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夜晚的夜叶的成语
俾夜作昼 把夜晚当作白昼一般利用,夜以继日。
出处:唐·白行简《李娃传》:“四令生斥弃百虑以志学,俾夜作昼,孜孜矻矻。”
灯火辉煌 形容夜晚灯光明亮的繁华景象。
出处:明·冯梦龙《喻世明言》卷二十二:“理宗皇帝游苑,登凤凰山,至夜望见西湖内灯火辉煌,一片光明。”
灯火万家 家家都点上灯。指天黑上灯的时候。亦形容城镇夜晚的景象。
出处:唐·白居易《江楼夕望招客》:“灯火万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
花朝月夕 有鲜花的早晨,有明月的夜晚。指美好的时光和景物。旧时也特指农历二月十五和八月十五。
出处:《旧唐书·罗威传》:“每花朝月夕,与宾佐赋咏,甚有情致。”
花朝月夜 有鲜花的早晨,有明月的夜晚。指美好的时光和景物。旧时也特指农历二月十五和八月十五。
出处:南朝·梁元帝《春别应令诗》:“动春心花朝月夜,谁忍相思今不见。”
花辰月夕 有鲜花的早晨,有明月的夜晚。指美好的时光和景物。同“花朝月夕”。
出处:清·王韬《淞滨琐话·药娘》:“每值花辰月夕,辄置酒宴赏。”
2.叶赛宁的《夜》怎样写夜的静谧
郭沫若《静夜》
月光/淡淡,
笼罩着/村外的/松林。
白云/团团,
漏出了/几点/疏星。
天河/何处?
远远的/海雾/模糊。
怕会有/鲛人/在岸,
对月/流珠?
诗中奇美的情景里,诗人自己也完全陶醉了:“月光淡淡”似雪像霜“笼罩着村外的松林”给人以梦幻的感觉。在这梦幻般仙境的上空是“白云团团”“漏出了几点疏星”给人以神奇的感觉。除了“漏”出的疏星里面还有些什么呢?真想掀开它的白色的似透非透的神秘的面纱看个究竟。怎么看不见天河呢?只是看见“远远的海雾模糊”,有光,有云,有星,有雾,这么神奇的地方,这么个迷幻的世界里,恐怕会有统人在岸边对着月亮流珠吧。这个极其神奇的想像,把读者引入了奇异的世外仙境,又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想像空间。
《静夜》:
这首小诗,写于诗人留学日本时期,其中包含了个人对于时代的失望情绪,也隐隐流露出对于祖国、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诗歌写得清幽、典雅,有着古典诗词的意境和韵味,如一首小夜曲,流过人们的心田,给人美的享受。
夜
叶赛宁
疲倦的白昼垂向黑夜,
喧闹的波浪起始静息。
夕阳西下,而月亮
沉思地在苍空浮行。
岑寂的山谷在聆听
平静的小溪的潺鸣。
幽黯的树林弯着身子,
在夜莺的歌声中微睡。
河水侧耳倾听呖呖莺啼,
亲热地同沙岸叨叨絮谈。
而在河面上,轻轻地漾起
芦苇快乐的簌簌的声响。
第一节用白天的喧闹反衬了夜的静谧;第二节用溪水轻轻的歌唱写夜的宁静,用明月的银辉写夜的美好;第三节描写月光下大自然的美丽;第四节总写夜晚的寂静和月色的美丽。
诗的最后一节与第二节构成反复吟唱。这些诗句并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以反复的吟咏营造一种节奏美和旋律美,深化夜的静谧,令人更深切地感受到诗人情感的波荡与律动。
《静夜》和《夜》的不同之处,在于写法上有所不同,郭诗主要是以情为景,字字句句都流露着一种思念,而叶诗则是以写实为主,抒发的是诗人看见夜的美丽精致的情感波动变化。
在语言上看,叶诗的翻译其实稍欠诗的艺术,语言稍欠凝练,个人较欣赏郭诗的艺术美。
3.关于夜晚的描写
月上中天,皎洁温柔,柔和的月光把夜晚烘托出一片平静与祥和,月亮的光落在树丫上,落下斑驳的黑影,零星的像是碎条儿挂在树丫上一般。
夜晚,晚风轻拂,轻轻的吹动着窗帘,星空上的明月很是耀眼,那看似小巧的星星也镶嵌在旁边.在这样的夜晚,可以暂时不去想那些令人忧伤烦恼的事情,可以静静的一边品着香茶或是咖啡观赏着这夜晚的天空.夜,刚刚暗下来,浓雾层层弥漫、漾开,熏染出一个平静祥和的夜,白雾在轻柔月光和路灯的照耀下,便染成了金色。月光下,树叶儿“簌簌”作响,仿佛在弹奏着一首《月光曲》,婉约而凄美,悠深而美妙,那跳动的音符仿佛是从朦胧的月色中跃出来的,令人陶醉。
夜的深处,田园朦胧,山影憧憧,水光溶溶,萤火点点,烛灯盏盏,好一幅月下画卷!星光灿烂,风儿轻轻。以天为幕,以地为席,我就这样坐在地上,享受着夏夜的清爽,倾听着一池蛙叫一片鸣,遥望那缀满星星的夜空。
天空并非纯黑色,倒是黑中透出一片无垠的深蓝,一直伸向远处,远处。我的视线很想穿透这层黑幕,很想刺探天之尽头是什么。
4.怎么写夜晚的句子
1、银白的月光洒在地上,到处都有蟋蟀的凄切的叫声。
