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黄鹤楼烟上黄鹤楼三字的的写法
是用小篆写的 小篆是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前221年),推行“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的政策,由宰相李斯负责,在秦国原来使用的大篆籀文的基础上,进行简化,取消其他六国的异体字,创制的统一文字汉字书写形式。字形上呈长方形,结构往往有左右对称的现象,给人挺拔秀丽的感觉 现在除书法外 主用
来刻印章 以下的图片就有黄鹤楼三字的小篆写法
2.故人西辞黄鹤楼这个字字字走词是谁写的
送孟浩然之广陵
作者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诗文解释】
老朋友在西面的黄鹤楼与我辞别,在三月份烟雾迷漫、繁花似锦的春天去扬州。孤船的帆影渐渐远去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只看见长江浩浩荡荡地向天边流去。
【诗文赏析】
李白与孟浩然的交往,是在他刚出四川不久,正当年轻快意的时候,他眼里的世界,还几乎像黄金般美好。比李白大十多岁的孟浩然,这时已经诗名满天下。诗人送友人远行,对老朋友要去繁华的扬州充满了羡慕,诗中洋溢着欢快的情绪。诗人在江边极目远送,可见两人友情的深厚。全诗自然清丽、境界开阔、形象传神
希望可以帮到您,很荣幸为您服务
3.老字的老字诗歌选摘
◎深夜的怀恋
在异乡的,一个又一个
冰凉如水的秋夜
我曾深深怀恋过谁
再温一壶酒
也不能熬到天亮
那挂着的满月,光阴轻柔
照亮了整个中秋
在我杯中不断晃荡
地上一片洁白
如霜一般玲珑
心里满满长了一层
把思恋和怀忆冻伤
低头看着它在杯中
漾曳出波纹微颤
却终究,还挂在天上
而我,也回不到家乡
老字据李白《静夜思》改写
2006/8/11
◎多年前,我也曾隐居深山
我还记得那山
在昌明之南
我也还记得那道观
叠角重檐
元丹丘有一把秃琴
他却不弹
香客很少
道童开始学着种田
他们不打猎
常到溪涧挑水
焚高香,扫扫庭院
日子清闲
没人陪我下棋
黑子白点散落在松间
流水载着落英飘远
我心无旁骛
读几本书写几行诗
寻思着,水上的晋朝
和另一个人间
老字据李白《山中问答》改写
2006/8/13
◎三月的离愁
你被一叶扁舟带走
缥缈在,江水之后
行程孤独
黄鹤楼,一杯水酒,
怎能掩盖你旷世的风流
你走,去扬州
我为你送行,
在这三月的黄鹤楼
波涛万里长江水
我折一支新柳
与春色一起为你留守
千里之外,乡关究竟在何处
烟波滚滚
为你我屯积着忧愁
梦里的江南
在你走后就已有了尽头
扬州的朋友
请你舀一瓢水,感受
我在上游,因思念而消瘦
老字据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改写
2006/10/17
◎再牵你的手
再牵你的手
我们相拥在庐山的云头
你别哭,湿了衣襟
离愁也开始沉重(消瘦)
我不再放心,就这样走
身后,还有稚子年幼
再牵你的手
我们相别在下山的路口
这一走,也许会很久
岁月剪不断思念
你的牵挂,已装入行囊
随我,登上西行的小舟
再牵你的手
最后一次凝望你多情的双眸
屏风叠,一夜温柔。
爱人啊,我已踏上征程
我的梦里,除了你
再也没有别的奢求。
老字据李白《别内赴征三首》改写
2007/03/11
4.崔颢《黄鹤楼》怎么写、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注解】: 1、黄鹤楼:故址在湖北武昌县,民国初年被火焚毁,传说古代有一位名叫费文?的 ??仙人,在此乘鹤登仙。
也有人作昔人已乘白云去。 2、悠悠:久远的意思。
3、历历:清晰、分明的样子。 4、鹦鹉洲:在湖北省武昌县西南,根据后汉书记载,汉黄祖担任江夏太守时,在此 ??大宴宾客,有人献上鹦鹉,故称鹦鹉洲。
【韵译】: 传说中的仙人早乘黄鹤飞去, 这地方只留下空荡的黄鹤楼。 飞去的黄鹤再也不能复返了, 唯有悠悠白云徒然千载依旧。
汉阳晴川阁的碧树历历在目, 鹦鹉洲的芳草长得密密稠稠, 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是我家乡? 面对烟波渺渺大江令人发愁! 【评析】: ??这首诗是吊古怀乡之佳作。诗人登临古迹黄鹤楼,泛览眼前景物,即景而生情, 诗兴大作,脱口而出,一泻千里。
