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群人来到光线昏暗素材作文
一群人来到光线暗淡、人迹罕至的洞穴里探险,洞穴里很神秘,他们就点了几只蜡烛,发现里面竟然有一群色彩斑斓的蝴蝶,他们欣赏了一会儿,不想惊动打扰蝴蝶就离开了。
几天后,他们回到原地,想看看蝴蝶在不在,却发现蝴蝶已经栖居到更深更黑的地方去了。他们在想,是不是几只蜡烛的光亮影响了蝴蝶的生活习惯呢? 要求:阅读材料、自选角度、题材不限,诗歌除外,完成作文。
真相 近日看到一篇文章,“有人入深穴探秘,携火具入,引燃,彩蝶纷飞,退之。复入,蝶深居之”。
不禁陷入沉思,如此不合逻辑的事情为什么能被纪录。诸多不合常识之情节,如何能发人思考呢。
首先,从生物学角度来说,1. 蝴蝶是昆虫,并且在成虫的时候是昼出的动物,所以在白天看到大量蝴蝶在洞中栖息,不符合生物习性。2. 蝴蝶是变温动物,洞穴中温度会比较低,蝴蝶通常不会长久栖之。
3. 蝴蝶的视力不好,在洞中生活受到惊吓应该往亮的地方飞,而不是更黑更深的地方。4. 如果真的有这样的蝴蝶,生活在洞穴中,那么她的颜色怎么能是五颜六色,色彩斑斓的呢,完全不符合逻辑,类似的情景只有在凡尔纳的地心探险里才会出现。
然后再从物理学和化学角度分析一下其不合理性。洞穴通常通风不是很通畅,并且容易出现气体的积累。
尤其是处于洞穴的深处的时候,由于空气中CO2的分子量重于O2,所以越到底部,二氧化碳的积累约多。所以在这类地方通常需要氧气的支持。
这样的话,如果还是执意用蜡烛来照明显然不是很合理。蜡烛在一立方米内的亮度大约为1流明,在这样一个充满蝴蝶的洞穴,如果能照亮到连蝴蝶都惊动,相比需要点大概几十只蜡烛。
显然不是几只蜡烛影响到蝴蝶,完全是所谓的探险者一厢情愿或者说故意隐瞒在洞穴内烧火导致某生物惊扰的事实。 接着这个消息从地理学角度似乎也有不合理的地方。
洞穴本身的说法就证实了他不是山洞而是穴,那么飞行的昆虫和动物在受到惊吓的时候,是往上面飞的。那么穴内藏蝶而且蝴蝶会往深处飞的说法从地形角度值得怀疑。
还有,既然是探险,而且是人迹罕至的地方,那么从人迹不罕至到此,肯定会进行充分的准备再去有蝴蝶的地方,说明有蝴蝶幼虫生活的环境,那么就说明会有很多树木。既然进入的是深林,怎么还会点蜡烛呢,既然是有准备的进入洞穴,为什么不是点头灯,而是蜡烛呢。
再者,从本文文笔来看,文风懒散,不合逻辑经不起推敲,如果是记者,可以推断出刚进入社会不久,急于引发公众关注的话题。如果是学者,应该不是物理,化学,地理,历史,生物系,作者的思维不是很缜密,文笔又不好,所以可能是体育系的硕士,可能专攻登山。
在进行本职项目的同时,想引发深层次的社会讨论。也许是某偏远地区地方小吏,从描述的场景来看,可能在云贵山区。
