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头字隶书写法
隶书的发字举例: 发是多音字。
发 fā 1. 交付,送出:分~。~放。
~行(批发)。 2. 放,射:~射。
百~百中。焕~。
3. 表达,阐述:~表。~凡(陈述某一学科或一本书的要旨)。
阐~。 4. 散开,分散:~散。
5. 开展,张大,扩大:~展。~扬。
6. 打开,揭露:~现。~掘。
7. 产生,出现:~生。~愤。
奋~。 8. 食物因发酵或水浸而澎涨:~面。
9. 显现,显出:~病。~抖。
~憷。 10. 开始动作:~动。
11. 引起,开启:启~。~人深省。
12. 公布,宣布:~布。~号施令。
13. 量词,用于枪弹、炮弹。 ● 发 fà ◎ 人的前额、双耳和头颈部以上生长的毛:头~。
鬓~。怒~冲冠。
隶书 lì shū 书体名:(1) 篆书的简化体,创始於秦,通行於汉、魏。早期隶书在字形结构上保留较多的篆书形迹,称为“古隶”、“秦隶”;后来笔画分出波磔,所形成的隶书称为“八分书”。
典型隶书的特点是:起笔逆入,呈蚕头之形;收笔挑起,具燕尾之状。(2)楷书的别名。
或作“今隶”。魏、晋至唐使用。
2.头字隶书写法
隶书的发字举例: 发是多音字。
发 fā 1. 交付,送出:分~。~放。
~行(批发)。 2. 放,射:~射。
百~百中。焕~。
3. 表达,阐述:~表。~凡(陈述某一学科或一本书的要旨)。
阐~。 4. 散开,分散:~散。
5. 开展,张大,扩大:~展。~扬。
6. 打开,揭露:~现。~掘。
7. 产生,出现:~生。~愤。
奋~。 8. 食物因发酵或水浸而澎涨:~面。
9. 显现,显出:~病。~抖。
~憷。 10. 开始动作:~动。
11. 引起,开启:启~。~人深省。
12. 公布,宣布:~布。~号施令。
13. 量词,用于枪弹、炮弹。 ● 发 fà ◎ 人的前额、双耳和头颈部以上生长的毛:头~。
鬓~。怒~冲冠。
隶书 lì shū 书体名:(1) 篆书的简化体,创始於秦,通行於汉、魏。早期隶书在字形结构上保留较多的篆书形迹,称为“古隶”、“秦隶”;后来笔画分出波磔,所形成的隶书称为“八分书”。
典型隶书的特点是:起笔逆入,呈蚕头之形;收笔挑起,具燕尾之状。(2)楷书的别名。
或作“今隶”。魏、晋至唐使用。
3.隶书字体怎么写
隶书点画的写法于篆书有明显的不同,篆书的点画可概括为点、直、弧3种,而发展到隶书已经具备了永字八法中的8种笔画。在用笔上,篆书多为圆笔,而隶书已有方圆并用之笔,并且笔画有了粗细变化。
隶书的点有中点、上点、左点、右点和横点的不同。中点的写法是落笔后,提笔逆锋向上,转笔回锋向右,顿笔向下,继回笔收锋于点内。
隶书的点与篆书的点不同的是,已有倚侧的变化。上点的写法略同中点,只是末笔不向点内回笔收锋,而想向下渐提出锋。左点和右点及横点的写法与上点的写法相同,但起步的位置和出锋的方向各不相同。
隶书中的左下挑、右下挑的写法与左点、右点写法相似,不同处是末笔出锋较长。
扩展资料:
一、创作要点
1、要取法汉碑和秦汉竹木简。所谓取法,就是认真刻苦地解读、体会,而不是浮光掠影。少看当代人的作品,看当代人的作品要看出其缺点和不足。
2、恰当把握主体的创作状态。“书写性”其实就是将书写过程和创作情绪纸面化。行笔重复,会形成惯性。由生到熟,要避熟趋生。
3、正确对待风格问题。风格是自然生成的,不能一概而论。风格面貌不强,不必耿耿于怀;已经形成风格面貌的,也不必沾沾自喜或故意回避。
二、结构特点
1、起笔蚕头收笔燕尾
这是隶书用笔上的典型特征,特别是隶字中的主笔横、捺画几乎都用此法。所谓“起笔蚕头”,即在起笔藏(逆)锋的用笔过程中,同时将起笔过程所形成的笔画外形写成一种近似蚕头的形状。“收笔燕尾”,即在收笔处按笔后向右上方斜向挑笔出锋。
2、化圆为方化弧为直
这是隶书简化篆书的两条基本路子。不过如果不了解篆书的圆,就不易掌握好隶书的方。因为隶笔中的直画或方折,还无不包藏着篆字的弧势,所以隶笔的直往往有明显的波动性,富于生命力。实际上隶书的笔意,是建立在笔画运动方式基础上的。
3、字形扁方左右分展
隶字一反篆字纵向取势的常态,而改以横向(左右)取势,造成字形尚扁方,笔画收缩纵向笔势而强化横向分展。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隶书
4.隶书的之字怎么写
“之”字的隶书写法如下:
之[ zhī ]
基本解释
1. 助词,之心。
2. 助词,表示修饰关系 :缓兵之计。
3. 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意思是: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有才能的人选出来,(人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表达的是一种大同的理想社会。)
4. 代词,代替人或事物 :置之度外。
5. 代词,这,那 :“之二虫,又何知”。(意思是:这两个小动物又知道什么呢?)