既自然宏丽,又饶有风骨。诗虽不协律,但音节浏 亮而不拗口。
真是信手而就,一气呵成,成为历代所推崇的珍品。传说李白登此楼, 目睹此诗,大为折服。
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严沧浪也说唐人 七言律诗,当以此为第一。
足见诗贵自然,纵使格律诗也无不如此。
5.黄鹤楼的赏析怎么写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睛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今释: 以前的仙人已经骑着黄鹤飞走,此地只剩下这座空空荡荡的黄鹤楼。
黄鹤飞去以后再也不回返,千载的白云,依旧在楼前荡荡悠悠。登楼远眺,晴朗的江面上,历历在目的是汉阳城上草树和那布满芳草景色凄迷的鹦鹉绿洲。
天色将晚,暮色弥漫,我的家乡哪里呢?烟波浩渺的江上,一片迷漾,引起我无数的忧愁 这首诗写得确实相当好,意境雄浑高古,诗味醇厚。前四句仙人跨鹤,本属虚无。
但作者以无作有,借楼名起兴,说仙人“一去不复返”,由回到现实,句式也由散漫不拘而变为整饬。前人或认为“似对非对”,认为“历历”下属“汉阳树”,而“萋萋”上属“芳草”,结构上不一致。
解诗不该如此拘滞,“历历”修饰“晴川”又有何不可,故当看作是对偶句,而且对得比较巧妙。尾联以登楼望远以怀乡作结,情由景生,吐属自然,余韵悠悠。
起首两联:“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是诗人对历史传说的缅怀。看似随口吟出,但气势奔腾,一泻而下。
很有一种岁月不返,古人不可复见的遗憾,给读者以压迫感。黄鹤楼原址在今武汉市的蛇山上,因蛇山又名黄鹤山而得名。
但在传说中,这座楼却被涂上了一层神话色彩。有人说,古代仙人子安曾乘黄鹤经过这里,又有人说昔费祎登仙,每乘黄鹤于此憩驾,故号为黄鹤楼。
这两句诗借这类神话抒发自己的情怀。从楼的命名之由来着想,借传说落笔,然后生发开去。
昔人已乘鹤而去,不可复睹。仙人跨鹤,本属虚无,现以无作有,说它“一去不复返”,眼前只剩下一座空楼,使读者产生了岁月不再、古人不可见之遗憾。
诗人笔下道出了“人去楼空”,唯有悠悠的白云千载依旧的景象。透过诗人的笔触,表现读者世事迷茫,发出了人生短暂而渺小的感慨。
怎不使人感到世事沧桑多变呢?特别是句中“空余”两字,更寄寓着内心的无限感慨。诗人这几笔写出了那个时代登黄鹤楼的人们常有的感受,气概苍莽,真挚而富情感。
使我们在缅怀古今,骋目四野的同时,又为我们在这悠远广袤的时空中创造出一种令人迷惘若失的氛围,为后四句的抒情张本。 后两联:“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由对传说的缅怀而回到了现实,写景而寄情。
历历:一个一个清清楚楚。晴川:晴朗的江面;汉阳:武昌之西,离黄鹤楼很近;萋萋:茂盛的模样。
鹦鹉洲:唐时在汉阳西南长江中,后渐被江水冲没。东汉末年,作过《鹦鹉赋》的祢衡被黄祖杀于此洲,后因此得名。
用写实的手法,描写了在日暮中登楼远眺汉阳城、鹦鹉洲的芳草绿树,并由此而引起了作者思乡情结,在一片暮色苍茫、浩渺烟波之间,竟弄不清自己的家乡在哪个方向,只见奔流不息长江东去。看着长江弥漫的烟波,想着自己有家难归,怎能不为之愁绪满怀。
全篇从黄鹤楼的传说开始,最后登楼,在对收入眼帘的浩淼烟波的思索中,主旨终于归结为对家乡的怀念。这一结尾不仅与前面的意境遥相呼应,而且作为全诗的收束,也十分有力。
黄鹤楼曾经是仙人停留过的地方,仙人一去不回了。作者是个凡人,不会忘记养育自己的故乡。
由对仙人的怀古,而很自然地联想到自己有故乡而回不得,这般强烈的对照,使作品更具思想的深度。正由于此诗艺术上出神入化,取得极大成功,它被人们推崇为题黄鹤楼的绝唱,就是可以理解的了。
这是一首登楼怀古思念乡土的传世佳作。首两联劈空写来,发人去楼空、岁月不再之慨,寄托着诗人入世虚无的悲叹。
末两联,以明丽之景写江中景色之美,画面顿生明暗对比,但随即落笔暮霭烟波,景致陡暗,原来是乐景写哀,归思难收,令人读罢,如幻如梦,愁绪无限。传说李白登此楼,本欲作诗,见楼中题有此诗,自叹不如,搁笔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