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怎样写艺术评论
一、导入新课: 人们常说:“天有不测风雨,人有旦夕祸福。”
其实,对于艺术品来说,它们的命运也是如此。就在半个多月前,这座走过了1500多个春秋的、为人类所共有的艺术珍品——巴米扬大佛——在塔利班的炮声中轰然倒下,从我们的视野中永远地消失了! 这是上个月拍回来的乐山大佛,我们可以看见,它的庞大的身躯上已经爬满了青苔和其他腐蚀物,面目已经模糊。
还有这座胜利女神雕像,被发现时,它的高贵的头颅已经不知去向。 还有就是这座维纳斯雕像,1820年在希腊的米洛斯岛被发现时,她的秀丽的双臂已经残缺。
为了区别于其他众多的维纳斯雕像,人们习惯上把她称为“断臂的维纳斯”或“米洛斯的维纳斯”。 历史是无情的,战争的炮火是无情的,大自然的风雨雷电是无情的。
但这世界毕竟还有许多热爱生命、热爱艺术的人们,于是人们一方面加强保护,一方面对已遭毁坏的艺术品加紧修复。 这其中就有许多人一直试图为维纳斯的断臂复原,要为她重新安上那残缺的双臂。
然而,一百多年来,却始终没有一个复原的方案能得到绝大多数人的满意。维纳斯的双臂到底应该是怎样摆放的,这成了艺术史上的一个谜。
同学们都是正处在最富有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年龄,在这节课开始前,不妨也来想象一下,为揭开这个谜而提供一个方案。二、文学常识 清冈卓行,日本诗人,小说家。
生于中国大连。毕业于东京大学。
1964年起在法政大学任教。曾在《今日》、《鳄鱼》、《现代批评》杂志上发表过诗作和评论。
受超现实主义的影响。诗集《冰凝的火焰》(1959)、《日常》(1962)通过戏谑的自我韬晦来体现批评的精神。
还有诗集《四季写生》(1965)、评论集《废墟中捡到的镜子》(1960)、《生的变化》(1960)、《手的变幻》(1966)等。《手的变幻》通过人手的表情,从美术、文学、音乐、电影、摄影等多个方面进行独特的评论。
1969年起开始创作小说,作品《早晨的悲哀》(1969)、《淡绿色的季节》等。小说大都取材于自身的体验,富于抒情性和音乐感。
1969年获得芥川奖。三、、整体把握——分析提炼课文的中心句和关键句。
本文是一篇文艺批评。学习本文,要在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对关键词句仔细揣摩,领会其内涵.本文以米洛斯出土的维纳斯引出话题,首先详细描述了维纳斯因失去双臂而产生的无穷魅力,进而否定了复原维纳斯的种种方案,最后作者通过比较分析为何失去双臂比失去其它部位更有魅力。
从内容结构上讲,本文从文艺鉴赏的角度深入浅出地阐明了米洛斯的维纳斯雕塑之所以有如此魅力的原因。因此,本文的中心论点应该是“她为了如此秀丽迷人,必须失去双臂”。
文章第一部分从正面来阐述作者的观点,重要的语句有,“这是一次从特殊转向普遍的毫不矫揉造作的飞跃”,“这是一次借舍弃部分来获取完整的偶然追求”,“是向着无比神妙的整体美的奋然一跃”,形象地突现了“断臂美神”的艺术震撼。 文章第二部分从反面来阐述作者的观点,重要的语句是:“人们对丧失了的东西已经有过一次发自内心的感动之后,恐怕再也不会被以前的、尚未丧失的往昔所打动了吧。”
文章第三部分从侧面来阐述作者的观点,重要的语句是:“除了两条胳膊之外,其他任何部位都丧失不得”,“它是人同世界、同他人或者同自己千变万化交涉的手段”,“米洛斯的维纳斯正是丢失了她的双臂,才奏响了追求可能存在的无数双手的梦幻曲”。四、重点语句1、作者是否赞同为维纳斯修复双臂?文中有这样的话:“如果发现了真正的原形,我对此无法再抱一丝怀疑而只能相信时,那我将怀着一腔怒火,否定掉那个真正的原形,而用的正是艺术的名誉。”
