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矛的繁体字怎么写
矛字不曾简化,所见即是:
异体字矛:
矛字篆隶楷行草书欣赏:
篆
隶
楷
行
草
矛 máo
〈名〉象形。金文字形,是古代用来刺杀敌人的进攻性武器。本义:长矛。
矛,酋矛也。建于兵车,长二丈,象形。——《说文》。按,矛者,刺兵也,其饰县毛羽,兵车左人持弓,右人持矛,中人御。又有夷矛者,长二丈四尺,兵车所不建,不常用。
《韵会》迷浮切,音谋。《说文》酋矛也。建於兵车,长二丈,象形。《徐曰》钩兵也。《书·牧誓》立尔矛。《传》矛长,故立之於地。《诗·秦风》厹矛鋈錞。《传》三隅矛也。《礼·曲礼》进矛戟者前其镦。《疏》矛如鋋而三廉也。
又星名。《史记·天官书》杓端有两星,一内为矛招摇,一外为盾天锋。《注》招摇为天矛,近北斗者也。
又药名。《本草纲目》衞矛,一名鬼箭。《李时珍曰》齐人谓箭羽为衞,此物干有直羽如箭羽,矛刃自衞之状,故名。
相关词组:
矛盾
矛槊
矛头
厹矛
戈矛
矛子
蛇矛
电矛
长矛
矛楯
自相矛盾
矛盾概念
敌我矛盾
2.在古代中国,枪,矛,槊这三种古代长兵器有何区别
矛与枪既有传承关系,又同时存在,很大程度上,叫矛还是叫枪只是一个称呼的不同,很难定义什么是枪、什么是矛。
两者在很多时候虽然有使用上的区别,却无法加以明确区分。 一把两米长、木杆、铁尖的刺击兵器,你要叫枪可以,叫矛也行,所以写这个文也并非确定什么是矛什么是枪,只是详细探讨一些技术细节。
总体来讲,矛用于简单的刺击;枪具备多种功能;槊则加强了威力。 无坚不摧——矛 矛是刺击类长兵器,枪和槊的前身。
原始人在狩猎时用兽骨、尖石等锐器刺杀野兽,后来加上柄用来增加攻击距离就成了矛。周代五兵,矛占其二,已经是主要作战兵器之一,而到了三国时期,矛成为军队的主要装备。
发展成熟的矛包括金属矛头、木制矛身和末端的激,长度方面,据《考工记-庐人》记载,步兵用标准酋矛长2丈(约4米),战车兵用的标准夷矛长2丈4尺(约4.8米)。根据目前出土实物考察,最长的是而秦代步兵矛,达到6.3米,最短的矛长约1.8米。
矛的攻击方式为刺击,刃长40—80公分,如此长的刃,能够较深的刺入或者贯穿人体,造成致命伤害。有些矛的刃只是一个长长的尖刺,有些矛则采用两边开刃,如同插在木杆上的剑,可以实现切割作用。
后来依靠冶炼技术的进步,出现了多棱矛刃,大大增加了刺击的威力。 因为矛具有长度优势和攻击方式单一的缺陷,所以主要使用于步兵战阵中。
长矛战阵中步兵用矛的长度一般为4—7米,位于阵型最前端的几排长矛手穿革甲、持长矛,组成密集的矛海冲击或防御敌人。长矛兵不配带其他兵器,有时在矛兵前会配备盾牌兵掩护。
投矛相对较短,约1.5—2米,用于向敌阵投掷。有些投矛为了防止敌人捡起后反掷,矛头只是简单的插入矛身,一旦刺中身体或落地就会分离,无法二次使用。
骑兵所使用的矛长度介于投矛和步兵矛之间,通常为2—3米,过长则无法操作。 矛的优点是穿透力强,所谓“刺死砍伤”,身体正面的贯穿伤通常会立即使人丧失行动能力,而在医疗技术并不发达的冷兵器时代,这种伤害通常都是致命的。
由于结构简单,矛的制造与维护成本也较低,是最适合大批量装备部队的主战兵器。 矛的缺点是功能单一,可攻不可守,步兵长矛根本无法在单兵作战中使用,虽然有些两侧开刃的矛具备切割功能,但它的长度决定了矛的主要攻击方式还是刺击。
变化多端——枪 枪由矛发展而来,原始的枪就是将木棍头部削尖,古书记载:“削木伤盗曰枪”,又称“肩二”、“一丈威”。汉代的枪与矛很相似,用长木或竹为杆,装上枪头,配以缨络。
