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谁知道荆苛的悲剧人生
荆轲(? - 前227)
战国末期人,人称庆卿,据说本是齐国庆氏的后裔,后迁居卫国,始改姓荆。他喜好读书击剑,曾向卫元君游说,不为所用。秦王政六年(前241),秦取卫濮阳(今河南濮阳西南),作为秦东郡的治所,将卫元君迁至野王(今河南泌阳),成为秦的附庸。荆轲于是到四方游历,结识了许多豪杰志士。在榆次,他与盖聂讨论剑法,话不投机,盖聂怒目而视,他就扬长而去。在邯郸,他与鲁句践弈棋赌博,争棋路,鲁句践对他加以呵斥,他仍是不予计较,悄然离去。随后,荆轲来到燕国,与当地的狗屠夫和擅长击筑的高渐离交上了朋友。荆轲喜好喝酒,整天与狗屠夫、高渐离一起在街市喝酒,然后,高渐离击筑,他和着乐声唱歌,唱着唱着就哭起来了。
从荆轲刺秦王的目的及其历史影响看,荆轲刺秦王的行动是具有积极意义的。荆轲刺秦王,一方面正如他所反复申述的,是为了“报太子”的个人恩遇,这是消极的;另一方面则是为了抵抗暴秦入侵,保卫燕国。诚然,荆轲不懂得以一人之力难以挽狂澜于既倒的道理,也不懂得秦帝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他不畏强暴,不怕牺牲,在国家多事之秋挺身而出、不避艰险的精神和气概还是值得称道的。
2.【悲剧之美作文】
什么是悲剧?冰心先生曾在上海的一次演讲中说:“悲剧意味着自由意志的选择”。
毋宁说悲剧是英雄人物的承载,它更是一种发自人内心对自由意志与高尚品德的强烈呼唤。悲剧之美,不在于单就语言和表达技巧的分析,而在于它之于人又怎样的心灵交汇。
它只是选择后的一个结果,相对于时下过于饱和的温馨市场显然更具一种令人心灵震撼的美。青蛙为寻找伴侣而涉险渡河,虽然终以失败告终,但这本身就是它的自由意志的选择,无论结果如何,这种无畏的对目标的追寻便是一种美,而青蛙的死,又无疑为这种美增添了一抹悲壮的色彩。
悲剧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往往是崇高的,他们的崇高,其全部力量就在于艰难的抉择面前,在他们的崇高人格下支配他们的自由意志选择了高尚。虽然他们可能失败了,可能倒下了,但他们,包括我们,都可以无愧的称之为高尚,这也是悲剧之美的意义所在。
在《戈斯里传奇》中,传奇作者所理解而他的角色却没能理解的是,失败的悲剧也是美的一种形式,而这正好可以作为《伊利亚特》的洞见的一种补充。因为在荷马那里,死亡和失败是一种纯粹的恶。
戈斯里被放逐多年,最终与他妻子和妻子的妹妹并肩战死沙场,他们心里的选择本身就是一种崇高。为除残暴而死,实际上也是英雄主义精神的一种象征。
因此,我们做出心灵的选择,也就是用一颗纯粹道德良心去思考,不论最终是否走向悲剧,我们的选择都是崇高的,不论是从道德意义上,还是美学意义上。现在的社会里,个人的成分多而影响人物少,成功人物多而悲剧人物少。
难道如今再也不可能有赫克托尔和戈斯里了么?马克思曾说过:“一个民族需要传奇人物,也需要悲剧人物。”我们国家需要生死关头不怕牺牲的英雄人物作精神的支持,需要“难酬蹈海亦英雄”的崇高选择。
如果我选择,我宁愿“刑天舞干戈”,而不“结庐在人境”,因为这是用纯粹良心做出的心灵选择,哪怕是悲剧,也是美的,更无愧于世。
3.有关于荆轲的高考满分作文
当他逝去的时候
陕西一考生
风萧萧兮易水寒,荆轲立于山头茫然凝视远方,马啾啾兮燕山苍,众人表情肃然,音乐的旋律戛然而止,高渐离悲壮的缶声从此打住,众人起立敬送我,太子丹奉觞端酒为他饯行,临别之时,他突然深深一拜,眼中满含着热泪,声音哽咽地说:“先生,燕国全靠你了……”荆轲接酒一饮而尽,上马扬鞭而去。
走在去秦国的路上,荆轲的思维极为烦乱,以往的事情仿佛历历在目,他情不自禁地长叹一声,思绪一下子飞回到往日的时光中……
秦国雄师挥戈东向,他们一举扫灭了韩国、赵国、魏国,一时间,秦国的兵锋直指弱小的燕国,燕国地处塞北,兵弱民穷,难于抵御虎狼之师的秦军,一战之后,燕王率师仓皇而逃,太子丹一腔热血发誓救国,他携重金求到自己门下,声泪俱下,一掷千金,赠良田,赐美姬,痛陈亡国之祸迫在眉睫。
自那个时刻起,自己为了报答太子的知遇之恩,救黎民免于兵戈之祸,我下决心苦练剑法,闭门谢客,每日练至晚上二更,闻鸡起舞,虽说技艺大进,但身赴险地,强弱悬殊,吉凶难料!田光先生曾劝阻我说,不要以卵击石,况且秦王武艺颇高,身犯险境,事情如果办不成,反而让人耻笑!但为了燕国的百姓,我必须一搏,但愿天佑燕国!
