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美术鉴赏作业怎么写
课程简介 美术鉴赏是运用感知、经验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联想、分析和判断,获得审美享受,并理解美术作品与美术现象的活动。
通过本课程的讲授,可以使学生了解更多的美术知识,提高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艺术审美兴趣,对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有着十分巨大的作用。 美术鉴赏活动能帮助学生在欣赏、鉴别与评价美术作品的过程中,逐步提高审美能力和艺术创造能力。
1、写作品本体 2、写作品作者 3、写作品时代关联 总之:写作品的价值功用。
2.美术作业
你写达 芬奇的蒙娜丽莎吧,随便你怎么写,反正这世界上还没有人能真正看得懂。
你写得不好,老师也不敢批判你写得不对。你就高深莫测地写,说蒙娜丽莎的微笑是世界上上最神秘莫测的微笑,你一看到这幅画就被微笑所折服,随着光影变化,她周围的景物也变化莫测,……上BAIDU搜素一下……
你看了名画之后幻想的内容有很多,比如这到底是不是达芬奇的自画像?这个蒙娜丽莎笑得那么神秘那么满足,是在想什么?还有,是不是跟《达芬奇密码》里面一样微笑和身边的景物代表着一个密码,一个宗教的 秘密……等等,,,,
实在不行就写《最后的晚餐》,联想到出卖别人的人没有好下场。
达.芬奇毕生创作中最负盛名之作。在众多同类题材的绘画作品里,此画被公认为空前之作,尤其以构思巧妙,布局卓越,细部写实和严格的体面关系而引人入胜。构图时,他将画面展现于饭厅一端的整块墙面,厅堂的透视构图与饭厅建筑结构相联结,使观者有身临其境之感。画面中的人物,其惊恐,愤怒,怀疑,剖白等神态,以及手势,眼神和行为,都刻画得精细入微、惟妙惟肖。这些典型性格的描绘与画题主旨密切配合,与构图的多样统一效果互为补充,使此画无可争议地成为世界美术宝库中最完美的作品题材取自圣经故事。犹大向官府告密,基督在即将被捕前,与十二门徒共进晚餐,席间基督镇定地说出了有人出卖他的消息,达·芬奇此作就是基督说出这一句话时的情景。画家通过各种手法,生动地刻画了基督的沉静、安详,以及十二门徒各自不同的姿态、表情。此作传达出丰富的心理内容。
画作中犹大惊慌/凶狠/心怀鬼胎/奸诈的样子让人想起背叛情义/背叛良心的人,是灵魂凶残的,穷凶极恶的,自私冷酷的,这样的人比起耶稣从容宽容的智者胸怀,是渺小的,猥琐的,卑微的,这样的人会受到良心的谴责,灵魂的审判,教徒的责难,历史的批判,
3.美术中国古代山水名画的欣赏短文如何写
读《古代山水画》有感
中国山水画产生于晋宋发展至今,有数不清的绘画名家、名作。同时伴随着每一时期山水画发展到一定高度,又出现了画理画论,那么这些画理画论都是我们后辈所要深入研究的。
最近我略读了其中一些,感触很深。从顾恺之的《画云台山记》到宗炳的《画山水序》、王微的《叙画》;从荆浩的《笔法记》到郭熙的《林泉高致集》;从董其昌的“南北宗论”到石涛的《话语录》等等。。.无论画家是侧重技法层面的理论还是侧重精神层面上或是两者结合的理论,都是历朝历代大家总结出的至理名言。无论是哪家哪派,应该广泛涉猎、深入学习。
顾恺之的《画云台山记》更多的是记录山水画构思、构图法,其中也有人物故事。和宗炳的《画山水序》比较,《画山水序》是最早的山水画论,而且他用山水体现道,精神层面上的意义重大。“道”是在老庄哲学中经常出现的一个字,“道”既是无形,看不见、摸不着;又是有形,是世间万无物的始基及本根。可以看出山水画不仅仅是表现山川地貌的一种形式,更多的是体道、悟道。他提出的“澄怀观道”更是被历代画家所推崇,成为画家的口头禅。
