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请问谁知道"杉"字汉字字形演变,谢谢
汉字的字体演变,总的来说可分为古文字和今文字两大阶段。
古文字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古文字,习惯上指甲骨文、金文、大篆(即简帛文字或战国文字)和小篆;狭义的古文字不包括小篆在内。今文字,一般指隶书和楷书两个阶段。
从时间的角度来说,古文字阶段从商代中期一直到秦汉之际,今文字阶段则从汉代隶书以后一直到今天。就现有资料来看,汉字在殷商王朝中后期已经是自成体系的文字了,距今有三千多年的悠久历史。
在这三千多年的悠久历史中,汉字的形体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书体的角度来看,依次可分为四种具体的形态,即:大篆、小篆、隶书和楷书。
这种书体的演变,是就字的笔划形态而言的,当然也涉及字的形体结构。汉字笔划形态方面的演变是最明显的,而形体结构方面的演变则主要发生在隶变以后。
(一)大篆大篆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大篆,是与小篆相对而言的。
凡是秦始皇统一文字、推行小篆以前汉字的书体形态都可以叫大篆。本文所用大篆的概念,就是广义的大篆。
狭义的大篆,材料有三:一是指《史籀篇》十五篇里所收的文字,又叫籀文,据说是周宣王时太史籀所作。《史籀篇》今已亡佚,其字大多收在许慎《说文解字》重文里。
(可参阅王国维《史籀篇疏证》。)二是指以石鼓文为代表的一种字体。
石鼓文是指刻在十个石鼓上的文字。十个石鼓上刻有十首古诗,是歌颂君主田猎生活的四言诗。
原来有600多个字,由于年代久远,辗转搬迁,几乎剥蚀殆尽,现在只剩下300多个字了。三是宋代发现的三种“诅楚文”,也是大篆的代表字体。
一般认为,这些是春秋战国之际西方秦国文字的代表。狭义的大篆讲究字体的匀称规矩,字体端庄凝重,完全线条化,字形结构比较繁复。
广义的大篆,按照书写材料又可分为1、甲骨文,2、金文,3、简帛文字三种。1、甲骨文。
甲骨文是指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龟甲兽骨上所刻的文字其内容大多是关于占卜的,因此又叫甲骨卜辞。
甲骨文出土于商代故都殷墟(今河南安阳西北小屯村一带),《竹书纪年》所谓“自盘庚徙殷至纣之灭七百七十三年更不徙都”,说的就是此处。甲骨文从殷商中后期殷高宗武丁时期一直使用到殷商灭亡,约当公元前十四世纪至公元前十一世纪左右,主要在殷商中后期。
所以,甲骨文可看作是殷商中后期文字的代表。不过,在周原也出土了一些西周初期的甲骨文,但字数极少。
甲骨文已经是相当成熟的文字了。它的数量有4000来个,迄今已认识的大约近2000个左右,其余不认识的约占一半,大多是一些古代氏族名、人名或地名。
甲骨文是一种自成体系的文字,它的构成方式相当完备,即汉代人所总结的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六种造字方式全都具备。特别是后期甲骨文中形声字约占20%左右,说明汉字向表音化方向发展的趋势,体现出文字记录语言、表现语言的基本性质。
甲骨文的基本特点,一是象形意味很浓,写字就象是画画,但也已经线条化。二是笔画较纤细,且圆笔少而直笔多。
这是因为甲骨文是用刀在龟甲和兽骨上刻划,很不容易。三是异体较多,同一个字往往有几种乃至多种写法,但直接表现字义的基本部分是不可少的。
2、金文。无论是古代文献传说,还是考古发掘,都证明我国从夏王朝时期就已有青铜器了。
到殷商王朝的中期,青铜器上开始出现极少的文字,这就是早期的金文。所谓金文,是指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
因为秦汉以前的人把铜叫做金,所以铸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就叫做金文。古人又把铜称为吉金,因此金文又称为吉金文,如罗振玉编的金文著作就叫做《三代吉金文存》。
该书实际只收了殷商和周二代的金文。人们把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也称为款识。
《汉书·郊祀志下》:“今此鼎细小,又有款识,不宜荐于宗庙。”颜师古注曰:“款,刻也;识,记也。”
就是说,刻的文字叫款,写的文字叫识。识,记也。
又由于商周时期青铜器以钟和鼎居多,所以金文又叫钟鼎文。商周时期的钟鼎,是宗庙里祭祀用的,古代称为彝器(彝,常也),故金文又称为彝器文字。
说法不同,其实是一回事。青铜器上的金文文辞习惯上称为铭文。
