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杠”字怎么读
杠
bar; thick stick;
杠2(1)
杠
gàng
(2)
抬重物的粗棍。亦指门闩 [stout carrying pole]。如:木杠;铁杠;门杠;杠房头(杠房的把头);杠架(抬尸体用的床)
(3)
锻炼身体用的一种器械 [bar]。如:高低杠;杠铃;双杠;单杠
(4)
批改文字或阅读中作为标记所画的粗直线 [thick line]。如:书上画了好多杠杠;在稿子上扛了许多杠子
(5)
机床上带螺纹的棍状零件 [screw]。如:丝杠
杠
gàng
(1)
把不通的文字、错字或多余的字用直线划去或标出 [cross out]。如:他把作文中的许多词句都杠掉了
(2)
在布、皮或石头上摩擦使锋利些 [sharpen]。如:把刀或剃刀杠一下;杠刀
(3)
专横自是,好与人争 [dispute]。如:好抬杠;他又跟人杠上了
另见gāng
2.杠 有几个读音,举几个具体例子
杠 gàng
部首笔画
部首:木 部外笔画:3 总笔画:7
五笔86:SAG 五笔98:SAG 仓颉:DM
笔顺编号:1234121 四角号码:41912 Unicode:CJK 统一汉字 U+6760
基本字义
1. 一种较粗的棍子:~子。~杆。 2. 在阅读或批改文字中作标记而画的粗直线。
详细字义
〈名〉
1. 抬重物的粗棍。亦指门闩 [stout carrying pole]。如:木杠;铁杠;门杠;杠房头(杠房的把头);杠架(抬尸体用的床) 2. 锻炼身体用的一种器械 [bar]。如:高低杠;杠铃;双杠;单杠 3. 批改文字或阅读中作为标记所画的粗直线 [thick line]。如:书上画了好多杠杠;在稿子上扛了许多杠子 4. 机床上带螺纹的棍状零件 [screw]。如:丝杠
〈动〉
1. 把不通的文字、错字或多余的字用直线划去或标出 [cross out]。如:他把作文中的许多词句都杠掉了 2. 在布、皮或石头上磨擦使锋利些 [sharpen]。如:把刀或剃刀杠一下;杠刀 3. 专横自是,好与人争 [dispute]。如:好抬杠;他又跟人杠上了 4. 另见 gāng
常用词组
1. 杠荡 gàngdang
(1) 〈方〉 (2) [shake]∶不断地摇晃,晃动(刚栽的小树可经不起你这样杠荡) (3) [hesitate]∶犹豫,使处于不定状态(孩子的婚事不能杠荡了) 2. 杠刀 gàngdāo
[sharpen a knife;sharpen a razor] 在布、皮或石头等上磨擦使快些 3. 杠杆 gànggǎn
(1) [lever arm] (2) 一种助力器械,当力作用在其上两点并使之绕第三点旋转时能传递和改变力或运动的刚性部件 (3) 用来撬开或移开物体的一种简单机械 4. 杠铃 gànglíng
[barbell] 金属制的举重器械。在横杠两端安上圆盘形杠铃片组成,杠铃轻重不等,比赛或训练时可根据体力调节重量 5. 杠头 gàngtóu
(1) [devil's adocate]∶专横自是、好与人争论的人 (2) [head of coffin bearers]∶杠夫的头儿 (3) [food made from flour] 〈方〉∶一种面食做法,发酵的面里揉进生面粉,在案子上用杠子来回压
杠头大饼
杠头火烧 6. 杠子 gàngzi
(1) [thick stick;stout carring pole]∶较粗的棍子
他们在杠子中间拴一筐,两人抬着,筐里装满了土 (2) [bar]∶锻炼身体的一种器械,分为单杠、双杠、高低杠
他在杠子上锻练身体 (3) [thick line drawn beside or under words in reading,correcting papars,etc.]∶批改文字或阅读中作为标记所画的粗直线
老师把写错了的字都打上杠子杠 gāng
基本字义
1. 旗杆。 2. 小桥。 3. 床前横木。
详细字义
〈名〉
1. (形声。从木,工声。( gāng)本义:床前横木) 2. 同本义 [bar]
床,其杠,北燕、朝鲜之间谓之树,自 关而西, 秦 晋之间谓之杠。——《方言》
杠,床前横木也。——《说文》 3. 指旗杆 [flag staff]
素锦绸杠。——《尔雅·释天》 4. 比较小的桥 [small bridge]。如:石杠(石桥);杠彴(泛指桥);杠梁(桥梁) 5. 另见 gàng
3.拼音的拼音怎么写
拼音的拼音是:[pīn yīn]。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第十八条规定:“《汉语拼音方案》是中国人名、地名和中文文献罗马字母拼写法的统一规范,并用于汉字不便或不能使用的领域。”根据这套规范写出的符号叫做汉语拼音。
汉语拼音也是国际普遍承认的现代标准汉语拉丁转写标准。国际标准ISO 7098(中文罗马字母拼写法)写道:“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1958年2月11日)正式通过的汉语拼音方案,被用来拼写中文。撰写者按中文字的普通话读法记录其读音。”
扩展资料
中国的汉语拼音运动是从清朝末年的切音字运动开始的。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挽救民族危亡和振兴中华的热情,激发着一些爱国知识分子提出了教育救国的主张,梁启超、沈学、卢戆章、王照都一致指出,汉字的繁难是教育不能普及的原因,因此,掀起了一场“切音字运动”。
1923年8月,教育部召开国语统一筹备会,决议组织“国语罗马字拼音研究委员会”。
1925年9月在北京的部分委员和一些语言学者自动组织“数人会”,提出了《国语罗马字拼音法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