那么从宗炳的《画山水序》到石涛的《话语录》是山水画理论的又一高度。《话语录》共十八章,每一章围绕一个中心思想论述。那么开头第一章便是围绕“一画”而论,它是山水画的美学本质,石涛的绘画美学即是建立在“一画论”基础之上的。“太古无法,太朴不散,太朴一散,而法立矣。法于何立,立于一画。一画者,众有之本,万象之根。。。”(石涛话语录一画章)可见石涛受道家思想的影响是非常大的。一画即道,是无是有,一画下去万画开,可见山水画和哲学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同时也见证了中国山水画的博大精深之处。那么就技法论而言,在第五章笔墨章、第六章运腕章等都有详细的叙述,这里不在一一举例。
写这篇读后感希望更多的绘画爱好者对于古代画理画论能有更深入的了解,就像练武术一样,外功固然重要,也要注重内功的修养。
4.初中美术鉴赏心得怎么写
“美术鉴赏”心得 美术鉴赏是运用感知、记忆、经验、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分析、判断而获得审美享受和美术知识的过程。
通过不断的美术鉴赏活动,可以提高人的审美趣味、陶冶高尚情操,通过美术鉴赏,提高学生的艺术品味,吸收前人优秀技法,在中国传统美术教育中是一种重要的方法。 在选修课上,通过欣赏一些著名作品,对美术有了初步的认识。
收获还是不小的。虽然不是这个专业,可这若能成为我的一个爱好,那再好不过了。
美术鉴赏绝对可以说是一门学问。 美术鉴赏这门学问改变了人们的观看方式。
美术鉴赏是运用自己的视觉感知、过去已经有的生活经验和文化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联想、分析和判断,获得审美享受,并理解美术作品与美术现象的活动。 欣赏一般局限于感知、想象、情感体验等感性认识方面。
而鉴赏是运用视觉感知以及其他器官的综合作用、生活经验和文化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联想、分析和判断,获得审美享受,并理解美术作品与美术现象。即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的一种比较深刻的认识。
在美术鉴赏的基础上就能够产生一定的“美术批评”,自己根据一定的标准,对美术作品或美术现象所做出的理论分析和价值判断。 要在文化情境中来认识和理解美术,“情境”,即指影响各个时期美术的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等背景。
美术作品中所反映的各种思想、观念,都与艺术家所受到特定的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等背景的影响有关。 1.感悟鉴赏: 感悟式鉴赏所要求的主要是从观看者自身的经验出发,充满想象力和激情地去欣赏美术作品。
在欣赏过程中,可以任由思维驰骋而不受限制。这种鉴赏方式比较适合于写意性和表现性的艺术作品,因为这类作品所追求的不是客观地记录形象,而是通过主观化的形象处理来表达艺术家的情感。
2.社会学鉴赏: 应该意识到美术这种文化现象不是存在于真空环境之中,而是有着特定社会阶层和社会生活的烙印。要理解不同创作目的以及社会背景对艺术家的影响。
这些因素不是单靠表面的观察就能完全了解的,所以社会学式鉴赏的核心在于探究、追问,了解作品的主题,发现作品的独特之处,并要了解一定的文化背景,积累一定的知识才能有很好的把握。 3.比较式鉴赏 比较式鉴赏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把握每件作品的特色。
俗话说,有比较才有鉴别。但在比较式鉴赏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分析。
美术作品的好坏是可以通过比较来确定的;但在很多情况下,作品之间并不存在谁好谁坏的问题,仅仅是表现方式和风格上的不同而已。比较的内容主要是形式方面的,但根据这些形式方面的差异也可以引导我们去寻找原因,这就需要涉及一些社会的因素了。
至于具体对比哪些内容,还需要依靠感觉的指引,所以比较的方法其实是几种鉴赏方式的综合运用。 在了解之后,我对浪漫主义美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浪漫主义美术,是指艺术家按照主管理想的样子去变现生活,而且突出个人的激情和自由精神变现的美术流派,它作为一种流派出现于19世纪初,但具有浪漫主义倾向的美术却早已出现。浪漫主义的代表人物是籍里柯,他的作品《梅杜萨之筏》,以悲剧的力量,沉抑的色调,以及光影的强烈对比,震惊巴黎艺术界。
