变化较大,其人口主要由北向东南部、由南向北迁移。
全国重新形成了以浙江为中心,向四周散发的方姓分布特点,方姓人口重心由东南向北移动。 当代方姓的分布与图谱 当代方姓的人口已达到410多万,为全国第六十三位姓氏,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33%。
从明朝至今600年中方姓人口由44万增到430万,增长了近10倍。目前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安徽、浙江、河南三省,大约占方姓总人口的37%,其次分布于广东、湖北、辽宁、福建、湖南,这五省又集中了33%的方姓人口。
安徽为当代方姓第一大省,居住了方姓总人口的15%。全国形成了豫鄂皖浙、闽粤两块方姓聚集区域。
方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表明:方姓是东部、东南、云南地区比较常见的姓氏之一。在皖苏大部、沪浙赣闽、台湾、河南东南、湖北东部j广东东部、广西南部、云南大部、辽宁西部,方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45%以上,中心地区达到1.7%以上,其覆盖面积约占了全国总面积的12.5%,居住了大约57%的方姓人群。
在皖苏北段、河南东部和南部、湖北西部、重庆北部、湖南北部和东南、广东中部、海南大部、广西西部、云南东部和西北、甘肃西南部、辽宁大部、黑吉东端、内蒙古东南,方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3%一0.45%之间,其覆盖面积约占了全国总面积的12.7%,居住了大约20%的方姓人群。
3.高氏家族的辈分明细
高姓字辈介绍 发布时间:2006-3-30 23:48:44 被阅览数: 8826 次 来源: 高氏家谱网 在一些单字名中,有的用字的偏旁部首来表示其字辈。
北齐高欢15个儿子均为单字名,单字名均带有“氵”偏旁。 文宣帝高洋诸王子为双字名,字辈为“绍”,故其子名依次为高绍德、高绍义、高绍仁、高绍廉。
五代十国时,荆南武信王高季兴,其子字辈为“从”,其孙字辈为“保”,曾孙的字辈为“辅”。所以,高季兴各子名为:高从诲、高从诩、高从诜、高从让、高从谦,诸孙名为:高保勋、高保正、高保寅。
曾孙名为:高辅政、高辅之、高辅尧、高辅国。
由于高氏分布较广,人口众多,所以各宗、各支、各房字辈名都不大一致。有的祖上数代、十数代字辈名一致,随着支脉的繁衍,各支脉向下又自行编排字辈名。
一般同宗同支同房的字辈名基本上是一致的。 河南安阳东夏寒村高氏字辈名从明末到现在已排出60世,其中前20世已用过,其排字辈如下: 鹏育岐安恒、天庭震九宗、清典宇体治、百世品仙成、聪明睿知临、宽裕温柔容、发强刚毅执、齐庄中正敬、忠孝传家宝、内圣基业宏、仁义布德宗、外王至善功。
4.高姓宗族的历史如何
春秋战国时期,高姓一族主要活动在华北地区。
其中一支在战国后期迁居到了楚国,后又徒居海南。 秦汉时期,高姓人的足迹已经遍布于华北和陕甘宁以及中原一地。
东汉末期,高姓一族在山东地区 形成了历史上最著名的渤海高姓。 西晋时期,高姓主要向北和东北迁徙。
南北朝时,因北齐的灭亡,高兴一族被迫迁居到陕南和西蜀。 隋唐时期,高姓主要的活动在长江以北,但南迁的步伐并没有停止,今四川、江苏和浙江一带已有他 们的足迹。
宋朝时期,高姓人口约89万,主要集中在今安徽、河北、陕西、河南和四川五省。 明朝时期,高姓作为山西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到了山东、江苏、浙江、江西、甘肃和河 北等。
现今,高姓人口约1452万,主要分布在山东、安徽、江苏、河北、河南和四川等地。
5.关于高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
高姓研究的现状与任务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各位宗亲: 今天,各省宗亲齐聚一堂,共庆高姓历史上里程碑似的重要事件:高姓历史文化研究会诞生了。