作者为什么这样说?(重点语句体会如下) (1) 维纳斯作品本身被一种“人们称为美术作品命运的、同创作者毫无关系的某些东西出神入化地烘托着”,才如此秀美迷人。 (作品的原创、散失、偶然发掘、缺损、引起人们的关注和兴趣、人们为求得完整美而作出的设想和追求,这一系列可以说成是“作品命运”的东西,使作品本身充满魅力,而这与原创者是没有直接关系的。
从这个意义上说,找到原形意味着那些烘托作品的“遭遇”和“过程”就失去了,作品不再充满魅力) (2) 维纳斯的美在于它“是一次从特殊转向普遍的毫不矫揉造作的飞跃”,“是一次借舍弃部分来获得完整的偶然追求”。 (如果维纳斯是完好无损的,它便是单一的具体的特定的那一尊雕像。
而它的缺损,使之变成了不确定的、不具体的、带有普遍意义的雕像――许许多多人们所想象的饱含了无数可能的那些雕像。因此维纳斯的偶然的并非刻意和人为的“部分”(手臂)残缺,换来的是人们对完整雕像的揣测、设想和追求。
这正是断臂维纳斯的魅力所在,因为真正的魅力在于因此能激发人们的想象力和对艺术美的追求!) (3) 那失去了的双臂正浓浓地散发着一种难于准确描绘的神秘气氛,或者可以说,正深深地孕育着具有多种多样可能性的生命之梦。换言之,…… (缺损―――获得不可思议的抽象的艺术效果:暗示着可能存在的无数双秀美的玉臂,更有一种神秘气氛,吸引人们的视线。
2.如何写好文艺评论
这里有一篇网上的文章,希望能对你有帮助。
浅谈文学评论的写法 文学评论又叫“文艺评论”,既是指运用一定的理论和方法对各种文学现象进行探讨、体会、评价的科学研究活动,又是指反映这种研究成果的一种文章样式。其任务在于揭示艺术现象中的审美价值和思想意义,探讨艺术创作的方法和规律,以提高文艺创作的水平;还要帮助读者正确理解作品,培养和提高读者的艺术欣赏能力和健康的艺术情趣。
文学评论的写作大致有三步:阅读——选题——写作。 一、阅读 阅读对于文学评论来说,是占有材料、调查研究的过程。
就写作要求看,阅读要做到两个结合,即“点面结合”和“深浅结合”。 “点面结合”的“点”指的是要评论的作品,“面”是指作家生平、作家其它作品、其它作家的作品等方面。
“深浅结合”之“深”是针对所评论的作品而言的,应该对作品反复、深入地阅读,力求读深读透,务求掌握它的精神和实质。因为只有仔细阅读作品,才能使自己对评论的对象了如指掌,不可作蜻蜓点水式的阅读。
对作品的阅读要深一点,直到能够产生真知灼见为止。为了深,就要多读几遍。
比如列宁为了对小说《怎么办》进行评论,在一个夏天把这部小说读了五遍,“每一次都在这个作品里发现了一些新的令人激动的思想。”(《列宁论文学艺术》)而对于作家生平和其它作品材料的阅读不妨“浅”一点,浏览一遍有一个直觉印象即可。
二、选题 评论要做到“有的放矢”,要有明确的目标和社会责任感,这就是“选题”。评论的范围可以是某个作家的全部作品,也可以是某一部或一篇作品,也可以只选某一问题或某一文艺现象或某种艺术手法来评。
初写评论选题不宜太大,可根据作品的特点,从不同的角度来评论,要抓住特点,写出新意。但关键还是要根据个人的专长,也就是要选自己有所研究的,有把握的,有心得的来评,要具备一双慧眼,培养“眼力”,有两点要做到:一是选取。
选取作品有意义之点来评。鲁迅说:“选取有意义之点,指示出来,使那意义格外分明、扩大,那是正确的批评家的任务。”
在开始时可以选取一些名篇,自己确定一个具体的范围,选取一些有意义之点,比如评价鲁迅的小说《祝福》,确定一个范围:评论祥林嫂的形象塑造技巧,这样既可以从总的方面——祥林嫂是一个什么样的典型,成功在哪里等方面来选取;也可以从局部的方面——鲁迅怎样刻画祥林嫂的眼睛、语言、性格等方面来选取。二是甄别。
