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什么叫俗词
举例说明,不好解释 “爬灰”,也作“扒灰”,其意思都一样:就是指公公跟儿媳妇通奸。
那为什么会称之为“爬灰”,而不是其他什么词,这里有什么典故呢? 在正式开讲之前,先讲一个小笑话。那是知识青年刚刚下乡插队的时候,这天轮到两个男知青做中饭,手忙脚乱地淘好米、加了水,准备点火烧的时候,才发现灶膛里的灰太多了,不清理掉根本没法烧饭,但又没有工具,于是知青小Z急冲冲地去相邻的老乡家借。
当地老乡们民风淳朴,是十分愿意帮助知青的。说来也巧,知青去借的那家正好是新媳妇在家,那知青打了招呼就说:“问你借个扒灰的。”
不料那女的涨红了脸,不说借也不说不借,只是一个劲地说“什么?什么?”小Z开头以为她没听清楚,便大声重复了一下。不料那妇女还是“什么、什么?”这下小Z认为她听不懂,于是又是手势又是解释,谁知那女的依然如此。
这使得小Z纳闷了:平时关系都不错,借些工具都十分爽快,怎么今天借个扒灰的这么难?说话间左邻右舍都围了过来,问是怎么回事?小Z一说,大家哈哈大笑,一个婆娘顺手拿了个掏灰的工具给小Z 说:“是不是这个?”小Z 一看,当然不错,连说“是的是的,谢谢。”那婆娘教育他道:“这是‘掏’灰的,不能叫‘扒’灰的,‘扒灰’是肮脏话,不能说,‘大学生’(当地人一般称呼知青为大学生)连这个也不懂?”这下弄得小Z脸红耳赤了,也不管是“扒灰”还是“掏灰”,赶紧拿了回去掏灰好做中饭。
吃中饭时大家议论起这件事,有知识面较宽的同学解释说,她们可能是误会成那个“爬灰”了。这时小Z才明白过来,心里暗想:去问新媳妇借什么“扒灰”的,不套上个调戏妇女的帽子也算是万幸了。
这并不是小Z过虑,在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什么事情都有可能发生。 话又说回来,即使如此知青也没有解开为什么公公与儿媳妇通奸称之为“爬灰”这个谜?原来这里有一个典故,是从大文学家苏东坡先生那儿传来的。
话说这苏东坡中年丧妻,一直未娶。他忙于公事和写作一晃许多年就过去了,转眼儿子就娶妻生子了。
偏偏苏东坡一代英才,聪明绝顶,才华横溢,而他的儿子却庸碌无为,整天只知道吃喝玩乐。一天,苏东坡的儿子又出去玩乐去了,苏东坡一人在书房里坐着,呆呆的思考问题。
这时,他的儿媳妇见公公一人在书房里苦思冥想怪辛苦的,就给公公端了一杯茶上来了。儿媳妇这天穿着蝉羽般透明的白纱的裙子,端着茶杯走到苏东坡的身边,轻声地叫道:“爹爹请喝茶!”并且含情脉脉的看着他。
这儿媳妇其实也是个才女,琴棋书画,诗词歌赋样样通,之所以嫁到苏家就是对苏东坡的崇拜才嫁过来的。来了之后才发现他的儿子这样的平庸,很是落寞失望。
早就对苏东坡倾慕不已,今天有机会了想和公公亲近一下。 苏东坡正在沉思之中,见儿媳妇走过来,两眼愣愣的看着她,看着儿媳妇的纷红的脸蛋,婀娜的身姿,含情的双眼,他突然有点忘乎所以,飘飘然起来。
就在他心猿意马时,突然记起这是儿媳妇顿时脸红了起来。儿媳妇就问道:“公公为什么脸红?” 苏东坡也不答话,接过茶杯,用食指快速在书桌上写了两句诗:“青纱帐里一琵琶,纵有阳春不敢弹”。
因为苏东坡为人懒惰,长时间不抹桌子,所以桌面上有一层厚厚的灰,那字迹看得非常清楚。 儿媳妇看后也用手指快速在后面又续写了两句:“假如公公弹一曲,肥水不流外人田”。
写罢红着脸就跑了。 苏东坡正看得得意洋洋,他的儿子回来了,见父亲看得那么高兴就问道:“父亲,看的什么?” 苏东坡吓了一跳,忙用袖子将桌子上的字迹擦掉,说:“我什么也没看,我在扒灰”。
其实苏东坡有四个儿子,除了最小的一个夭折外,另外三个还都可以,尤其是老三颇有建树,上述传说可能是出于妒忌而故意编排的。实际上据田玉考证“爬灰”的出处是:在“灰”上“爬”,膝盖肯定是要弄脏,也就是“膝污”了,它的谐音是“媳污”了,而中国话一般不直截了当说“儿媳妇污了”,喜欢转一个弯,于是“媳污”就转化成了“爬灰”,久而久之有的不明事理的人又说成是“扒灰”,这样又闹出了知青借“扒灰”的笑话。
2.俗可以组什么词
俗语 俗气 俗人 俗话 俗字 俗子 俗套 俗世 俗称 俗虑 俗尘 俗乐 俗物 俗言 俗谚 俗客 俗缘 俗务 俗士 俗说 俗儒 俗读 俗韵 俗滥 俗情 俗流 俗尚 俗骨 俗谈 俗体 俗眼 俗句 俗媚 俗事 俗纷 俗吏 俗心 俗家 俗恶 俗书 俗谛 俗化 俗野 俗讲 俗丽 俗礼 俗名 俗耳 俗艳 俗驾 俗鄙 俗习 俗氛 俗累 俗歌 俗劣 俗本 俗念 俗冗 俗陋 俗间 俗俚 俗僧 俗态 俗曲 俗医 俗囿 俗圣 俗襟 俗父 俗学 俗思 俗意 俗阜 俗传 俗漓 俗笔 俗界 俗夫 俗调 俗议 俗计 俗装 俗机 俗格 俗声 俗靡 俗姓 俗手 俗师 俗辈 俗例 俗疑 俗喧 俗誉 俗阃 俗仪 俗好 俗见 俗侣 俗表 俗网 俗理 俗笼 俗主 俗操 俗众 俗院 俗论 俗状 俗忌 俗徒 俗解 俗目 俗监 俗材 俗馔 俗骂 俗教 俗末。
3.言糙 词俗 是不是情
论当下十分流行的土味情话
事实上,我认为
乡间俚语并不意味着没有情感
情感是共通的
高山流水和下里巴人不该太过泾渭分明
君不见大诗人白居易写诗时所用词句都尽量普通明了
甚至会专门读给小孩老人听
真正的经典文化应该是具有普适性的
我们无法否认某些言辞优美的集大成之作足以登上文学殿堂
但我们也绝不应该阻止言辞朴素脍炙人口之作成为传世经典
就像《诗经》很多不过是民众人口相传的歌儿
事实上,有时候
一些没有经过各种修饰的,直接脱口而出的话语
反而更能令人心中一动,反而是一种真情流露
当然,并不是推崇粗俗文化
只是期盼朴素,期待真诚
而当粗俗上升到不堪入耳之时,也是万万不能忍受的了
万事皆有度
以上是我的看法,原创,谢谢
望采纳
但它足以反应当时民情,故而得以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