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国”字的最早出处和最早的写法
关于“国”字,叶籁士先生《简化汉字一夕谈》中有段主客对话,云: 客:对于汉字,每个识字的人都会有不同的意见,这种讨论一定是很有趣的。
主:一点也不错。委员会开会讨论时有过一段“佳话”。
修订草案把“国”简化作“囯”,即方框里一个王字(太平天国就是用的这个字),就有委员提出异议,现在人民当家,不兴用“王”字,郭老作解释:此乃张王李赵之王,非国王之王。 客:郭老此话有理。
中国人姓王的特别多,以王字来代表人民也说得通。 主:话是不差,但是有的委员还是不同意。
最后通过:“王”字加一点成为“玉”字,这就是今天简化字中“国”字的由来。这个“国”字,跟日本对国字的简化恰巧完全一样。
客:由此看来,审定委员会的工作还是很认真的,可以说是“一点不苟” 。 这段“佳话”告诉我们,“国”简化为“国”,是由文字改革审定委员会将“囯”字之“王”“加一点成为‘玉’”创制而来,与日本对“国”字的简化纯属巧合。
然而,日本学者林大先生说,中国推行简化字也受到日本影响,“例如国字,他们(指中国)先略成囯,但在社会主义国家中有王的存在,似乎说不通,于是便学日本,加进一点,变成玉字了。” 众所周知,日本1931年和1942年分别制定了《常用汉字表》和《标准汉字表》,两表中的“国”字均简作“囯”,及至1946年颁布《当用汉字表》,“国”乃简化为“国”。
在我国,情况也有点相似,无论是1932年编印的《国音常用字汇》,还是1935年发布的《第一批简体字表》,“国”亦均简作“囯”,及至1964年颁布《简化字总表》,“国”才简作“国”。因此,倘若从社会规范用字角度论,“国”字的选用,日本在先,我国在后。
林大先生日本“国”字论,也许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提出。然而,《国字の字典》,进一步将“国”视作日人创制的“国字”。
(p.17) “国”字,果真源出日本么? 考之《康熙字典》等传统字书,只收“囯”,而没有“国”。唐苏鹗《苏氏演义》卷上:“只如田夫民为农,百念为忧,……囗王为国,文字(子)为学:如此之字,皆后魏流俗所撰,学者之所不用。”
《龙龛手镜•囗部》:“囯,俗;……正作国”。(p.175)《汉语大字典》云: 国 同“国”。
清梁同书《直语补正》:“国、孑、齐、斎、斈,今市侩书之,皆起于宋,见孙奕《示儿编》云。”按:《履斋示儿编》卷二十二作“囯”。
今为“国”的简化字。(p.301) 《汉语大字典》所引《直语补正》,存有舛讹,张涌泉师已经指正 。
至于“国”字见诸文献,则众说纷纭。《书法字典》(p.90)谓见于六朝诸碑,没有说出具体碑名;《简化字溯源》(p.95)谓“最早见于南北朝时期东魏的孪©造像”;陈直先生《汉代民间简字举例》谓“汉陶残片文云:丘解国。
见《德九存陶》。与后代简写‘国’字,完全相同。”
张涌泉师认为,“国”字源出汉代,其“可靠性很值得怀疑”,而敦煌写本伯2838《拜新月》词:“国泰时清晏”,则“国”字赫然 。 然则,“国”又何以简化为“国”? 新西兰王和先生云:“‘国’是个愚笨人所用的字”,因为“国”字之“玉”与“愚”字同音 。
这当然是无稽之谈。张涌泉先生说:“俗书每有增加笔画的通例,加上‘王’‘玉’原本皆无一点,所以无点的‘国’俗书便有可能写作有点的‘国’。”
此为至理。李乐毅先生则谓“囯”或“国”均源出“国”字草书 。
可备一说。 总之,无论“国”字缘何而成,其字源出我国文献当毫无疑义! 然而,江户时期日本汉学家近藤西涯《正楷录》(p.339)认为“国”是一个“倭”字,新井白石《同文通考》(p.298)认为,“国”是一个日式“省文”。
寻绎我国古代文献,“国”写作“国”,的确“为数极少,不可据以为典要”,其“流行是民国以后的事” 。上揭汉魏隋唐之“国”,实属一鳞半爪而已。
查考日本古籍,情况似乎大不一样。以8世纪正仓院文书为例,“国”虽大多写作“囗王为国”之“囯”,然亦有写作“国”者:“镇国次将田中朝臣多太麻吕。”
再考察抄于1371年(上中卷)和1376年(下卷)的真福寺本《古事记》,其“国”字频出,“国”多有所见。例如,“记小滨而清国土。”
(上卷p.7)“速须佐之男命不治所命之国而。”(上卷p.184)“神气不起,国亦安平。”
(中卷p.212)“遣旦波国令违(杀)玖贺耳之御笠。”(中卷p.234)“此时新良国王贡进御调八十一艘。”
(下卷p.168)其他《古事记》写本,诸如伊势本、伊势一本、道真本、前田本等,“国”写作“国”,乃以百计。再如日本室町时期(1336—1573)《日藏古抄李峤咏物诗注》,“国”之为“国”,不胜枚举。
可见,近藤、新井为“国”立论,诚有所凭依,决非虚妄,只是因为他们无法目睹汉魏碑刻、敦煌写卷罢了。 至此,“国”字之源流本末已明,中日“国”字之争庶可免矣。
尤具意义的是,透过区区一个“国”字,既可明中日文化交流之密切,更显近代汉字研究之重要。
2.一的老字怎么写
壹 读音
壹yī
弌
(形声。小篆字形。从壶,吉声。“一”的大写。本义:专一)
同本义
[single-minded]
壹,专一也。——《说文》
君子壹教,凝子壹学,亟成。——《荀子·大略》
与人之壹也。——《左传·文公三年》。注:“壹,无贰心。”
若琴瑟之专壹,谁能听之?——《左传·昭二十年》
又如:壹心(同心;专心);壹德(谓一心一意);壹意(专心致志);壹定(一贯不变,固定不变)
统一;一致 [united;identical]
圣人之为国也,壹赏,壹刑,壹教。——《商君书·赏刑》
又如:壹同(统一);壹统(一统);壹意(统一意志);壹体(一致,如同一个整体);壹气(元气,统一不杂之气)
皆;一概;一律 [all;one and all]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一修身为本。——《礼记·大学》
又如:壹是(一概,一律);壹概(一概,犹言齐一);壹切(一切;全部);壹匡(一匡。使一切得到匡正)
一样;等同;同一 [same;equal]
镇静者修之,则壹。——《国语·晋语七》
又如:壹齐(齐一,划一);壹体(如同一个整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