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永字八法”的八种笔画名称
“永”字共有八画。
画画不同,比较集中地反映了汉字楷书的点画形式。 一、侧(点) 点是最短的笔画,天生走势不足,运动感薄弱,写得不好,容易成为向心的、内倾的一个圆,以封闭的形式与周围笔画隔绝,显得萎靡黯然,古人说,点如果锋芒不露,“则失之于钝,钝则芒角隐而书之神格丧矣”就是这个意思。
因此,需要补救,方法有二。第一,强调笔势,起笔露锋以承接上一笔画,收笔出锋以连贯下一笔画,通过露锋出锋与上下笔画建立起顾盼映带的呼应关系,同时,打破圆点的内倾特征,增加笔画向外的张力。
第二,强调体势,让它的形态不要太平或者太直,因为平和直都是静止状态,要让它左**斜,产生动势,非得其它笔画的配合才能保持平衡,由此与其他笔画发生相互依存的关系,强化笔画与笔画之间的联系。正因为如此,“永字八法”中称点为倾侧的“侧”,姜白石《续书谱》云:“点者,字之眉目,全藉顾盼精神,有向有背,随字异形”,“顾盼”指笔势,“向背”指体势。
前面一章说过,汉字的每一笔画都有起笔行笔和收笔三个部分,点也是如此,孙过庭《书谱》云:“一点之内,殊衄挫于毫芒。”由于点的运动过程很短,要完成这三个动作就比较困难,容易出现两个毛病,一是顺势按下,一揿即收,起笔行笔收笔不分,笔画单薄简陋,空洞无物。
二是不敢用力按顿,因为点的书写兔起鹞落,势如“高峰坠石”大起大落,在所有笔画中是最情绪化的,如果不强调提按顿挫的动作,会使作品缺少激情。 二、勒(横) 横的笔画较长,如果行笔太快,太流畅,笔画会显得单薄空洞,因此在书写过程中,不能信马由僵,一掠而过,必须勒住缰绳,步步踏实,以求稳重。
“永字八法”称之为“勒”,十分形象。李世民《笔法诀》云:“为画如勒,贵涩而迟”,具体的勒法就是用笔时前面如有物阻拒,竭力与争,手不期颤而颤,结果“变起伏于锋杪”,写出来的笔画跌宕舒展,“如千里之阵云”。
三、努(竖) 书法艺术强调横平竖直,但它们不是几何学上那僵硬的水平与垂直,它们重感觉,只要感觉上是平的和直的,即使是弧线和曲线也可以。而且弧线和曲线有姿态,比较生动。
因此“永字八法”称竖为“努”,努字古通“弩”,以“努”来命名竖画,一是形如弓弩来弯曲,二是蓄力如弓弩之饱满。柳宗元《八法诵》云:“努,过直而力败”,颜真卿《八法颂》云:“努,弯环而势曲”,唐太宗《笔法决》云:“为竖必努,……努不宜直,直则失力”。
四、趯(钩) 汉字在篆书和分书中没有钩,楷书的钩由笔势演化而来。笔画在结束时提笔不够高,急着与下一笔画连写,就会带出一段牵丝,将这段牵丝整饬为笔画的一部分,那就是钩。
钩是上下笔画连续书写的产物,是从按到提的一个跳跃过程,因此“永字八法”称之为“趯”。古文中趯有两种含义,《诗.召南.草虫》:“趯草虫,趯阜螽”,趯为跳跃。
苏轼《贾谊论》:“趯然有远举之志”,趯为飘然远引貌。理解古文趯的两种含义,对书写极有帮助,先要按顿蓄势,将力量聚集在锋尖,然后突然跃起,稍一犹豫,水渗墨滞,力疲势软,就有失“趯”的本义,有背“趯”的产生前提”。
颜真卿《八法颂》云:“趯峻快以如锥”,唐太宗《笔法诀》云:“趯须存其笔锋,得势而出”,就是指这种意思。 五、策(挑) 挑是横的变态。
比较长的横画从左到右,一般提笔运行到一半以后,就要下按蓄势,最后顿笔回锋,与位于左边的下一笔画起笔相呼应。跳是比较短的横画,下一笔画的起笔就在它的右边,提笔运行,顺势就能相接,不需要一般横画的下按蓄势,回锋收笔,因此,它其实是横画的前半部分,“永字八法”以骑马动作比喻横画,完整的称为收缰的勒,半截的就称为“策”,策是扬鞭的意思,非常形象。
