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道教中的“道”
道家和道教的最高范畴。
在道家哲学中,道有体有用。从道体看,它是宇宙的本原。
作为“天地之始”、道是“无”,有质朴性、绝对性、虚空性;作为“万物之母”,它是“有”,具备潜在性、无限性、生动性。从道用看,它是法则秩序。
法则和秩序就是“常道”,具有周行不殆、对立统一、天人一体、自然为本、无为无不为等客观规律。《道德经》中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
又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下之始;有,名万物之母。”“道之为物,惟恍惟惚。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庄子•大宗师》亦云:“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
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
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上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
以上说明,道是有象、有物、有精、有情、有信的客观实在。它既是宇宙创生的本原,又是万物发展变化的生机和动力。
它是宇宙的秩序和法则,可以展开为物质、能量和信息,又是无为无形的宇宙本初的自然节律。道教继承了道家哲学中道的范畴,发展为道教中最根本的教理。
《庄子》关于“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齐物论》)、“独与天地精神往来”、“上与造物者游;而下与外死生无终始者为友”(《天下》)的真人境界,被道教仙学发展为得道成真的仙人境界。自严遵著《老子指归》,已将老子的“道”转化为人身修炼的心理体验,这是道教哲学的发轫。
而后经黄老道至早期道教,《老子河上公注》、《太平经》、《老子想尔注》等经典将道当成了基本教理,并发展为一种宗教信仰。道教的道是道家哲学的方术化和宗教化,并将道和气、一、真、神等联系起来,以天人合一作为修炼思想,将体道成仙作为修道的目标。
由此发展的道教内丹学和外丹学等修炼方术,实际上都和道的哲学一脉相承。外丹学实际上是在炼丹炉里模拟《道德经》中的宇宙哲学,因之还丹便是一种团体化的“道”。
内丹学则是在人体精、气、神的锻炼中进行道的自我体验,也是以道的哲学作指导的。因之道家哲学的道和道教教理的道,以及道教信仰的道相互之间既有区别性,又有一致性。
只有精研道教教理。才能认清道家和道教的本质联系。
道教中虽然混杂许多巫术禁忌、民俗信仰、封建伦理、礼教传统,但它以道名教,毕竟吸收了道家哲学的精髓并以之为理论支柱。
2.道家所谓的“道”为何道
第二章 道家对道的观念 道家的道并不是指人类社会生活的道,而是指宇宙所遵循的道;换句话说,就是自然规律。
老子这样谈生物和道: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复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道德经第五十一章) 我们常常会碰到以下这种直接的说法:道是自然的规律,它不是用强力而是用时间、空间的自然力量生育万物和控制万物的行动。
这种说法使我们想起古希腊哲学家黑拉克里特 (Heracleitus)的“罗格” (Logos)学。黑拉克里特与孔于是同时代的人,老子稍晚一些。
无疑,公元前五世纪或更早,原始的道家思想就已存在。所谓圣人效法道,道是无形的,没有威权的。
顺从自然,不存偏见,就能观察和理解自然,从而才能控制它。老子又说: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
万物恃之而生而不辞,功成不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
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次。”(道德经第三十四章) 庄子说: “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