枪流行于晋代,在唐代枪的风头略输于槊,到宋、明则达到颠峰。流行的原因主要是因为矛的使用不便、功能单一。
枪通常比长矛短,便于两手把持,所以也有“半把为枪”的说法。 枪包括金属枪头、毛制缨络、木制枪杆、金属枪镦,长度从1米—1.8米不等,主要用于步战、马战。
也有超过5米的长枪,用于守城战中向下刺击登城之敌。枪头比矛头短很多,根据需要分为尖刺、双刃、多棱三种。
枪融合了矛与棍的攻击方式,使用灵活。后期的枪更加入了戈、钩甚至刀的功能,丰富了枪的作用。
如双钩枪,单钩枪,锥枪,抓枪,环子枪,素木枪,拐枪、蛇枪,火焰枪,钩镰枪,虎牙枪,雁翎枪,十字镰枪等。 在使用上,要求枪兵接受训练的时间比矛兵长得多,通常为3—6个月,熟悉拦、拿、扎等攻击动作,枪兵随身还会配带刀等短兵器,是步兵作战的主要力量。
武将通常会自行配备更加顺手的枪,如攻击面积很宽的虎枪、具备多种功能的龙牙枪等。 枪的缨络是枪头下的装饰物,用犀牛尾、牦牛尾、马尾等制作,多为红色。
搏刺时可迷乱对方,演练时可壮大声势。除了装饰之外,还能吸收枪头沾染的血液,防止血液流到枪杆,所以也称“血挡”。
枪的优点是攻击方式多样,发展到后期的枪充分吸收其它兵器的优点,几乎成为万能的长兵器。 缺点是相对与矛而言,枪的制造与维护成本较高。
而同矛和槊相比,枪的破甲能力较差。 骑兵王者——槊 槊和枪都是由矛发展而来的刺击长兵器,目前已发现战国晚期的出土实物。
从南北朝直到唐初,大规模骑兵作战成为决定胜负的关键,而面对骑兵大量配备的金属铠甲,矛和枪的破坏力都比较有限,于是槊有了用武之地,风行一时。 槊由金属槊头和木制槊身组成,重量较大,一般长于枪而短于矛,主要用于马战,需要孔武有力之人才能使用。
在铠甲普及之后,槊主要用来弥补矛和枪在威力上的弱势,可理解为马上使用的长矛,但槊比长矛更加沉重,可以借用马力来贯穿敌人。通常槊尖为较长的多棱形状,比矛要厚重,能够承受马上高速冲击的力量。
往往还会有附加的棱起或铁刺形状的配重,增加威力的同时还可以用劈、砸等方式杀伤敌人。 槊的攻击方式主要为刺,骑兵高速冲锋时的速度配合沉重的槊头,可以有效突破敌人铠甲,达到一击必杀的目的。
回旋时还可以利用沉重的前端扫击对方,坚固的结构使槊轻易不会损坏。 槊的优点是攻击力强,缺点是比较沉重,回旋不便,所以通常骑兵会配带锏、鞭等短兵器在近身作战时使用,锏、鞭是外表带有横、竖棱的金属棍,近战用钝兵器,对付厚甲十分有效,初唐名将。
3.矛是什么意思,盾是什么意思
矛是兵器名。是古代用来刺杀敌人的进攻性武器。长柄,有刃,用以刺敌。始于周代,或周代以前,来历亦甚悠久,惟当时战术未精,各种兵刃使用之法,亦极简单,非若后之武术,以繁取胜,以多矜奇也。矛的使用方法大多是用双手握柄,以直刺或戮为主的战斗使用方法。
盾,古人称“干”,与戈同为古代战争用具,故有“干戈相见”等词。后后来还称作“牌”、“彭排”等。传说我国最早的盾,远在黄帝时代就有了。《山海经》中有关于“刑天”这位英雄人物的神话,描写他一手操干,一手持斧,挥舞不停的雄姿。陶渊明为此写诗赞道:“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盾作为一种“主卫而不主刺”的卫体武器,早在商代就已经存在。到唐代时,盾改称“彭排”。宋代时正式称“牌”。明清两代沿袭宋习,称牌而不再称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