《永字八法评说》认为“策笔仰锋竖趯”,策与趯相近,两者在行笔上都比较快,得势即出。 六、掠(长撇) 撇的收笔在分书为按顿,在楷书为轻挑,这一转变的目的是为了与下一笔画连续书写。
长撇的下一笔画都在收笔点的右边,需要一个很长的过渡,运笔过程如飞鸟掠檐而下,因此“永字八法”称之为掠。柳宗元《八法诵》说:“掠,左出而锋轻”。
唐太宗《笔法决》说:“为撇必掠,贵险而劲,掠须笔锋左出而利”。长撇出锋,形要微曲,力要均匀,势要婉而畅。
一般人写字都是以右手执笔,长撇左行,比较别扭,出锋之处极易飘忽乏力,因此必须下功夫训练。 七、啄(短撇) 啄画从形状上看与掠相同,只不过稍短一些,因此现在一般人都啄掠不分,统称为撇,其实,两者的书写是有区别的。
掠的下一笔画在右边,很长,有一个掠的过程;啄的下一笔画就在顺势的左边,很短。啄画在写法上起笔稍一顿挫,即向左下斜出,峻快利落,速而且锐,类似于鸟之啄食,故名。
柳宗元《八法诵》云:“啄,仓皇而疾掩”,颜真卿《八法颂》云:“啄,腾凌而速进”,康有为《广艺舟双楫》云:“啄之必峻”。啄与撇的关系同策与勒的关系完全相同,都是后者的局部,可以相互参照。
八、磔(捺) 磔的本义是“分裂牲体”,以此命名捺画,不可思议,仔细考察,或可这样解释。
2.永字八法 哪八种笔画名称
侧、勒、弩、趯、策、掠、啄、磔。
1、点为侧(如鸟之翻然侧下);(意思:象鸟那样迅速侧下。)
2、横为勒(如勒马之用缰);(意思:象用缰绳勒马),
3、竖为弩 [ nǔ ](用力也);
4、钩为趯 [ yuè ] (跳貌,与跃同);(意思:跳跃的样子)。
5、提为策(如策马之用鞭);(意思:象用鞭子打马)
6、撇为掠(如用篦之掠发);(意思:象用梳子梳头发)。
7、短撇为啄(如鸟之啄物);(意思:象鸟儿啄东西)。
8、捺为磔 [ zhé ](磔音哲,裂牲为磔,笔锋开张也)(意思:磔指分裂,即笔锋向外张开)。
中国书法大体以“永”字的这八笔为基础,因而,人们在练习楷书的时候,都以“永”字八法为基本原则。中国书法艺术,修身养性,传承千载,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书法造型虽形态纷繁,莫不以“点”为基始。由“点”引伸则横、竖、撇、捺各种笔画应运而生,得气象万千。“永字八法”流传至今已二千余年,成为习书者的学习宝典。
扩展资料:
简明实用的永字八法,对于初学者进行楷书基本功的训练是颇有价值的。永字八法,不仅便于教师讲授汉字的基本点画在楷书通常形式中的基本写法,也便于启发学生由此及彼,进一步去理解各种笔画的变化形态。从这些方面来看,它是有一定科学性的,因此至今仍为人们所重视,并被创造性地加以运用。也正因为如此,“八法”二字有时也被引申为“书法”的代称。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永字八法
3.永字八法 哪八种笔画名称
永字八法,是中国书法用笔法则。
以“永”字八笔顺序为例,阐述正楷笔势的方法:点为侧,侧锋峻落,铺毫行笔,势足收锋;横为勒,逆锋落纸,缓去急回,不可顺锋平过;直笔为努,不宜过直 ,太挺直则木僵无力,而须直中见曲势;钩为趯(tì),驻锋提笔,使力集于笔尖;仰横为策,起笔同直划,得力在划末;长撇为掠。起笔同直划,出锋稍肥,力要送到;短撇为啄,落笔左出,快而峻利;捺笔为磔,逆锋轻落,折锋铺毫缓行,收锋重在含蓄。
相传为隋代智永或东晋王羲之或唐代张旭所创,因其为写楷书的基本法则,后人又有将八法引为书法的代称。永字八法 中国书法用笔法则。