我十年的梦想终于成为现实。我向到会的所有宗亲表示衷心的感谢和敬意!我尤其感谢无私奉献的温州宗亲和自始至终给予鼓励和支持的厦门宗亲。
我也想给大家泼一盆冷水,提醒各位高度认识到:任重道远啊! 一、高姓研究的现状 我于1993年开始致力于高姓历史的资料收集、实地调查和写作,当时首次提出成立高姓历史文化研究会;今年,在热心寻根的网上年轻宗亲的感染和呼吁下,我重新出山,致力于高姓历史的研究,并再次倡议建立研究会。 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得到全国各地以及海外许多老中青宗亲的热烈响应和积极支持;另一方面,我感到这个支持面还不是很广泛,我两次联系的许多高姓知名人士包括学者缺乏反应。
这次真正采取实际行动,千里赴会,出资出力的,应该说不算十分踊跃,和其他许多姓氏相比,我们高氏群体的宗族感情和凝聚力不能算很强。这不是偶然的。
我当年亲往全国各地,查阅地方文献档案,深入乡村调查民间族谱和传说,抱着一个希望,就是找到一部和其他某些姓氏那样的历史上遗留的全国性总谱。然而,正如广东客家族谱里所说,我高氏向无总谱,而是一家一族各自修谱。
这就反映了历史上即比较松散,各支缺乏联系。其次,我发现全国各地图书馆收藏的各姓族谱中,高氏族谱往往是比较少且不完善的。
这一方面可能反映了修谱传统的不足,另一方面也可能就是高姓宗族意识欠缺的表现。 正因为这样,我感到通过广泛的调查,把高姓从古至今如何起源,如何发展,如何迁徙,如何分布,有何人物,有何贡献,有何传统,一一理出个头绪,构建起一个体系,具有很大的意义。
也正因为缺乏任何现成蓝本,决定了研究难度极大。虽然我于1997年出版了第一部高姓系统研究专著《高姓群体的历史与传统》,然而,我深感靠个人之力,绝无可能真正做到全面调查,因此,我的著作里关于高姓在全国各省的分布的描述,只能是各选少数有代表性的点。
为了抢救在大规模焚烧族谱之后幸存的残余族谱,趁老人健在时赶紧调查记录珍贵的记忆,开展全国性高氏族谱和传说的普查,必须组织起一支高氏精英队伍。而高氏家谱网,就发挥了汇聚各路高氏中青年精英的作用。
在此基础上,我才有勇气,有可能重新提出成立研究会的倡议。因此,研究会得以成立,网上年轻宗亲功不可没,这一页将永远铭记在高氏研究史册。
二、高氏家谱网的成果 现在,高氏家谱网上已积累了大量家族资料和寻根线索,这是一个重大成果,其中包含极其珍贵的发现。例如: 历史上民间广为传诵的北宋开国元勋、渤海郡王高怀德,据史书记载,后裔广泛分布在东南一带。
据我本人查阅图书馆族谱和调查,以及网上披露的材料,初步表明,高怀德后裔于北宋灭亡后,逐步南迁,确实在河南淮阳、项城,江苏淮阴、扬州、镇江丹徒、无锡宜兴,浙江湖州长兴、德兴,安徽黄山(古徽州)、贵池,广东汕头澄海等地发现高怀德后裔的线索。尤其是贵池宗亲介绍,他们的族谱封面有龙纹,称为“龙编谱”,还有50代字辈。
最后一代是现在的年轻人。第一代刚好是北齐王朝奠基人高欢时代。
而史书明确记载的高氏族谱,最早的就是北齐谱。我1997年制定《高氏世系》的主要依据《新唐书•宰相世系》和《萧山高氏家谱》都是沿用北齐谱的记载。
还有,长兴高湾里现存高氏古墓遗迹,其中有刻有龙纹的石牌坊,反映出墓主有很高的地位。 紧随高怀德之后出现在史册上的高氏又一位名将就是武烈王高琼。
通过这次筹备研究会成立大会,浙江各地如温州、萧山、杭州、海宁以及江西、安徽的高琼后裔也联系起来,《萧山谱》、《海宁谱》、《盘谷谱》所说“南渡三公”高世则、高世英、高世定的后裔也得以重新聚首。 清代三位高姓宰相之一、满洲镶黄旗高斌的家族出自辽宁本溪,现在,此家族成员已出现在网上。
辽宁汉军八旗后裔更是网上活跃成员之一。 我在书里介绍的各省许多重要高姓支系,也都有成员出现。
例如:山东胶州、河南淮阳、项城、陕西米脂、湖南浏阳、福建长乐、大坪、漳蒲、广东南海、潮阳、台湾、粤东客家、云南白族等。海外高氏宗亲也不例外。
各支系成员争先恐后地把家谱资料发上网,互相讨论,掀起了一股高氏寻根热。从网上的消息看出,“**”对我国民间家谱来说是毁灭性的。
但也为我们提供了许多珍贵的线索。网络带来的天下高氏大汇聚,是推动全国性高氏组织诞生的主要原因。
三、高姓研究会的任务 我认为,我们研究会成立后的首要任务,就是立即行动起来,推选一批带头人,分省分地区分家族开展全国族谱和传说的普查,这是当务之急,刻不容缓。 在普查的基础上,各省各地区各家族带头人负责对我的著作中关于相关省份高氏的介绍加以补充,弥补许多家族未能在书中予以介绍的不足,争取三年后把我的书增补修订成《高姓全书》,公开出版。
