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挽幛挽联怎么写
一、挽联 挽联,是古时候挽歌的变体。
挽歌是古时哀悼死者的丧歌。挽联作为悼念死者的一种文体,是汉民族民间的丧葬风俗,流行于全国各地。
起初多以诗、词、歌等韵文体表达对死者的哀悼之情,后渐渐形成一种对联的形式来表达。历代文人多以五言或七律等形式写作挽联,以寄哀思。
相传在宋代就写挽联了。陆游《老学庵笔记》载,赵元镇(鼎)承相被谪朱崖,病亟,自书铭云:身骑箕尾归天上,气作山河壮本朝。
现在的丧葬活动中,挽联仍被普遍应用,成为丧家治丧时的必备之物。 1.挽联的时代性和针对性 挽联属专用联,是专为哀悼死者而写的对联。
因此,写挽联不仅要求感情真挚,还要注意挽联的写作特征。(1)挽联的时代性。
挽联是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人的思想感情的载体。随时代的变迁,挽联的内容也会起相应的变化,如:“宝瑟无声弦柱绝,瑶台有月镜奁空”,是旧时丈夫哀悼妻子的挽联,用在现代夫悼妻就多了点陈腐气。
(2)挽联的针对性。做挽联有很强的针对性,要切合死者的地位、身份、情操和业绩等,甚至此时此地的思想感情也要切合事物与场合。
挽联不能换用,也不能通用,这应该是挽联的写作灵魂。如挽丁玲:剪柳春风,节见穷时,一曲桑干传广宇 凝尘瑶瑟,情伤雪夜,百年有女耀高丘2.挽联的基本形式特点 挽联是属于对联中的专用联,因此,撰写挽联,一定要掌握对联的本质特点和形式特点,这是写好挽联的关键。
(1)对联的形式特点。一般的挽联(对联)是由两句组成一联,上句叫上联,下句叫下联。
挽联不管多么长(有些长联,上、下联是由十几个字甚至几十个字组成的),多么短,总是由上联和下联组成,上联和下联要搭配好,次序不能颠倒。挽联的长短要视悬挂场所而定,太长字小不不醒目,太短空洞不美观,应大小适中、美观大方。
(2)对偶的形式特点。对偶是用字数相等、句法相同或相似的句子,成双作对地排列组合。
严格的挽联,不但要求字数相等、句法相同,还要求词性也一样,对仗非常工整。例: 雨中竹叶含珠泪,雪里梅花戴素冠。
现在撰写挽联,能做到字数相等、句法相同或相似就可以了,若进一步还能做到词性相对就更好了,做不到也不必强求,因词损意,总是不好的。(3)平仄相对的形式特点。
对联要求平仄相对,这是就声调、节奏和韵律而讲的。虽然对联只有上下两联,和律诗中间的对偶句不同,不必很严格一定要押韵脚,但是,对联必须注意分节奏、调平仄。
节奏本是乐曲结构的基本因素,是由音响运动的轻重缓急形成的。所谓分节奏就是要求对联不管是长联还是短联,朗读起来要顺口,有音乐节拍,可以咏唱。
即使不念不听,只是看,就会在内心产生一种愉悦感。反之,长短、强弱各不相同,节拍错乱,就不是对联了。
例:**挽蔡元培 学界 |泰斗 人世 |楷模 例:郭沫若挽鲁迅 平生功业| 尤| 拉化 旷世文章| 数| 阿 q 调平仄是句讲节拍、字调平仄,。中国汉语有四种不同的声调,古代分平、上、去、入四调,现代汉语没有入声字,分为阴平、阳平、上声和去声。
以平声对其它声调而言,就分为平声和仄声。古代以平声为平,上、去、入声为仄;现代以阴平、阳平为平声,上、去声为仄声。
古人做挽联很讲究平仄,用平用仄,平仄交错;字有定声,律有定格,形成了挽联特有的艺术风格。现在做挽联用字讲平仄,上半联和下半联的相对字的声调有绝对相反的,也有大体相反的。
能做到严格相反而不损害内容当然好,做不到严格相反,做到大体相反也可以。用做律诗的方法硬去调联语的平仄,不仅没有必要,而且也难做到。
3.挽联的一般修辞手法 挽联是用方块汉字两两相对组成的整齐优美的联语,是独特的具有中国作风的文字样式。一般的实用文体不要求有文学性,而挽联却不同,其文学性与实用性是合二为一的。
古往今来,有不少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俱佳的挽联作品得以流传,其原因之一,就是十分讲究联语的修辞手法。(1)镶名。
是把死者的名字镶嵌在联语中。镶名格式有许多种,可以镶在句首、句中或句尾,也可以拆开姓名镶在首尾。
例一:挽古龙 古道失神剑 龙爪留江湖 这是鹤顶格,把“古”、“龙”分镶在句首。例二:挽叶圣陶 天地永留圣著 泉台亦复陶然 这是蜂腰格,将“圣”、“陶”分嵌在句中。
(2)用典。是在挽联中使用古代故事、民间习俗或有出处的警语。