以“永”字八笔顺序为例,阐述正楷笔势的方法:点为侧,侧锋峻落,铺毫行笔,势足收锋;横为勒,逆锋落纸,缓去急回,不可顺锋平过;直笔为努,不宜过直 ,太挺直则木僵无力,而须直中见曲势;钩为趯(tì),驻锋提笔,使力集于笔尖;仰横为策,起笔同直划,得力在划末;长撇为掠。起笔同直划,出锋稍肥,力要送到;短撇为啄,落笔左出,快而峻利;捺笔为磔,逆锋轻落,折锋铺毫缓行,收锋重在含蓄。
相传为隋代智永所传,一说为东晋王羲之或唐代张旭所创,因其为写楷书的基本法则,后人又有将八法引为书法的代称。
4.什么是"永字八法"
永字八法是由王羲之或者是隋代智永以及张旭等人发明的,具体解释如下:
一、简介永字八法:
永字八法,是中国书法用笔法则。以"永"字八笔顺序为例,阐述正楷笔势的方法:点为侧,侧锋峻落,铺毫行笔,势足收锋;横为勒,逆锋落纸,缓去急回,不可顺锋平过;直笔为努,不宜过直 ,太挺直则木僵无力,而须直中见曲势;钩为趯(tì),驻锋提笔,使力集于笔尖;仰横为策,起笔同直划,得力在划末;长撇为掠。起笔同直划,出锋稍肥,力要送到;短撇为啄,落笔左出,快而峻利;捺笔为磔(zhe),逆锋轻落,折锋铺毫缓行,收锋重在含蓄。相传为隋代智永或东晋王羲之或唐代张旭所创,因其为写楷书的基本法则,后人又有将八法引为书法的代称。
二、永字八法详解:
永字八法其实就是「永」这个字的八个笔画,代表中国书法中笔画的大体,分别是「侧、勒、努、趯、策、掠、啄、磔」八划,以柳宗元所着中国书学浅说一书中解说较为明了。
(1)点为侧(如鸟之翻然侧下);永字八法永字八法(2)横为勒(如勒马之用缰);
(3)竖为弩(用力也);(4)钩为趯 (跳貌,与跃同);
(5)提为策(如策马之用鞭);
(6)撇为掠(如用篦之掠发);
(7)短撇为啄(如鸟之啄物);
(8)捺为磔(磔音哲,裂牲为磔,笔锋开张也)。
1.点法
点,也就是“侧”。在书写时需要把毛笔的笔锋侧过来,因此得名。点是汉字的根源,横、竖、撇、捺等笔画都始于一点。
点有上点、下点、左点、右点、左上点、右上点、左下点、右下点等。
2.挑法
挑,形状像钝角三角形。“策”、“啄”、“ ”三者的书写都与挑法类似。
挑有上向挑、下向挑、左向挑、右向挑、左上挑、右上挑、左下挑、右下挑等。
3.横法
横,也就是“勒”。所谓“勒”,原意指马缰的末端衔在马口,取其不平不直,形状相似。横画在书写时,起笔和收笔需要勒住笔锋,因此得名。
横有平横、凹横、凸横、腰粗横、腰细横、左尖横、右尖横等。
4.竖法
竖,也就是“努”。在书写时笔锋犹如拉弓射箭,因此得名。
竖有直竖、右弧竖、左弧竖、腰细竖、腰粗竖、上尖竖、下尖竖等。
5.撇法
撇,也就是“掠”。一般习惯称为“撇”。
撇有直撇、弧撇、腰细撇、腰粗撇、弯头撇、弯尾撇等
6.捺法
捺,也就是“磔”。在书写时好像曲折的水波。
捺有直捺、弧捺、尖头捺、方头捺、长捺、短捺等。
7.厥法
厥,笔画形状像人弯腰的姿势,因此得名。古人又称为“勾裹法”。
厥有直厥、弧厥、高厥、矮厥、斜厥等。
8.钩法
钩,笔画形状“如长空之新月”。与“ ”末端相似。古人又称为“戈法”。
钩有直钩、弧钩、高钩、矮钩、斜钩等。
三,有关永字八法的发明者情况解释如下:
1、崔子玉、钟繇、王羲之说
唐张怀瓘《玉堂禁经》:“八法起于隶字之始,后汉崔子玉历钟王以下,传授所用八体该于万字。”“大凡笔法,点画八体,备于‘永’字”。(这里的隶,不是隶书,是指楷书,唐代楷书称之为隶书,东晋时王羲之也以此称,现在我们认为的隶书,那时称八分)
元李溥光《雪庵八法·八法解》:“历代以下,书者工于笔法之妙。其名世者,如魏晋之钟繇、王羲之,唐之欧(阳询)、虞(世南)、柳(公权)、颜(真卿)之辈,亦各家有书,所传之,惜乎沦没日久,真迹不存,惟羲之‘永’字八法,共《三昧歌》,流传在世。”
