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书法草书好字怎么写
好字草书写法如下:
写好草书首先就要掌握个字的笔顺问题,弄懂“好”的起笔,以及笔顺的走向,这是好字草书练习的关键,注意圆笔,我们都知道草书主要以圆笔为主,在练习的时候,要注意好”这个字哪些地方是圆笔。
临帖时,不要贪快,弄清楚“好”笔画的轻重问题,以及“好”字在行笔中连带的轻重。坚持每天都要练习,最好是能够每天练上两三遍,以便记牢固“好”字的行走路径。一手好的草书不是很容易就可以实现的,贵在持之以恒。
草书有广义和狭义。广义的,不论时代,凡写得潦草的字,都可以算草书。狭义的,即作为一种特定的字体。 形成于汉代,是为了书写简便在隶书基础上演变出来的。
为了便捷书写,经过漫长的约定俗成的过程,民间流行的草字的数量逐渐增多,写法逐渐统一,经过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终于产生了具有法度的草书,之后进一步发展成今草,狭意的草书就是指章草和今草。
现代人学习草书一般以今草为起点。普遍认同的草书写法有于右任先生编著的标准草书。
扩展资料:
好字的行楷写法如下:
行楷,也称“汉字行楷手写体字形”,是偏重于楷书书写笔法,比楷书行笔自由,又比行草规正的行书字体。少量改变书写笔顺,且具较强易识、易学特征的实用性手写体字体。
我们习惯上把介于楷书与行书之间的字体称为行楷。它由于具有随意性,笔形上可以说是楷书基础上的简化、连带、速写,字形上打破过于平稳而产生静中求动的视觉态势。
学习行楷字诸多因素交互影响,既有笔顺错别字问题,又有横平竖直极端僵化写法;既要因材施教,又要普及提高。行楷字体的学习难度,不亚于楷书等字体。由楷而行,不能简单的理解为是楷书笔画的疾书。必须循序渐进,逐步提速。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草书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行楷
2.要写得出草书,首先先练字要怎么练习,详细点,先由基础说起,因为
只能说给您一点小小的建议,从我从小练字这么多年总结一点经验。
首先,练字讲究一定的心境,静下心来仔细的去写一篇字会比匆忙的应付每天所要达到的练字任务效果会好很多。
其次,从笔画开始,“永”字八画,是连毛笔字的基础,相信硬币书法这个也是重点,从每一个笔画的基本写法开始,然后再进行组合。
第三,练字从简单字开始,掌握笔画要领以及间架结构,仔细领悟写字的技巧。
第四,字体的形态和个人的性格特点密切相关,切忌不可将字写得太过松散
最后,要对练字产生爱好,不可追求短时间的速成,欲速则不达,要在平时的积累中有所提高。
希望能给您一定的帮助,祝早日写得一手好字!
3.〖书法秘笈〗草书怎么写
(一)互不相连,字距均匀
章草通篇,字与字之间几乎是独立的,并不相连。笔画之间也很少有牵丝映带,这种相对只要经营好单个字并把每个字的字形写好的布局章法模式,对于初学者而言会容易许多。事实上,章草的通篇气息必须是圆融的、浑然的、协调的。
(二)字型扁方,减笔连画
章草的形体是从隶书的横扁势态发展为竖长方形或圆形或方形,相比原先的结构类型丰富了很多。这是由于“草写”本身而带来的一种活泼性的改变。在字形的处理上,还是较多地保留了隶书中宫开阔的意态。
(三)顺势入笔,发挥磔笔
章草用笔大多是直接顺势而入,长横笔画还是显示出隶书的意味,收笔还明显地保留了隶书的磔法,尤其在捺画收笔处,更是尽可能地发挥了磔的写法,重顿后顺势右上平出,显得十分古朴。
(四)圆转弧弯,转锋简便
章草在行笔的转折处,为了提高书写速度,省去了提按顿折的麻烦,改作手腕圆转而形成的弧弯,在书写上大大简化了用笔的复杂性。这种书写方法与初期章草从隶书演变而来不无关系。
(五)笔合隶意,符号相代
章草在形体的简化中,还有一个现象就是省简笔画,把邻近的笔画连接起来,变两笔为一笔,甚至把许多笔连接变成一笔。省略笔画后使一些笔画符号化,在约定俗成之中,出现了一些定型的替代符号,这些使用起来非常方便的符号给书写者带来极大方便。为了简便,有些字甚至打破自左向右的书写规则,直接从右向左书写。而今草中有些字形的变化就是来源于章草。
4.如何练习草书
1、识字,草书的写法来源于秦汉时期,是当时隶、篆书的草写体,并没有约定俗成,后来出了个草圣张旭,后人多学此人,逐渐草书的写法皆以张旭为范本。买张旭的帖,先识字认字。
2、书写,在行书的基础上学习张旭的字,注意笔法的变化,注意字形的变化,注意上下的联系。
3、范学,就是广泛的学习其他书法名家的草书,体会其精神,把不同的人都字相互印照来体会。
草书是汉字的一种字体,特点是结构简省、笔画连绵。形成于汉代,是为了书写简便在隶书基础上演变出来的。有章草、今草、狂草之分,在狂乱中觉得优美。
草书代表作品:
1、张旭唐 《古诗四帖》
2、怀素唐 《自叙帖》
3、孙过庭唐 《书谱》
4、黄庭坚宋 《李白忆旧游诗卷》
5、米芾宋 《论草书帖》
6、赵佶 宋 《草书千字文》
7、鲜于枢 元 《石鼓歌》
8、祝允明 明 《前后赤壁赋》
9、文徵明 明 《草书诗卷》
10、徐渭 明 《白燕诗卷》
11、王铎 清 《草书诗卷》
12、林散之 草书《中日友谊诗》
13、李志敏 《草论-三春堂狂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