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文言文《愚人食盐》求翻译
有两个版本
原文
昔有愚人,适友人家,与主人共食。嫌淡而无味。主人既闻,乃益盐。食之,甚美,遂自念曰:“所以盐者,缘有盐故。”薄暮至家,母已具食。曰:“有盐乎?”母出盐而怪之,但见儿惟食盐不食菜。母曰:“安可如此?”愚人曰:“吾知天下之美味咸在盐中。”愚人食盐不已,味败,反为其患。天下事皆然,过则非惟无益,反害之。
译文
从前,有一个愚不可及的人,到朋友家去做客。主人就请他吃饭。可是他尝了几样主人烧的菜肴以后,都觉得味道太淡.
主人听罢,立刻在菜里加上一些盐.这些菜加了盐之后,味道十分鲜美。于是,愚人在私下里暗自琢磨:“这些菜在没放盐时,淡而无味;后来只是因为加了一点点盐,就变得这么可口耐嚼。如果我能多吃些盐,那味道不就会更好了吗?”
于是,这个愚蠢的人在回到家里以后,就什么东西也不吃,一天到晚总是空着肚子拼命地吃盐。这样一来,他不仅没能吃出鲜美的味道,反而把正常的味口也吃败坏了。美味的盐最终竟成了他的祸害。
版本二:
原文
昔有愚者,适友人家,与主人共食。嫌淡而无味。主人既闻,乃益盐。食之,甚美,遂自念曰:“所以美者,缘有盐故。”薄暮至家,母已具食。愚人曰:“有盐乎?有盐乎?”母出盐而怪之,但见儿唯食盐不食菜。母曰:“安可如此?”愚人曰:“吾知天下之美味咸在盐中。”愚人食盐不已,味败,反为其患。天下之事皆然⑤=,过则非唯⑥=无益,反害之。
译文
从前,有一个愚笨的人,到朋友家去做客。主人就请他吃饭。可是他尝了几样主人烧的菜肴以后,都觉得味道太淡。主人听罢,立刻在菜里加上一些盐。他吃了后,觉得菜肴十分美味。于是他有了一个想法:因为有了盐,所以菜美味。靠近傍晚回到家,母亲已经准备好饭菜。他说:“有盐吗?有盐吗?”母亲拿出盐觉得这件事很奇怪,但是看见自己儿子只吃盐不吃饭菜。母亲说:“怎么可以这样?”愚人说:“我知道天下的美味尽在盐中。”愚人吃盐不停,口味败坏,反而变成他的祸害。天下的事情都一样,过了就不仅没有好处,反而会弄巧成拙。
2.古代的人怎么制盐,和古代人民偷运盐怎么回事,详细点谢谢
我国人民很早就懂得制盐和用食盐调味,相传在夏朝(公元前2140~前1711年)我们的祖先就会用海水煮盐。
《尚书·说命》中有“若作和羹,惟尔盐梅”之说,说明古代最早的调味剂是咸(盐)和酸(梅)两种,尔后才有了其他诸多味道。盐不仅是百味的基础,而且作用是最重要的。
南北朝时期的陶弘景强调说:“五味之中,惟此(盐)不可缺”。盐的出现是人类文明的一大标志,按照《淮南子·修务训》的说法,盐的发明可能在伏羲与神农之间的年代,是一个叫宿沙氏的诸侯从海水中煮出来的,这恐怕是最早的海盐。
井盐大概出现于秦始皇时期四川的临邛地区(今邛崃县),《华阳国志·蜀志》中有“井有二水,取井火煮之,一斛水得五豆斗盐”的记载。近代在成都出土的汉代“井盐画像砖”也验证了这一说法,画面上显示的正是古人以天然气(井火)煮卤水(二水)以获取盐的场面。
关于古代制盐工艺的记载,以明末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咸篇》所叙述的最为详细,这种制盐工艺虽然是从宋元或更早以前传流下来的方法,但至今基本上仍在沿用。总之,我国有着悠久的制盐史,是产盐最早的国家。
3.《潜伏》里面,晚秋在广播里面念了一首诗~~~~~
走要走大道 走要走大道, 大道上阳光好, 秧歌伴着锣鼓跳, 青春扮做旭日早。