《法书苑》:“王逸少工书十五年偏攻‘永’字八法,以其八法之势,能通一切”。
2、智永说
宋陈思《书菀菁华》:“隋僧智永,发其指趣,援于虞秘监世南,自兹传授遂广彰焉。”
3、张旭说
宋朱长文《墨池篇》、《张旭传永字八法》,同《柳八法颂》及《颜鲁八法颂》。
清冯武《书法正传》中《书法三昧》云:“凡学必有要,若网在纲,有条而不紊。‘永’字者,众字之纲领也,识乎此,则千万字在矣。”
5.书法中的永字八法是指什么
永字八法,是中国书法用笔法则。
以“永”字八笔顺序为例,阐述正楷笔势的方法:点为侧,侧锋峻落,铺毫行笔,势足收锋;横为勒,逆锋落纸,缓去急回,不可顺锋平过;直笔为努,不宜过直 ,太挺直则木僵无力,而须直中见曲势;钩为趯(tì),驻锋提笔,使力集于笔尖;仰横为策,起笔同直划,得力在划末;长撇为掠。起笔同直划,出锋稍肥,力要送到;短撇为啄,落笔左出,快而峻利;捺笔为磔,逆锋轻落,折锋铺毫缓行,收锋重在含蓄。
相传为隋代智永或东晋王羲之或唐代张旭所创,因其为写楷书的基本法则,后人又有将八法引为书法的代称。目录“永字八法”的典故 基本释义 八法的渊源 1、崔子玉、钟繇、王羲之说 2、智永说 3、张旭说永字八法精解 名家论八法 1、唐-李阳冰 评“永字八法” 2、清-包世臣 评“永字八法” 3、现代-沈伊默 评“永字八法”“永字八法”的典故 基本释义 八法的渊源 1、崔子玉、钟繇、王羲之说 2、智永说 3、张旭说永字八法精解 名家论八法 1、唐-李阳冰 评“永字八法” 2、清-包世臣 评“永字八法” 3、现代-沈伊默 评“永字八法”展开编辑本段“永字八法”的典故 《永字八法之中锋》套色木刻\宣纸 徐增英[1]相传,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用几年的时间,专门写“永”字。
他认为,这个字具备楷书的八法,写好“永”字,所有的字都能写好。以后,王羲之的孙子智永又将这“永字八法”传给虞世南,再后来,经过很多书法家一直传了下来。
编辑本段基本释义 永字八法其实就是「永」这个字的八个笔画,代表中国书法中笔画的大体,分别是「侧、勒、努、趯、策、掠、啄、磔」八划,以柳宗元所着中国书学浅说一书中解说较为明了。 (1)点为侧(如鸟之翻然侧下); 永字八法(2)横为勒(如勒马之用缰); (3)竖为弩(用力也); (4)钩为趯 (跳貌,与跃同); (5)提为策(如策马之用鞭); (6)撇为掠(如用篦之掠发); (7)短撇为啄(如鸟之啄物); (8)捺为磔(磔音窄,裂牲为磔,笔锋开张也)。
编辑本段八法的渊源 永字八法是以永字点画写法为例,说明楷书用笔和组字的方法。其来源有以下几说: 1、崔子玉、钟繇、王羲之说 唐张怀瑾《玉堂禁经》:“八法起于隶字之始,后汉崔子玉历钟王以下,传授所用八体该于万字。”
“大凡笔法,点画八体,备于‘永’字”。(这里的隶,不是隶书,是指楷书,唐代楷书称之为隶书,东晋时王羲之也以此称,现在我们认为的隶书,那时称八分) 元李溥光《雪庵八法·八法解》:“历代以下,书者工于笔法之妙。
其名世者,如魏晋之钟繇、王羲之,唐之欧(阳询)、虞(世南)、柳(公权)、颜(真卿)之辈,亦各家有书,所传之,惜乎沦没日久,真迹不存,惟羲之‘永’字八法,共《三昧歌》,流传在世。” 《法书苑》:“王逸少工书十五年偏攻‘永’字八法,以其八法之势,能通一切”。
2、智永说 宋陈思《书菀菁华》:“隋僧智永,发其指趣,援于虞秘监世南,自兹传授遂广彰焉。” 3、张旭说 宋朱长文《墨池篇》、《张旭传永字八法》,同《柳八法颂》及《颜鲁八法颂》。