6. 虚用,无所指 :久而久之。
7. 往,到 :“吾欲之南海”。(意思是:我想去南海,怎么样?)
字形演变:
扩展资料:
文言版《说文解字》:之,出也。象艹过屮,枝茎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凡之之属皆从之。
白话版《说文解字》:之,长出。像植物过了发芽的阶段,枝茎日益茁壮,有所扩张。字形底部的指事符号“一”,代表地面。所有与之相关的字,都采用“之”作边旁。
相关词汇解释:
1、之后[zhī hòu]
单独用在句子开头,表示在上文所说的事情以后:之后,他们又提出了具体的计划。
2、总之[zǒng zhī]
表示下文是总括性的话:政治、文化、科学、艺术,总之,一切上层建筑都是跟社会的经济基础分不开的。
3、兼之[jiān zhī]
表示进一步的原因或条件,加以。
4、之江[zhī jiāng]
谓江流之曲折如“之”字者。如古浙江及今钱塘江下游闻家堰 至 闸口一段即有此称。
5、加之[jiā zhī]
表示进一步的原因或条件:天气闷热,加之窗外车声不断,简直无法休息。
5.隶书字体怎么写
隶书的口诀:
方劲古拙, 如龟如鳖: (字形扁方)
蚕头雁尾, 笔必三折; (隶书字的一个特点是有蚕头雁尾-----横划起笔,欲右先左,顿笔为一折,行笔略上拱为二折,收笔稍重并转笔上挑成雁尾为三折. 蚕头----像蚕的头形; 雁尾----像鸭屁股)
雁不双飞, 蚕无二设; (不管有多少横划,一个字只能安排一个雁尾,通常放在最下边的横划或捺笔.同理,一个字一般也只能有一个明显的蚕以)
坠石枯藤, 斩钉截铁. (要见笔力,不能流于浮滑)
以上解释, 仅供参考.
6.隶书在字怎么写
隶书个字
书写样式
为您推荐
7.隶书的用字怎么写
隶书“用”字的写法是
隶书简介
隶书,有秦隶、汉隶等 ,是由篆书发展而来,字形多呈宽扁,横画长而竖画短,讲究“蚕头雁尾”、“一波三折”。
根据出土简牍,隶书起源于战国。传说程邈作隶,汉隶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对后世书法有不可小觑的影响,书法界有“汉隶唐楷”之称。
隶书的起源
秦始皇在“书同文”的过程中,命令李斯创立小篆后,又采纳了程邈整理的隶书。隶书也叫“隶字”、“古书”。是在篆书基础上,为适应书写便捷的需要产生的字体。就小篆加以简化,又把小篆匀圆的线条变成平直方正的笔画,便于书写。是在监狱里创造出来的字体。分“秦隶”和“汉隶”。
隶书的创作要点
1、要取法汉碑和秦汉竹木简。所谓取法,就是认真刻苦地解读、体会,而不是浮光掠影。少看当代人的作品,看当代人的作品要看出其缺点和不足。
2、恰当把握主体的创作状态。“书写性”其实就是将书写过程和创作情绪纸面化。行笔重复,会形成惯性。由生到熟,要避熟趋生。
3、正确对待风格问题。风格是自然生成的,不能一概而论。风格面貌不强,不必耿耿于怀;已经形成风格面貌的,也不必沾沾自喜或故意回避。
隶书的主要代表作品
隶书的代表作品分别是,唐代隶书历来有韩择木、蔡有邻、李潮、史惟则四家平分秋色。其中韩择木列四家之首,其隶书代表作是《祭西岳神告文碑》。史惟则,人称“史侍朗”,代表作是《大智禅师碑》。而蔡有邻、李潮鲜有作品传世。此外,唐代隶书作品,著名的还有徐诰的《嵩阳观记》,唐玄宗的《石台孝经》,李白的《上阳台》,杜牧的《张好好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