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若行草书,去笔头三寸一分执之"是什么意思
卫夫人《笔阵图》释读卫夫人《笔阵图》释读原文:夫三端之妙,莫先乎用笔;六艺之奥,莫重乎银钩 1.昔秦丞相斯所见周穆王书,七日兴叹,患其无骨 2.蔡尚书邕入鸿都观碣,十旬不返,嗟其出群 3.故知达其源者少,暗于理者多 4.近代以来,殊不师古,而缘情弃道,才记姓名,或学不该赡,闻见又寡,致使成功不就,虚费精神 5.自非通灵感物,不可与谈斯道矣 6.今删李斯《笔妙》,更加润色,总七条,并作其形容,列事如左,贻诸子孙,永为模范,庶将来君子,时复览焉 7. 注释:1、三端:在古代文化中指文士的笔端、武士的锋端、辩士的舌端.银钩:本指书法中的“钩”这种基本笔画,因优美的笔画能表达出婉媚有力,故谓之“银钩”.在本文中指代书法艺术本身,即古代“六艺”中之“书”也.2、周穆王:西周国王,昭王之子,姓姬名满.3、鸿都:东汉时的皇家藏书之所. 碣:石碑圆顶者谓之碣,此特指碑碣文字. 十旬:指一百天.4、达:通达.达其源:通达文字产生发展的源流.暗于理:不懂书法的道理.5、殊:此作副词,有竟然之意.师古:即师法于古人.缘情:抒发感情,此理解为凭兴趣.弃道:背弃书道.该赡:渊博丰赡,此“该”通于“赅”.6、通灵感物:指通于神灵,并且能感化他物.7、更加润色:再加以修饰文字以使其具有光彩.总:概括、归纳或谓总结.列事:指陈述事情.贻:遗留.庶:希望、但愿.释文:古代三端的妙用,没有先于用笔的;而六艺的奥妙,没有重于书法的.昔日秦丞相李斯见到周穆王的书法,感叹了七天之久,不满意他的书法缺乏笔力.蔡邕到鸿都观看碑碣,一百天了还不忍返回,不停的称赞那些超群出众的碑碣,所以知道通达书之源流的少,不懂得书法道理的多.近代以来竟而不师法古人,只凭兴趣背离书道,只记得姓名,有的学识并不渊博丰赡,见识又少,致使没有成就,空费了精神.于是,不是通于神灵,能感化他人的人,便不足以与其谈论此道.现今删改李斯的《笔妙》,再加以修饰的文字使其完整,总括起来有七条,并且予以说明,把对其所作的形容列在左边,遗留于子孙,永为楷模,希望将来的学书者,能有时间看看.原文:笔要取崇山绝仞中兔毫 ,八九月收之,其笔头长一寸,管长五寸,锋齐腰强者 8.其砚取前涸新石,润涩相兼, 浮津耀墨者 9.其墨取庐山之松烟,代郡之鹿角胶,十年以上,强如石者为之 10.纸取东 阳鱼卵,虚柔滑净者 11.凡学书字,先学 执笔,若真书,去笔头二寸一分,若行草书,去笔头三寸一分,执之 12.下笔点画波撇屈曲,皆须尽一身之力而送之 13.初学先大书,不得 从小 14.善鉴者不写,善写者不鉴 15.善于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多肉微骨谓之墨猪: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 16.一 一 从 其消息而用之 17.注释:8、崇山绝仞:指高山最高的地方.锋齐:锋毫要齐.腰强:“腰”指笔毫的中部,此即谓笔毫中部要有强 度、有弹力.9、前涸:通翦涸,指浅黑干涸.润涩:此为一对反义词,即指润滑和不润滑.浮津耀墨:浮耀墨汁的光泽.10、鹿角胶:由鹿角熬制成的胶.11、东阳鱼卵:一种产于东阳的鱼卵纸,东阳在今天安徽省天长县.12、真书:魏晋之后对正体的一种称呼,也称作楷 书.行草书:由称草行,一种比较流动而近于草书的书体.13、点画:文字点与横竖笔画的总称.波撇:指磔和掠,即捺和撇.屈曲:弯曲、曲折.14、大书:写大的字. 