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育字的拼音怎样写
育 yù yō
yù:整体认读音节yu,读第四声。
yō:声母y,韵母o,读第一声。
基本释义:
一、[ yù ]
1、生育。
2、养活。
3、教育。
4、姓。
二、[ yō ]
〖杭育〗象声词。抬物或打夯等集体劳动时的呼喊声。
扩展资料:
相关词组
一、体育 [ tǐ yù ]
基本释义:
1、以发展体力、增强体质为主要任务的教育,通过参加各项运动来实现。
2、指体育运动。
二、发育 [ fā yù ]
基本释义 :
生物体在生命过程中结构和功能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
三、美育 [ měi yù ]
基本释义:以培养审美的能力、美的情操和对艺术的兴趣为主要任务的教育。音乐和美术是美育的重要内容。
四、智育 [ zhì yù ]
基本释义:发展智力的教育。有时也单指文化科学知识的教育。
2.拼音的拼音怎么写
拼音的拼音是:[pīn yīn]。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第十八条规定:“《汉语拼音方案》是中国人名、地名和中文文献罗马字母拼写法的统一规范,并用于汉字不便或不能使用的领域。”根据这套规范写出的符号叫做汉语拼音。
汉语拼音也是国际普遍承认的现代标准汉语拉丁转写标准。国际标准ISO 7098(中文罗马字母拼写法)写道:“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1958年2月11日)正式通过的汉语拼音方案,被用来拼写中文。撰写者按中文字的普通话读法记录其读音。”
扩展资料
中国的汉语拼音运动是从清朝末年的切音字运动开始的。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挽救民族危亡和振兴中华的热情,激发着一些爱国知识分子提出了教育救国的主张,梁启超、沈学、卢戆章、王照都一致指出,汉字的繁难是教育不能普及的原因,因此,掀起了一场“切音字运动”。
1923年8月,教育部召开国语统一筹备会,决议组织“国语罗马字拼音研究委员会”。
1925年9月在北京的部分委员和一些语言学者自动组织“数人会”,提出了《国语罗马字拼音法式》。
3.育字的拼音怎样写
育拼音:yù,声母y,韵母u,音调去声。
基本信息:部首:月,四角码:00227,仓颉:yib86五笔:ycef,98五笔:ycef,郑码:SZQ统一码:80B2,总笔画数:8基本解释:1、生养:育龄。2、养活:育婴,哺育,培育,抚育,养育。
3、按照一定的目的长期地教导和训练:德育,智育。扩展资料:相关组词:1、育雏[yù chú] 喂养幼小的鸟类。
2、保育[bǎo yù] 抚养、教育幼儿,使健康成长。3、教育[jiào yù] 按一定要求培养人的工作,主要指学校培养人的工作:初等教育。
高等教育。成人教育。
教育方针。4、发育[fā yù] 生物体在生命过程中结构和功能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
如某些动物从受精卵逐步变成成熟的个体,某些植物从种子逐步变成成熟的植株等。5、美育[měi yù] 以培养审美的能力、美的情操和对艺术的兴趣为主要任务的教育。
音乐和美术是美育的重要内容。
4.月儿的拼音怎么写
yueliang,轻声
椰子树ie ie ie,月牙弯弯,üe üe üe.小ü小ü有礼貌,见到jq x就摘帽。
一、声母儿歌
1、音节拼读儿歌
拼读音节直呼法,声母支架韵母发,摆好声母的口形,发准韵母的声音,声韵一气直呼成。
两拼法:前音轻短后音重,两音相连猛一碰!
三拼法:声轻介快韵母响,三音连续不中断。
2、b、p、d、q
小小手,最灵活,左手指向上做个b;左手指向下做个p。右手指向上做个d;
右手指向下做个q。
3、四线格
拼音格,四条线,拼间字母住里面。住上格的不顶线,住下格的一半多一点,中格写满顶两边。
4、Z、c、s、zi、ci、si
Z、c、s是声母,发音只能轻又短。zi、ci、si是音节,发音需要响又长。
5、j q x y与 ü相拼
5.文字的拼音怎么写
“字”的拼音为:【zì】释义:用来记录语言的符号:文字。
汉字。字符。
字母。字典。
字句。字里行(háng)间。
字斟句酌。文字的不同形式,书法的派别:草字。
篆字。颜字。
柳字。欧字。
赵字。书法的作品:字画。
字幅。字的音:字正腔圆。
人的别名,亦称“表字”,现多称“号”;商店的名称,亦称“字号”。合同,契约:字据。
旧时称女子出嫁:待字闺中。生子,乳,爱:字乳(生育)。
字孕(怀孕)。组词:生字 [ shēng zì ] 没有学过的字;不认识的字。
写字 [ xiě zì ] 书写文字,题字。明代职司抄写的低级官员。
字画 [ zì huà ] 书法和绘画。一个字的笔画。
练字 [ liàn zì ] 推敲诗文中的用字遣词。练习写字。
识字 [ shí zì ] 认识文字。汉字 [ hàn zì ] 记录汉语的文字。
现用汉字是从甲骨文、金文、篆文、隶书演变而来:在形体上逐渐由图形变为笔画,象形变为象征,复杂变为简单;在造字原则上从表形、表意到形声。一个字一个音节,绝大多数是形声字。
朝鲜、越南、日本曾使用汉字千余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