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文翻译
甘茂出使齐国,要渡过一条大河。
船户说:“河水只是平静罢了,你连自己过河都没有办法,还能给国王讲出什么好办法呢?”甘茂说:不是这样的,你不知道这其中的道理。事物各自有它们的长处和短处;谨慎老实厚道忠诚的人,能辅助主人,不能被派去用兵;骐、骥、騄、?这样的宝马,可以日行千里,而把它们放在家里,让它们去捕老鼠,竟连小猫都比不上;干将这样锋利的好剑,在天下人口中都可以听到它的名字,工匠用它劈削木头还比不上斧子。
现在拿着船桨随着河流的波浪进退自如,我比不上你;游说有着几千辆马车的君主、有着几万辆马车的国王,你就比不上我了。
2.我爱你古文怎么写
原发布者:往事如烟之忘忧
用医学用语发了一条内容相同的话:你闯进了我的大脑边缘系扁桃核里。其实不管用什么样的言辞表达这种心情,都应该被珍惜吧……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
生死携阔,与子成说。
式微式微,胡不归?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琴瑟在御,岁月静好。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辗转反侧,寤寐思服。
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今夕何夕,见此良人?
言念君子,温其如玉。在其板屋,乱我心曲。
伊人犹在,唯我相誓。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投之以木桃,报之以琼琚。
闲敲棋子落灯花。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清狂。
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
后门一入深似海,从此萧郎是路人。
与君初相识,犹如故人归。
相逢虽短相思长,万水千山总是情。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
天长路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
无端隔水抛莲子,遥被人知半日羞。
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颉,此物最相思。
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
君埋泉下泥销骨,我寄人间雪满头。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相顾无言。
3.古文《王者贵天》的翻译
译文
齐桓公问管仲道:“当君王的人,应尊重什么?”(管仲回答)说:“应尊重天。”(于是)桓公仰而望天。管仲说:“我所说的‘天’,不是苍苍莽莽的天,当君王的人,要把百姓当作天。(对于一个国家来说),百姓亲附,就可安宁;百姓辅助,就能强盛;百姓反对,就很危险;百姓背弃,就要灭亡。做君主的如果不善良,百姓怨恨他们的君主。' 因为百姓埋怨他们的君主,而最后不灭亡的政权,是从来就没有过的。”
[编辑本段]注释
贵:崇尚,重视,重爱。 苍苍莽莽:形容广阔无边。 君:做……君主。 与:赞许,称赞。 辅:辅佐,协助、帮助。 非:通诽,非难,责怪。 人:这里指统治者。 遂:终究。 君人者:指国君或皇上
别忘了采纳??????????
4.“我”字在古文中是怎么形容的
1、“我”一般用:余、吾、我、予、某、昂、妾(女人)、愚、仆等等。
2、帝王人臣专用:朕、孤、寡人、本王、微臣、臣、下官、末将、本将、本督、本帅等。
3、通俗一点则用:鄙人、后学、末学、不才、奴家(女人)、在下、晚生、小生、晚辈、洒家(早期白话)、老朽、贫僧(和尚)、老衲(和尚)。
4、“余”和“予”在古代常常通用,常做主语、宾语和定语,表示单数.如苏轼《石钟山记》“古之人不余欺也”(古代的人没有欺骗我);《孟子·万章上》“予既烹而食之”(我已经做熟了而且吃掉了)。
5、“吾”和“我”在古籍中通用,可以做主语、宾语、定语,根据上下文的意思,可以表示复数.如《史记·项羽本纪》“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别人是刀和砧板,我们是被宰割的鱼和肉,为什么还要告辞呢);《孟子·梁惠王上》“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先生说的这些话,对我触动很大,有豁然开朗的感觉)。
6、“朕”在秦以前本是一般的自称,如屈原《离骚》“朕皇考曰伯庸”(我父亲的名字叫伯庸);秦始皇以后就成为只能用于皇帝的专用代词了,如《史记·秦始皇本纪》“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我是始皇帝)。
7、“昂”多用在《诗经》中,如《诗经·邶风·匏有苦叶》“人涉昂否,昂须我友”(别人涉水过河,而我却不,我要等待我的好友)。
8、“侬”属于吴地方言,魏晋南北朝时开始被作为第一人称代词使用。
5.古文翻译
1背地里想反元,面上却又归顺元朝,所以这是采取守势的敌人,没什么大作为。
2是月,吴征青田刘基、龙泉章溢、丽水叶琛、金华宋濂至建康。
初,吴国公至婺州,召见濂。及克处州,胡大海荐基等四人,即遣使以书币征之。时总制孙炎先奉命聘基,使者再往反,不起。炎为书数千言,陈天命以谕基,基乃与三人者同至。人见,吴国公甚喜,赐坐,劳之日:“我为天下屈四先生,今天下纷争,何时定乎?”