从小:指写小字.15、鉴:鉴别、鉴赏.16、筋书:瘦劲有力的书墨猪:笔画肥而无力的书.圣:超凡、卓越.17、消息:奥妙、真谛.释文:笔毫要取那高山绝壁中的兔毛,八九月间猎取,笔头要一寸,管长要五寸,锋毫要齐整,锋腰要有强度.砚台要选用浅黑干涸的新石,润滑与滞涩兼顾,能浮耀墨汁的光泽.至于墨要取庐山的松烟、代郡的鹿角胶,要十年以上,强硬如石的作为制造的原料.纸则要取东阳鱼卵纸,柔软滑净的.大凡学写字,先要学执笔之法,如果作真书,要执去笔头二寸一分处;如果是行草,要执去笔头三寸一分处.下笔点画波撇曲折,都要尽一身之力行笔.初学书者先学大字,不得从小字开始.善于鉴赏的不善于写,善于写的不善于鉴赏.善用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多骨少肉者叫它“筋书”,多肉少骨的叫它“墨猪”,多力丰筋的是可取之法,无力无筋的为错误之法.要一一从其间吸取奥妙、体会真谛,并且合理地运用它.原文:一, 如千里阵云,隐隐然其实有形.、,如高峰坠石,磕磕然实如崩也. 丿,陆断犀象 . (戈画),百钧弩发.1,万岁枯滕.乁,崩浪雷奔.(横折钩),劲弩筋节. 右七条笔阵出入斩斫图.执笔有七种.有心急而执笔缓者,有心缓而执笔急者 18.若执笔近而不能紧者,心手不齐,意后笔前者败;若 执笔远 而急,意 前 笔 后 者胜 19.又有六种用笔:结构圆备如篆法20;飘扬洒落如章草21;凶险可畏如八分22;窃窕出入如飞白23;耿介特立如鹤头24;郁拔纵横如古隶25.然心存委曲,每为一字,各象其形,斯造妙矣,书道毕矣 26.永 和 四 年,上 虞 制记27. 注释:18、笔阵:将书法比作作战行阵. 执笔急:指执笔松.19、执笔近:指执笔处距离笔毫近.执笔近不能很好 的运腕行笔,执笔不紧,运笔则无力.20、结构圆备:指字的。
2.五年级上语文的所有读读写写和读读记记
五年级上册 1-8单元第一单元读读写写: 招牌 担忧 急切 惧怕 知趣 光顾 恐怕 充足 理由 屋檐 其实 支撑 鼓励 环绕 娱乐 感叹 周游 思考 品味 片段 忽略 意义 方式 倾盆大雨 毫不犹豫 读读记记: 贪婪 通顺 可靠 培养 起码 比喻 心扉 呐喊 饱览 过瘾 报偿 驳杂 馈赠 磁石 锻炼 借鉴 饥肠辘辘 滚瓜烂熟 流光溢彩 津津有味 天长日久 如醉如痴 浮想联翩 囫囵吞枣 不求甚解 悲欢离合 牵肠挂肚 如饥似渴 不言而喻 千篇一律 别出心裁 与众不同 大显身手 心安理得 念念不忘 呕心沥血 第二单元读读写写: 幽芳 飘泊 唯独 顿时 慈祥 稀罕 离别 大抵 精神 品格 灵魂 骨气 民族 气节 磨难 欺凌 境遇 毕竟 所谓 梳理 衰老 珍藏 手绢 华侨 能书善画 风欺雪压 顶天立地 地头折节 读读记记: 玷污 秉性 眷恋 姿态 迷人 至少 邻居 成熟 完整 尤其 提前 潺潺 婀娜 舞姿 粼粼 波纹 干涸 点缀 螃蟹 浮现 潮湿 流通 舒服 印象 凉飕飕 颇负盛名 香飘十里 守望相助 第三单元读读写写: 目前 上腭 哺乳 退化 垂直 经验 判断 胎生 特征 寿命 珍贵 急促 报警 盗窃 犯罪 嫌疑 金属 银行 图纸 即使 规定 窗帘 保持 噪音 废水 集中 处理 对付 研制 奇迹 博物馆 安然无恙 藕断丝连 读读记记: 乖巧 驯良 清秀 矫健 机警 躲藏 追逐 强烈 溪流 警觉 触动 锐利 错杂 苔藓 狭窄 勉强 遮蔽 然而 面临 颗粒 来源 分裂 飘浮 削弱 柔和 性能 依附 稳定 朝晖 单调 古今往来 庞然大物 气象万千 第四单元读读写写: 附近 捕捞 鱼饵 辉映 剧烈 上钩 操纵 摆脱 鱼鳃 争辩 皎洁 乞求 嘴唇 沮丧 旅途 诱惑 告诫 实践 严格 永久 启示 收获 吩咐 榨油 便宜 可贵 石榴 