想到这里,荆轲加快了步伐,急忙赶路。
秦王政在诸侯中以凶暴闻名于世,又自负先祖强大的基业,鲸吞六国,而他本人武艺精湛,根本就没有把天下的群雄放在眼里。他听说燕使带来了燕国降书、降表,于是他带长剑,盛气凌人地端坐于朝堂之上,等候着荆轲的到来。
荆轲上前,心平气和地翻着地图,一点一点地向后翻着。
也许弱者永远摆脱不了被命运戏弄的命运。
当图穷匕首见时,荆轲忙上前抓住利刃,朝着秦王猛刺,双方一场生死搏斗就此展开,殿上的秦国武士怒吼声没有使荆轲退缩胆怯,秦国大臣百般阻挠也未能使他有半点分心,但秦王仗着长剑终于将荆轲打败,伤痕累累的荆轲临死之前,使出全身力气,把匕首投向了自己的强大敌人。英雄长叹一声,含恨而死。
后人对荆轲此行的做法往往褒贬不一,但有个叫司马迁的人,把荆轲的事迹列入了《史记》,原因很简单,荆轲挑战强者的勇气令人钦佩:他是一个时代的化身,他虽败犹荣。
[名师点评] 本文角度新奇,故事曲折,语言精练。
一、文章选择荆轲作为写作的主要人物,并且能精确地表达主题,给人以新奇之感。有创新意识。
二、文章围绕人物精心描写,通过动作、语言、心理、肖像等描写方法生动地塑造了一个勇于挑战强者的英雄形象。
三、文章语言十分精练,无论是描写还是议论抒情都很讲究用词的俭省,力求一字传神,一句传情。如“太子丹一腔热血发誓救国,他携重金求到自己门下,声泪俱下,一掷千金,赠良田,赐美姬,痛陈亡国之祸迫在眉睫”一句就蕴含了众多情结。
[亮点透析]
基础等级 内容充实 围绕“勇于挑战强者”,采用叙事手法精心描写,塑造了一个勇于挑战的英雄形象——荆轲。
结构完整 作为记叙文,文章情节完整,过渡自然,结尾段以后记形式点名主题,结构清晰。
发展等级 有创新材料新鲜构思精巧 尽管“荆轲”的故事已经在高考中被许多考生使用过,但本文的切入点仍然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老素材写出了新鲜感。
有文采词语丰富描写细致 文章语言十分简练,借鉴了古文的一些特点,词汇丰富,文雅蕴藉,如“风萧萧兮易水寒,荆轲立于山头茫然凝视远方,马啾啾兮燕山苍,众人表情肃然”。此外,文章多用短句,描写细致入微,人物的思想性格表现得很好。
4.哈姆莱特的悲剧美
悲剧具有一种深刻的美,悲剧存在的意义就在于,它不只是为了赢得人们一掬同情的眼泪,而是要通过悲剧产生、发展、结局的整个过程唤起人们对生命意义的严肃思索。 悲剧的前提是人的巨大痛苦、不幸和死亡,是人生有价值的东西的毁灭,如果没有这一前题,悲剧本身的意义也就不复存在。 然而,并不是人的所有痛苦、不幸和死亡都具有悲剧性,如果把任何人的痛苦、不幸和死亡都看成是悲剧,那么无疑是对悲剧意义的肤浅理解。悲剧人物这种痛苦、不幸和死亡,作为一定历史发展的一定规律性的表现时,才构成悲剧,才使悲剧人物身上具有一种深刻而隽永的美。 莎士比亚所塑造的哈姆雷特这一艺术形象及时性格特点,正是遵循了以上悲剧艺术的特征,从而使哈姆雷特的塑造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在“哈姆雷特”这一不朽剧作中,始终存在着善良与邪恶之间一系列激烈的矛盾冲突。哈姆雷特作为该剧的主要角色,他的命运不可避免地处于这激烈矛盾冲突的漩涡之中。 