这样综合下来,本文的作者,可能是一个刚从体院毕业分配到云贵地区,可能正在临时负责宣传工作的准村官。 经过了上述分析,很明确的指出了该文作者的不足,同时也引出了新闻工作者需要配备的基础知识。
在现在这个信息大爆炸的社会里,群众的智慧也呈几何级数递增,互联网的普及,连早年的文盲也可以去伪存真。一个快餐式假文章不能引起社会的共鸣,不能引发蝴蝶效应的思考,不能触动人与自然的和谐。
2.一群人来到光线暗淡,人迹罕至的洞穴探险,洞穴很神秘
出于好奇,和几个朋友到山上进行所谓的探险,探查一个从来没有人进过的石洞。
到了目的地后,大家带着绳索,火种和电筒等,小心翼翼地往岩石交错的石洞里面爬。因为对洞内空气情况不清楚,我们每隔几十米就点燃两支蜡烛靠在石壁上。
进去不远,我们就惊喜地发现,这一次探险确实很值得。石洞本身的造型以及石笋等景致已经够奇特的了。更奇特的是,在深入洞穴三百多米的地方,竟然还有黑色的大蝴蝶,东一只西一只地贴在晶莹的白色钟乳石洞壁上栖息。我们从来不知道,蝴蝶竟然可以在没有阳光的冰凉洞穴深处数百米处生活。那种纯白的洞壁和黑色的蝴蝶在烛光映照下的景象,很是让人震撼。
遗憾的是,这次探索我们总共只走了大约400米,最终因为攀援设施准备不充分而无奈折返。
过了几个月,大家记挂着洞穴深处的蝴蝶和那晶莹的钟乳石,相约再次去洞内探查。这次,我们邀请了专业人员参与。
很奇怪,在上次我们走过的那一段洞穴,竟然一只蝴蝶都没有看到了。最后,一直到了洞穴深处400米之外,我们才又发现了它们的踪影。依旧是趴在白色的钟乳石上,在手电灯光照射下一动不动。
上次我们明明是在进洞三百米左右的地方发现蝴蝶的,为什么这次往深处移动了这么远呢?同行的专业人员告诉我们,很可能是我们上次点燃的蜡烛惹的祸。因为这个洞穴从来没有人进入,已经形成了相对固定的温度和静谧环境,蝴蝶适应了在洞穴深处300米左右这个适宜自己生存的区域环境中憩息。但是,我们进入时的喧闹声加上蜡烛的火光与热量,影响了脆弱的小环境,蝴蝶自然就只有往更深处去寻找适宜自己栖息的环境。
可是,这么大洞穴,仅仅是几根小小的蜡烛和四个人的一次进入就会有如此大的影响吗?我们有些不相信。
看到我们的表情,同行的专家笑了,他指着身后的钟乳石说:“影响还不止这一点呢,你们看,这些钟乳石与你们上次看到的颜色是不是有一些不同?”经过他的提醒,我们发现确实如此,凡是上次我们靠过蜡烛的地方,本来异常洁白的钟乳石洞壁色泽都显得更加暗淡。蜡烛的烟让白色的钟乳石显出一片片的黑色。
如果不进行处理,过了若干年后,这种黑色被新的碳酸钙覆盖,这块钟乳石就成了擦不掉的白中带黑的颜色了。”
我们从来不知道,原来,一个看似不经意的举动竟然会有这么大的影响,几根小小的蜡烛竟然给一个洞穴的整体环境带来巨大甚至是长远的变化——所以,请记得,面对这种脆弱的小环境,请轻一点,别点蜡烛!