爱慕分辨 体面 银光闪闪 小心翼翼 不容争辩 依依不舍 读读记记: 抉择 环抱 和蔼 梦想 素净 巧妙 闪现 订购 约定 告辞 挑拨 如期 开幕 激发 简易 异常 葱茏 隐约 繁茂 蓬松 伤害 索性 细腻 陪伴 眼睑 咂嘴 流泻 信赖 星罗棋布 大喜过望 心灵手巧 源源不断 络绎不绝 受用不尽 轻松自在 不动声色 第五单元读读写写:谐音 外甥 锥子 喇叭 琵琶 枇杷 箫管 县官 拴住 捻绳 讲述 阻碍 仓颉 足迹 均匀 模仿 创造 黍稷 议论 鹰隼 鸿鹄 迂回 绵延 诞生 来历 剖成 薄皮 虫蛀 连缀 搁板 支撑 陈放 安放 典范 遵守 引申 删改 药渣 轰动 天下 酷好 彝器 铭文造诣 药铺 刻痕 殷商 研究 领域 检查 废品 篆书 隶书 流畅 端庄 奔放 嬉戏 愉悦舒展 僵硬 独特 风韵 沉坠 瞬间 幽深 浩瀚 驰骋 瑰宝 魅力 情绪 徜徉 迷醉 钟情 珍爱 躯干 国子监 小屯村 凤舞龙翔 不受拘束 凝滑如脂 七嘴八舌 肃然起敬 横竖 撇捺 放纵 修长 紧凑 井然有序 恭恭敬敬 口角纷争 飘洋过海 付之东流 抑扬顿挫第六单元读读写写 : 地震 混乱 安顿 昔日 废墟 坚定 挖掘 绝望 爆炸 叹息 悲痛 颤抖 拥抱 糟糕 确实 自豪 誊写 敬仰 奇妙 出版 戏剧 严厉 灵感 创作 源泉 警告 提醒 歧途 谨慎 把握 极端 断言 欢声笑语 破烂不堪 满怀信心 一如既往 读读记记 :疲惫 忙碌 腼腆 触摸 残忍 虚弱 指教 滚荡 后悔 艰涩 拖沓 磨练 埋怨 冷漠 失魂落魄 震耳欲聋 大吃一惊 喋喋不休 雪上加霜 来日方长 忐忑不安 聊胜于无 第七单元 读读写写 : 估量 卫矢 殿堂 宏伟 侵入 销毁 瑰宝 灰烬 进犯 转移 掩护 任务 崎岖 尸体 坠落 雹子 仇恨 眺望 豪迈 举世闻明 众星拱月 玲珑剔透 亭台楼阁 诗情话意 天南海北 奇珍异宝 满腔怒火 斩钉截铁 读读记记: 停泊 港口 真挚 崇高 敬意 统治 准许 礼堂 浓厚 叩问 旗帜 旗杆 脊梁 刹那 硝烟 骨髓 伤痕 痛苦 礼炮 扎根 悬崖绝壁 第八单元读读写写 :远征 典礼 委员 协商 外宾 汇集 按照 预定 排列 波浪 爆发 诞生 奋斗 庄严 宣告 欢呼 电钮 肃立 瞻仰 肃静 飘拂 选举 骑兵 高潮 次序 光明 ** 万水千山 四面八方 排山倒海 读读记记 : 磅礴 拟定 地域 殉职 奔赴 尊重 踌躇 黯然 操劳 严肃 石站 干扰 诚恳 簸箕 为难 胜利 保证 特殊 拘束 浑身 笤帚 局面 乐呵呵 夜以继日 端端正正。
3.狄字篆书怎么写
狄字大篆、小篆的统称。大篆指甲骨文、金文、籀文、六国文字,它们保存着古代象形文字的明显特点。小篆也称“秦篆”,是秦国的通用文字,大篆的简化字体,其特点是形体匀逼齐整、字体较籀文容易书写。在汉文字发展史上,它是大篆由隶、楷之间的过渡。
---------------------------------------------------------------------------------
汉字古代书体之一。近人郭沫若《古代文字之辨证的发展》认为:"篆者掾也,掾者官也。汉代官制,大抵沿袭秦制,内官有佐治之吏曰掾属,外官有诸曹掾吏,都是职司文书的下吏。故所谓篆书,其实就是掾书,就是官书"。
篆书,广义包括隶书以前的所有书体以及延属,如甲骨文、金文、石鼓文、六国古文、小篆、缪篆、叠篆等等;狭义主要指'大篆'和'小篆'。篆书变体,极为繁伙,。古人认为篆书为苍颉所造,但不可信。周宣王太史籀著《史籀篇》,汉人名为'大篆',详'大篆'条。其后列国分治,诸侯力政,文字异形,至秦相李斯乃同一之,汉人称为'小篆','详小篆'条。篆书字划圆转,结构依六书之义,故唐孙过庭谓:"篆尚婉而通"
