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王曦之行书成字的写法
王羲之书法主要特点是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后人评曰:“飘若游浮云,矫如惊龙”。王羲之的书法精致、美仑美奂,是极富有美的观赏的。总之,他把汉字书写从实用引入一种注重技法,讲究情趣的境界,标志着书法家不仅发现书法美,而且能表现书法美。
王羲之最大的成就在于变汉魏质朴书风为笔法精致、美仑美奂的书体,开创了妍美流畅的行、草书法先河。特别是行书《兰亭序》有如行云流水,潇洒飘逸,骨格清秀,点画遒美,疏密相间,布白巧妙,在尺幅之内蕴含着极丰裕的艺术美。无论横、竖、点、撇、钩、折、捺,真可说极尽用笔使锋之妙。《兰亭序》凡三百二十四字,每一字都姿态殊异,圆转自如。王羲之出神入化
王羲之是东晋伟大书法家,他一变汉魏朴质书风,开晋后妍美劲健之体,创楷、行、草之典范,后世莫不宗法。他行书字帖《兰亭序》是他的的代表作,被书法界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千百年来倾倒了无数习书者。王羲之亦因此被后人尊称为“书圣”。唐太宗李世民倡导王羲之的书风。他亲自为《晋书》撰《王羲之传》,搜集、临摹、欣赏王羲之的真迹,《兰亭序》摹制多本,赐给群臣。在中国书法史上,帝王以九五万乘之尊而力倡一人之书者,仅此而已。宋代姜夔酷爱《兰亭序》,日日研习,常将所悟所得跋其上。有一跋云:“廿余年习《兰亭》皆无入处,今夕灯下观之,颇有所悟。”历时二十多年才稍知入门,可见释读之难:一千六百多年来无数书法家都孜孜不倦地释读过,何尝不想深入羲之的堂奥,但最终只能得其一体而已。因此,《兰亭序》可以说是由杰出的书法智慧所营造成的迷宫。
2.王羲之行书千字文谦字的行书怎么写
•以上是行书谦的写法。
延展回答:
1. “谦”拼音:qiān。
2. “谦”的意思:虚心,不自高自大:~虚、~让、满招损,~收益。
名句欣赏、如下:
1、谦得益。——宋· 欧阳修《新五代史·伶官传(序)》
2、谦谦君子,用涉大川。——《易·谦》
3、谦,逊让也。——《玉篇》
3.课文(欣赏王义之书法)
欣赏王羲之书法王羲之,字逸少,东晋人。
因官至右军将军,又称王右军。他是中国古代的一位杰出的书法家,被称为“书圣”。
他的书法从总体上说,刚健而娟秀,朴素而精巧,真率而蕴藉,飘逸而端庄,多种似乎矛盾的艺术特色都在这里汇合、交融,达到炉火纯青、尽善尽美的境界。古人评价他的书法说:“王羲之书字势雄逸,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故历代宝之,永以为训。”
由于年代久远,难以认定王羲之有真迹流传下来,今天人们所看到的,都是后人摹写、勾填的,或者从石刻上拓(tà)下来的。墨迹摹本有《兰亭序》《奉橘帖》《丧乱帖》等,刻本有小楷《乐毅论》《黄庭经》,行书集字《圣教序》《金刚经》,草书《十七帖》等。
王羲之《兰亭序》帖是我国古代书法艺术最灿烂的瑰宝,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东晋穆帝永和九年(353年)农历三月三日这一天,王羲之和朋友共四十余人在会稽山(在浙江绍兴西南)上一个叫兰亭的地方举行消灾祈福活动(即“修禊”)。
大家分坐溪水两旁,饮酒作诗,王羲之受命为众人的兰亭诗作序。当时“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周围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王羲之身在其中.“游目骋怀”,“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既“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又乐而生悲,“临文嗟悼”,于是乘着洒兴,用蚕茧纸、鼠须笔书写下这一文学和书法的名篇。