(第六篇) 从以上的话中,可以看出这是一种自然主义的宇宙即神论,强调自然运动的统一性和自发性。道家经典充满着对自然的疑问。
庄子说: “天其运乎?地其处乎?日月其争于所乎?孰主张是?孰维纲是?孰居无事推而行是?意者其有机缄而不得已邪?意者其运转而不能自止邪?亏者为雨乎?两者为云乎?孰隆施是?孰居无事淫乐而劝是?风起北方,一西一东,有上彷徨。孰嘘吸是?孰居无事而披拂是?敢问何故?” (庄子第十四篇) 有一段著名的老子和孔子相会的虚拟故事: “孔子问于老聃曰:今日晏闲,敢问至道。
老聃曰:汝斋戒疏涤而心,澡雪而精神,掊击而知。夫道,窅然难言哉!将为汝言其崖略。
夫昭昭生于冥冥,有伦生于无形,精神生于道, 形本生于精,而万物以形相生。故九窃者胎生,八窃者卵生。
其来无迹,其往无崖,无门无房,四达之皇皇也。邀于此者,四肢强, 思虑恂达,耳目聪明,其用心不劳,其应物无方。
天不得不高,地不得不广, 日月不得不行,万物不得不昌,此其道与。且夫博之不必知,辩之不必慧,圣人以断之矣。
若夫益之而不加益,损之而不加损者,圣人之所保也。渊渊乎其若海,巍巍乎其终则复始也。
运量万物而不匮,则君子之道,彼其外与。万物皆往资焉而不匮,此其道与。”
(庄子第二十二篇) 因此生物与无机物都受万物之道的支配。以上一段话中,提出了新的看法,即真正的知识与封建学者的虚伪经院式社会学正相反的看法。
像希腊哲学家阿那克西门德尔 (Anaximander公元前六世纪中叶)、Parmenipes和Emdcdocles(公元前五世纪中叶)的学说一样,必然性统治一切。此外还有一点,也是我们常碰到的,即遵循道,不仅思想受益,而且对身体也有好处。
这一点以后形成了道教中很大一部分内容,体现为对长生和登仙的追求。于是就得求助于丹药、吐纳、房中、导引等术。
希腊哲学家 Empedocles认为爱和恨、喜和嫌等对立面是自然作用中最重要的动力。庄周也说: “少知曰:“四方之内,六合之里,万物之所生恶起?”太公调曰:“阴阳相照,相盖相治;四时相代,相生相杀。
欲恶去就,于是桥起;雌雄片合,于是庸有。安危相易,祸福相生, 缓急相摩,聚散以成,此名实之可纪,精微之可志也。
随序之相理,桥运之相使,穷则反,终则始,此物之所有。言之所尽,知之所至,极物而已。
覩道之人,不随其所废,不原其所起,此议之所止。”(第二十五篇) 这里所说的 “欲”相当于Empedocles的Philia,“恶”相当于 Neikos,而聚和散的概念在Anaximenes (公元前546)王苏格拉底早期的时代也很普遍。
聚是凝固,散是稀化,这两个物理学上最早最重要关于密度的概念,在古中国和古希腊单独地被发现。因为如果认为在公元前一世纪以前就能互相传播思想的话,实在勉强得很。
这种概念以后流行于欧洲,同样中国以后也有这种概念(见四世纪张湛Chand Chan对列子的注解),而十一世纪的中国理学家在对宇宙的推测中也加以援引。此外从上面庄子的话中,还可以看出它和形而上学的格格不入。
宇宙的起源和末日是道的秘密,人只能研究和描述自然现象。这的确是一篇相信自然科学的告白。
列子中有一段杞人忧天的故事也可以作为注解: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又有忧彼之所忧者, 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邪? '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仿。
'其人曰:‘奈地坏何?'晓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若躇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坏。
'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长卢子闻而笑之曰:‘虹 也,云雾也,。
3.道家所谓的“道”为何道
“道”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范畴。
用以说明世界的本原、本体、规律或原理。在不同的哲学体系中,其涵义有所不同。