主要从三方面锻炼自己的甄别能力:一,作品中什么是应选取的有意义之点,什么是要舍弃的无意义之点;二、什么是自己对于作品的真知灼见,什么是旧调重弹;三,哪些是自己评论时能够驾驭的,哪些是偏大偏难自己力所不及的。 三、写作 文学评论属于议论文。
它具有议论文的一般特点,但是由于它是对文学作品发表的评论,所以又不同于其它的议论文,要有点文学色彩。 1、要有正确而鲜明的观点。
我们对一篇文学作品发表议论,总要有个基本看法:是好还是坏?是大体上过得去,还是基本上不行而尚有可取之处?这个基本的看法就是文章的中心论点,这个论点必须是正确、鲜明的。 2、要有准确、充分而有说服力的论据。
要对作品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艺术描写和语言运用等方面进行深入细致的具体的分析,从而引用能够说明自己论点的材料来充当论据,这些论据一定要准确可靠。 3、要运用科学的符合逻辑推理的论证方法。
是用归纳法,还是用演绎法,或者是类比法,应深思熟虑。 4、文学观念在不断更新,因此文学评论的理论和术语也要不断更新,为此就要努力学习文学理论知识、美学知识、语言学和修辞学知识,使得评论的语言既有文学性,又有形象性。
3.谁知道如何写文艺评论
短:要言不烦、迅速简洁。
2. 准:抓要害,选准切口
3. 正:以正确的标准来评判是非、优劣、得失。
二.短评种类:
1. 文艺短评
2. 政治短评
3. 思想短评
三.什么是文艺短评:
针对文学作品、电影、电视、舞台文艺表演、书画等艺术做出优劣评价。可是是就整体问题,也可以是针对局部甚至细节问题,来提出评价意见。以达到宣传优点、指明缺点,为文艺创作的进步及时提供帮助的目的。
四.如何写好文艺短评:
(一)通读作品二至三遍
(二)了解作品背景,理解作品的主要内容,正确理解作品的主题立意。
(三)确立写作对象或角度:
1. 人物形象:性格、命运
2. 某一场景
3. 某一情节
4. 作品风格:整体风格、遣词造句之妙、修辞手法、文章结构、塑造人物手法、取材或立意特点、标题作用等等
5. 作品主题
如课文中评“鲁提辖”就是从他性格的一个方面“行侠仗义”“路见不平拔刀相助”进行评议的。而《<;克雷洛夫寓言>;新解》则是从作品主题切入分析。
附:
《克雷洛夫寓言》新解
狼吃东西吃得太急,被骨头哽住了,仇而无奈,心想,就只能等死了。坐以待毙之际,忽然看到一只鹤,狼只好恳求鹤相救。鹤奋力拔出了骨头,救了狼一命。鹤向狼索取报酬,狼大骂:“你这忘恩负义的家伙,难道你还要酬劳!让你那长跑马和笨脑瓜完整地从我中嘴里出去,这算你福星高照!去你的吧,朋友,快滚!”
克雷洛夫的本意是要说明农奴言没有人性,只有兽性。我在《曼德拉传》中读到了这则寓言的现代版:曼德拉有次乘公交车,主动给一个白人老妇让座,老妇要下车时,要给曼德拉一块钱,曼德拉拒不受,不料,这老妇人动容大骂:你这黑佬,你休想从我这里拿到十块钱!言罢扬长而去。
其实站在狼的立场上,我们发现狼未必就错了,我们认为狼可恶,是因为在无意识里用了迪尔克姆比较社会学的方法,把狼与人等量齐观,相比考察,但把这只狼放在狼群中比较,我们应该感谢他的宽宏大量:要知道,每天有多少狼或别的什么野兽把找出骨头的鹤也给吃了。
五.常见的几种文艺短评的方法:
1. 先简要描述,后阐发议论。
这一种要求描述语言要简洁,描述内容要为后文议论打下基础,与后文议论无关的枝节不要涉及,而议论则要求抓住要害,作深入剖析,不要空发议论,人云亦云。
4.艺术创意评论怎么写
曾经一个广告人问我,创意可以学吗?
