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问高鄂的简介
高鹗(约1738━约1815年),清代文学家。字兰墅,一字云士。因酷爱小说《红楼梦》,别号“红楼外史”。汉军黄旗内务府人。祖籍铁岭(今属辽宁),先世清初即寓居北京。熟谙经史,工于八股文,诗词、小说、戏曲、绘画及金石之学亦颇通晓。诗宗盛唐,词风近于花间派,论文则“辞必端其本,修之乃立诚”,强调以意为主。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为顺天乡试举人。六十年进士。历官内阁中书,内阁侍读。嘉庆六年(1801年)为顺天乡试同考官。十四年,由侍读选江南道监察御史。十八年,升刑科给事中。在任以“操守谨、政事勤、才具长”见称,为官两袖清风。
高鹗除有《红楼梦》后40回续书外,另有诗文著作多种,《清史稿·文苑二》着录有《兰墅诗抄》,杨宗羲《八旗文经》着录《高兰墅集》,今俱佚。现存《兰墅十艺》(稿本)、《吏治辑要》及诗集《月小山房遗稿》、词集《砚香词·簏存草》等。
2.高鄂写了红楼梦吗
《红楼梦》的续书有很多(程高后四十回、后红楼梦、续红楼梦(1)、栔续红楼梦、绮楼重梦、红楼续梦(1)、蜃楼情梦、新红楼梦(1) 、新红楼梦(2)、红楼复梦、续红楼梦、续红楼梦新编、增补红楼梦、增红楼梦、红楼圆梦、绘图金陵十二钗后传、红楼梦补、补红楼梦、增补红楼梦(2)、红楼幻梦、幻梦奇缘、红楼梦影、续红楼梦、太虚幻境、新石头记(1)、新石头记(2)、红楼残梦、红楼余梦、红楼真梦、石头补记、红楼梦别本、木石缘、宝黛因缘、新续红楼梦、红楼三梦、红楼梦醒、鬼红楼、四梦、红楼后梦、红楼再梦、红楼重梦、红楼续梦、再续红楼梦、三续红楼梦、红楼补梦、疑红楼梦、疑疑红楼梦、大红楼梦、风月梦、红楼翻梦、继又云所见抄本红楼梦、端方藏抄本红楼梦、三六桥藏本红楼梦、陈弢庵所见旧时真本红楼梦、戴诚甫所见旧时真本红楼梦、红楼梦新补),其中最著名危害也最大的是“程高后四十回”。
这四十回文字是不是高鹗所作,尚待研究,但可以确定的是它的作者同《红楼梦》前八十回的作者不是一个人。这四十回文字或强行嫁接在前八十回后,经程伟元、高鹗大肆整理删改,成为一百二十回刻本,所以称“程高本”或“百二十回本”。
3.高鄂凭借什么续写的红楼梦
都知道高鄂有续写红楼梦,可他对这部经典做了什么手脚就不一定知道了。
高鄂、程伟元通常给许多红学家和红迷指责,因为他们就是为满清推行文字狱的工具之一。《红》本身就有完整的120回,在当时是禁书并不是什么封建道德所致,而是里面实在太多隐晦的反清字眼,尽管曹已很小心,但有很多地方的确是不能让满清统治者看见的。
于是由高鄂主编程伟元等出版,高鄂在完好的前80回不断改动,把原作改了有很多不合理处,就干脆把残余一些后40回的内容给去了(后40回并不是全丢失),自己写了后40回的事。对于后40回看过的同志都知道烂了,作家兼红学家刘心武说,他严重反对现在的红印版里写上“曹雪芹、高鄂著”而是写“曹雪芹著、高鄂续”而且要前80和后40分开出,不能订在一块出书。
高鄂这个满请奴才帮主子残害中华文化,真是配得上汉奸的称号了。 刘心武说过,红楼梦曾经被一个满清官员“借”去,还回来的时候就只有八十回了,他猜想后四十回肯定和现在高鄂版本的结局完全不同,反清思想在后四十回会彻底的体现出来。