夜的香气弥漫在空中,织成了一个柔软的网,把所有的景物都罩在里面。眼睛所接触到的都是罩上这个柔软的网的东西,任是一草一木,都不是象在白天里那样地现实了,它们都有着模糊、空幻的色彩,每一样都隐藏了它的细致之点,都保守着它的秘密,使人有一种如梦如幻的感觉。
2、中山公园的水池象是一面镜子,圆圆的月亮映在池面。池子附近树旁的几盏路灯,那圆圆的灯光映在水里,就象是一个小月亮似的,围绕着池中的月亮。
一片一片臃肿的白云缓缓地移过池面,仿佛是一群老妇,弯着背,一步一步吃力地从月亮前面走过,想把月亮遮住,月亮却透过云片的空隙倾泻下皎洁的光芒。一片白云和一片白云连起,如同一条宽大的不规则的带子,给澄澄的天空分成两半。
白云移过,逐渐消逝在远方。天空碧澄澄的,月亮显得分外皎洁。
3、月亮快要出来了。月亮还远着呢,可是在地平线后边,人们觉得它从黑暗的深渊上升。
一道微弱的光,给围绕在高坡上的树顶镶了一条花边,好象高脚杯的边缘,这些反映在微光中的树峰的侧影,一分钟比一分钟显得更为深黑。
5.夜 叶赛宁 写了夜怎样的特点
俄罗斯诗人叶赛宁是一位大自然的歌手,他从自然中汲取灵感,又把自己融入自然,通过对夜景的描绘,传递了自己的情感与对生命的体会。
诗歌写出了夜静谧、美丽的特点。比如:第一节,写到夜到来,所有事物都归于沉寂,没有了白天的喧嚣。
再比如第二节,写到明月给一切披上银装。这些都体现出夜的静谧和美丽。
在这种环境下,诗人心情和夜一样,非常宁静、安适。第一节中写了原来喧响、唱歌、欢嚷的松林、夜莺和长脚秧鸡都不再发出声音,前后形成了对比。
诗歌第二节中写“只听见溪水轻轻地歌唱”,是以动衬静的写法。最后一行诗中的“披”字,赋予明月以人的灵性,写出了月亮的多情。
也可以看出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第二节和第四节中都写到“夜来临,四下一片静”、“给周围的一切披上银装”,这反复重复相同的话,给人感觉像唱歌一样,最好听的地方重复多次,令人印象深刻。
这和第一首诗第1行、第9行的作用差不多。反复吟诵,造成了诗的节奏美、形成回环复沓的旋律美,深化了夜静谧、美丽的氛围。
诗人此时的心境与诗歌的意境是一致的,那么安适、那么宁静。我们从中可以感受到诗人对于夜、对于自然万物的喜爱与赞美。
面对大自然,诗人总有唱不完的歌。即使是极为平常的昆虫叫声,在诗人笔下也会变得情味浓郁,富有内涵;即使是极为平常的夜景,在诗人笔下也能变得美丽而熠熠生辉。
6.【叶赛宁的夜和李小雨的夜分别是怎样描写夜的静谧】
1、甲诗:第一节通过与白日的联想与对比,描写自然万物归于沉寂来写夜的静谧;第二节以只听见溪水的轻轻歌唱来写夜的宁静.乙诗:以鸟儿的“闪着”、“抖动”的动态描写来反衬出一片宁谧的氛围.相同之处:在写作手法上都用了以动衬静的方法.2、甲诗:反复写月色的银辉,写月光下“一切披上银装”来写夜色的美丽.乙诗:诗人以绿写夜,给夜以青绿的色彩基调,给读者绿的联想.不同之处:甲诗全篇写眼前的实景,乙诗则在写景中更多地加入自己的主观感受,诗意朦胧,给人以更多的遐想.3、甲诗主要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如:“长脚秧鸡不再欢嚷”“只听得溪水轻轻地歌唱”;乙诗用了铺张:“一片绿色的月光/十片绿色的月光/一百片绿色的月光”,反复:“所有的心在荡漾,荡漾┅┅”拟人:“鸟在棕榈叶下闪着眼睛,/梦中,不安地抖动肩膀”.。
7.叶赛宁的 夜 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夜色,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这首小诗着力展示夜的静谧、美丽,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他安适、宁静的心境。
诗中的夜景静谧、美丽。
诗的第一节描写夜的静谧。随着夜的降临,自然万物都归于沉寂:平静的河水仿佛悄悄进入梦乡,松林不再喧响,夜莺停止歌唱,秧鸡也不再喧嚷。
第二节写在夜的寂静之中,潺潺的溪水在轻轻地歌唱,这是以动衬静而更显其静。然后由听觉转入视觉,引人月光的意象描写夜的美丽:明月的银辉静静地洒落大地,周围的一切都沐浴在月色之中。
第三节进一步描写月光下大自然的美丽:大河,小溪,浸水的原野上的青草。都在月光下熠熠生辉。第四节又回到夜的静谧,并再次写到美丽的月色,这是以反复的吟咏造成诗的节奏美和旋律美,深化夜的静谧、美丽的氛围。
诗人叶赛宁是大自然的歌手,他从自然中汲取灵感,又把自己融人自然。纯然绘景中,渗透着生命的底蕴,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他安适、宁静的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