西周时最长的铭文是毛公鼎铭文,有497个字之多,可谓洋洋大观。金文从商代中期开始出现,到西周时就成为当时通行的主要文字了,一直沿用至战国末年。
甲骨文和金文是就书写材料而言的,它们是同一系统的文字,在殷商晚期和西周早期同时并用。后来,金文完全取代甲骨文,成为西周时期文字的代表。
就现有材料来看,商代早期金文的某些写法,甚至比甲骨文还要早,其象形意味更浓厚。金文也有4000来个,与甲骨文并不完全一致。
目前已认识的有一半左右。金文的特点与甲骨文也大抵相似,但也并不完全相同。
早期的金文象形意味很浓,商代晚期开始线条化,西周以后则完全线条化。金文的异体字同样很多,但组成文字的基本部分则是不可缺少的。
由于金文是先用毛笔书写在蜡模子上的,所以笔画多笔锋和捺笔,字体结构也潇洒大方,雄浑有力,且有圆弧笔。金文的象形意味比甲骨文还浓烈,与金文先写后铸有直接的关系。
3、简帛文字。简,指竹简,是古代重要的。
2.地的甲骨文怎么写
“地”字最早见于小篆,没有甲骨文的字型见于考古发现。
迄今所存的甲骨文十五、六万片中,单字量约4400个,可识可读的约2400字,其中约1400个见诸于现代汉语字典,其余2000字尚不可释读。
也可能“地”字就包含在这2000个尚不可释读的甲骨文文字之内。
地的小篆字体如下图:
《说文解字》:地,元气初分,轻清阳为天,重浊阴为地。万物所陈列也。从土,也声。
《说文解字》:地,宇宙间浑沌的元气初分之时,轻清的阳气上升为天,重浊的阴气下沉为地。地是万物陈列的所在。字形采用“土”作边旁,“也“ 是声旁。
扩展资料:
①本义,名词:远古的简单墓穴。如:坟地、墓地
②名词:人类居住的星球上生物栖息的广大疆野。如:田地、土地
③名词:空间,处所,场所。如:地点、地方
④名词:行政区域,领土。如:本地、外地
⑤名词:介于省、县之间的行政区域。如:地区、地市
⑥名词:实质,内部。如:见地、心地
⑦助词:用在现代汉语的状语和中心词之间。如:静静地睡 、悄悄地走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甲骨文: 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学问
3.杨的甲骨文怎样写
一、“杨”的甲骨文及金文
目前“杨”字的甲骨文缺失。金文“杨”由甲骨文转化而来。
昜,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阳”的本字,表示日照。杨,金文=(木,果树)+(昜,即“阳”,日照),表示喜阳果树。
二、“杨”的字源演变
造字本义:名词,高大常绿乔木,叶子狭长,花白色或褐色,雌雄异株,喜欢日照充足的湿热“杨梅天气”,果实在初夏成熟,紫红色或白色,表面有粒状突起,味酸甜可口。
篆文承续金文字形。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
俗体楷书依据类推简化规则,将正体楷书的“昜”简写成。
古籍诗文中“杨柳”常隐喻情侣“男女”:由于杨树高大挺拔、且“杨”字与“阳”(阳刚)字谐音,古人常借用“杨”隐喻女子仰慕的阳刚男性;由于柳树形态柔曼优美、且“柳”* 字与“留”(挽留)字谐音,古人常借用“柳”隐喻温柔深情的女子。
扩展资料
“杨”的组词
一、杨鞭 [ yáng biān ]
负责发改、经济、招商引资、科学技术、环保、贸易、企业、物价、统计、物资、质监、工管、安全、科协、工商联工作,并完成党工委、办事处交办的其它工作。
二、杨花 [ yáng huā ]
指柳絮。
三、杨舟 [ yáng zhōu ]
杨木制的船。
四、杨颜 [ yáng yán ]
唐、五代书法家颜真卿和杨凝式的并称。
五、杨树 [ yáng shù ]
[ yáng shù ]
1.几种杨树(尤指欧洲的欧洲山杨、北美的颤杨和大齿杨),它们的叶由于它们的扁平叶柄能在微风中摇动。
2.杨属的各种乔木的任一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杨 (汉语汉字)
4.“卓艺”的甲骨文怎么写
我初一呵呵 这可以翻译:http://www..org/ 甲骨文由来 甲骨文是商朝(约公元前17世纪-公元前11世纪)的文化产物,距今约3600多年的历史。
商代统治 者迷信鬼神,其行事以前往往用龟甲兽骨占卜 吉凶,以后又在甲骨上刻记所占事项及事后应 验的卜辞或有关记事,其文字称甲骨文。 自清末在河南安阳殷墟发现有文字之甲骨,整整100年了,目前出土数量在15万片之上,大多为盘庚迁殷至纣亡王室遗物。
以出至殷墟,故又称殷墟文字;因所刻多为卜辞,故又称贞卜文字。甲骨文目前出土的单字共有4500个,已识2000余字,公认千余字。
