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何绍基书法是什么体
何绍基的书法成就很高。
各体书熔铸古人,自成一家。草书尤为擅长。
何绍基的楷书取颜字结体的宽博而无疏阔之气,同时还掺入了北朝碑刻以及欧阳询、欧阳通书法险峻茂密的特点,还有《张黑女墓志》和《道因碑》的神气,从而使他的书法不同凡响。 何绍基的小楷兼取晋代书法传统,笔意含蕴,行草书融篆、隶于一炉,骏发雄强,独具面貌。
他的篆书,中锋用笔,并能掺入隶笔,而带行草笔势,自成一格。何绍基书法,早年秀润畅达,徘徊于颜真卿、李邕、王羲之和北朝碑刻之间,有一种清刚之气;中年渐趋老成,笔意纵逸超迈,时有颤笔,醇厚有味;晚年何绍基的书法已臻炉火纯青。
济南大明湖历下亭楹联杜甫名句“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即为他所书。历下亭东壁仍存其《重修历下亭记》石刻。
何氏精通金石书画,以书法著称于世。誉为清代第一。
初习颜,中年博习南北朝书,笔法刚健,此期作品传世甚少。后致力分隶,汉魏名刻,无不深研熟密闭,临摹多至百本。
偶为小篆,不顾及俗敷形,必以顿挫出之,宁拙毋巧。暮年眼疾,作书以意为之,笔轻墨燥,不若中年之沉着俊爽,每有笔未至而意到之妙。
年尊望重,求书反多,故史年作品传世较多。尤以篆隶法写兰蕙竹石,寥寥数笔,金石书卷之气盎然。
何氏博学多才,尤工于诗。有《东洲草堂集》。
何氏晚年寓沪,卒于吴县,归葬长沙南郊石人冲。 他是一位十分勤奋的书法家。
他自己说:“余学书四十余年,溯源篆分。楷法则由北朝求篆分入真楷之绪。”
何绍基早年由颜真卿,欧阳通入手,上追秦汉篆隶。他临写汉碑极为专精,《张迁碑》,《礼器碑》等竟临写了一百多遍,不求形似,全出己意。
进而“草、篆、分、行熔为一炉,神龙变 化,不可测已。”至今存临本仍然不少。
中年潜心北碑,用异于常人的回腕法写出了个性极强的字。 何绍基是一位大书法家,但他的诗名为书名所掩。
在晚清宋诗派中他是一位健将,擅于描绘山川。如其七律《元象》中有“石根水怒水根石,天外山惊山外天”一联,上句比喻人世风波之复杂、险恶,下句又展示人类进步之不可限量,耐人咀嚼。
2.满族安姓的起源姓氏是什么啊
说文解字》:“安,静也,从女在宀下,乌寒切。”
《文字源流浅说》:“,象妇女在屋内之状。”古代社会男尊女卑,女姓所处的地位几乎跟奴隶一样,故把女字画成一个妇人敛手而跪的模样。
根据考古发现的甲骨文、竹筒、金文、秦篆等对“安”字的分析,“安”字表意:妇女由屋(室)外归来为安全、平静、稳定之意。《字源》对“宀”的注释是:“这个偏旁代表房屋,‘宀’读音为‘绵’,普通叫宝盖头,是上有屋顶两边都有墙壁的形象。”
古人造字,最初多为象形,但有许多概念仅用象形图案是表达不出来的,于是象形之外,又发明了会意、形声,假借之类的字。“安”就属会意类的字。
下面六种“安”字的写法,就足以看出“安”字的演变过程: 甲骨文甲骨文字帖秦篆石鼓金文国差缶詹小篆会稽石刻隶书曹全碑楷书类篇古人以“安”为姓者,表明他们切盼尽快结束那种长期流徙、迁移之苦,期望实实在在地过上平静、稳固,没有侵害的安全日子,每家每户都有坚实的房屋并有跪地迎接男子归家的女人。造字之立意是很纯厚朴实的。
第二节安姓始于轩辕氏据先秦文献记载,古代黄河流域分布着不少氏族部落。在今陕西一带有炎帝和黄帝两个部落。
他们之间曾结成同盟,世代相互通婚。由此,我国人民常自称为“炎黄子孙”。
“炎黄得姓”的传说也一直流传至今。大意是:从前,少典族的男子和有虫乔氏的女子结婚,生下炎帝和黄帝。
炎帝在姜水边生长,故姓姜;黄帝在姬水边生长,故姓姬。黄帝是姬姓部落的始祖,因居轩辕之丘,故又称轩辕氏(轩辕丘在今河南新郑西北)。
据《国语·亚语》载:“凡黄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即:姬、酉、祁、己、滕、箴、任、荀、僖、姞、儇、依是也。唯青阳与苍林氏同于黄帝,故皆为姬姓。”
黄帝的二十五个子嗣中,有一子叫昌意,为黄帝与妻嫘祖(嫘祖为黄帝正妃。嫘祖原居现今四川盐亭)所生,居于若水(今雅砻江)。
昌意娶蜀山氏之女昌仆为妻,生高阳氏(即颛顼)、安氏……安氏为昌意次子,及长,移居到了遥远的西北方——祁连山北昭武一带(今甘肃临泽县境内)。至此,我“安”姓始祖可上溯到黄帝(轩辕氏)之孙——安氏。
