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爱众亲仁 博学笃行的篆字怎么写
"爱众亲仁"语出《论语·学而》,是中国传统道德的一个基本内容.子曰:" 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为文."谨者,行之有常也.信者,言之有实也.泛,广也.众,谓众人.亲,近也.仁,谓仁者.余力,犹言暇日.以,用也.文,谓诗书六艺之文.孔子用这句话来告诫弟子:"一个有道德、有品格、有德行的人,首先必须爱人重人,不爱人者不成其为人,更不能成为仁人".孔子力倡爱人:樊迟问"仁",孔子回答"爱人"(《论语·颜渊》).这就是所谓的"仁者爱人"."爱众亲仁"也就成为立身、为学的最高境界. 民政事业是党和政府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基础性事业,它"在乎民生,关乎民心".作为一个民政人,我们只有具备"仁者爱仁"的博爱精神,去关注百姓心声,关心弱势群体的处境,做到"爱众亲仁",才是真正实践"上为国家分忧,下为百姓解愁"的工作宗旨.这应该是民院每个教职员工治学工作、教书育人的根本出发点,也应该成为来民院的莘莘学子们的求学初衷.
"博学笃行"是对如何实践"爱众亲仁"的方法论回答.《礼记·中庸》十九章有云:"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说的是为学的几个层次,或者说是几个递进的阶段."博学之"意谓为学首先要广泛的猎取,培养充沛而旺盛的好奇心.好奇心丧失了,为学的欲望随之而消亡,博学遂为不可能之事."博"还意味着博大和宽容.惟有博大和宽容,才能兼容并包,使为学具有世界眼光和开放胸襟,真正做到"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进而"泛爱众,而亲仁".因此博学乃能成为为学的第一阶段.越过这一阶段,为学就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审问"为第二阶段,有所不明就要追问到底,要对所学加以怀疑.问过以后还要通过自己的思想活动来仔细考察、分析,否则所学不能为自己所用,是为 "慎思"."明辩"为第四阶段.学是越辩越明的,不辩,则所谓"博学"就会鱼龙混杂,真伪难辨,良莠不分."笃行"是为学的最后阶段,就是既然学有所得,就要努力践履所学,使所学最终有所落实,做到"知行合一"."笃"有忠贞不渝,踏踏实实,一心一意,坚持不懈之意.只有有明确的目标、坚定的意志的人,才能真正做到"笃行".以"博学笃行"为校训,并非只取"博学"和"笃行"四字,而是包括"审问、慎思、明辨"在内的,由"博学"而"笃行"的内在统一、相联互动的过程.民政人以实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天下大同"为己任,非有过人之本领无以担此重任.以"博学笃行"为做学问之道,方能学有所依、学有所成、学有所用,"爱众亲仁"才不至于流于口号,流于形式.
2.“仁和”两字用小篆体怎么写
仁和
仁,ren,从人从二:从人,表示一个站立的人;从二,表示:
(1).代表数目字,复数。指“不仅是我一个人,还有我以外的很多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将心比心对待每一个人。
(2).代表天、地,指做人要效法天地。三代表天、人、地三才。仁字从二不从三,即要化掉人心,只怀天地心,以天性善良、地德忠厚的心来为人处事,即有博爱心、包容心,自会产生仁爱心。这是个人自我提升之道。
(3).作”丄“字用,为上。代表崇尚、提升、升华。