浪漫主义作为一种流派在美术史上是短暂的,但他的创作思想是深远的。 浪漫主义美术的基本特征是:第一,题材多取自于中世纪的传说或文学名著(莎士比亚、但丁、歌德、拜伦的作品),也有来自于现实生活。
第二,浪漫主义所要表现的对象是“自由的具体的心灵生活”(黑格尔语),艺术家重视个人激情和想象的表现。第三,作品造型往往采用变形夸张的手法,突出强烈的动势表现和紧张气氛的渲染,画家尤其强调色彩的无拘无束的表现。
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美术,虽然是两种不同流派,但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却彼此有联系,它们的共同创作基础是生活,两者的区分是对客观现实与主管理想各有所侧重。衣服优秀的浪漫主义作品总是和现实结合在一起,同样一幅优秀的现实主义作品也不可能毫无激情和理想。
欧洲浪漫主义运动始于十八世纪末社会发生剧变之时,它反对古典主义的秩序、唯理性主义和对个性的压制,是一个风格多样的运动,但中心的主题是共同的:即对大自然和自由的热爱;对已逝的历史或异国情调的迷恋;对生活中惊心动魄、暗晦神秘的事物的偏好;对人本身难以理解的心灵上的困惑和焦虑的关注。 法国的浪漫主义艺术兴起于19世纪20至30年代。
席里柯的《梅杜莎之筏》,吹响了浪漫主义的号角,他将人类复杂的情感在生命交替的刹那间表现得那样充分和富于悲剧力量,画中所蕴含的不可阻挡的激情的爆发,是以往的绘画中不曾有过的。 德国的浪漫主义在绘画中的成就主要体现在风景画上,代表画家是弗里德里希。
他作品中的景物常常是苍茫的群山、荒凉的海岸、修道院的废墟,在日出、日落或月光下显得神秘而深邃。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许多欧美画家开始了他们的"东方之旅",这些具有浓郁东方情调的作品,成了当时欧洲画家脱离古典主义规范的重要体现,在美术史上构成了一种颇耐人寻味的。
5.跪求一份名画美术鉴赏
凡·高自画像的美学分析20世纪的艺术史研究,处在一个方法不断变革的文化语境中,一件艺术作品历久弥新,不但需要它自身具有艺术价值,也在于能够有不同的解读方法赋予它以丰富的意义差异。
这种差异彼此之间不是互相否定和排斥的,而是相互补充和参照,形成一个召唤思想的整体。当然,艺术多元化特征自身性质也决定了这一点。
当代艺术史家从各种不同的角度、不同的领域对艺术进行多层次多维度的研究,其中比较著名的艺术史分析方法有:形式主义美学分析法、图像学方法、结构主义和解构主义(后结构主义)分析法、新马克思主义分析法和精神分析学方法等等。这些新方法层出不穷,日新月异,大有“乱花渐欲迷人眼”之势。
不过,方法论本身并不具有本体意义,人们是要通过新的方法抵达被遮蔽的艺术本体,揭示艺术本体的深层内涵,从而展示出人本然的处境和存在的意义。 诚然,要洞悉一件艺术品的艺术本体,还需要创作者和观者拥有一定的独创性认识,这依赖于他们的学识和美学修养,它可以反映一个人的社会、政治、经济甚至性的观念。
此外,观者观赏一件美术作品的时间和空间,也是解读一件艺术品的重要参照。本文试图借助于一些艺术史分析方法,考察荷兰画家文森特•凡 •高(Vincent van Gogh,1853-1890)自画像艺术本体的意义和解读无限的可能。
凡•高,19世纪后期印象主义代表性画家,他从1886年至1890年艺术成熟期自画像作品多达四十几件,这在自画像艺术史上无疑是突出的,同时,也因凡•高对现代艺术产生的重大影响和受到现代社会的普遍关注。因此选取这一题材作为参照具有一定的价值。
形式主义分析法 形式主义分析者他们认为,形象出自线条、形态和色彩上观察到的一点,再进一步讲,是出自线条、形态和色彩排列的美学效果。 【图1:《戴草帽的自画像》,木版油画,40.5*32.5cm ,1887年夏于巴黎,阿姆斯特丹凡•高博物馆藏。