第三节华夏汉族中“安”姓源流考综合各种记载姓氏的史籍资料,华夏汉族中的“安”姓主要来源有两条较为确切和肯定:一是东汉时安息国太子——以国为氏,姓安名清,字世高——来华夏传教,从此定居中国,子孙繁衍。二是“昭武九姓”之安国移民。
根据有关史籍记载,“安”这个源自黄帝轩辕氏的子孙,如同一个“远嫁”的女儿,最后又回到母亲的怀抱中来。这话就得从黄帝之孙安氏移居到西北方说起。
安氏到了西北方后,屡受北方匈奴侵扰,因不堪其扰,遂西涉柴达木、塔里木盆地,跨越葱岭(古时对帕米尔高原、昆仑山、喀喇昆仑山脉的总称),到现在的阿富汗、伊朗高原一带。斗转星移,丁口渐旺,力强势盛之时乃建国。
即后世史书所称“安息国”。安息国是一个自行为政的独立国家,长时间没有与中原发生联系,其子孙以国为氏。
汉代时的安息国在中原的西方,距离长安有一万一千六百余里,北面是康居国,东面是乌戈山离国,西面是条支国。地域数千里,汉书上称它是西域大国。
直到一千八百多年前的西汉时,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汉武帝派使者张骞出使西域以后,中原与安息国始有往来(张骞到安息国大约在公元前120年左右)。安息国国王传位到太子安清时,他不愿当国王,而一心想当高僧,于是他把王位让给他叔叔就出家为僧,于东汉桓帝建和二年(公元148年),回到中国河南洛阳,宣传佛教,随后定居下来,娶妻生子。
他的子孙也就世代相传姓安,我国也才开始有了一个以“安”为姓的姓氏。到了唐代安姓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大姓,广播于华夏大地。
可是到了唐代后期“安史之乱”(天宝14年,即公元755年),安氏人口锐减,究其原因,是因出了个冒姓的叛将安禄山,安氏子孙耻与他同姓,遂纷纷改姓。如唐高祖时功臣安兴贵的后裔安重璋,河西人,因有战功,唐玄宗李隆基为他赐名“抱玉”,后他上书朝廷,说耻与逆臣安禄山同宗,要求改姓,被唐玄宗赐为李姓。
诸如此类的例子还有很多,容难一一而述。这是华夏汉族“安”姓的一个主要源流,始姓祖即为安清(字世高)。
关于第二条“昭武九姓”安国移民中原,又是怎么一回事呢?这得从“昭武”二字说起。“昭武”最初是秦汉之际河西祁连山一带的一个地名,又称昭武城(今甘肃省临泽县境内)。
当时,一个史称“月氏”(又称月支)的古代民族在此以游牧业为生。大约在西汉前期,由于不断受匈奴攻击,该民族的大部分人往西迁徙到新疆伊犁河流域,走得更远的到了中亚阿姆河以北的索格底亚那地区(今属乌兹别克斯坦)。
在这片水草丰茂的土地上,他们先后建立了以撒马尔干(音译:萨未建或康国)为核心的大大小小十数个城邦政权。为表示不忘故土,大家都以“昭武”为姓。
《北史·西域传·康国》称:“康国者,康居之后也,其王本姓温,月氏人也,归居祁连山北昭武城,因被匈奴所破,西逾葱岭,遂有国。枝庶各分王,故康国左右诸国并。
3.请问:“牟”字作姓的时候应该怎么读
牟1 móu(ㄇㄡˊ) [1]取,谋求:~利。
[2]牛叫声:“~然而鸣”。 [3]古同“眸”,瞳人。
[4]古同“侔”,等同。 [5]姓。
牟2 mù(ㄇㄨˋ) [1]〔~平〕地名,在中国山东省。 ------〖词性与应用〗------- 牟 móu 【动】 (会意。
小篆字形。从牛,从厶。
厶象气从口出。本义:牛叫声) [1]同本义 牟,牛鸣也。
──《说文》 牟然而鸣。──柳宗元《牛赋》 又如:野牛牟牟地叫 [2]力求得到;目的在于 游居厚养,牟食之民也。
──《韩非子》 又如:牟利 [3]通“侔”。 等同 德牟往初,功无与二。
──《汉书·司马相如传·封禅书》 牟 móu 【名】 [4]大麦 贻(送)我来(小麦)牟。──《诗·周颂·思文》 [5]通“眸”。
瞳人 尧、舜参牟子。──《荀子·非相》 [6]假借为“眉”。
眉毛,眉寿 天与厥福,永享牟寿。 ──《鲁相韩?仍炜酌砝衿鞅? [7]通“?椤薄8ي敉咂髅? 敦、牟、??、?F。
──《礼记·内则》 [8]通“麰”。大麦 贻我来牟,帝命率育。
──《诗·周颂·思文》 [9]通“鍪”。岑牟,古代鼓角吏所戴的帽子 更著岑牟单绞之服。
──《后汉书·祢衡传》 [10]姓 另见mù 牟 Mù ──“牟平”(Mùpíng):县名。今在山东省东部 另见móu ★部首: 牛 笔画: 4 外笔画: 2 ☆笔顺码:5431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