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代人如何形容日期和时间
古人表示日期的方式除了普遍地用干支来表示以外,就是用某月某日的方式。但是我想古代应该用的是“农历”,表示日期的方式应该是“几月初几”,如“九月初九”、“十月初一”等等。和今天农历的表达方式应该是一样的。可是我发现很多古诗古文当中大多数直接写“某月某日”,比如著名的家喻户晓的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当中“九月九日”不是今天公历的“九月九日”,“山东”也不是指今天的山东。我小时候读陆游的《十一月四日夜风雨大作》觉得奇怪,“十一月四日”按照书上的解释是阴历十一月四日,为什么不写成“十一月初四”呢。读到王维的另一首诗,题目忘了诗中有:“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钩”是极少见的写成“几月初几”例子类似的只有《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除此以外,即使写“几月初几”后面也要带个“日”字,叫“几月初几日”。而现在阴历的称呼“几月初几”后面是不带“日”字的。著名的诗句“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不是“七月初七长生殿。”。李白的《九月十日即事》按照农历的习惯应该写成《九月初十即事》才对啊。
杨万里的《正月四日后圃行散》明明是正月初四,他却写成“正月四日”,类似的还有许多,比如韩愈的《答李翊书》开头:“六月二十六日,愈白”,按照农历的习惯应该叫“六月二十六”才对啊。韩愈的《与于襄阳书》:“七月三日”,不说“七月初三日”。韩愈的《柳子厚墓志铭》:“子厚以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八日卒,以十五年七月十日归葬。”现在读起来令人想到阳历的十一月八日和七月十日。难道古代不用农历?《祭十二郎文》:“汝之书,六月十七日也,东野云,殁以六月二日”令人一下子想到公历的六月十七日和六月二日,而不是农历的六月十七和六月初二,难道古代用的历法跟今天的阴历不同?我想,历代历法差异当然是有的,但古代也是用的阴历啊。但日期的称谓与今天阴历日期的称谓不同?而《徐霞客游记》当中才有“戌午九月初三日……初四日、初六日……”好像古代正式的文章都用“几月几日”的称谓,“几月初几”的称谓属于非正式的、民间的俗称。像《徐霞客游记》之类的本来属于非正式的文章就用“几月初几日”的称谓。大概“几月初几”是民间的叫法,后来传入公历,就把本来属于阴历的正式称谓“几月几日”移到了对公历的称呼上,而对于阴历的日期只好用民间俗称的“几月初几”来表示了。是不是这样呢?
2.古代人如何形容日期和时间
古代人用天干和地支来表示时间,比如说庚辰年,但这么多又表达不清,因为60年又会有一个庚辰年,所以看古人的年的表述,就要看人物,事件的朝代,来确定具体年份。
月和日也有用天干地支表现的,比如历史上有“马日事变”,就是指那一天是地支中的马当值。
我们所说的生辰八字,其实就是指我们出生的年月日和具体时间。
古人把一天分十二个时辰,一个时辰是两个小时,一个时辰又分为八刻,一刻是15分钟。其实现在我们还是用刻来表示,比如说12点1刻,就是指12点15分。
我根据自己知道的写的,所以可能不太祥细。望理解。
3.古时候的时辰日期的怎么表达的
古时候的时辰是指我们现在的小时,不是年月日 中国古时把一天划分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相等于现在的两小时。
相传古人根据中国十二生肖中的动物的出没时间来命名各个时辰 时辰 相等于现在的时间 配上的动物及原因 子;zi (晚上 11 时正至凌晨 1 时正) 鼠 鼠在这时间最跃。 丑:chou (凌晨 1 时正至凌晨 3 时正) 牛 牛在这时候吃完草,准备耕田。
寅:yin (凌晨 3 时正至早上 5 时正) 虎 老虎在此时最猛。 卯:mao (早上 5 时正至早上 7 时正 )兔 月亮又称玉兔,在这段时间还在天上。
辰: chen (早上 7 时正至上午 9 时正) 龙 相传这是「群龙行雨」的时候 巳:si (上午 9 时正至上午11时正) 蛇 在这时候隐蔽在草丛中 午:wu (上午11时正至下午 1 时正) 马 这时候太阳最猛烈,相传这时阳气达到极限,阴气将会产生,而马是阴类动物。 未:wei ( 下午 1 时正至下午 3 时正 )羊 羊在这段时间吃草 申:shen ( 下午 3 时正至下午 5 时正) 猴 猴子喜欢在这时候啼叫 酉:you (下午 5 时正至晚上 7 时正) 鸡 鸡於傍晚开始归巢 戌:xu (晚上 7 时正至晚上 9 时正 )狗 狗开始守门口 亥:hai (晚上 9 时正至晚上 11 时正) 猪 夜深时分猪正在熟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