我的回答是创意可以学,但学到的创意是死的,炼出来的创意才是活的,而用到的创意才是美丽的。
《赖声川的创意学》是一本不错的书,但是它却绝对不能教你如何创意。
尽管赖声川形成一套创意图,但是个人观点那仅仅对赖声川有效。只能给你启发,无法促使你真正沿着这个流程去做创意。
更多情况下,创意源自生活,而且个人认为每个人都要有自己的创意方法,可以相似,但关键是要适合自己。
前段时间一个刚刚毕业的广告小妹妹show给我看一张她模仿赖声川的孕育创意图,好像发明一个创意机器一样兴奋。我却泼了一瓢冷水,如此下去,你会创意地很痛苦,毕竟创意不是公式也最忌讳套路。
看了本书,笔者对创意主要有以下5个方面的感悟。
1)创意不要格式化
就启发创意而言,本书很不错,但不要把它他做一个顶礼膜拜的创意教材,这样是不可能激发好创意的。
毕竟赖声川书中也提到,社会忙着将创意格式化,界定不该界定的创意。
生活中局外和局内对创意的理解不一样,创意是一个相对的东西。
比如:1920年巴黎博览会巴黎岛一炮走红,他们制作精美的瓷器让人们感受到了当地土著人的创意。但是当地人却从来不认为自己有创意,他们之所以要制作精美的瓷器,是因为这些东西是用来陪葬的,如果他们做得不好,他们认为很不吉利。包括我们认为他们很有创意的舞蹈,对他们而言,如果跳不好就是对村子不利。
可见,我们和巴黎岛的居民思维和看法全然不同。
2)创意要用心
有句话如是说,眼睛只能看见心愿意理解的事。个人认为,就这一句话对很多广告人就有很大的价值。以后再作广告可以想想顾客的心愿意理解吗?能够理解吗?这样就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浪费。
外界的种种刺激最终是激发你心中的想法,然后是创意的爆发。总的来说,真正的创意来自己内心,关键是要活化库存,对输入的资讯灵活做出反应。
3)创意是一场发现之旅
作家安东尼杰伊说,没创意的头脑可以看出错误的答案,但需要有创意的头脑能看出错误的题目。
创意是一场发现之旅,发现题目,以及发现解答;发现题目背后的欲望,发现解答的神秘过程。
一个艺术家大便后,留样观察,结果后来被一个美术馆2.5万美元购买,大便也能成为作品,这似乎匪夷所思,但这就是看问题的视角不同,自然发现也不一样。
4)创意是一种习惯
要成为作家就把写作当成一种习惯,要成为创意人就应该把创意当作一种乐趣。创意更多情况下是对话,你和人、书、事物、动物、自然等的对话。渐渐形成创意的习惯,就自然会结更多创意的果实。
5)创意就是见识和启发
文中举到一个例子:阿姆斯特丹有一个大房子,住的人都有一个特点,都在写书。这样他们在这个大房子里都是免费居住,而且还可以领取生活费,唯一的条件就是吃晚饭的时候要下楼和其他人共同就餐,彼此交流。
这样的话就提供了一个平台,这里每个人都可能从对方那得到灵感,完成著作,创意在这里应该全都是“混血儿”。而这也传达了创意需要见识和启发。
总之,《赖声川的创意学》不是教你创意的方法,更多是让你产生创意的兴趣。真正的创意实质上源自生活,正如书中所讲,在所有的艺术中,我们只是学徒,真正的大艺术是我们的人生。
5.怎么写文学评论
微型文学评论以评价短小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为主,而且只要求选其一点来写,因而读懂作品、确定选点是至关重要的一步。
选点要准,即能透视作品的主要意义或能表现作品的主要写法。选点的角度宜小不宜大,以免下笔力不从心而流于空泛。
其次,行文时笔墨要集中,语言要简洁。我们知道,对作品的评价是论点,对作品的具体分析则是用论据论证论点。
如果笔墨分散,语言拖沓,势必无法用极其有限的篇幅比较深入地评析作品,论证论点。 第三,结构要明快。
对作品的评价最好在开头直接提出,下文加以证明,形成总分结构。如果有必要加上总结性文字以收束上文,那就形成总分总结构,但不可勉强,以免画蛇添足。
第四,要有文学评论味,尽量用形象化的语言评价和分析作品,把观点渗透到富有魅力、给人以美感的文字之中。同时恰到好处地使用一些文学评论的术语,增浓文学评论味。