其中有增删涂抹的痕迹,可见此帖是即兴之作。待到他醒过酒来,“他日更书数十百本”,总觉得不如那一本好。
传说唐太宗在世时把《兰亭序》“置于座侧,朝夕观览”,死后把它带进昭陵做陪葬。不过好在他于贞观十年(636年),曾让人摹拓十本以赐近臣。
一般认为在所有临摹本中,冯承素的墨迹摹本最为近真,较好地表现了王羲之书法的形貌与精神。我们现在欣赏的,正是这一摹本。
笔画 全篇各种笔法兼备,各种笔画的起止、转换、顿挫都极其圆熟,各得其宜,各显神采。多数笔画以中锋运笔为主,显得劲、稳健,字中某一突出笔画尤其如此,如“群贤毕至”的“毕”的一竖, “少长成集”的“少”的一撇,这种笔画稍有一偏侧就成为败笔了。
但是也偶尔用偏锋侧锋,收到很好的效果,如“映带左右”的“带”的多个起笔,可以见出各种不同的尖颖,尽显纤细精巧之状,蕴涵妩媚秀丽之风。如果没有深厚的功力和高雅的艺术情趣难以达到这种境地。
另外,我们还可以通过笔画的神奇变化,看出王羲之当时书写的精神状态。我们看“茂林修竹”的“茂”字,点画有轻有重,游丝连绵,行笔灵活连贯,像行云流水一样自然,堪称笔墨舞蹈。
结体 体式变化多端。《兰亭序》里,字的笔画或疏或密,字形或大或小,甚至有许多横扁字、瘦高字,王羲之都顺着字的自然形态来书写,不像其他帖里那样严整、规矩。
其中“之”“以”“也”“为”等字都有重复,但都有意或无意地变换了字的形态,绝无雷同。尤其是“之”字,全篇有二十多个,个个别具情态,即开篇六行而论,其中三个“之”字写出了三种体式、三种风格。
古人早有评价:“凡(总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有重者皆构别体,就中‘之’字最多,至二十许字,悉无同者,是时殆有神助。”章法 书写时顺势而下,没有刻意追求丁巧,字列之间或宽或窄,有些字列旁边有添字,还有多处涂改,在率意之中显出天然之美。
篇中偶有笔画粗重的字,分外醒目,也有形体颇大的字.显得整中有变,又可以看出率意之中的精心。古人评价其章法时说:“若千丈文锦,卷舒展玩,无不满人意。”
丰富多彩的笔画和多姿多态的结体,造成满篇飞动的神采,如同创造了一个繁花似锦、春意盎然的百花园。这是王羲之创造力焕发的表现。
《丧乱帖》是王羲之给友人的书信,我们现在看到的是唐代勾填本。既然是书信,就有信笔而书的特点。
不过仍可见出笔法的精深造诣。其中有方笔,如首列字的横画起笔,显得斩截、劲利;有圆笔,如第五列“复”字的右半边的起止笔,显得温润、含蓄;有粗笔,如第七列的“临”字左边一笔,显得厚重;有细笔,如第三列的字,显得轻灵、秀气。
另外,笔画有直有弯,直笔劲健直挺,如第二行的“再”字和“荼”字;弯笔画成弧线,柔和、优美,如第三列“绝”字的末笔,第六列“哀”字朱笔。细看任何一笔,均妥帖得宜,无论运笔如何多变,无一败笔,如第四列的“当”字就多有转折,笔法不乱。
当然,这些笔画也是交叠使用的,有时同一个字里就有多种笔法同时存在。相比较而言,《丧乱帖》的笔法与《兰亭序》有所不同:《兰亭序》的笔法更精巧、纤细,仍有有意作书的意味;《丧乱帖》的笔法更加率意、天然,这是由书信的文体特点所决定的。
在结体方面,基本上采用往**侧之势,比《兰亭序》字的倾侧感更强。横画右端上提,竖画下端往右偏移;字的右上角往上突,左下角往下坠。
“势如斜而反正”,看似不稳,其实很稳,显得生动活泼而不呆板。第六列“奔驰”两字动感很强,若有奔驰之状。
第三列“摧”字结体奇特,而别有情趣。第一列“羲”字左密右疏,第七列“感”字左疏右密,如此疏密也许是无意中的创造,但宛如精心设计、安排的。