基陈时务十八事,且言:“明公因天下之乱,崛起草莽间,尺土一民,无所凭借,名号甚光明,行事甚顺应,此王师也。我有两敌:陈友谅居西,张士诚居东。友谅包饶、信,跨荆、襄,几天下半;而士诚仅有边海地,南不过会稽,北不过淮扬,首鼠窜伏,阴欲背元,
阳则附之,此守虏耳,无能为也。友谅劫君而胁其下,下皆乖怨;性剽悍轻死,不难以其国尝人之锋,然实数战民疲。下乖则不欢,民疲则不附,故汉易取也。夫攫兽先猛,擒贼先强,今日之计,莫若先伐汉。汉地广大,得汉,天下之形成矣。”
吴国公大悦,日:“先生有至计,毋惜尽言。”于是设礼贤馆以处基等,宠礼甚至。
同月,吴国征召青田(大概是州或县名)的刘基、丽水的叶琛和金华的宋濂到建康(应该是南京)来。
起初,吴国公(就是老朱)到婺州去召见过宋濂。等到攻克处州后,胡大海又举荐了刘基等四人,因此吴国公心动了,就派遣使者,带着合同协议和丝帛见面礼去招聘他们。当时,总制(这官不清楚,人事部长??)孙炎首先奉命招聘刘基,他派使者去了两趟,刘基耍清高,不肯出来(大概月薪没谈好)。孙炎只好写信,一写就数千字(对文言文可是很大的篇幅),告诉刘基说跳槽到吴国朝廷可是顺应天命哦!刘基这下才和另外三人同去吴。他们晋见吴国公,吴国公很高兴,赐坐,慰劳说:“我是为了天下(他意思不是为了得到天下,而是为了天下安定)而委屈四位先生要你们给我打工的。现在天下你打我我打你,你们说什么时候能有个定局呢?”章溢回答说:“这个,事物总是在发展变化滴,没有一定。不过那种肯帮助有德的人,不乱杀人的人才能统一天下。”(空话套话)公称赞他所言。刘基陈述了十八件关乎时政的问题,还补充道:“明公你趁天下动乱之时崛起于草莽间(老朱身份卑微),一介平民,没啥后台滴却也能混到今天这样,强!你的名号很光明,行事也很符合光明的名号,这才是王者之师呀!(说到老朱心坎里了)我们现在面对两敌,陈友谅在西,张士诚在东。友谅占了饶、信、荆、襄,几乎天下一半被他占了;而士诚只有靠海的一点地盘,最南不过到会稽,北不过到淮、扬,他像老鼠头子那样到处躲窜,背地里想反元,面上却又归顺元朝,所以这是采取守势的敌人,没什么大作为。友谅靠挟持君主来胁迫下面的臣僚,下面的人都有怨忿。他性格剽悍不怕死,不在乎让自己的国家陷入战争,但是几次大仗打下来民生凋敝。下属有怨气而不高兴(士气不高),民众受苦就不再依附他,所以汉容易攻克。俺们讲嘛打猎先打最猛的那只,擒贼先擒最拽的那个,所以今日之计无非就是先打汉。汉地广大,得到汉,天下基本就掌握了。”吴国公高兴得要昏过去了,说道:“先生若有好的计策,不要吝惜,要都告诉我哦!”于是设了礼贤馆来招待刘基等人,嘉奖赏礼大送特送。~~~
6.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寡人之于国
也
先秦:孟子弟子录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梁惠王说:“我对于国家,总算尽了心啦。河内遇到饥荒,就把那里的老百姓迁移到河东去,把河东的粮食转移到河内;河东遇到饥荒也是这样做。了解一下邻国的政治,没有像我这样用心的。邻国的百姓不见减少,我的百姓不见增多,这是为什么呢?”