清冯武《书法正传》中《书法三昧》云:“凡学必有要,若网在纲,有条而不紊。‘永’字者,众字之纲领也,识乎此,则千万字在矣。”
编辑本段永字八法精解 1、点为侧(如鸟之翻然侧下) 侧是倾斜不正之意,点应取倾斜之势,如巨石侧立,险劲而雄踞。如点成平卧或正立,则呆痴失势。
永字点以露锋作收,是为与下边横画相照应。 2、横为勒(如勒马之用缰) 横取上斜之势,如骑手紧勒马缰,力量内向直贯于弩(竖)。
如卧笔横拖或下斜则疲沓无力。逆锋落笔,缓去急回,保持“逆入平出,有往必收”之势,不宜顺锋滑过,以免轻飘板滞。
3、竖为弩(同努) 努是有力的意思,竖画取内直外曲之势,如弓弩直立,虽形曲而质含无穷之力。所以竖画不宜过直,须配合字体之全局,于曲中见直,方有挺进之势。
过直如枯木立地,虽挺直而无力。 4、钩为趯(跃的样子,同跃) 谓作钩时,先蹲锋蓄势,再快速提笔,然后绞锋环扭,顺势出锋,力聚尖端。
如人要跳跃,需先蹲蓄力,然后猛然一跃而起。锋不平出,为的是与策(挑)画起笔相呼应。
5、提为策(如策马之用鞭) 策本义是马鞭,这里其引申义策应之意。挑画多用在字的左边,其势向右上斜出,与右边的点画相策应,形成相背拱揖的形势。
永字的策画略微平出,主要是与右边的啄(横撇)相策应。两个笔道虽错落不相地称,而其心气相通相应。
势略上仰,用力在发笔,得力在收锋。 6、撇为掠(掠是拂掠之意) 如篦之掠发,状似燕掠檐下。
谓写掠画应如以手拂物之表,虽然行笔渐渐加速,出锋轻捷爽利,取其潇洒利落之姿,但力要送到末端,否则就会飘浮无力。 7、短撇为啄(如鸟之啄物) 谓写横撇应如鸟之啄食。
行笔快速,笔锋峻利。落笔左出,锐而斜下,以轻捷健劲为胜。
8、捺为磔(磔音窄,裂牺为磔,笔锋开张之意) 这里有两层意思:其一指磔画在字体结构中的作用而言,磔本义是指肢解祭祀用的牺牲,含解体张裂之意。楷书中的捺画承隶书的波磔而来,而隶书的波磔正是为了解散小篆屈曲裹束的形。
6.书法中的永字八法是指什么
永字八法,是中国书法用笔法则。
以“永”字八笔顺序为例,阐述正楷笔势的方法:点为侧,侧锋峻落,铺毫行笔,势足收锋;横为勒,逆锋落纸,缓去急回,不可顺锋平过;直笔为努,不宜过直 ,太挺直则木僵无力,而须直中见曲势;钩为趯(tì),驻锋提笔,使力集于笔尖;仰横为策,起笔同直划,得力在划末;长撇为掠。起笔同直划,出锋稍肥,力要送到;短撇为啄,落笔左出,快而峻利;捺笔为磔,逆锋轻落,折锋铺毫缓行,收锋重在含蓄。
相传为隋代智永或东晋王羲之或唐代张旭所创,因其为写楷书的基本法则,后人又有将八法引为书法的代称。目录“永字八法”的典故 基本释义 八法的渊源 1、崔子玉、钟繇、王羲之说 2、智永说 3、张旭说永字八法精解 名家论八法 1、唐-李阳冰 评“永字八法” 2、清-包世臣 评“永字八法” 3、现代-沈伊默 评“永字八法”“永字八法”的典故 基本释义 八法的渊源 1、崔子玉、钟繇、王羲之说 2、智永说 3、张旭说永字八法精解 名家论八法 1、唐-李阳冰 评“永字八法” 2、清-包世臣 评“永字八法” 3、现代-沈伊默 评“永字八法”展开编辑本段“永字八法”的典故 《永字八法之中锋》套色木刻\宣纸 徐增英[1]相传,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用几年的时间,专门写“永”字。
他认为,这个字具备楷书的八法,写好“永”字,所有的字都能写好。以后,王羲之的孙子智永又将这“永字八法”传给虞世南,再后来,经过很多书法家一直传了下来。