挽联用典,可以使联语凝炼生动、意味隽永。例一:康有为挽戊戌变法死难者:殷干酷刑,宋岳枉戮,臣本无恨,君亦何尤,当效正学先生,启口问成王安在?汉室党锢,晋代清谈,振古无斯,于今为烈,恰如子胥相国,悬睛看越寇飞来。
此联用借古讽今的手法,以比干、岳飞之冤杀,写六君子横遭昏君惨害;以方孝孺问成王之典故,怒斥慈禧;以“汉室党锢,晋代清谈”,写清王朝的残暴与腐败;末尾以伍子胥悬头国门的故事,抒发作者极其悲伤愤恨的心情。康有为的这副六典联,内容复杂而丰富深刻,不是一般的直陈联语所能比拟的。
联语用典变化多端,明用暗用、正用反用、单用合用、可各随己愿,但要熟事化新、融化不涩。(3) 比喻。
是用某些有相关类似点的事物来比拟想要说的某一事物,以便 表达得更加生动鲜明。
2.挽幛怎么写
挽幛(wǎn zhàng)是为悼念死者而送的一种哀悼礼品,也称礼幛。大多是独立成幅,通常用整幅布或绸布做成,也有人用床单或毛毯代替。挽幛悬挂于祭奠死者的灵堂、追悼会或遗体告别场所,为了便于悬挂,挽幛通常竖幅,上面的文字多为竖写,也有用横写,文字常先用纸写好,然后用大头针或线缝在上面。
书写格式:挽幛大多竖挂直写,文字从右向左分三部分书写。
内容
第一部分(上款):面向挽幛为准,右边顶格依次写对死者的称呼、姓名及颂词。如“尊岳母***千古”、“好男儿***烈士”。
第二部分:正中间写祭悼语,字体要大些,但不可超过上款与下款,也可用一个“奠”字替代祭悼语。如“慈范永存”、“为国捐躯名垂千古”。
第三部分(下款):面向挽幛为准,左边依次写上送挽幛人的身份、称呼、姓名。如:“愚婿***敬挽”、“***村全体肃挽”。
3.中年女人去世挽幛怎么写
挽幛、挽幅的制作 挽幛、挽幅的制作没有一定的程式,可大可小,因地制宜;字体可楷可行可草,完全由送挽者自己决定;白字黑纸或黑字白纸,也可以布代纸。
挽幛是竖挂直写方式,文字必须从右向左分三部分书写;挽幅是横挂横写方式,文字则应从上而下分三部分书写。 例: 挽幛实例 挽幅实例 第一部分,面向挽幛右手边(挽幅上顶边)顶头写上死者的姓名加颂词(亦称上款);第二部分,正中间写上祭悼语,祭悼语一般不要超过上款和下款,且字距要一致。
也可不要这一部分;第三部分,面向挽幛左手边(挽幅底边)顶尾写上送挽幛、挽幅人的姓名、身份称呼和时间。 附通用挽幛:挽带 挽带,也有叫"花圈挽联",是为了表达对死者的敬仰、哀思而敬献花圈、花篮时撰写的联语。
挽带也由上半联和下半联组成。在实际应用中,挽带的写法和形式有一定的程式,书写时要慎重选择挽语的用词,尤其是上半联,对死者颂词称呼不能搞错,因人用词,恰如其分。
上半联、下半联的写法因用词的不同而多种多样,常用的上半联有"悼念"、"哀悼"、"追悼"格,也有"千古"、"安息"格;下半联有"敬挽"、"泣挽"、"同挽"格,"率子"格和"叩拜"、"泣拜"、"哀献"格等。 挽带的长短、宽窄要视花圈、花篮的大小裁剪,挽带的下端要剪出二个尖角,挂在花圈、花篮上呈八字型。
书写挽带的字体可以是行书,也可以是楷书,但必须是同一种字体,通常是白底黑字。在书写格式上,一般下半联的第一个字要比上半联的第一个字低1-2个字的位置。
例: 友*** 敬 挽 沉痛悼念 *** 同志 学生 *** 拜 挽 ** 恩 师 千 古 邻里*** 哀 挽 悼念*** 仙 逝 女儿 *** 泣 挽 敬爱的 爸 爸 安息吧 哀祭文是专门用于治丧过程中的应用类文体。虽然内容单一,形式也不多,但是,在写作上和形制上却有较高的要求,不能马虎敷衍。
4.父亲不在三周年啦怎样写挽幛
挽幛大多竖挂直写,文字从右向左分三部分书写。
第一部分(上款):面向挽幛为准,右边顶格依次写对死者的称呼、姓名及颂词。如“尊岳母***千古”、“好男儿***烈士”。
第二部分:正中间写祭悼语,字体要大些,但不可超过上款与下款,也可用一个“奠”字替代祭悼语。如“慈范永存”、“为国捐躯名垂千古”。
第三部分(下款):面向挽幛为准,左边依次写上送挽幛人的身份、称呼、姓名。如:“愚婿***敬挽”、“***村全体肃挽”。
(1)挽幛的题词不拘一格,不限字数,但通常以四字句为多。
(2)撰写挽幛的纸张大小不一,可根据实际情况而定。
(3)挽幛的字体要端正,采用白纸黑字或黑纸白字。
(4)挽幛所用的词汇能涵盖死者一生的功德、品行及挽者的心情、愿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