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池上.这首诗里边的“不解”的“解”是什么意思
“不解”的“解”是知道的意思。
《池上二绝》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五言绝句组诗作品,这首诗是组诗的第二首,写一个小孩儿偷采白莲的情景,这组诗也是自己心态的一种反映。全诗原文如下: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白话文释义:一个小孩撑着小船,偷偷地采了白莲回来。他不知道怎么掩藏踪迹,水面的浮萍上留下了一条船儿划过的痕迹。
注释:小娃:男孩儿或女孩儿。艇:船。白莲:白色的莲花。踪迹:指被小艇划开的浮萍。浮萍:水生植物,椭圆形叶子浮在水面,叶下面有须根,夏季开白花。
扩展资料
《池上》这首诗写一个小孩儿偷采白莲的情景。从诗的小主人公撑船进入画面,到他离去只留下被划开的一片浮萍,有景有色,有行动描写,有心理刻画,细致逼真,富有情趣;而这个小主人公的天真幼稚、活泼淘气的可爱形象,也就栩栩如生,跃然纸上了。
诗人在诗中叙述一个小娃娃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准确地捕捉了小娃娃瞬间的心情,勾画出一幅采莲图。莲花盛开的夏日里,天真活泼的儿童,撑着一条小船,偷偷地去池中采摘白莲花玩。
兴高采烈地采到莲花,早已忘记自己是瞒着大人悄悄地去的,不懂得或是没想到去隐蔽自己的踪迹,得意忘形地大摇大摆划着小船回来,小船把水面上的浮萍轻轻荡开,留下了一道清晰明显的水路痕迹。诗人以他特有的通俗风格将诗中的小娃娃描写得非常可爱、可亲,整首诗如同大白话,富有韵味。
白居易是一位擅长写叙事诗的大诗人。他的长篇叙事诗,将所叙事物写得曲折详尽、娓娓动听,饱含着诗人自己的情感。同样的,他的诗中小品,更通俗平易。《池上二绝》就是这样一组描写一种平凡生活的小诗。诗人以他特有的通俗风格,将两个小景写得可爱、可亲、可信。
2.不解中的“解"有几种解释
解 jiě 剖开,分开:解剖。
分解。瓦解。
解体。 把束缚着、系着的东西打开:解开。
解甲归田。解囊相助。
除去,除,废除,停止:解放(a.使广大人民群众脱离压迫;b.解除束缚而得到自由)。解除。
解饿。解乏。
解惑。解疑。
解围。解脱。
解雇。解聘。
解散。解毒。
溶化:溶解。解冻。
讲明白,分析说明:解释。解析。
解说。劝解。
解嘲。 懂,明白:理解。
见解。 调和,处理:解决。
和解。调(ti俹 )解。
排解。 高兴,开心:解颜而笑。
排泄:解手。 代数方程中未知数的值。
演算方程式:解方程。 文体的一种,如韩愈《进学解》。
系结 解 jiè 发送。 押送财物或犯人:押解。
起解。解差(ch乮 )。
解回北京。 系结 解 xiè 古同“懈”,松弛,懈怠。
古同“邂”,邂逅。 旧时指杂技表演的各种技艺,特指骑在马上表演的技艺:卖解的。
跑马卖解。 〔解湖〕湖名,在中国山西省。
姓。 系结。
3.知不可解者,以不解解之 是什么意思
不解解之
周林华\印 孙建\说
原文《连环砚铭》:“连环可解,我不敢知;不可解者,以不解解之。”
印说:
不解解之,差不多是纪晓岚的口头禅,文里写,诗里吟,铭里刻,看来大才子也有难办事!难办事古今都有,《战国策》载秦王曾派使者送给齐国王后一玉连环,说“齐多智,能解此环否?”王后拿给众臣,百官无一能解。只见王后用锤一下砸得连环粉碎,对秦使说,这不就解了?砸碎常规,难办事就变得轻而易举。此一不解解之。
春秋一鲁国人,送给宋元王两个难结。元王号令全国巧手来解,结果毫无办法。一人主动请缨,解其一,而另外一个动也不动,并说:“不是可解而我没本事解,只是此结一身就是解不开的。”知其为死结而不去做无用功,行其是避其非,此又一不解解之。
世界建筑大师格罗培斯,为迪斯尼乐园各景点之间的道路设计了50多次,都不理想。最后,突发灵感,让撒上草种,提前开放。第二年,他便在宽窄不一的踩痕上铺设了人行道 ,竟被评为世界最佳。不知如何是好之时,选择因其本性,顺其自然,也不失为从容、萧洒的聪明之举。此又一不解解之。
此印,各字相连,已然一体,谁欲解之,白费力气!
纪晓岚与洪亮吉,也是相知甚深的朋友。乾隆甲辰年,61岁的纪晓岚充任会试副考官。洪亮吉这年应礼部会试,他的房师祥庆,干事有个拖拖拉拉的毛玻祥庆这一房的试卷阅完的最迟并且将三场的试卷都压到最后才报送主考官和副考官。纪晓岚看了洪亮吉的试卷,极其欣赏,非要把他放在第一名。但这时整科录取的名次已基本排定,一动将全动,同考官们也不太满意,这就出了麻烦。内监试郑澄坚决反对,他提出洪亮吉的试卷阅完的最迟,现在要取为第一名,里边可能会有什么问题,坚持要把洪亮吉移到第四十名。纪晓岚执以己见,不肯依从。于是,两人争执起来,越争越气,越吵越凶,最后竟至詈言出口,互骂起来。纪晓岚是何等厉害,把郑澄骂了个狗血喷头,十分难堪。闹得正考官蔡新、德保也不好解决。后来还是副考官胡高望调停此事,干脆将洪亮吉除了名,才将这事平息下来。纪晓岚气愤难平,在洪亮吉的试卷尾部,题下了六首《惜春词》。出榜后,纪晓岚顾不得回家,首先到洪亮吉的寓所造访,诉说心中不弃,使洪亮吉极为感激。下科会试,洪亮吉中了进士,入了翰林院,与纪晓岚往来不断,成为挚友。
洪亮吉这次被发配从军,纪晓岚自然替他愤愤不弃,但又不敢在专制的嘉庆皇上面前奏谏,只是眼巴巴地看着洪亮吉发往西域。
这次纪晓岚明白了:嘉庆皇帝与他老爹--乾隆一样,也不是什么好东西!他制连环砚铭告诫自己:连环可解,我不敢;知不可解者,以不解解之。
其实,在当时形势下,嘉庆皇帝宽赦和珅党徒的策略,可以说是正确的、明智的。因为当时的社会危机,官僚制度的腐败,已经病入膏肓。乾隆末年,白莲教起义从四川、湖北、陕西到安徽、河南、直隶,彼伏此起,声势越来越大,乾隆皇帝就是在这声势浩大的农民起义的呐喊声中毙命的。嘉庆要维持这处在风雨飘摇中的统治秩序,哪里还敢大加株连,向"大小臣工"开刀呢?如果说和珅是一个恶性肿瘤,那么内内外外、大大小小的贪婪营私的官吏,就是已经扩散的毒垒了,遍体皆是,已经是防不胜防,治不胜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