这里要特别强调一点,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反过来内容也需要依靠形式来表现。所以,评价作品的艺术特色时,万不可弃思想内容而不顾,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时,也可以适当提及表现手法。
当然,它们的侧重点决不相同。 下面请看实例-- 题目: 认真阅读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写一篇微型文学评论,题目自拟,不超过200字。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例文一: 悠悠海峡情 --评《乡愁》所蕴含的深义 《乡愁》这首诗涵义丰富、深刻,以特有的笔调倾述了海峡彼岸的人们思念大陆故土的悠悠情怀。 诗的开头三节,作者就已渲染了浓浓的思乡情调。
到了诗的末节,作者笔锋一转,巧妙、恰当地把乡愁比作与大陆相隔离的海峡,从而寄托了作者在垂暮之年思念大陆故上和亲人的悠悠的乡愁。由于前三节诗的渲染铺垫,这种"乡愁"的味儿就更浓烈了,而且我们不难品味出其中带着几分苦涩的味儿,即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如愿以尝的失望的情绪,从而深化了诗的主题,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黄亨灿) 例文二: 跳跃的乡愁 --评《乡愁》的艺术感染力 乡愁是一抹心头上的阴翳,是一束情感的投影。小诗《乡愁》于质朴中蕴真情,辗转中现永恒,给人以颇深的艺术感染力。
诗中的乡愁是跳跃、辗转的,从"小小的邮票"到"窄窄的船票",进而变成"矮矮的坟墓",直至"浅浅的海湾",但乡愁却是永恒在作者的心中。为体现"现在的乡愁",全诗着眼于格局的布置,由前三段的蓄势而引起末段的迸发,这不仅仅以浓烈的色彩渲染了乡愁,也使乡愁得到升华和涵沉。
读者从这首极富忧愁的小诗中极易抠取它的艺术精粹,这是以情感人的结果。(赵斯仪) 例文三: 想哭不一定有泪 --评《乡愁》中的借代 《乡愁》的一大特色是运用借代修辞手法,表现浓郁的乡愁。
诗人独具匠心,用"小小的邮票"、"窄窄的船票"、"矮矮的坟墓"、"浅浅的海湾"来借代"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等不同时期的乡愁,使之实物化。乍看起来很有些"挥手自兹去"的洒脱,但多读几遍,你会感觉到诗人的哭腔,你定然会被母子深情、夫妻恋情和游子对祖国统一的渴望之情所打动。
正是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表明诗人无时不颠沛在离愁之中;在哭,无泪,借代使之然也。(游舫) 总评: 这三篇微型文学评论,有的评《乡愁》的思想内容,有的评其艺术特色,颇合法度。
它们都只抓住一点来写,角度不大,评价中肯,笔墨集中,分析在理,言简意赅。至于结构明快,一目了然,自不必说;层次清晰,语言流畅,也是共同的特点。
在行文中恰如其分地用上一些文学评论的术语,更具文学评论的特色。另外,每篇的标题都拟得相当艺术,也给微型评论增添风采。
评论考试模式 开头: 1.梗概复述。在全文情节梗概复述中, 不露声色地点出要强调之处。
2.引出论点:一个判断句,主谓宾。选择最有感受的一点 内容:从人物形象看主题。
形式:从下列几点选择一个人物形象塑造(性格的几个方面),结构(曲折、巧合、误会、线索等),语言(个性化、生活化),技巧(对比、讽刺、吸收其它文体特色等)。 中间: 1.分析法论证为主。
论据是作品自身,边节录边评论。分为二个以上方面。
2.其它论证方法为辅,如引证法、比喻法、反证法等。 3.联系实际,引申发挥。
内容主要是主题的社会意义。形式有:典型的意义,艺术特点的比较和发展。
结尾: 1.重申照应开头,进一步明确、深化论点。 2.发出感慨。
转载请注明出处育才学习网 » 怎么写小型的艺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