老子所说的“道 ”,是宇宙的本原和普遍规律;(老子所写的《道德经》是关于“道”的经典著作。) 孔子所说的“道 ”,是“中庸之道”,是一种方法; 佛家所说的“道 ”,是“中道”,佛家的最高真理。
所述道理,不堕极端,脱离二边,即为中道。佛家的道是中观的思想,中观思想涉及“中道”和“空”。
“空”的思想似空非空,不能著空相求空。 道:一首一走,第一次走的路、第一次用的方法才叫道,重复别人做过的事不叫道。
走不一样的路,坚持创新才能生道。 道的原始涵义 道 [1] 字的原型为人首蛇身, 如右图,其来源为伏羲人首蛇身的传说。
道的原始涵义指道路、坦途,以后逐渐发展为道理,用以表达事物的规律性。这一变化经历了相当长的历史过程。
《易经》中有“复自道,何其咎”(《小畜》),“履道坦坦”(《履》),“反复其道,七日来复”(《复》),都为道路之义。 《尚书·洪范》中说:“无有作好,遵王之道;无有作恶,遵王之路。
无偏无党,王道荡荡;无党无偏,王道平平;无反无侧,王道正直”。这里的道,已经有正确的政令、规范和法度的意思,说明“道”的概念已向抽象化发展。
春秋时,《左传》曾有“臣闻小之能敌大也,小道大淫。所谓道,忠于民而信于神也”和“王禄尽矣,盈而荡,天之道也”之说。
这里的道带有规律性的意思,表明道的概念已逐步上升为哲学范畴。 老子论道 到了春秋后期,老子最先把道看作是宇宙的本原和普遍规律,成为道家的创始人。
在老子以前,人们对生成万物的根源只推论到天,至于天还有没有根源,并没有触及到。到了老子,开始推求天的来源,提出了道。
他认为,天地万物都由道而生。他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老子》二十五章)。
对于老子所说的道,历来解说不一。有的认为,道是精神性的本体,是脱离物质实体而独自存在的最高原理,主张老子的道论是客观唯心主义。
有的则认为,道是宇宙处在原始状态中的混沌未分的统一体,主张老子的道论是唯物主义。老子认为道生成天地万物的过程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四十二章)。
道生成万物之后,又作为天地万物存在的根据而蕴涵于天地万物自身之中,道是普遍存在的,无间不入,无所不包。道虽存在于天地万物之中,但它不同于可感觉的具体事物,它是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的,是构成天地万物共同本质的东西。
所以,“道”存在于人类语言及图文之外,心灵可以感知而无法言传和图示。——不能靠感觉器官去体认,也难以用普通字词去表示,只能用比喻和描述来说明它的存在。
对于世界的统一性,老子作了天才的推测和描述。老子的道论,对于后世有极其深远的影响。
也有说“道生一,一生二”,意思是指,在谁也不知道的地方产生了本源之气,这个本源又分化为阴与阳这两种气。在这种情况下,道即是无,也就是指谁也不知道,谁也不能够定性,也就是未知的,神秘的。
因为道的未知特性,所以越是给道下一个结论,那么就越是错误的。在道代指未知事务的情况下,“道生一,一生二”这句话里面,常被人们所认为的“一”,就是指本源,这个本源、这个“一”,被许多持其它观点的人当作了已知的、可以解释的、能够定性的“道”来给它定性。
所以,这个“一”所代指的道,就是一种阴阳家关于道的学说,它是许许多多的道学说中的一种。 道论的演变 略后于老子的范蠡,把天道看成是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
他认为,人事必须“因阴阳之恒,顺天地之常”,违反客观规律,必然招致灾祸。“夫人事必将与天地相参,然后乃可以成功”。
他说的天道主要指阳至而阴,阴至而阳,盈缩转化,周旋无尽的矛盾运动法则。天时于己不利时要主动退避,天时对已有利时要积极进取。
范蠡受老子道论的影响,说“天道盈而不溢,盛而不骄,劳而不矜其功”(《国语·越语下》)。但他主张适时积极进取,对老子贵柔守雌的思想又有所批判和修正。
战国时期,齐国稷下道家用“精气”来说明道,把虚而无形的道看作是流布于天地之间、遍存于万物内部的“精气”。说:“凡道,无根无茎,无叶无荣。
万物以生,万物以成,命之曰道。……精也者,气之精者也。
气道乃生”(《管子·内业》)。老子曾把道表述为“冲气”,并说“其中有精”。
