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三国时期的名马
三国时期有几匹名马:曹操的绝影,刘备的的卢,吕布的赤兔,史籍皆有著录。
1.吕布的赤兔
名马中其中最有名的就是赤兔马,《三国志·吕布传》说:“布有良马曰赤兔。”《曹瞒传》说:“时人语曰:‘人中有吕布,马中有赤兔。’可见此马在当时是大大的有名。但后来这匹马的下落如何,史书上却没有记载。
《三国演义》说:吕布的部将侯成盗了它献与曹操,曹操又把它送与关羽,关羽骑着它“千里走单骑”,后来关羽败走麦城,被东吴潘璋的部将马忠擒获,马忠得了赤兔马献与孙权,孙权赐与马忠为坐骑,其马数日不食草料而死。所有这些情节都是虚构的。
其实,吕布在初平三年(公元192)出关,关羽在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败亡,其间经过二十七年,这匹马应该有30岁左右了。马的寿命一般只有十几年,即或它不死于战阵,也早就老死了,怎能被马忠所获?何况关羽骑赤兔马,不过是小说家之言,是毫无史实根据的。
2.关于刘备和的卢故事
三国时,刘备兵败曹操归附于荆州刘表。一次,刘表见刘备骑的马十分雄壮,连声赞叹。刘备说:“这是张武的坐骑,既然兄长喜爱,就送给你吧。”刘表甚喜,刚骑出城,就遇见谋士蒯越,蒯越说:“这马名叫‘的卢',骑了就要害主,张武骑了兵败身亡,主公不要骑。”刘表听了,疑是刘备害他,便把马还给了刘备。一天,有个名叫伊籍的人见刘备骑着这匹马,劝道:“这马骑了害主,连刘表都不敢骑,将军不要骑了。”刘备不轻信于人,照骑不误。后来,蔡瑁要杀刘备,刘备骑马而逃,前有檀溪挡路,走投无路之际,‘的卢’马腾空跃起,跃过三丈宽的檀溪,救了刘备一命。
3.曹操的绝影
在《三国演义》里,曹操征张绣的战斗中,如果不是这匹叫做“绝影”的骏马,老曹早就“挂”了。它不但神骏,而且善解人意,能够熬痛带伤把老曹从险境中背出来,自己终于被射死,因此被曹操后来将其与典韦,曹昂,曹安民一齐祭祀。
长坂坡上,令赵云七进七出,而落于不败,落入陷坑生,而又能飞跃而起的那匹马,名叫夜照玉狮子;
曹洪曾有一匹马名为白鹤。当时人称:"凭空虚跃,曹家白鹤";
那匹刘备送给庞统而使庞统送出命的马,名为白龙驹;
张辽威震逍遥津时,骑得那匹马是灰影;
当时,孙权被逼无奈跃马跳过断桥,骑的是玉龙;
孙权还有另一匹名马,"驰骤烈风举帆之疾",故名惊帆;
智可比诸葛亮,曹操称"吾之子房"的郭嘉的马的名字叫白雪;
与此马名字相对应的,东吴那"打不死"的周泰骑的马叫黑云;
以黑著称的张飞,马的名字很有气势,王追;
"生命力持久"、活跃在三国后期舞台的张的坐骑也是很有特点,奔雷;
老谋深算的司马懿,马的名字为乌孙;
名气稍差,一刀砍死魏延的马岱,却骑了一匹好马,名为汗血,难道就是传说中的汗血宝马;
魏延呢,也不差,足以唬人,乌骓,楚霸王复生矣;
火烧八百里连云,一战成名的陆逊,坐骑很符合他的儒将气质,名为白鸽;
大诗人陈思王曹值,有一匹大宛良马,名为紫骍;
杀得曹操割须弃袍,名列五虎将之一的马超,马取了个读着挺别扭的名字,里飞沙;
老当益壮、弥尔益坚的黄忠,马的名字气势非凡,一听就不是凡品,燎原火 。
2.三国演义的马超字什么