3.2013全国高考作文题
2013年新课标I全国卷高考作文题:(山西、河南、陕西、河北、陕西)作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一位商人发现并买下了一块晶莹剔透,大如蛋黄的钻石,他请专家检验,专家大加赞赏,但为钻石中有道裂纹表示惋惜,并说:“如果没有裂纹切割成两块,能使钻石增值,只是一旦失败,损失就大了。”怎样切割这块钻石呢?商人咨询了很多切割师,他们都不愿动手,说风险太大。
后来,一位技艺高超的老切割师答应试试,他设计了周密的切割方案,然后指导年轻的徒弟动手操作。当着商人的面,徒弟一下了就把钻石切成了两块,商人捧起两块钻石,十分感慨,老切割师说:“要有经验,技术,但更要有勇气,不去想价值的事,手就不会发抖。”
要求选择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2013年新课标II全国卷高考作文题:(适用省:内蒙古、贵州、甘肃、青海、西藏、海南、吉林、新疆、黑龙江、云南、宁夏)作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高中学习阶段,你一定在班集体里度过了美好的时光,收获了深厚的情谊,同窗共读,互相帮助,彼此激励,即便是一次不愉快的争执,都给你留下难忘的记忆,伴你走向成熟。 某机构就“同学关系”问题在几所学校作了一次调查。
结果显示,60%的人表示满意,36%的人认为一般,4%的人觉得不满意。 如果同学关系紧张,原因是什么?有人认为是我自我意识过强,有人认为是志趣,性格不合,也有人认为缘于竞争激烈,等等。
对于增进同学间的友好关系,营造和谐氛围,72%的人表示非常有信心,他们认为互相尊重,理解和包容,遇事多为他人着想,关系就会更加融洽。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不得抄袭。
2013年北京卷高考作文题:爱迪生如何看手机阅读下面的对话,按要求作文。 科学家:假如爱迪生来21世纪生活一个星期,最让他感到新奇的会是什么呢? 文学家:我想,手机会不会让他感到不可思议呢。
科学家:我同意。手机是信息时代的一个标志物,简直称得上是一部掌中电脑,丰富的功能一定会让这位大发明家感到新奇。
文学家:手机的广泛应用,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交往方式、思想情感和观念意识,或许这也是爱迪生意想不到的吧。 科学家与文学家各自对手机的看法,引发了你哪些思考、想象?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自定文体(诗歌除外),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2013年天津卷高考作文题:___而知之作文试题: 中国自古有“学而知之”的说法,这里的“学”,通常被理解为从师学习。韩愈就说过:“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获取知识、掌握技能或懂得道理的途径日趋多元。请结合你的心得和体验,在“____而知之”中的横线处填入一字,构成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 ①不能以“学而知之”为题;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800字; 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2013年湖南高考作文:我愿意作文是二选一: 1、它被天边的彩云所吸引,奋力飞腾,寒冷、饥寒、风雨都无法阻止它,它毅然决然的向上飞,飞上高山之巅,它已经精疲力竭,伤痕累累,一个声音问,值得吗?天地苍茫、彩云缭绕,它内心充实而满足,喃喃的答道:我愿意! 2、父亲的书桌对面有一把小椅子,儿子坐在那里陪伴回家在桌子前剪报的父亲,父子俩没有说话,静静相对,儿子望着父亲,祥和的面容,心里充溢着宁静的幸福。
父亲,您辛苦了,能这样陪陪您,我真的很愿意。 根据上面两则材料,结合自己的感受和思考,任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和议论文。
2013年重庆卷高考作文题:根据大豆写作文大豆是蛋白质含量极其丰富而又十分廉价的食物。可它的境遇曾一度尴尬,煮熟的大豆难以引起人们的食欲,并且会使肠胃胀气。
人们需要更好的大豆食用方式,后来,用盐卤点制豆浆而发明了豆腐。 豆腐的诞生彻底改变了大豆的命运。
豆腐让人体对大豆蛋白的吸收和利用,变得更加容易;豆腐柔软变通的个性给擅长烹饪的中国人留有极大的创造空间,豆腐也因此被制作出品类繁多的菜肴,以适应不同地区人们的口味和喜好。所有这些,让普通的大豆得到了升华。
要求: 1、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含意,选准角度,明确立意; 2、自拟标题,自选文体(诗歌除外),不少于800字; 3、不得套作,不得抄袭2013广东卷高考作文题:以捐助为题作文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有一个人白手起家,成了富翁。他为人慷慨,热心于慈善事业。
一天,他了解到有三个贫困家庭,生活难以为继。他同情这几个家庭的处境,决定向他们提供捐助。
一家十分感激,高兴地接受了他的帮助。 一家犹豫着接受了,但声明一定会偿还。
一家谢谢他的好意,但认为这是一种施舍,拒绝了。 要求: 1,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题目,问题不限。
2,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 3,不少于800字。
4,不得套作,不得抄袭。2013浙江卷高考作文题:三。
转载请注明出处育才学习网 » 一群人来到光线暗淡怎么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