4.《红楼梦》前八十章(曹雪芹写)和后四十章(高鄂写)的人物性格有
1 然前80回可能有种种的漏洞,可能有前后不连贯之类,但是瑕不掩瑜,整体是绽放光彩的。
那一个个人物,更是能从书中走出来,在眼前鲜活起来。 而到了后40回,从四美钓游鱼开始,写得是多么的无聊而无用!贾宝玉居然又变得一团孩气,而“四美”的言语动作,根本让人看不出她们性格上的任何区别,这样写了又有什么用?一点痕迹都不留于心。
对比于前80回,根本不能比,曹雪芹可是连一句话一个字都能体现一个人物的,让人如闻其言,如见其人。 到后来更不对了,宝玉居然好好读书了,这倒也罢;可怕的是到了82回,黛玉居然鼓励宝玉为了功名而取“轻微淡远”的书来念了!我永远也不原谅高鄂把自己的想法强加在黛玉身上,因为我没有办法容忍黛玉说出这样的话。
从此以后只是平铺直叙,把事情表达清楚。只是黛玉之死写得还不错:一边是新嫁迎娶,一边是凄惨临终,强烈的对比让黛玉之死显得更为惨烈凄凉。
可是到了104回,宝玉说的那叫什么话啊:晴雯到底是个丫头,也没有什么大好处,他死了,我实告诉你罢,我还做个祭文祭他呢。 好极,在高鄂笔下,宝玉祭晴雯是因为闲来无事,祭黛玉是为了不让黛玉恨他,宝玉再不济也不至如此吧? 如果你看过曹雪芹笔下的《芙蓉女儿诔》,你就会感觉到104回这个地方对人物的歪曲到了何种程度。
总之,我认为《红楼梦》最大的败笔是后40回,这只是个简单的叙事型结尾,完成了人物命运而已;至于作品思想的一致性,人物的性格的把握,各种线索的处理,都没有做好,说是狗尾续貂并不过分。只是,在所有的续篇中,这还算比较好的罢了。
2、高鄂在《红楼梦》续写中的“兰桂齐芳,家道复初” 曹雪芹对贾宝玉的人生愿望是首先是 “补天”,“留意于孔孟之间,委身于经济之道”,是传统入世思想的反映 。孔子一生栖栖皇皇,席不暇暖,为了百姓而“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于干戈扰攘,百般挫折中,探寻拯救之路,闻其风可使贪夫廉,懦夫有立志。
但是,“贾宝玉”已朦胧地认识到,传统的补天者已普照遍成为功利之徒,只是孜孜不倦地追求自身的“富贵场”与“温柔乡”,传统的入世方世已无补于现实之天,整个男性世界都已无补于末世之天,他拒绝了补天的责任。因而,《红楼梦》对金陵十二钗等人的判词与《红楼梦》十二支曲,却是佛道二教的出世精神的表现。
老子的生存本体的观念,即道论与德论的统一,也即自在存在与自为存在的统一。他主张清静无为,反对斗争,表现在他不出人头地,“塞其兑而闭其门,和其光而同其尘”,默默无闻于百姓之中。
曹雪芹一方面对儒家思想作了肯定,却无法调解由此引发的功利与自由,现实与理想的矛盾,所以在《红楼梦》中当宝玉的第二个人生理想--爱情也中道崩猝,曹想不出还有什么存在的意义,便安排宝玉最后的结局仍是跟随一僧一道重返大荒,放眼 “白茫茫一片真干净 ”。这实是由入世极端走向出世极端 。
曹雪芹精心构造的旷世《红楼梦》中 , 实乃天衣有缝 。高鄂在续篇中有贾家后来“兰桂齐芳 ,家道复出”的 交待,笔者认为应是使《红楼梦》成为完美之作的最后一笔。
但是由于和曹雪芹前文的思想不一致吧 ,读者的指责尘封了他的光泽。 在曹雪芹的构设的" 白茫茫一片大地 " ,象征着人世间一切均化为乌有。