“仁”中国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本指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他第一个把整体的道德规范集于一体,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结构,它包括孝、弟(悌)、忠、恕、礼、知、勇、恭、宽、信、敏、惠等内容。其中孝悌是仁的基础,是仁学思想体系的基本支柱之一。他提出要为“仁”的实现而献身,即“杀身以成仁”的观点,对后世产生很大的影响。
3.传国玉玺上的篆字是什么篆啊
“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篆字 具体:古代中国,最具传奇性和神秘性的国宝是什么?当然要数“金镶玉玺”。
代表皇权,昭告天下的“公章”。所谓“金镶玉玺”,是民间的俗称,正式的名号是“国传玉玺”。
历代皇帝都有自己的印玺,比如,自称古玉的行家——乾隆,他居然弄出来“二十五玺”。但是,这些后来者都无法和“国传玉玺”相提并论。
世人津津乐道的“金镶玉玺”天下绝伦,它见证了大秦帝国统一之后的沉浮、兴替 所谓“金镶玉玺”究竟什么模样,现代人谁也没见过,只能靠手头儿的文献、典籍来猜想。据说,“国传玉玺”的材料,就是著名的“和氏璧”。
这块奇石“价值连城”,是“天下所共传之宝”。秦昭王非常惦记这件宝物,就给赵惠文王写信,希望拿15座城池来换。
这笔买卖虽然落空了,最后,和氏璧还是无偿地进了秦国皇宫。公元前228年,秦灭赵,所有的好东西都席卷一空。
也有一说,“国传玉玺”采用的并非和氏璧,而是一种蓝田美玉。不管究竟如何,这方皇帝印信,却出自大秦丞相李斯之手。
天下一统,“始皇帝”也该拥有一方昭命四海的大印章了,为此,李斯先生很费了一番心思,他研磨宝玉,雕成“龙鱼凤鸟钮”,也有人说是“五龙钮”、“螭虎钮”,方圆四寸,他亲自撰写了玺文:“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篆字。秦始皇遂把这块玉玺作为“传国玉玺”。
“传国玉玺”一旦成为皇权信物,也就沦为了乱世枭雄你争我夺的“肥猪”。为了这枚举世无双的“印章”,野心勃勃的人,杀红了眼。
《三国演义》里,充斥这样的场面,孙坚就是因为藏匿国宝,才招致了后来的杀身大祸。 就像收藏古玩字画一样,“国传玉玺”在权力的波峰汹涌澎湃。
从挖出和氏璧,到秦始皇用印,再到唐朝末年,整整捱过了一千多年。到此,万民景仰的“金镶玉玺”忽然神秘地失踪了。
这个历史的“豁口”,有三种说法。 一、后唐灭亡,玉玺失踪。
朱温灭唐,玉玺为后梁所有。后梁灭亡,国宝又落入了唐庄宗——李存勖之手。
几经辗转,玉玺才归于后唐废帝——李从珂。天下大乱,掌握玉玺的人就能号令八方么?那简直是扯淡。
一个毫无韬略的窝囊废,拎着玉玺也得死。公元936年,后唐河东节度使——石敬瑭,勾结契丹,举兵叛乱,进围洛阳,后唐土崩瓦解,李从珂全家登上高楼,纵火自焚。
“传国玉玺”,也突然失踪了。到了赵匡胤当皇帝时,压根儿就没见着“玉玺”的影子,不得不另起炉灶,寻求其它替代品。
二、元朝灭亡,玉玺流落漠北。 据《元史》及《辍耕录》等文献记载:1294年正月,有人拾到一块玉石求售,玉石光彩夺目,呈青绿色,方圆四寸,“面有篆文八字,刻画捷径,位置匀适,皆若虫鸟鱼龙之状”,经御史中丞崔或、监察御史杨桓悉心鉴定,居然是秦时“国传玉玺”,玺文是:“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1368年,明军北上,元顺帝狼狈逃出大都(今北京),他贴身携带着“传国玉玺”,这件宝物,也追随亡国之君,流落到了茫茫漠北…… 尽管如此,历代皇帝“金镶玉玺的情结”却从未衰减过,他们遍访天下而不得。上有所好,下必尤之。