身为王子的哈姆雷特被莎翁塑造为生命之美的典型,他热爱生命,认为:“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为上多么象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象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 他年轻英俊,坚毅勇敢,热爱自己的国家,热爱自己的父王和母后,有着心爱的恋人奥菲利亚,可以说,他的生命正处于人生最美好的时刻。 然而,这美好的生命时光瞬息之间又消失了,他是处于一种什么样的环境之中呢?我们看到,当时的丹麦宫廷一片混乱,老王奇怪地驾崩,母后改嫁新王,国外敌军压境,国内群情激愤、一触即发,而宫中却在通宵达旦地酗酒取乐,一切一切,都在哈姆雷特年轻美好的生命中投下了巨大的阴影,从而使他郁郁寡欢,认为人间不过是“一个荒芜不治的花园,长满了恶毒的莠草”,这些,已经为王子年轻的生命注入了悲剧的因素。 随着老王鬼魂的出现,宫廷内幕的揭开,谋杀罪行的暴露,王子心中烈火的燃起,悲剧的帷幕拉开了…… 面对阴险奸诈的新王,哈姆雷特开始了孤身复仇的行动:为了复仇,他失手杀死了恋人的父亲;为了复仇,他佯装疯狂失去了深爱的情人;为了复仇,他对软弱的母亲冷言相向;为了复仇,他忍受着失去友情的痛苦。最后,在一场血淋淋的宫廷决斗中,他虽然杀死了阴险狡诈的新王,但自己的生命也结束在这‘牢狱’般的宫廷中。
记得一位哲人说过:悲剧就是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哈姆雷特作为一个深受广大群众爱戴的王子,他身上具备整顿局势、治理国家、报仇雪恨的能力。然而面对着以阴险奸诈新王为代表的强大的封建势力,作为一个资产阶级人文主义者,他始终把这种和人民紧密相连的事业看作个人的仇恨而孤军奋战,因此,他的悲剧既是真善美与邪恶力量冲突的悲剧,也是一个人文主义者时代的悲剧。 哈姆雷特形象之所以具有强烈的悲剧美,关键在于构成这一切的矛盾冲突,悲剧正是通过对冲突必然性的揭示,通过对有价值东西的毁灭,表达了对真善美的肯定。哈姆雷特以自己的死赢得了对旧制度、旧势力道义上的胜利,悲壮而不悲观,使人们透过悲剧,从主人公的身上,呼吸到一种新的生命,看到了黑暗王国的一线光明。
5.关于悲剧之美的经典文章或格言
如下,转载自中国作家网,作者为布衣傲王侯
如泣如诉的《二泉映月》,倾诉着瞎子阿炳血泪斑斑的悲剧人生;将兵“多多益善”的淮阴侯韩信,终未逃脱“兔死狗烹”的悲怆结局。回望历史:屈子沉江之悲愤、荆轲刺秦之悲壮、《梁祝》化蝶之悲怨、杜鹃啼血之悲切……无不令人荡气回肠刻骨铭心!我国元杂剧四大悲剧之一《窦娥冤》中,负冤而死的窦娥临刑前许下三大誓愿:血溅白练、六月飞雪、楚州大旱三年,后一一应验。弱女子惊天地泣鬼神的悲惨遭遇,给我们留下多层面的心灵震撼与审美思考。
悲剧之美是审美形式的最高形态,它所表现的矛盾冲突往往以假丑恶对真善美的推残、以旧势力对新事物的暂时压倒而告结束。惟其如此,方能产生愈挫愈奋的生命张力。鲁迅先生说:“悲剧将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恩格斯在评论拉萨尔的剧本《济金根》时指出:悲剧是“历史的必然性要求和这个要求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冲突。”正义被否定方显出双倍价值,流星陨落时闪光最为耀眼,美的事物遭受毁灭,给世人的警示尤为深刻有力。“干将焚身乃成宝剑,凤凰涅槃方得永生。”——与轻松欢快的喜剧相比,开放在血泊与墓地的悲剧之花尤为凄婉冷艳、发人深省!