编辑本段基本释义 永字八法其实就是「永」这个字的八个笔画,代表中国书法中笔画的大体,分别是「侧、勒、努、趯、策、掠、啄、磔」八划,以柳宗元所着中国书学浅说一书中解说较为明了。 (1)点为侧(如鸟之翻然侧下); 永字八法(2)横为勒(如勒马之用缰); (3)竖为弩(用力也); (4)钩为趯 (跳貌,与跃同); (5)提为策(如策马之用鞭); (6)撇为掠(如用篦之掠发); (7)短撇为啄(如鸟之啄物); (8)捺为磔(磔音窄,裂牲为磔,笔锋开张也)。
编辑本段八法的渊源 永字八法是以永字点画写法为例,说明楷书用笔和组字的方法。其来源有以下几说: 1、崔子玉、钟繇、王羲之说 唐张怀瑾《玉堂禁经》:“八法起于隶字之始,后汉崔子玉历钟王以下,传授所用八体该于万字。”
“大凡笔法,点画八体,备于‘永’字”。(这里的隶,不是隶书,是指楷书,唐代楷书称之为隶书,东晋时王羲之也以此称,现在我们认为的隶书,那时称八分) 元李溥光《雪庵八法·八法解》:“历代以下,书者工于笔法之妙。
其名世者,如魏晋之钟繇、王羲之,唐之欧(阳询)、虞(世南)、柳(公权)、颜(真卿)之辈,亦各家有书,所传之,惜乎沦没日久,真迹不存,惟羲之‘永’字八法,共《三昧歌》,流传在世。” 《法书苑》:“王逸少工书十五年偏攻‘永’字八法,以其八法之势,能通一切”。
2、智永说 宋陈思《书菀菁华》:“隋僧智永,发其指趣,援于虞秘监世南,自兹传授遂广彰焉。” 3、张旭说 宋朱长文《墨池篇》、《张旭传永字八法》,同《柳八法颂》及《颜鲁八法颂》。
清冯武《书法正传》中《书法三昧》云:“凡学必有要,若网在纲,有条而不紊。‘永’字者,众字之纲领也,识乎此,则千万字在矣。”
编辑本段永字八法精解 1、点为侧(如鸟之翻然侧下) 侧是倾斜不正之意,点应取倾斜之势,如巨石侧立,险劲而雄踞。如点成平卧或正立,则呆痴失势。
永字点以露锋作收,是为与下边横画相照应。 2、横为勒(如勒马之用缰) 横取上斜之势,如骑手紧勒马缰,力量内向直贯于弩(竖)。
如卧笔横拖或下斜则疲沓无力。逆锋落笔,缓去急回,保持“逆入平出,有往必收”之势,不宜顺锋滑过,以免轻飘板滞。
3、竖为弩(同努) 努是有力的意思,竖画取内直外曲之势,如弓弩直立,虽形曲而质含无穷之力。所以竖画不宜过直,须配合字体之全局,于曲中见直,方有挺进之势。
过直如枯木立地,虽挺直而无力。 4、钩为趯(跃的样子,同跃) 谓作钩时,先蹲锋蓄势,再快速提笔,然后绞锋环扭,顺势出锋,力聚尖端。
如人要跳跃,需先蹲蓄力,然后猛然一跃而起。锋不平出,为的是与策(挑)画起笔相呼应。
5、提为策(如策马之用鞭) 策本义是马鞭,这里其引申义策应之意。挑画多用在字的左边,其势向右上斜出,与右边的点画相策应,形成相背拱揖的形势。
永字的策画略微平出,主要是与右边的啄(横撇)相策应。两个笔道虽错落不相地称,而其心气相通相应。
势略上仰,用力在发笔,得力在收锋。 6、撇为掠(掠是拂掠之意) 如篦之掠发,状似燕掠檐下。
谓写掠画应如以手拂物之表,虽然行笔渐渐加速,出锋轻捷爽利,取其潇洒利落之姿,但力要送到末端,否则就会飘浮无力。 7、短撇为啄(如鸟之啄物) 谓写横撇应如鸟之啄食。
行笔快速,笔锋峻利。落笔左出,锐而斜下,以轻捷健劲为胜。
8、捺为磔(磔音窄,裂牺为磔,笔锋开张之意) 这里有两层意思:其一指磔画在字体结构中的作用而言,磔本义是指肢解祭祀用的牺牲,含解体张裂之意。楷书中的捺画承隶书的波磔而来,而隶书的波磔正是为了解散小篆屈曲裹束的形。
转载请注明出处育才学习网 » 永字八法中的这几笔具体怎么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