孟子回答说:“大王喜欢打仗,让我用战争做比喻吧。咚咚地敲响战鼓,两军开始交战,战败的扔掉盔甲拖着武器逃跑。有人逃了一百步然后停下来,有的人逃了五十步然后停下来。凭自己只跑了五十步而耻笑别人跑了一百步,那怎么样呢?”梁惠王说:“不行。只不过没有跑上一百步罢了,那也是逃跑啊。”孟子说:“大王如果懂得这个道理,就不要指望自己的百姓比邻国多了。
“不耽误农业生产的季节,粮食就会吃不完。密网不下到池塘里,鱼鳖之类的水产就会吃不完。按一定的季节入山伐木,木材就会用不完。粮食和水产吃不完,木材用不完,这就使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了。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这是王道的开端。“五亩大的住宅场地,种上桑树,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丝织品了。鸡、猪、狗的畜养,不要耽误它们的繁殖时机,七十岁的人就可以吃肉食了。百亩大的田地,不要耽误它的耕作时节,数口之家就可以不受饥饿了。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把尊敬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须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背负或头顶重物在路上行走了。七十岁的人能够穿上丝织品、吃上肉食,百姓没有挨饿受冻的,做到了这些而不能统一天下称王的还从未有过。“猪狗吃人所吃的食物,不知道制止;道路上有饿死的人,不知道开仓赈济。百姓死了,就说:‘这不是我的过错,是因为年岁不好。’这种说法与拿刀把人杀死后,说‘杀死人的不是我,是兵器’有什么不同?大王不要归罪于年成,那么天下的百姓都会来归顺了。”
7.王在古文里怎么说
王wáng wàng
王 wáng
基本字义
1. 古代一国君主的称号,现代有些国家仍用这种称号:~国。~法。公子~孙。~朝(cháo )。
2. 中国古代皇帝以下的最高爵位:~公。~侯。
3. 一族或一类中的首领:山大~。蜂~。~牌(桥牌中最大的牌;喻最有力的人物或手段)。
4. 大:~父(祖父)。~母(祖母)。
5. 姓。
详细字义
〈名〉
1. (象形字。王字的甲骨文为斧钺之形,斧钺为礼器,象征王者之权威。本义:天子、君主)
2. 殷周时代对帝王的称呼 [emperor;monarch]
溥天之下,莫非王土。——《诗·小雅·北土》
厉王虐,国人谤王。——《国语·周语上》
王,天下所归往也。董仲舒曰:“古之造文者,三画而连其中谓之王。三者,天、地、人也;而参通之者,王也。”——《说文》
王,天子也。——《释名》
王,有天下曰王。帝与王一也。周衰,列国皆僭号自王。 秦有天下,遂自尊为皇帝。 汉有天下,因 秦制称帝,封同姓为王,名始乱矣。——《六书故》
故百王之法不同。——《荀子·王霸》
制其守宰,不制其侯王。——柳宗元《封建论》
以王命聚之。——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3. 又如:王公(天子与诸侯;泛指达官贵人);王土(天子的土地);王士(天子的士民);王宇(天子的宫殿);王志(天子的意向);王车(王之车乘)
4. 春秋时,楚、吴、越等诸侯国国君也开始称“王”,战国时各诸侯国国君普遍称“王” [king]
越王勾践栖于 会稽之上。——《国语·越语上》
请勾践女女于王。
王好战,请以战喻。——《孟子·梁惠王上》
5. 又如:王人(国君);王女(古时封王者之女);王吏(天子或国君的官吏);王使(天子或王侯的使者);王政(国君的政令);王妃(侯王、太子之配偶;帝王之妾,位次于皇后)
6. 从秦代开始,天子改称“皇帝”,“王”便成了对贵族或功臣的最高封爵,即诸侯王 [prince]
赐号称王。——《汉书·李广苏建传》
王侯以下。——《后汉书·张衡传》
7. 又如:西汉初,刘濞被封为吴王;韩信先被封为齐王,后改为楚王
8. 朝廷 [court]。如:王庭,王廷(朝廷);王役,王徭(朝廷的徭役);王务(朝廷的公事);王机(朝廷的政事);王体(朝廷的大政方针)
9. 王朝 [dynasty]。如:王轨(王朝的秩序、制度);王制(王朝的制度);王灵(王朝的威德)
10. 首领;同类中最突出者 [chief]
王久不至。——唐· 李朝威《柳毅传》
11. 又如:擒贼先擒王;乐器之王;拜他为王
12. 中国古代对祖父母的尊称 [grandfather,grandmother]
父之考为王父,父之妣为王母,王父之考为曾祖王父,王父之妣为曾祖王母,曾祖王父之考,为高祖王父…。——《尔雅》
13. 统治者,主宰者 [ruler]。如:王化(以仁义治天下的教化);王官(宗藩王府的小职官)
14. 冠军 [champion]。如:拳王
15. 姓
16. 另见 wàng
王 wàng
基本字义
1. 古代指统治者谓以仁义取得天下:~天下。~此大邦。
详细字义
〈动〉
1. 统治、领有一国或一地 [rule]
王此大邦,克顺克比。——《诗·大雅》
欲王关中。——《史记·项羽本纪》
秦地可尽王。
沛公为 汉王,王 巴、蜀。——《史记·留侯世家》
2. 作皇帝,称王 [be emperor]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梁惠王上》
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孟子·公孙丑上》
周不法 商, 夏不法 虞,三代异势,而皆可以王。——《商君书》
3. 胜过 [surpass]
常季曰:“彼兀者也,而王先生,其与庸亦远矣。”——《庄子》
4. 另见 wá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