在社会历史舞台上,每个人都无法逃避悲剧或喜剧两种角色的轮回,如同不能逃避光明与黑暗的交替一样。江苏虎丘西园寺的济公塑像非常特殊:从左面看是哭像,从右面看是笑像,啼笑皆我的“两面人”,预示着人生悲喜剧的永恒主题。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拯救了法兰西民族的贝当元帅,二战中却演变为维希卖国政权的首脑。曾自诩“比阿尔卑斯山还高”的一代枭雄拿破仑,生命的归宿竟是被囚圣赫勒那岛。“拔山扛鼎”的西楚霸王项羽,垓下之战只落得仰天长啸拔剑自刎。悲剧之美决不单纯是英雄末路的扼腕长叹,广而言之,崇高与伟大总是带有强烈的悲剧色彩:米开朗基罗用刻刀雕琢悲剧;达芬奇用色彩描摹悲剧;柴可夫斯基用音符唱响悲剧;莎士比亚用文字描摹悲剧;贝多芬用生命演绎悲剧……被马克思誉为艺术发展“高不可及的范本”的古希腊神话,贯穿着悲剧之美的主旋律。中国古典神话《共工怒触不周山》、《夸父追日》等,处处洋溢着“人类童年”征服自然的伟大牺牲精神。中外艺术发展史把血色浪漫的悲剧之美写在扉页上,它的风格是如此庄严崇高、如此神圣纯洁!
“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尽管人们对悲剧之美有不同的解读,但却从中得到共同的灵魂洗礼。感谢悲剧,感谢磨难,因为它是砥励英才的磨刀石。诚如太史令史马迁所言:“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刖足,《兵法修列》……《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作也。”悲剧是警醒麻木心灵的一声春雷。强食弱肉的搏杀、黑云压城的强暴、折翼小鸟的无助、经冬嫩芽的脆弱……无时不在拷问人性。悲剧以“反证”的方式推进道德与美感的不断提升。风波亭陨命的名将岳飞,积淀为“青山埋忠骨”的不朽敬仰;零丁洋飘逝的一缕忠魂,升华为“丹心照汗青”的浩然正气;张志新被割断的喉管,郁积着未曾发出的声声呐喊,孕育着民主法制、社会和谐的美好诉求与共同愿景!
6.悲剧之美作文
康帕乌斯托夫斯基言:“唯有面对苦难的生活,才能找到打造金蔷薇的一粒粒金粉”。
而那苦难生活缔造出的悲剧之美,又何尝不是一种崇高之美?想必这悲剧之中的美感,正是那一粒粒金粉。一只安详冻死的青蛙,苦难剥夺了他的生命,二者残酷的悲剧一样有着其独特而永恒的美感。
而这独特的美感跨越时空的牵绊,仍旧定格在那平静的湖面。这便是—悲剧之美。
苦难的美丽不但在于其耐人寻味的本源,更在于其创造的美感。强者面前,如周国平所:“经历过巨大苦难的人有权利证明,创造幸福余人受苦难属于同一种能力。”
这是属于强者的悲剧之美,豪放而深刻,撼动天地。然而并不是每一位经历者都已胜利者的姿态抵达终点,纵使为苦难所缠身,至于水深火热之中,一样有另一番的悲剧之美。
正如余光中眼中的夸父和伊卡瑞斯。“挣不脱的夸父”,“飞不起来的伊卡瑞斯”,在苦难的锤炼下,“扭不屈之颈”,”昂不垂之头”,追寻一个高悬的号召。
这亦是一种悲剧之美。悲剧犹如一步冷峻而有诚实的书。
她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虚假的温情,有的只是率真甚至是严酷。正是这独特的美感,使人清醒,使人深刻。
倘若一生经历几趟,便可洗去一切浮躁,洗去一切铅华,懂的沉重面对生活。这便如周国平所言,它使“强者更强,弱者更弱,暴者更暴,智者更智,柔者更柔”。
品味悲剧,追寻悲剧之美,需要一颗宁和平静的心,一种设身处地换位思考的思维。于平淡处发现波澜,与苦难中潜心思索,悲剧的美感才会渐渐凸显。
悲剧之美,没再去深远而壮阔。在哪与苦难的挣扎中,惟有迎难而上,才能现其美。
倘若偏安一隅,何见其深远?倘若畏葸不前,何得其如海浪激流般的壮阔?倘若固步自封,又怎能一览浩荡不绝的悲剧之美?如尼采所言:“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不曾身临其境体验那悲剧之美,不更是对人生的一种亵渎?悲剧之美,崇高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