马超(176—222年),字孟起,性别男,因穿白袍银甲,骑白马,人称"锦马超",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东北)人,名门望族,三国时期蜀国大将。
其父马腾,字寿成,汉伏波将军马援之后,腾父马肃,字子硕,汉桓帝时为天水兰干县尉,后失官流落陇西,娶羌女生马腾,故而马超有四份之一的羌人血统。 一句“马超不减吕布当年之勇”使马超成名。
马超武艺是十分高强的,武艺都是走的技术路线,但武艺的综合技术要强于关羽,仅次于吕布和张飞。但往往因为偏向于进攻型,单挑的时候才能更好的发挥。
调兵也是他的强项哦。马超是东汉末征西将军马腾之子,马腾字寿成,汉伏波将军马援之后,其父是桓帝时人,字子硕,曾经做过天水兰干县尉,后因事失官,流落陇西,与羌族杂处,遂娶羌女为妻,生马腾。
马腾少时家贫,全靠砍柴卖柴为生。他身长八尺,体貌雄异,性情贤厚,人多敬之。
马超从小生活在羌族地区,因此当为羌族人。 汉灵帝末年,马腾与韩遂、边章等人在西州起兵。
董卓入关,劝说马腾、韩遂共图山东。于是,初平三年(192年),韩遂、马腾率部到长安。
适逢董卓死,李催等任命韩遂为镇西将军,让他回金城,任命马腾为征西将军,派他驻守郿县。后马腾、韩遂想袭击长安,诛杀李傕,兵败,退还凉州。
司隶校尉钟繇镇守关中,写信给马腾、韩遂,向他们陈说祸隔利害。马腾便派长子马超随钟繇到平阳去讨伐郭援、高干,大破之,马超部将庞德亲手斩杀郭援。
马超作战中曾被飞箭射中,他用布袋把伤脚装缠起,继续作战,名动三军。战后,被任命为徐州刺史,后又受任命为谏议大夫。
马腾与韩遂,原来关系比较密切。但时日一久,渐生嫌隙,反目成仇,互相攻杀,连年不息。
后经人劝说,二人方才和解。 建安十三年(208年),朝廷将马腾调还京师,任命他为太尉,任命马超为偏将军,封都亭侯,让他统领马腾的部队。
马超统军后,即与韩遂联合。马超转战关西一带,甚得当地羌族人民的拥护。
建安十六年(211年)三月,曹操派司隶校尉钟繇讨伐张鲁,派征西护军夏侯渊等将兵出河东,与钟繇合兵。此举威胁到马超部的存在和发展。
关中诸将见曹操舍关中而远征张鲁,怀疑他的目的不在张鲁,而是用伐虢取虞之计,于是,十部皆反,拥众十万,屯据潼关。这十部包括马超、韩遂、侯选、程银、杨秋、李堪、张横、梁兴、成宜、马玩。
曹操派安西将军曹仁引兵抵挡,并对诸将说:“关西兵精悍,坚壁勿与战”(《三国志·魏书·武帝纪》)。同年七月,曹操亲自率兵进击马超等(参见渭南之战)。
八月,兵至潼关。 曹操在与韩遂、马超单马对话,马超恃勇欲捉曹操,但见许褚瞋目而盼,未敢妄动。
曹操遂密遣徐晃、朱灵率4000精兵从蒲阪津(今山西永济、陕西大荔朝邑之间黄河渡口)乘虚渡过黄河,据河西为营,截断马超退路。接着,曹操安排船筏,欲率大军渡河北。
马超对韩遂说:“我们应该预先到北岸驻军,阻挡曹兵,使他们不得渡河。不过二十天,河东粮尽,曹操的部下一定会大乱溃逃。”
韩遂却说:“可以让他们渡河。兵法云:‘兵半渡可击。
’待他们渡到一半,我们从南岸击之,岂不痛快!”马超的计策没有被施行。曹操后来知道此事,叹息说:“马儿不死,吾无葬地矣。”
建安十七年(212),汉廷下诏,杀死马腾,夷其三族。曹操退兵时,杨阜曾劝他。
杨阜说:“超有信(韩信)、布(英布)之勇,甚得羌、胡心。若大军还,不严为其备,陇上诸郡非国家之有也”(《三国志·蜀书·马超传》)。
曹操东归不久,马超果然卷土重来,率领羌人、胡人袭击陇西,各郡县都起来响应。只有凉州刺史韦康在冀城(今甘肃甘谷东)坚守不降。