研究会的终极目标是填补高姓史上的空白:编纂《高氏通谱》,并规定研究会永远存在,以后每三十年续修一次。 其次,研。
6.方姓家族史怎么写800字以上 大学生
方氏至今有近4700年的悠久历史, 出自方雷氏。
神农炎帝十一世孙即八代帝榆罔长子曰雷,黄帝伐蚩尤时,雷因功被封于方山(今为河南省禹州市),雷受封于方山后,称方雷氏,子孙以地为氏,分为雷姓和方姓, 到了西周宣王时,方雷子孙中有一位叫方叔的将军,智勇过人。奉命南征,平定过荆蛮的叛乱,为周室的中兴立下了大功。
因此,后世不少方姓宗谱采用了“周大夫方叔之后”之说。 历史上方姓的迁徙与分布 先秦时期,方姓活动于河南,但一直不活跃。
直到西汉末,方姓东迁安徽北部后,开始发达起来,形成了大族。唐朝时,方姓已经分布于中原、华东和江南各地。
方姓一直以中原为中心,多次南下移民,唐宋时期,方姓的足迹出现在海南、广东、福建等地,清初进入了台湾。 宋朝时期,方姓大约有45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58%,姓氏排位第三十五位。
当时方姓第一大省是福建,约占全国方姓总人口的37%。方姓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福建、安徽、浙江,这三省方姓大约占全国方姓总人口的78%,其次分布于湖南、江西,二省的方姓占方姓总人口的12%。
全国形成了以福建为中心的闽、浙、赣、皖、湘方姓聚集地。 明朝时期,方姓大约有44万余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48%,为明朝第四十八位姓氏。
宋元明600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方姓人口的增长几乎停顿。当时方姓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浙江、安徽,这二省方姓大约占方姓总人口的55%,其次分布于江西、江苏、福建、湖北,这四省的方姓又集中了30%。
浙江为方姓第一大省,约占全国方姓总人口的36%。宋元明期间,方姓的分布总格局变化较大,其人口主要由北向东南部、由南向北迁移。
全国重新形成了以浙江为中心,向四周散发的方姓分布特点,方姓人口重心由东南向北移动。 当代方姓的分布与图谱 当代方姓的人口已达到410多万,为全国第六十三位姓氏,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33%。
从明朝至今600年中方姓人口由44万增到430万,增长了近10倍。目前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安徽、浙江、河南三省,大约占方姓总人口的37%,其次分布于广东、湖北、辽宁、福建、湖南,这五省又集中了33%的方姓人口。
安徽为当代方姓第一大省,居住了方姓总人口的15%。全国形成了豫鄂皖浙、闽粤两块方姓聚集区域。
方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表明:方姓是东部、东南、云南地区比较常见的姓氏之一。在皖苏大部、沪浙赣闽、台湾、河南东南、湖北东部j广东东部、广西南部、云南大部、辽宁西部,方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45%以上,中心地区达到1.7%以上,其覆盖面积约占了全国总面积的12.5%,居住了大约57%的方姓人群。
在皖苏北段、河南东部和南部、湖北西部、重庆北部、湖南北部和东南、广东中部、海南大部、广西西部、云南东部和西北、甘肃西南部、辽宁大部、黑吉东端、内蒙古东南,方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3%一0.45%之间,其覆盖面积约占了全国总面积的12.7%,居住了大约20%的方姓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