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天下第一,第二楷书和行书各是什么
1、“天下第一楷书”或“天下第一正书”即《九成宫醴泉铭碑》,明赵涵《石墨镌华》称此碑为“正书第一”,“正书”即“楷书”。
2、楷书并没有天下第二之说法,有楷书四大家。他们对书法史上以楷书著称的四位书法家的合称,也称四大楷书。
3、“天下第一行书”是兰亭序,又名《兰亭集序》、《兰亭宴集序》、《临河序》、《禊序》、《禊帖》。作者:东晋代书法家王羲之。
其文书法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与《祭侄季明文稿》、《寒食帖》并称三大行书书法帖。4、“天下第二行书”是《祭侄季明文稿》或《祭侄文稿》。
作者:唐代书法家颜真卿(追祭从侄颜季明的草稿)扩展资料1、《兰亭集序》创作背景晋穆帝永和九年(353年)农历三月初三,“初渡浙江有终焉之志”的王羲之,曾在会稽山阴的兰亭(今绍兴城外的兰渚山下),与名流高士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举行风雅集会。与会者临流赋诗,各抒怀抱,抄录成集,大家公推此次聚会的召集人,德高望重的王羲之写一序文,记录这次雅集,即《兰亭集序》。
2、《九成宫醴泉铭碑》创作背景唐贞观五年(631),太宗皇帝李世民命令修复隋文帝之仁寿宫,后改名为九成宫。翌年,太宗皇帝来到九成宫避暑,在游览宫中台观之时,偶然发现一清泉,欣喜之余,下令由魏徵撰文,欧阳询书写,于贞观六年(632)刻碑。
按《唐书》:“贞观中改隋仁寿官为九成宫,水徽中又改为万年宫。宫在岐山,开皇十三年杨素所治。”
九成宫乃隋之仁寿宫也,魏为此铭,亦欲太宗以隋为戒,可以见魏之志也。《弇州山人稿》载,魏征文有箴规太宗之意,故末云:“居高思坠,持满戒溢。”
3、《祭侄季明文稿》创作背景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安禄山谋反,“安史之乱”爆发。平原太守颜真卿联络其从兄常山太守颜杲卿起兵讨伐叛军。
次年正月,叛军史思明部攻陷常山,颜杲卿及其少子季明被捕,并先后遇害,颜氏一门被害30余口。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颜真卿命人到河北寻访季明的首骨携归,援笔作文之际,悲愤交加,情不自禁,一气呵成此稿。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兰亭集序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九成宫醴泉铭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祭侄文稿。
2.如何临习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
转载:
如何临习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
《九成宫醴泉铭》是记载唐太宗贞观六年(公元632年)夏天,李世民在他避暑的九成宫院内发现了一口水质甜美的涌泉,并命名为“醴泉”的事情。魏征撰文,欧阳询书碑,立在九成宫内。遗址现在陕西省麟游县新城区,距西安市163公里。尽管宫殿甘泉已不复存在,但《九成宫醴泉铭》这块碑却因其具有极高的书法艺术价值而被后人保存下来,现存放在麟游县城内天台寺西北山坡上,并由当地人民政府修建了碑亭加以妥善保护。
《九成宫醴泉铭》不仅是欧阳询书法的代表作之一,而且也是中国书法楷书系列中的佼佼者,堪称千余年来楷法的颠峰之作,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初学楷书者从这块碑入手,可以上追魏晋、南北朝书法,下窥唐宋以后各书法名家,无论转向哪种书体都比较方便,因此,不仅为历代学书者所重视,也是临习楷书的范本,影响极大。
1.《九成宫醴泉铭》笔法的主要特点
(1)横画末笔收笔时平收,不同于颜真卿、柳公权等人的楷书横画明显地顿笔向下。横画下部比较平,弧度并不明显,更没有重按笔出现的顿角。如“上”字。短横与长横比例悬殊,形成强烈对比,造成中间紧凑、四周伸展的态势。
(2)欧体楷书中别具特色的笔法是他的钩画保留了很浓的隶书“雁尾”之形,出钩之处自然、舒展,平缓而不浮滑。
(3)折画的转折处多写成方折,折角干净利索,但没有明显的突出折角(即“小肩膀”)。
2.《九成宫醴泉铭》结构的主要特点
《九成宫醴泉铭》的结构,几乎称得上是无懈可击。不仅符合“平行等距”的要求,而且还更有变化,笔画之间距匀落,以变化笔画本身的肥瘦来避免呆板,即在整齐中又有不整齐的存在,增添了灵活的感觉。如“龙”的右半部三横变为三点;“询”的右半部中“日”靠左;“典”字的中间两竖有所变化等。