建安十八年(213年),马超尽得陇西所有部队,又得到张鲁派大将杨昂所率援军的帮助,集中1万余人进攻冀城。马超军将冀城重重围困,从正月一直猛攻到八月,朝廷救兵也没到来。
韦康便派别驾阎温出城向驻军长安(今陕西西安西北)的夏侯渊告急。阎温乘夜从水中潜出,第二天,马超的士兵发现了水迹,捉获了阎温。
马超带着阎温到冀城外,让他向城中喊话,说东方没有救兵,想以此瓦解城中守军斗志。但阎温却大声救兵不过三日就到,请诸位勉力守城。
马超大怒,但由于冀城久攻不下,就慢慢劝导阎温,让其回心转意。阎温说:“臣子事君,有死而已,决无二心。
而你却让我说不义之言,作不义之人,你还是死了心吧!”马超只好斩杀阎温。 冀城守军待援无望,于是,刺史韦康及太守不顾杨阜的劝阻,向马超献城投降。
马超入城后,杀死韦康及太守,自称征西将军、凉州牧,掌管凉州地区的军政大权。曹操令夏侯渊率军驰援冀城,未到而冀城已落入马超之手。
当援军进至距冀城200余里时,马超军出城迎击,夏侯渊军与战失利。此时,又有氐人首领从兴国(今甘肃秦安东北)起兵响应马超,夏侯渊恐腹背受敌,遂率军撤回。
原冀城属吏杨阜不满马超残暴,借为妻子办葬事之机逃出,投奔驻军历城(今甘肃西和北)的表兄抚夷将军姜叙,劝说他以所属兵力铲除马超,为韦康等报仇雪耻。姜叙又联络赵昂、尹奉、李俊等人,秘密磋商讨伐马超的谋略。
他们先。
3.古代的马怎么写
如金文字形马字:
如石鼓文马字:
写法还有篆隶楷行草等。
篆
隶
楷
行
草
马 mǎ
〈名〉象形。早期金文字形,象马眼、马鬃、马尾之形。“马”是汉字的一个部首。本义:家畜名。
1. 哺乳动物,颈上有鬃,尾生长毛,四肢强健,善跑,供人骑或拉东西:~匹。骏~。~到成功。~首是瞻(喻跟随别人行动)。
2. 大:~蜂。~勺。
3. 姓。
常用词组:
马鞍 马鞍形 马帮 马鞭 马弁 马表 马鳖 马兵 马泊六 马不停蹄 马步 马车 马齿苋 马褡子 马达 马大哈 马刀 马到成功 马德里 马灯 马店 马队 马贩子 马房 马蜂 马蜂窝 马夫 马革裹尸 马褂
金文,古汉字一种书体的名称。商、西周、春秋、战国时期铜器上铭文字体的总称。清代吴式芬把商周铜器铭文编成《捃古录金文》一书,收集的资料多,考释严谨,影响颇大,金文一词遂有了界说。这时所谓金文皆指整篇的铭文,不称单字。1925年容庚编《金文编》把商周铜器铭文中的字按照《说文解字》的顺序编为字典,从此金文成为一种书体名称。
金文--是指各种镂刻或鋳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商代至秦汉时期,统治者和贵族主要采用铜和锡的合金构成青铜,因为加了锡的成分,铸造出来的器物呈青灰色,故称青铜器。其上常常鋳上或刻有文字,通称铭文,又称金文。青铜器中的礼器以鼎居多,乐器以钟居多,所以前人便把钟和鼎作为青铜器的别称,其铭文又称为钟鼎文。
石刻--指刻在石头上的文字,包括石经、碑版、墓志、石阙等。如果不算原始的石刻岩画、石刻符号,石头作为文献载体的历史可能同青铜器一样早。《墨子-明鬼》就说过:鋳之盘盂,镂之金石。秦汉以来,石刻逐渐取代了金刻的主要地位。
转载请注明出处育才学习网 » 三国时期的马字怎么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