稷下道家从唯物的方面进一步发展了老子的这一思想,把道表述为无所不在而又富有生机活力的精气。精气说对后来中国医学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但它赋予精气以灵性,有神秘化的倾向,与唯心主义划不清界限。 庄子是战国中后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他认为道是世界的终极根源,是无所不覆、无所不载、自生自化、永恒存在的宇宙本体,否认有超越于道的任何主宰。他还认为不可能给道提出明确的规定,“道不当名”,“道昭而不道”,即使取名为道,也是“所假而行”。
所以只能。
4.道家是什么
一:道家和道的含义。
春秋时期,老子集古圣先贤之大智慧,总结了古老的道家思想的精华,形成了道家完整系统的理论,道家也就是道家思想。道家以“道”为核心,认为大道无为、主张道法自然。
道是道家的宇宙观和世界观的根源,老子认为世界是由道产生的,道就是宇宙的起源。太上老君化身成为老子,成为三清之一的道德天尊,太上老君是道,老子是德,负责教化世人。世界上所有万物的运行,这些都是由道来决定的,道就是规律,这也是老子思想中最为精彩的部分。
老子认为道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思想为转移,也无法改变,人只能顺从道的规律,所以,道家思想讲究的是顺其自然,换一种说法就是顺“道”自然,只有这样才能够得道。
二:道家和道教是不一样的。
道家是思想体系,道教是宗教体系,主要是奉太上老君为教主,并以老子的《道德经》等为修仙境界经典非修真主要经典,追求修炼成为神仙的一种中国的宗教。
在道教文化杂而多端的内容当中,有一个核心,就是道教神仙信仰。道教作为一个成熟的宗教,具有一套自己的神学理论,有一种能够吸引人们进行追求的宗教信仰目标。这种信仰就是,人可以通过努力追求而成为长生不死、功能广大的神仙。神仙信仰乃是道教所阐发的神学理论核心。
三、佛教和道教的结论根据。
佛教讲究轮回之说,认为人死后,会进入来生,即轮回。依平生所作善恶,会有六个去处。造恶堕三恶道,行善去三善道,所以佛教普度众生,所谓渡人修善缘,可以修得一个好的来世。
道教认为人死后为鬼,生前的修行道行仍然累计延续,故死后成为鬼后,仍然可以继续修真,成为鬼仙,也可以选择投胎。因此生前的修行和死后的修行是关联的,道教就更注重个人的修行。
扩展资料:
道家思想是无所不能、长生不灭,有辩证法的因素和无神论的倾向,主张清静无为,反对斗争;提倡道法自然,无所不容,无为而治,与自然和谐相处。
老子是要教给人修道的方法,德是基础,道是德的升华。没有德的基础,为人处世、治家、治国,很可能都失败,就没有能力去“修道”。所以修“德”是为修道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这可能也是人所共需的;修道者更需要拥有宁静的心境、超脱的人生,这也缺“德”不可。
道教和儒教一样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是中国国人文化催生的,道教以道家学说为主干,讲求长生不老,画符驱鬼。道教创立后尊老子为教主,遵道贵德。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道家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道家思想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道教
5.道家的‘道’是什么
道家老子形容道: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
说是有那么个东西,在宇宙出现之前就有了。无形无息,独立而存,永动不竭。我也不知道它叫什么,只能勉强称它为“道”。
想象的出来它是什么样子的吗?地有形,可以想象,天无形只能远望,而道却在天地之前就存在了。这种无形无相的东西,真的不好说它是什么,更无法说它相当于什么了。
老子的身份?一般认为老子是总结道家理论有成的人物。其代表作就是《道德经》。他是否圣人不好说,至少是留下了一篇至今在世界哲学史上,能让高傲的德国人也非常佩服的《道德经》,就算他是个宣道者吧。
他以《道德经》存世,令无数后人按他的思想行事,从这个意义上说,也可以算是替天行道者了吧?