Self- portrait with Straw Hat,Oil on cardboard 40.5*32.5cm Paris summer 1887,Amsterdam Van Gogh Museum】 如图,是一张凡•高1887年《戴草帽的自画像》,用这种观念来分析凡•高的这幅自画像时,我们就能注意到:整幅画面都是明亮的黄色,纯色面积较大,无论人物和背景,黄色是基本的色调,画家用明确的红色线条勾勒出人像的轮廓,人像旁用粗略且不规则的蓝色短线条交代出背景。即有一定的视觉真实感,又有很强烈的平面效果。
凡•高说:“我始终固定一个位置作画,注意掌握画中最本质的东西,然后在轮廓线所限定的每块空白处填满色彩。不管它是否表达了什么,反正是能感觉到的色彩,也是简化了的色彩。”
1这段话反映了凡•高对线条和色彩的个性化理解,同时,也传达了他创造的视觉语言的独特特征。画布上生动的描绘,依赖的是凡•高完全个性的、热情的和浓厚的色彩和坚定的线条,画家有力的眼神表达了他创作过程中强烈的自信心。
另外,他热衷于自然光的表现,正说明了那个时代画家们对室外阳光真实性表现的探求。 诚然,凡•高自画像本身色彩和线条构成的美学效果就足以有意味深长的感染力。
但是一件成功的艺术品应在形式和意味两方面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所以,图像学分析方法凸现重要。
图像学分析法 图像学方法涉及到内容和主题的含义。研究图像学方法的代表人物帕诺夫斯基认为内容对艺术作品的含义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一件艺术作品之所以能够打动人——就像凡•高的自画像一样,主要取决于作品给人在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相比较而言,人们对具象作品的解读通常采用这种方法。
比如,肖像画创作的构思阶段,往往艺术家先接受定件或者寻找模特,然后设计构图和色彩,并在结合模特自身的个性基础上创作出艺术形象。这样创作完成的作品一定体现出艺术家个人化的艺术语言、模特独特的身份和个性或两者兼而有之。
后来的鉴赏者和艺术史家据此写下一段段解读的文字和关于创作此件作品的叙事。勿庸置疑,这时的作品就有了更为宽泛的蕴涵,人们能够把它放到整个文化史中讨论,也就是说此时的“凡•高自画像”就有了美学史和文化史的双重意味。
我们可以在艺术史中寻找有关“自画像”的信息并作此项研究。当然,这是一项复杂的任务,不是短小的篇幅所能解决的,需要更深入专门的研究。
这里仅以凡•高自画像题材主题为着眼点谈谈形式背后的内容含义。 19世纪后期,活跃于巴黎的革新艺术家们,他们与现实社会是矛盾的,是精神上的孤独者。
在印象主义摆脱了对文学、历史、题材和技法的依赖后,也抛弃了传统的绘画思想,探索绘画自身独立的价值。“绘画就是绘画,不是历史、文学或者其它什么东西。”
等主观思想照亮了这些革新者,也成为现代主义绘画的一支精神源流。此时,社会振荡转型,外国艺术的影响(这里主要指日本浮世绘版画),科技尤其是光科学的进步,社会价值冲突日益显露。
这一系列的问题引起了艺术家们关注和思考。 艺术作品的题材和创作过程需要找到一个解决自身问题的办法。
因而,肖像画这个古老的题材,在印象主义画家手中衰落后,又一次在革新者眼中开启了新。
6.美术作业,求名画
《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是列宾的代表作也是他的成名作。
在这幅画的构图上,列宾利用了沙滩的地形和河湾的转折,使十一个纤夫犹如一组雕像,被塑造在一座黄色的、高起的底座上,使这幅画具有宏伟深远的张力,画中的背景运用的颜色昏暗迷蒙,空间空旷奇特,给人以惆怅、孤独、无助之感,切实深入到纤夫的心灵深处,亦是画家心境的真实写照,这对画旨的体现,情感的的烘托起了极大的作用。在画面上画家又对伏尔加河的景色进行了巧妙的布局,以狭长的横幅展现这群纤夫的行列。
伏尔加河畔阳光酷烈,沙滩荒芜、近景只有埋在沙里的几只破筐作点缀。景色十分凄寂。
一队穿着破烂的纤夫在拉着货船,步于是那样地沉重,似乎可以听到压抑低沉的“伏尔加船夫曲”的回声。因此本画的构图、线条、笔力等绘画技巧都是相当成功的。
