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愧怍的读音是什么
愧怍读音如下:[ kuì zuò ]意思如下:指惭愧;羞愧。
引申为因有缺点或错误而感到不安。引证解释1、指惭愧。
《孟子·尽心上》:“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宋·曾巩《又祭亡妻晁氏文》:“夙夜思惟,心颜愧怍。”
明·方孝孺《与黄希范书》:“千里遣徒,赆以束帛,而缺然无以报,不胜愧怍。”清·袁赋正《睢阳袁氏(袁可立)家谱·序言》:“其间不能无所漏误,直以见闻不及,文献无征,故耳其与木本水源之怀,若何愧怍。”
王蒙《杂色》:“这是一首曾经叫他落泪的歌曲,落泪之后他又惶惶不安,为自己的感情不健康而深感愧怍。”《聊斋志异·云翠仙》:“我不能帮你御穷,分郎忧衷,岂不愧怍?”《老王》(杨绛):“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2.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或书写有误的一组是 A.桑梓 愧怍(
D
试题分析:本题考察字音字形。D项中的错误非常明显:“慰藉”的“藉”应读作“jiè”,易错点在于形声套读,该词在今年四月调考中出现过,近五年的调考中考真题中共考察过两次;“雾蔼”的正确写法应该是“雾霭”,易错点在于属于同音形近字混淆,该词在今年的元月调考中出现过,近五年的调考中考真题中共考察过六次,比较容易辨别。这就提醒考生在备考前,对于常见的字词平时要注意积累,读准字音,标准调号。另外还要掌握一些方法,如拿不准的字要查字典。做字形题,要积累词语,注意书写。特别是同音异形字在应用时非常容易混淆,因此在学习过程中一定要记扎实。
3.“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没有别的条件吗?出自哪里?
如果没有其他条件就凭这一句,可以有很多种解释。(以下内容为摘抄)
杨绛先生写的----《老王》
我们从文章中体会到了老王是怎样一个人,以及杨绛先生和他的交往经历。现在让我们再深入地思考下,在那样的年代,杨绛先生是绝对意义上的幸运者吗?她为什么觉得“愧怍”呢?
预测:
1、愧怍,指惭愧。愧怍是觉得自己是幸运的,为不幸者做的还不够。一个社会总有幸运者和不幸者,幸运者有责任关爱不幸者,关注他们的命运,让他们也过上好日子,帮助改善他们的处境。
2、干校里,我没能拿工资,要接受劳动改造,被批斗,被定为“特务”“反动权威”,甚至作者自己说“人人可以起来欺凌戏侮”,这样的处境应该是十分艰难的。
3、老王是病死的,非寿终正寝,是一个人辛酸的结局,在作者那里,人是生而平等的,各人境遇不同,甚至差别很大,不过是幸运与不幸造成的差别。所谓幸与不幸,包括天赋条件、成长条件、生理条件,幸运者只有关爱不幸者的责任,没有歧视不幸者的理由。有平等意识,才会有平等对话,才会感觉人家上门来“没请他坐坐喝口茶水”是很抱歉的。
再是人道主义精神。这种精神要求社会关心个人、同情个人,尊重个人对社会作出的贡献,尊重人格,维护社会成员的基本权利,并促进全体劳动者的全面发展。作者一家对老王是怀有这种精神的。知道老王有夜盲症,就送了大瓶鱼肝油。他们总是照顾老王生意,坐他的车,让他挣点钱。老王收钱常常客气,他们总是照原价付。平板三轮不敢坐了.还是关心老王是否能维持生活。总之,对不幸者怀有一颗爱心,才能这么关心人,爱护人。
老王在生命最后的日子里,身子僵直,样子非常怕人,作者心里只有同情和悲酸。老王死了好几年了,作者每每想起来还感觉有愧于这个不幸者,总觉得在他生前,对他关爱不够。
在作者的思想中,她真的是平等地对待老王,把他当作一个心地善良、人格高尚的人去对待——无关乎职业,无关乎收入!可是,她还是觉得自己做得不够,这表现了知识分子勇于反省的良知。而“我”身处不幸,还能关心别人,体察别人,尽量帮助别人,这是一种人道主义精神。平等观念、人道主义精神的核心是爱,爱使苍凉的人生有了温暖、光明的慰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