6.道教的 道是什么含义
道教教义的核心 道的含义 道是过程。
这是道的第一层含义。道不仅是对万事万物的系统性、整体性的概括,而且是对万事万物发展过程的高度抽象和概括。
道不是一种静态的形而上实体, 而是一个过程。道的过程性表现为道生万物的过程,即老子说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就是说,道转化为一,一转化为二,二转化为三,三转化为万物。
在这一过程中,道循环往复,“周行而不殆”,它的运动周期是“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它逐渐的离开,离开得越来越远,远到一定程度又返回来。万物又复归于道。
道的过程性是由只能用混沌理论说明的各种关系构成的,因此,道也是关系。 道是本原。
这是道的第二层含义。道是天地万物之母,无和有都来自道,是道的不同角度的名称。
这是最为玄妙和深奥的。道是万物的本体和来源。
天地万物都是由道演化而来。道作为本原,是浑然一体的东西。
老子指出,“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就是说,道是天下万物的本原,这里“始”、“母”、“根”、“门”等等都含有本原的意思,但是,它们有层次的区别。
作为本原,它具有唯一性,它无前无后,无上无下,“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它象是在天帝的前边,然而在它之前却没有什么存在。“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在没有天地之前,它就存在了。
作为本原,它是物质的东西,“道之为物,惟恍惟忽,其中有物,其中有精,” 道是规律。这是道的第三层含义。
道是物质运动的规律,道是天地万物变化的终极原因。老子指出,“道者万物之奥”,就是说,道是万事万物运动的规律。
道是普遍存在的,“大道泛兮”,道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贯穿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万物从道起源,又回归于道,“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复命曰常”,返回本性是事物发展的永恒规律。作为规律的道,是看不见,听不着,摸之不得的。
所谓“夷、希、微”,它是“无状之状,无物之象”,但是一切都受到它的支配和制约。道的规律是不可抗拒的,不能违反的。
只有遵循道的规律,坚持“无为”的原则,才能把事情办好。否则,“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违背了规律要受到规律的惩罚,下场是极其可悲的。
道是法则。这是道的第四层含义。
老子把道视为必须遵循的法则,他说,“故从事于道者,道者同于道”,他要求人们要坚持,遵循道的法则。又说,“执古之道, 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始,是谓道纪”,意思是要遵循古代的法则,驾驭现实的实有,以认识历史的规律,这就是遵循道的法则的具体表现。
废弃了这一原则,有了仁义,“大道废,有仁义”老子主张“唯道是从”,“贵食母”,即是要坚持道的法则,按道的法则做事。道也是观察事物的永恒法则。
“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然哉,以此”就是说老子自己就是用道的法则观察万事万物的,给人们作出了榜样。老子认为,人们对道的法则的态度是有区别的。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上等人能够坚持道的原则,而且身体力行。至于其他人,肯定是相形见绌了。
“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坚持道的原则的人,才能把自己有余的奉献给社会。是否按道的原则办事,结果是不一样的。
“天下有道,却走马亦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坚持道的原则,天下和平安定,放弃道的原则,则会陷于兵荒马乱之中。按道的法则去作,道会成全你的,“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
最后,道的原则是最高原则,而且有很高的价值, “天之道,利而不害”。 道的特征 道的客观性。
道是客观的,它是万物的本原。作为本原的道与自然是同一的,它就是自然,老子说,“道法自然”。
“道之为物,惟恍惟忽,其中有物,其中有精”,“夷希微”三者混而为一,它是没有形状的形状,无物却有象。道是真正的混沌,混沌是客观存在的,它是无序的有序。
“无”和“有”是道的别名,都是客观的。道创生了万物,而且养育万物,道对万物“生之畜之”。
道的普遍性。道是普遍存在的,“大道泛兮,其可左右”,道象泛滥的江河,到处流淌,上下左右,四面八方,都有道的存在。
道无时不在,“自古及今,其名不去”,道是永恒存在的。道的普遍性决定了它的巨大的包容性和蕴含性。
“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它把大江大海都能包容,可见它的普遍性与无限性。 “上善若水”,“水几于道”。
水是普遍存在的,当然道也是普遍存在的了。 循环往复。
道的运动过程是周而复始,循环往复的。道永恒存在,运动不息,循环运行。