有些字虽。
4.怎样写好行草书
1、行书在楷书的基础上产生,是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行”是“行走”的意思,因此它不像草书那样潦草,也不像楷书那样端正。实质上它是楷书的草化或草书的楷化。楷法多于草法的叫“行楷”,草法多于楷法的叫“行草”。
2、行书兼具楷书、草书的特点,但又绝非写好楷书便一定能写出一手漂亮的行书字来,行书作为一种独立的书体,其发展过程中具有它自身的特点。要学好行书,还要经过一段专门的临摹训练,以掌握它的笔法和结字的规律。
3、顺势入笔:行书笔法中不再如楷书那样,要求逆入回出,藏头护尾。而是落笔便顺锋而入,行笔中锋行走,收笔多是顺势带出,或牵连下笔,或钩挑出锋。不再回锋作顿。这样很多笔画发生了变异。这样笔画多为露锋。笔势明显地流畅起来。也使行书中更多地形成了曲笔,笔画不可过于平直,增加了点画的动感,使之不至僵滞。笔法上的这些变化,就自然使书写的速度加快了许多。
4、点画呼应:由于行书收笔不再回锋作顿,而多是将笔锋提出,所以形成了点画的附钩和挑趯,即上笔终了时顺势带下,而下笔自然承上,使点画之间虽断似连,笔断意连,产生了明显的顾盼呼应关系。显然这些顾盼揖让和呼应使字型增加了生动活泼的意趣。
5、牵丝引带:点画间的勾挑使之顾盼呼应,有时将这种呼应通过笔锋提写出游丝,连接起来形成两笔或几笔,连续写出,一气呵成,使字显得连贯、潇洒。
6、简括省略:前面谈到连能把两笔或几笔连成一笔写下来,这其实已起到了简化的作用,加快了书写的速度,但其原有笔画并未减少,只是笔画之间有牵丝相连,不单独存在而已。在行书中还有更省简的情况,那就是索性合并了原来的点画,形成行书中独有的写法。如其中“无”字中间四竖和下边四点被一组相连的竖撇横代替了,既保持了原字的面貌又起到了简化作用。
7、收放变化:比较楷、隶、篆等规整严谨的字体,行书有一个与草书共同的特点。即它可根据章法的需要和某字的特征,随时调整它的字形和笔画形态。例如:王羲之《兰亭集序》中的之字,如:既可收敛些又可放纵些,可以任意屈伸、收放,即可使之长,如亦可使之方如: 扁如: 这就是行书可收可放的特性。
8、离方遁圆:楷书方多圆少,折笔处多为方,即如赵孟頫的圆转为主的书
写也时露方意,这无疑是需要也使字增加了一定的力度。而行书则随笔顺势
转折,变化无穷,方圆兼用,灵活生动。如:
因此注意到方圆的变化,使之自然融汇,使书写的效果既有方笔的雄劲
力度,又富圆笔的通畅灵动。若一味方折,则显板滞、生硬,纯用圆转则又
俗滑、疲软。总之临习中要多观察,创作中要多思索。
9、重按轻提:楷书中的一些笔法,如顿笔回锋挫逆等,在行书的运笔中已经不再应用或很少应用了,更多运用的是顺势提、按的运用。凡轻细之处需收笔轻提起,速度稍快。而粗重处则需将笔重按下,速度稍缓,当然,笔画轻重粗细的交替要有合理的起浮过程,不可大起大落,忽轻骤重,应使其自然。提按处在行书中几乎随处可见,一字之内的提按变化如《集字圣教序》中的:一画之内也当有轻重之别,如:至于一篇之内的根据章法的需要而出现的轻重布局,也是行书作品中屡见不鲜的。历代书家对此各有体会,我们仔细品味后面作品即可领会提按在行书书写中的妙用。
10、运腕得宜:“书法之妙,全在用笔。”今天看来,有人以为前人这个论断未免偏颇。其他如章法、墨法之类固然也很重要。但书法是线条的造型艺术,提高线的表现力往往是书法家毕生追求探索的。章法、墨法之类也离不开线条去完成表现,而线条的表现力全在于笔的运用,因此,前人的说法可谓一语中的,不容忽视。
转载请注明出处育才学习网 » 王义之榕字行书怎么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