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申请博士后导师不写推荐信怎么办
博士入学考试时间一般是在每年的三月中旬,在此年前时间里则需要向报考院校提供报考材料这里面是至少需要两封推荐信的。
推荐信不必非要由导师填写。如果博士不打算读硕士期间的专业则推荐信是没有必要由导师来写的,建议多找相关专业的大牛,如果认识的人不多可以找本校教师(副教授也是可以的)。
导师如果不写,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
1)觉得自己没有资格,认为自己才疏学浅;
2)觉得自己的学生不适合读博士(此类导师对学术的追求应该是十分严格的),所以不便于写;
3)事情太忙,没时间或者忘了。
导师自然是有其自己的想法的,遇到以上不管哪一种情况都最好与导师及时沟通。
2.自杀博士是死于“不懂事”吗
早些年微博上有个挺火的账号,叫“亚洲善待博士组织”。
一听名字就知道是个不正经的逗比号。我当年没少窥屏,博士们撒起娇来,也是滚滚泥石流。
念到博士的学霸自嘲是“弱势群体”,明火执仗地呼唤“善待”,是不是矫情透了?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如果你身边有在读博士朋友,试试抛去两个问题。
问题一,什么时候能毕业?问题二,你的发际线还好吗?两个问题下来,如果你们的友谊没有遭受挑战,算我输。如果仅仅是学业压力的事,确实大可不必那么矫情。
可是如果碰上了不良导师呢?博士杨宝德自杀了。他生前遭到了导师的奴役和精神压迫,他死后被“大V”骂矫情,“太把自己当回事”。
导师到底要负多大责任不说,自杀是真的,导师的压迫也是真的,学校已经停止了她的招生资格。跳出来指责受害者,你的良心不会痛么?伺候老师也是一种学习,学的是“做人的道理”。
买个菜打扫个卫生就屈死了,是不是太自视甚高了点?言下之意,这娃太不懂事了。周某教了哪些“做人的道理”呢?作为博士生,杨宝德的“义务”包括陪导师逛超市、陪导师吃饭、帮导师家装窗帘等等,还要接受导师“无微不至的关怀和教导”:你怎么能睡午觉呢?大白天的怎么可以学英语不做实验呢?你女朋友和你不配,你应该和那谁谁在一起。
要是学生默默无视她的喋喋不休,对不起,怨念会如潮水一般袭来,“老师把心掏出来给你们,可是为什么有些人就不懂呢?” 小伙伴们都惊呆了。敢情琼瑶奶奶好久没塑造“无情无耻无理取闹”的形象了,有人便忍不住提供活体素材。
话说,面对无理取闹的导师,杨宝德选择的恰恰是“懂事”,他几乎都在忍,还劝那些鼓励他反抗的同门不要计较。可对他的“懂事”,导师的回应,却是变本加厉。
他唯一“不懂事”之处,大概就是打心眼里厌恶导师的作为,没有所愿患上斯德哥尔摩综合症,从导师不合理的要求里领悟出“做人的道理”。按说这么奇葩的导师没有任何普遍性,但周某的“事迹”被公之于众之后,博士们纷纷坐不住了。
随手翻翻知乎和微博,博士们痛斥导师的帖子高高垒起。吐槽内容包括但不仅限于给老师免费干私活、“劳动力入股”老师开的公司,替老师跑腿拿快递贴发票,还有个别“好用”的学生,因为“好用”,被老师变着法子延期毕业的。
同学们很激动,就差发起另一个主题的“Metoo”运动了。看完之后,我对“善待博士组织”之类的存在,又多了一份同情之理解。
病态的导师不常有,可病态的师生关系却远不是个案。学生们深受其扰,却敢怒不敢言,被迫久病成医,贡献出不少“应对方案”。
我总结了一下,大致分两类。一类是自我疗愈,比如养个宠物,召唤“内心的平静”渡过难关。
另一类比较“邪门”,恐怕一般人也不敢轻易尝试,中心思想是让老师意识到学生“不是吃素的”,比如伪装出暴力倾向,故意烧坏试管、虐杀实验室的小白鼠什么的。这些叫人心疼、甚至让人啼笑皆非的招数,本质上都是鸡汤疗法,没有谁敢直白地说“不”。
他们是无奈地妥协。六六的言论本质上也是鸡汤,而且是最毒的一种。
自我意识清醒的博士不会掉进这种坑,但它却是造成博士们的无奈的社会基础。六六所说的跟着师傅鞍前马后,带着强烈的传统师承关系色彩,现代学术体系中的师生关系排斥人身依附,更讲求平等合作、契约精神。
无良导师的灵魂里,住着前现代老师傅霸道自私的一面,那些敦厚的风俗却未必继承了下来。让学生家奴一般伺候着,那都是理所当然的,就像无良的老板也会觉得让实习生拿外卖天经地义,拿外卖也是教你做人呢。
在这种为恶而不自知的氛围里,是非和规矩都很难作数。反倒是导师分分钟给你穿小鞋的权力,以及所谓“师者恩情”的挟持,会让反抗的拳头还没打出去,就落到了棉花上。
深受其害者只能拿鸡汤当补药,用貌似“成年人”、貌似“明智”的方式,在不公平的环境里忍耐和苟且。杨宝德究竟是不是导师“逼死”的,这可能很难掰扯清楚。
但这丝毫不能消解事件的悲剧性。杨宝德把博士学位视为改变命运的唯一途径,几乎找不到退路,还天生“学不会拒绝”,也学不会圆润地妥协。
他在病态的师生关系里,找不到平衡自洽的途径。他的遭遇逼迫人们直视习以为常的不公。
象牙塔里的恶,往往都很隐蔽,不论是性骚扰,还是主仆一般的师生关系。该动真格了,别“懂事”地让一切都随着争议事件过去。
“如果过去的就让它过去,未来只会更糟。”。
3.博士的自杀率高吗
那要看他的心理承受能力强不强了。
我所处的的学校最近几年还没有发生博士自杀事件,倒是掉头发的挺多。博士所受的压力很大,不只是科研压力,当然这个是最主要的。
缓解这些压力的办法那就是努力保持良好的心态,比如我,喜欢在烦恼时欣赏一下自己买的金鱼和花草,看电影很奢侈,不过和女朋友一起去就不算什么,很有爱。一周选择锻炼几次也挺好的,晨跑、晚跑既能提高身体素质,也能缓解心情,很不错!你所说的“貌似10个博士1个自杀,活过40岁的不多”,这个说法太过,不符合实际情况。
建议你不要迷信网上的危言耸听。
4.博士生跳楼是为什么
从一系列的的博士跳楼事件中“海归博士回国三月后跳楼自杀”
学业感情双重受挫 鄂籍博士生抱爱犬跳楼身亡
可以看出一些玩弄权术、玩弄学术伪君子,道貌岸然背后冷血的嘴脸,学子们他们辛辛苦苦、寒窗十年、十二年他们为什么,进入社会,工作,娶妻生子,中国传统的观念很深,结婚面临的是房子,可面对如此高昂的房价,使得他们对工作学习的重新选择,据我所知研究生现在在高校找不到一份教师的工作,其他工作薪水偏低,很多人就决定读博,相继而来的是经济来源与感情问题,
涂博士的遗书中说:“国内学术圈的现实:残酷、无信、无情。虽然因我的自以为是而忽视。”
令人感到悲哀。
转载请注明出处育才学习网 » 博士标书不写想自杀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