“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道从起点离开,越离越远,达到一定限度,又返回来。它“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循环往复的运行,没有衰败的时候。
总是从起点开始,最终又回到起点,形成一个圆圈。这与太阳一天的视运动形成的圆圈是很相似的,也与一个太阳年的周期类似,二者存在着同构性。
东西南北的方位顺序与春夏秋冬的时间顺序相认同。空间联系着时间,时间联系着空间,时空是统一的。
从时间。
7.道教的“道”的真意
编辑本段|回到顶部一、概述 ‘道’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范畴。
用以说明世界的本原、本体、规律或原理。在不同的哲学体系中,其涵义有所不同。
老子所写的《道德经》是关于‘道’的经典著作。 编辑本段|回到顶部二、‘道’的原始涵义及不断的发展 道的原始涵义 道的原始涵义指道路、坦途,以后逐渐发展为道理,用以表达事物的规律性。
这一变化经历了相当长的历史过程。《易经》中有“复自道,何其咎”(《小畜》),“履道坦坦”(《履》),“反复其道,七日来复”(《复》),都为道路之义。
《尚书·洪范》中说:“无有作好,遵王之道;无有作恶,遵王之路。无偏无党,王道荡荡;无党无偏,王道平平;无反无侧,王道正直”。
这里的道,已经有正确的政令、规范和法度的意思,说明“道”的概念已向抽象化发展。 春秋时,《左传》曾有“臣闻小之能敌大也,小道大淫。
所谓道,忠于民而信于神也”和“王禄尽矣,盈而荡,天之道也”之说。这里的道带有规律性的意思,表明道的概念已逐步上升为哲学范畴。
老子论道 到了春秋后期,老子最先把道看作是宇宙的本原和普遍规律,成为道家的创始人。在老子以前,人们对生成万物的根源只推论到天,至于天还有没有根源,并没有触及到。
到了老子,开始推求天的来源,提出了道。他认为,天地万物都由道而生。
他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老子》二十五章)。 对于老子所说的道,历来解说不一。
有的认为,道是精神性的本体,是脱离物质实体而独自存在的最高原理,主张老子的道论是客观唯心主义。有的则认为,道是宇宙处在原始状态中的混沌未分的统一体,主张老子的道论是唯物主义。
老子认为道生成天地万物的过程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四十二章)。道生成万物之后,又作为天地万物存在的根据而蕴涵于天地万物自身之中,道是普遍存在的,无间不入,无所不包。
道虽存在于天地万物之中,但它不同于可感觉的具体事物,它是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的,是构成天地万物共同本质的东西。所以,不能靠感觉器官去体认,也难以用普通字词去表示,只能用比喻和描述来说明它的存在。
对于世界的统一性,老子作了天才的推测和描述。老子的道论,对于后世有极其深远的影响。
道论的演变 略后于老子的范蠡,把天道看成是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他认为,人事必须“因阴阳之恒,顺天地之常”,违反客观规律,必然招致灾祸。
“夫人事必将与天地相参,然后乃可以成功”。他说的天道主要指阳至而阴,阴至而阳,盈缩转化,周旋无尽的矛盾运动法则。
天时于己不利时要主动退避,天时对已有利时要积极进取。范蠡受老子道论的影响,说“天道盈而不溢,盛而不骄,劳而不矜其功”(《国语·越语下》)。
但他主张适时积极进取,对老子贵柔守雌的思想又有所批判和修正。 战国时期,齐国稷下道家用“精气”来说明道,把虚而无形的道看作是流布于天地之间、遍存于万物内部的“精气”。
说:“凡道,无根无茎,无叶无荣。万物以生,万物以成,命之曰道。
……精也者,气之精者也。气道乃生”(《管子·内业》)。
老子曾把道表述为“冲气”,并说“其中有精”。稷下道家从唯物的方面进一步发展了老子的这一思想,把道表述为无所不在而又富有生机活力的精气。
精气说对后来中国医学的发展有很大影响。但它赋予精气以灵性,有神秘化的倾向,与唯心主义划不清界限。
庄子是战国中后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认为道是世界的终极根源,是无所不覆、无所不载、自生自化、永恒存在的宇宙本体,否认有超越于道的任何主宰。
他还认为不可能给道提出明确的规定,“道不当名”,“道昭而不道”,即使取名为道,也是“所假而行”。所以只能说“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大宗师》)。
对于庄子的道,当前学术界有人认为是独立自存、超越时空的绝对精神,并以《庄子》书中“物物者非物”之语为根据,证明道是非物质性的造物主;也有人认为道是指具有无限性和永恒性的、产生了天地万物并存在于其中的物质本体,并以《庄子》书中“通天下一气”之语为根据,说明道就是物质性的气。大多数学者认为庄子夸大了世界本原的神秘性,并把事物的相对性绝对化了,否定事物之间的差别,表现为相对主义,他的道论具有明显的唯心主义倾问。
韩非汲取并发展了老子的朴素辩证法,提出了关于道、德、理三者互相关系的学说,辩证地处理了它们的关系。他认为,“道者,万物之始,……万物之源”,是“万物之所然”、“万物之所以成”。
把道视为物质世界的普遍规律,天地万物存在与发展的总依据。他还认为,“道”是终极范畴,是万物的普遍规律,而万物的特殊本质就是“德”,“德者,道之功”;万物的特殊规律就是“理”,道是“万物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