3.《九成宫醴泉铭》在结构上的特点还有以下几个方面。
(1)左收缩右放松,过中求正。
为了适应人们视觉上的均衡感,汉字结构一般多是左让右,上让下。欧阳询更加强调了这种手法,加长横画或其它笔画的右部,使得它的结构更具特色,甚至产生了“过”的感觉。如“年、体”字的主笔横画右部明显多于左部,但是,却丝毫不影响字的美观,反倒增加了几分情趣。
(2)字形体势修长
欧体一般多采取纵势,有人评其书为“戈戟森列”,就是指他的字体修长,其险劲给人以直立挺拔、严正肃穆之感。左右竖笔,上紧下宽,常作成中部向字心凸进之势,精神撑挺。以“葛”、“碧”、“台”、“旧”等字为例,经测量,这几个字的高和宽比值都接近0.618,符合黄金分割比,属于美的形体,如果再长就不好看了。
(3)中心紧缩,四周伸展
收缩和伸展是对立统一的矛盾。欧字体态修长挺拔,与合理的伸缩有很大的关系,只收不伸,只伸不收都不成规矩,也不好看。中心紧缩,就是将所有的笔画向中心集中靠拢,中心部分写紧、写密,这样腾出四周位置使作为主笔的横向、斜向笔画可能伸展,形成直立高耸、修长挺拔的态势。同时,由于伸展的余地大,更可以使字形平稳或险绝,产生联想。如“未”字,两横左长右短,伸长捺画:“建”字中“聿”部紧靠左部,捺画右伸等。
(4)对比夸张
如果细心观察,不难发现在《九成宫醴泉铭》中有的字特别大,有的字特别小,小字多半笔画较粗,大字因其笔画多而显细;一个字中也是长短、粗细不同,这种变化构成了欧书结构对比强烈、夸张适度的特点。总的看,笔画多的字大一些,笔画少的字小一些。这与北魏《张猛龙碑》有异曲同工妙。
又如“泉”字中间一小细横,对比极为明显,但并不影响结构比例。“献”和“六”字之比,如果同等处理,要不显得臃肿,要不显得纤弱。“武”字有意识写长戈钩,字形夸张,别具一格。
可以看出,欧阳询不愧为结构大师,楷书经他手底不仅整体规矩森严,自成风格,同时他熟练驾驭各种书体,得心应手,留下了这块千古垂名的不朽“丰碑”。
3.简述唐楷书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的艺术特色
1、《九成宫醴泉铭》用笔存魏碑笔意,点画朵成三角形,转折之处多用顿挫,方折劲健,方肩硬朗。方中带圆,方圆融合,仪态秀润。
2、笔画粗细匀称,运笔沉稳,不像颜真卿、柳公权的楷书,笔画的粗细对比明显,但每一笔中却有蕴涵着变化,而非刻板单调。横画布排严整;竖笔多取背势;撇弯捺直;并多有腰细竖和腰细撇,瘦劲挺秀。
3、用笔又多沉稳内敛。横竖起收多用藏护之法;出锋处锋尾较短,锋芒内敛;出钩多顿挫后平推笔锋作小平钩,不作长钩;有些撇或竖收笔回锋似钩,笔势凝练;右抛钩借用隶书“雁尾”之法。
4、多用点画置换,变化灵动,饶有趣味,别具一格。有的取汉隶笔法,以横竖代点,朴厚凝重;借魏碑笔势,以短撇代点,方劲有力;有的参行书笔意,以点代横竖,活泼灵巧。
扩展资料:
《九成宫醴泉铭》是欧阳询晚年经意之作,历来为学书者推崇,视为楷书正宗,被后世誉为“天下第一楷书”或“天下第一正书”。
叙述了“九成宫”的来历和其建筑的雄伟壮观,歌颂了唐太宗的武功文治和节俭精神,介绍了宫城内发现醴泉的经过,并刊引典籍说明醴泉的出现是由于“天子令德”所致,最后提出“居高思坠,持满戒盈”的谏诤之言。
《九成宫醴泉铭》作笔力劲健,点画虽然瘦硬,但神采丰润饱满,向上的挑笔出锋含蓄,带有隶九成宫醴泉铭局部书笔意。字体结构典雅大方,法式严谨,看似平正,实则险劲。字形采用长方形态势,字句、行距都较大,章法显得宽松而清晰。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九成宫醴泉铭
4.欧阳询书法作品有哪些
《九成宫醴泉铭》等 欧阳询(557年一641年),汉族,唐朝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人,字信本,楷书四大家之一。
南朝梁太平二年(公元557年)出生于衡州(今湖南衡阳),祖籍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 欧阳询与同代的虞世南、褚遂良、薛稷三位并称初唐四大家。
因其子欧阳通亦通善书法,故其又称“大欧”。 他与虞世南俱以书法驰名初唐,并称“欧虞”,后人以其书于平正中见险绝,最便初学,号为“欧体”。
代表作楷书有《九成宫醴泉铭》、《皇甫诞碑》、《化度寺碑》,行书有《仲尼梦奠帖》、《行书千字文》。对书法有其独到的见解,有书法论著《八诀》、《传授诀》、《用笔论》、《三十六法》。
所写《化度寺邑禅师舍利塔铭》,《虞恭公温彦博碑》,《皇甫诞碑 》被称为“唐人楷书第一”。 。
转载请注明出处育才学习网 » 九成宫醴泉铭行书怎么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