它记载了三千多年前中国社会政治, 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资料。是现存最早 最珍贵的历史文物。
甲骨文字记载的是后来被称为汉字的中国汉朝隶书文字的渊源。为与宋书(体)、明书(体)、楷书、。
形式上一致,可以称甲体(书)、骨体(书)、金体(书)、帛体(书)、竹体(书)。为与“汉字”对应,可以称为商(夏、殷)字。
对比汉字与商字(甲骨字)、周字(金字),才好理解字本义。(与《说文》不同,本网站把字形成渊源分为象形、象声、象事.这*分类要素的进一步分化的象形[可见;静态]、象声[目不可见;耳闻]、象事[可见;动态]、象意[不可见;思考]..是后来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等词类的渊源)甲骨文字打开了观察3000年前黄河流域人们生活的窗户。
甲骨文 甲骨文,是商代(公元一四○○)的文字。这些文字因为刻在兽骨或龟甲上,故名兽骨龟甲骨文。
文字是以契刀刻划的,故又名「契文」「契刻」。文字的内,除极少数属於纪事外,大部分是属於当时王公问卜的记载,,人们使用毛笔和小铜刀,把文字书写、刻画在龟甲或兽骨上,当时所用材料大部分是乌龟的腹甲以及牛的肩胛骨,后人於是合称为「甲骨文」,也称为「卜辞」或「贞卜文字」。
此外,因甲骨文字出土的地方在河南省安阳县,原来是殷代古都,所以又称为「殷墟文字」。
商代的甲骨文,大约在十五万片以上。这些甲骨一般都是破碎的,只有极少一部份是完整的。
已经整理出来的甲骨文单字,除去重复的和异体的 约有四千五百个左右。其中,能够准确认识的约有九百 多字,这些大多数是比较常用的字。
此外,不能确认的 约三千五百字,大多数是人名、地名等专名字。 甲骨文的内容是什麽呢?甲骨文距离现在虽然已经有了三千多年,但是它已经是一种相对地定型。
并且书写得熟练,很成熟的文字了。它的文辞的内容除了关於占卜某时某日的吉凶、祭祀(常卜要杀多少人、多少牛、羊、犬等牲畜)、征伐、狩猎和年成的丰欠以外,还有占卜天气风雨、出行、生育、孩子、疾病等等。
甲骨文最先是在河南安阳附近的小屯村里被发现的,当时,无意中让它们重见天日的农夫们,把这些为数不少的骨头当作药材,卖给药铺。清末时,一些骨片传到刘鹗手中,刘鹗立刻发现到这些骨片上的文字比周朝青铜器上的钟鼎文年代更早。
后来,罗振玉、王国维、郭沫若、董作宾等学者也开始著手研究这些文字,并进一步确定这些文字的年代是商朝。 甲骨文的内容大部分是殷商王室占卜的纪录。
商朝的人皆迷信鬼神,大事小事都要卜问,有些占卜的内容是天气晴雨,有些是农作收成,也有问病痛、求子的,而打猎、作战、祭祀等大事,更是需要卜问了!所以甲骨文的内容可以隐略了解商朝人的生活情形,也可以得知商朝历史发展的状况。 甲骨文的发现最早时间,是在清末光绪二十五年以前。
发现地点,在河南省安阳县小屯村的洹河南岸田庄。村人於耕种时,在土层中掘出一些龟甲兽骨碎片,其中大部刻有奥难辨的文句。
当时,村人当作龙骨转售药店为药村。直至光绪二十五年(一八九九),经考古学家王懿荣发现,确定了它在研究历史资料上具有珍贵的价值后,就开始被介绍到了学术界。
复经刘鹗、孙诒让、罗振玉、王国维、叶玉森诸家的先后搜集考究,其中罗振玉更瘁全力以为提倡,始奠定了「甲骨学」的地位。 甲骨学的著述,最早问世的是刘鹗的「铁云藏龟」,时在清光绪二十九年(一九 ○二)出版,续有孙诒让的「契文举例」、罗振玉的「商卜文字考」、「殷墟书契考释」、「待问编」。
商承祚的「殷墟文字类纂」、王国维的「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王襄的「簠室殷契类纂」、叶玉森的「殷契钩沉」、「说契」、「研契谭枝」、朱芳圃的「甲骨文字编」、孙海波的「甲骨文编」、董作宾的「甲骨文断代研究例」、「甲骨文字集释」、金恒祥的「续甲骨文编」、严一萍的「殷商编」、「甲骨文 断代研究新例」、绕宗颐的「甲骨文续编」、「殷墟文字甲乙编」。更有欧美传教人士及日本学者等,亦先后於民国十七年中央研究院继续发掘时,在我国搜购甲骨甚丰,并多有专著发表。
近三十年来,对甲骨学最有贡献的,应推董作宾先生。董氏曾亲自参与发掘甲骨出土工作,他据殷代卜辞,将过去甲骨学的研究阶段,分成前后两期,前期从光绪二十五年己亥,到民国十六年丁卯(一八九九到一九二七),共为二十八,后期自民国十七年戊辰,到民国三十八年己丑(一九二八到一九四九),共二十二。
甲骨文。
5.韩的甲骨文这么写
"韩"字并没有象形字,也没有甲骨文,当时可能还没出现这个字。 最早出现的"韩"字是金文和篆书。
(1)小篆、(2)金文大篆 、(3)繁体隶书
【韩】拼音:hán
基本释义
1.周朝国名,在今河南中部和山西东南部。
2.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