不知是无意有意,高鄂在《红楼梦》终结的虚无中尝试了建立另一个人类家园 。人类社会不是动辄完结的,而是朝前进行的,人的使命就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
作为通灵宝玉的那块石返回了大荒山 ,但是作为肉身的宝玉也许还要留在佛门古刹中 ,那依然不出人世的范围 。 曹雪芹是反封建高鄂是封建? 社会制度是后人的理论 ,他们都只是在自已的心灵驱使下借助高超的艺术手段反映人生而已 3如果有什么书是我重看次数最多的话,非《红楼梦》莫属了,每次看都能看出些新意,都能领略到一些从前忽略的东西,总以为作者已经把话说尽了,可是转念一想才发现原来涵义如此之深,真难为他把真相藏到了这里。
而这点是我看其他小说所领略不到的。就好象看那种魔术盒,不断地打开,里面还是一个套一个的盒子,仿佛永远都可以不断地开启下去。
也正因为这个原因,认为《红楼梦》过时的话我不能接受。 至于说到高鄂的续,看前八十回与看后四十回感觉完全两样,所以看后四十回的次数比起前八十回起码要去掉个“0”。
如果说曹雪芹的前八十回是“天之理”,而高鄂的后四十回是“人之情”。高鄂用他所有的才力尽力写了黛玉的香消玉陨,而对于曹雪芹一开始就在温香软玉、太平盛世的面纱中隐隐透出的肃杀之气却心软得不得了,面对这么个很有象征意义的大家族,高鄂心软得有点不近情理,给了宁国府一个交代,给了荣国府一个还算不错的收梢,有贾兰的高中,就连宝玉也还了老爸的情,一个个浪子回头,一个个勉力支撑,这个大家族的架子还是显摆在那里。
当然为了不显突兀,高鄂是匆匆忙忙找了个勉强算点因头的事件就提前把人圈住了,否则再铺张下去,真的发展到那节,他老人家是无论如何也制止不了宁荣二府连锅端了的结局,那才是“落得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所以说,高鄂写的是人情,儿女之情可。
5.红楼梦后面多少章不是曹雪芹写的,高鄂写到多少章
由于曹雪芹的早逝,《红楼梦》终究没有写完,成了“断臂的维纳斯”。
现存的八十回已经大致可以肯定大部分是曹雪芹的原著。但是后面的四十回呢?曹雪芹有没有写过?现在的后四十回是不是高鄂的续作?这成为困扰红学家的一件棘手的问题。
从脂砚斋的资料来看,曹雪芹确实拟定了后面的大纲(大概三十回),而且还写了一些文字,只是还没有整理、连贯。因为曹雪芹的死,这些不连续的文字也终于湮没无闻了,成为今天红迷们的最大憾事。
现存的后四十回,从胡适以来的考证,倾向于为高鄂所续,但是其中也有一些无法解释的地方。
6.谁知道为什么曹雪芹死了不写红楼梦了 为什么高鄂接着写啊
曹雪芹已经把《红楼梦》写好了
但因为结局,被乾隆皇帝当反书烧毁后40回了
(还有两个版本是:1.原因是后三十回是曹雪芹和脂砚他们自己销毁的,因为后面情节涉及朝廷,怕引来杀身之祸。
2.丁维忠先生认为后三十回是曹雪芹的父亲销毁的.我觉得比较可信.具体的分析见他的<;红楼探佚>
而且丁先生认为前八十回的底稿也被曹雪芹的父亲销毁了,只是它已经抄出来了,被过录了,故我们现在才能有红楼梦看)
我觉得在众多的续写者中高鄂是写的最好的,虽然他把曹雪芹的意思曲解了很多,文笔也不如曹公,但是他给了后人一部近似完整的红楼梦,从他写的内容也可以看到那个时代普通人的思想(曹公的思想在那个年代很脱俗,一般人应该还是像高鄂那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