怀抱“赝品玉玺”进贡朝廷的马屁精们成群结队,络绎不绝。可惜,那些漂亮的假货、来路暧昧的珍宝,均被明眼人识破了。
乾隆皇帝就亲自鉴定过故宫里一枚号称“传国玉玺”的“赝品”。 北京故宫里存放着历代奇珍异宝近百万件,惟独缺少最能代表无上皇权的“玉玺”。
实在弄不到手,也只能满嘴“葡萄酸”了,乾隆曾无限开明地表示:“盖天子所重,以治宇宙,申经纶,莫重于国宝。”既然已经稳稳地坐在紫禁城里,又何必非找一件古老的道具,证明给外界看呢?倘若得民心者治天下,哪怕用萝卜刻一枚公章,都通行天下。
如果弄权祸国,即便钤上真正的“国传玉玺”,也难免天怒人怨。看来,牙根儿泛酸的乾隆皇帝,算是说了一句明白话。
三、留学俄罗斯,从蒙古人手里购回玉玺。 其实,前两种说法归根结底是一个归宿——丢了,找不着了。
正当疑云密布、玄机重重的时候,又出现了“国传玉玺”的最新下落: 2004年8月,在莫斯科切尔基佐夫大市场内,一位中国留学生,从几个蒙古人的手中,弄到了一枚奇特的印玺。凭着自身的文物鉴赏知识,他认定这是中国古代的印玺。
经过艰难谈判,最终把这件东西买了下来。之后,通过文物专家对其印文的破解以及热释光检测,确认这就是两千余年前的秦王玉玺! 如果真的是国宝还故国,的确称得上惊天爆闻,大快人心啊!可是,这种说法究竟可靠不可靠?毕竟,历史上“玉玺现身”的故事,太多太多了。
无法贸然下结论,只能姑枉一听。虚实真伪,必须等待时间来验证。
但愿,中国的“国传玉玺”还在这个世界上。希望,它早一点重见天日。
资料参考:。
4.陈三两爬堂的介绍
明朝,进士李九经被奸臣陷害致死,其女李淑萍为埋葬双亲,教养胞弟,自卖本身,误入青楼,改为陈姓。她才气横溢,双手能写梅花篆字,因其矢志不作娼,以卖文为鸨母挣银,所作诗文每篇售银三两,故称陈三两。三两收养孤儿陈奎为弟,教其读书并助他赴考。后,三两被鸨母卖给珠宝商张子春为妾,三两不从,张贿通沧州知府李凤鸣,对其严刑拷打,逼其“从良”,而这州官竟是三两失散多年的胞弟……陈三两义弟陈奎为巡抚,陈三两冤枉昭雪,李凤鸣被罢官。
5.帮忙写出对应的甲骨文字形
下载文鼎字库
把字体文件下载到控制面板的font文件夹中
汉字构形资料库,内含楷体字形59,220个 、小篆11,100个 、金文3,459个 ,甲骨文177 个,楚系文字372个,异体字12,681组 。含北师大说文网络版篆字字体,注册后下载。
下载页面 /download/ttf/dlttf.html
文字镜字符映射表 下载地址 。
7.“子”为偏旁的字有哪些
子为偏旁的字 :孩、学、字、孝、孔、孙、孕、孤、存、孜、孪、孟、孽、孱、孛、孳、孑、孡、孬、孪、孹、孭、㝇、孶、孖、孲、学、孴、孚、孠、孰、孯、孢、孧、孒、孮、孺、孥、孼、孙、孷、孓、孞、孾、孨、孻等。
一、学[xué]
1、学习:学技术。勤工俭学。我跟着他学了许多知识。
2、模仿:他学杜鹃叫,学得很像。
3、学问:治学。才疏学浅。博学多能。
4、指学科:数学。物理学。政治经济学。
5、学校:小学。大学。上学。
6、姓。
二、孝[xiào]
1、孝顺:孝子。尽孝。
2、旧时尊长死后在一定时期内遵守的礼俗:守孝。
3、丧服:穿孝。戴孝。
4、姓。
三、孔[kǒng]
1、洞;窟窿:九孔桥。鼻孔。
2、通达:孔道。
3、文言副词。很:孔急。
4、量词。用于窑洞:一孔土窑。
四、孤[gū]
1、死去父亲或父母双亡的孩 子:孤儿。
2、单独:孤立。孤军深入。
3、中国古代王侯的自称。
五、孽[niè]
1、邪恶:妖孽。
2、罪恶:造孽。罪孽。
3、不忠或不孝:孽臣。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