被烈日炙烤的焦黄的河岸上,一队蓬首垢面、衣衫褴褛的纤夫拖着沉重的脚步拉着货船,在酷日下精疲力竭的向前挣扎。他们中有老有少,个个都衣着破烂、面容憔悴。
领头的是一位胡须斑白的老者,眼睛深陷,坚毅的面孔透出饱经风霜的智慧,但愁苦的表情仍然显示了他对于艰苦生活的无奈。 走在最后的纤夫低着头垂着手,麻木地随着队伍向前挪动,似乎已经习惯了这样日日苦役般的生活。
队伍中还有一个较为突出的形象,是处在队伍中部的一位少年,可以看出他才开始这样的工作不久,皱着眉头还不太习惯,他直起腰想用手松一松肩头紧勒的纤绳,毕竟年轻,还不甘心忍受这样的苦楚。其余的纤夫都弯着腰低着头,似乎已没有多余的力气再来表现点什么,在他们身上剩下的,惟有贫苦、艰难与无奈。
在这幅反映纤夫苦难生活的画里,与其说是人与自然在搏斗,不如说是人在与残酷无情的黑暗命运和社会搏斗。 画中的纤夫共有11个人,约略分成三组。
每一个形象都被列宾仔细推敲过,画过人物写生。他们的年龄、经历、性格、体力以及他们的精神气质各不相同。
画家把这些性格作了高度的典型化,又都统一在主题之中。现据画家本人的记述,分别来详细介绍这里的每一个人物的情况: 最前一组共四人,领头的名叫冈宁,他的表情温顺,然而性格坚韧,具有一种内在的意志力,此人约有四五十岁。
他那双深陷的眼睛使他的前额更加突出,显出了他的智慧。列宾在他的头上添画上一块包头的破布,似乎要把他塑成古希腊哲学家的样子。
他原是个神父,后来被教会革职,一度充任过教堂唱诗队的指挥。他身体结实,两手下垂。
胸前那一条纤索绷得很紧,而身上的麻布衫却满是补钉。这是一个俄罗斯农民长者或智者的典型,他忍受着肉体与精神的痛苦,是这些纤夫形象中的悲剧性主角。
在他右边的一个是身材魁梧的憨直的农民汉子,他赤着脚,头发蓬乱,满脸浓密的胡子,似乎在低低地向冈宁絮叨着什么。这个形象起着衬托冈宁的前倾的身子的作用。
在他后面是一个细长的瘦子,年近40,身子大部分被挡住了。他头戴麦秆帽,叼着一只土烟斗,头显得尖小一些。
他挺直着身子,这样可使纤索松弛,好像是想省点力气。这个瘦子的左侧,则是一个躬背弯腰的纤夫,他原来是个水手,叫伊卡尔。
他的两手向下握拢,神色严厉,眼神凝注,直对着前方。显然,他的脾气一定很倔强,是个农村硬汉于。
汗水已把他的上衣腐蚀得百孔干疮,结实的肩膀正从破洞处显露出来。 中间一组也是四个人:穿一身粉红色破衫裤的少年名叫拉里卡。
看来这个少年是初加入这支行列,他那还未晒黑的皮肤,紧蹙的眉头告诉观者,这种劳动对他来说是负荷过重了。他正用于在调节压在自己肩头那根据痛了皮肤的纤索。
画家在这个新的受压迫者身上似乎要找到一种希望,那就是不甘心受剥削,要反抗。令人注目的是,在这个少年颈上还挂着一只十字架,这是父母给孩子的信物,祈求上帝能保佑他路上平安。
列宾为画这个少年纤夫,曾从他熟悉的孩童形象中挑选了一个作模特儿。少年拉纤这种现象,也如资本家利用童工榨取劳力一样残酷,这是沙皇俄国的农奴制度的罪恶,也是画家所要抨击的主要目标。
紧靠在拉里卡后面的,是一个受尽风霜之苦的秃顶老汉,他皮肤助黑,脸色阴沉,一边斜倚在纤索上,一边在打开自己的烟袋,想偷闲抽口烟来缓解一下自己的苦闷。他和前面的少年,在色彩上构成了强烈对比。
两代人,不同的命运,却系在一根绳索上。少年右边是个羸弱有病的纤夫,他步履艰难,全身虚弱,正在用袖口棕汗。
头发露在无檐帽的外边,颧骨耸起,泪囊水肿,他未来的路程意味着更大的厄运,我们似乎可以听到他那急促的喘息。在拉里卡与老汉之间,露出了另一个纤夫的脑袋顶,此人的脸庞发黑,鼻孔朝外,嘴唇很厚,看样子是个鞑靼人。
最后一组三人,走在前面的是个退役军人,白色的衬衫外面加了一件坎肩,帽子压得很低;背后一个皮肤黝黑,巡回展览画派评论家斯塔索夫说他是个流浪的希腊人。最后一个人只见到了他的低垂的头顶,此人似乎走得更加吃力,他正在往一个小坡上移动。
全画以淡绿、淡紫、暗棕等色调来描绘上半部的空白,使这条伏尔加河流显得更为惨淡了。这是为了加强人物的悲剧性,烘托干燥炎热的天气 (列宾在。
转载请注明出处育才学习网 » 初三美术作业鉴赏名画怎么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