走要走大道, 大道上爱情好, 匆匆的过客快忘掉, 叛逆的心向着北风跑。 走要走大道, 大道上风景好, 雄壮的兵马闪光的刀, 崭新的山河翘望着拂晓。
这首《阳光大道》是电视剧《潜伏》中的晚秋赴延安脱胎换骨后写的诗,很有几分我们小时候熟悉的革命浪漫主义的豪迈劲儿,也是电视剧中让人一想起来就忍俊不禁的部分。贴于此,博大伙一乐。
这种句式我们已经很久没见到了,它比先今网上的“赵丽华”诗体更让人娱乐。 《潜伏》中的晚秋还是近年来诸多影视作品中改造得最为成功的“小三”形象。
她由一位纯情的女大学生、到骚首弄姿的太太、再到心向世界的革命者,终于找到了属于自己的“阳光大道”。因为编剧需要她这样,余则成需要在翠平的悲剧之后续上他的革命爱情,让阴冷的结尾画上一个戏剧性的、略带温馨的句号。
这样的温馨是人人向往的,无论在影视作品还是生活中,也无论男女主角脸上多么冷漠、嘴上多么强硬。 当小三成为现代婚姻生活中越来越普遍的现象,这个人群的命运也正成为影视作品中一个最吸引眼球的题材。
早期的小三通常是以反面角色出现的,她们的行为被称为“插足”、破坏别人家庭等等,描写者通常站在婚姻忠诚的道德高度来评判。后来慢慢地,大约是因为无论家庭生活还是社会生活中,道德的作用正在不断式微,因为这是个价值多元化的时代;或者是因为编剧和导演们基本到了能遭遇小三的年龄,家里的原配越来越被描写成传统的“黄脸婆”,于是小三的形象开始逐渐转向正面。
难道就许贪官污吏和奸商们包二奶,不许成功人士有个“外遇”?后来据说已经演变成“哪个成功男士没有几个红颜知己”的时尚。比较印象深刻的正面形象是10年前那个收视率极高的电视剧《牵手》中那个漂亮、有知识、善解人意的女大学生,插足后受到良心谴责而选择悄然退出;然后是后来冯小刚导演的《一声叹息》中刘蓓扮演的那个漂亮、纯真、仙女般无心计的小三,最后在与原配夫人的无声战斗中败下阵来落荒而逃;还有去年贺岁片《非诚勿扰》中舒淇扮演的那个永远心不在焉的小三,她的遥遥无期的等候与绝望使故事本身不再重要,“小三”完全成了一个忠于无望爱情的类型标签而沦为彻底的被同情对象,最后在没心没肺的葛优大爷的拯救下才走上“阳光大道”。
所有这些作品中,小三都被紧紧地与某种小资情调联系在一起,男主角与小三的关系被描述成对现实生活压力的一种逃离,这种逃离可以理解成中年男人或者婚后男人不堪重负的一种“琼瑶式”情结,包括对青春逝去的恐慌和对童话般世界的最后一次挽留。因此所谓的“外遇”虽然貌似偶然,实质却是成年男子不想长大、不想承担现实责任的一种逃避和反叛。
当然,所有这类关系的结局却是既定的,那就是逃避和反叛本身带来了双倍的责任缠绕和更大的纠纷,而在最后的抉择中,男主角们的选择通常不是跳楼、也不是携小三奔赴童话世界,而是回到最熟悉的妻子身边,或自怨自艾、或恍然大悟而终于成人。就此,小三的命运就是充当了男人反叛道路上的一个符号或驿站,而她的悖论在于,这种反叛对象包含了与小三的关系本身,一旦男人从短暂的两性愉悦中清醒过来,对这种关系本身的否定就成为反叛行为的必然组成部分。
《潜伏》中晚秋的不同之处,就是她是天生的小资,琼瑶剧本中长大的,所以人家不需要通过爱情实现反叛,而是只有走出爱情、投身革命才是真正的反叛。这使爱情本身在剧本中成了不是那么高尚的东西,而是人性软弱或者落后的体现。
佩服编剧能够抓住革命时期的这种特别理念并且发扬光大,使得“走要走大道”这样的诗句在剧中虽然娱乐、确也显得不那么做作,而是意味深长。
转载请注明出处育才学习网 » 潜伏后闸怎么写前赴后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