大篆
汉字古代体之一。其名始见于汉代著作,与'小篆'对称。广义指'小篆'以前的文字和书体,包括甲骨文、钟鼎文、籀文和六国文字等;狭义专指周宣王太史籀厘定的文字,即'籀文'。'大篆'的代表作品,有《石鼓文》和《秦公簋》铭文等。
4.醉翁亭记原文及翻译及理解
醉翁亭记 北宋 欧阳修
选自—《欧阳文忠公文集》
环滁(chú)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hè)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láng yá)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chán)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zhé)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fú)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xué)暝(míng),晦(huì)明变化者,山间之朝(zhāo)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yǔ)偻(lǚ)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liè);山肴野蔌(sù),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hān)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gōng)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yì),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编辑本段]译文
粟润湘篆书《醉翁亭记》环绕滁州城的都是山,城西南方的各个山峰,树林和山谷特别秀丽,远远望去,那草木繁茂又幽深又秀丽的地方,是琅琊山。沿山路行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水声,从两峰之间飞泻而出的,是酿泉。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有一座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的亭子高踞在泉水边上,这就是醉翁亭。建造亭子的是谁?是山里的和尚智仙。给它命名的是谁?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来命名的,太守同宾客来到这里饮酒,喝少量的酒就醉了,而年纪又最大,所以给自己取个别号叫“醉翁”。醉翁的情趣不在酒上,而在秀丽的山水之间。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酒上。
要说太阳出来,树林里的雾气散了,烟云聚拢来,山谷显得得昏暗,朝则自暗而明,暮则自明而暗,或暗或明,变幻不定之时,就是山间的清晨和傍晚。春天野花开放,散发出一股清幽的香味,夏天好的树木枝繁叶茂,形成一片浓郁的绿阴,秋天天高气爽,冬天水位低落,石头显露出来,这是山中的春夏秋冬四季的景色。早晨进山,傍晚回来,四季的景物不同,人们的乐趣也是无穷无尽的。
至于背东西的人在路上歌唱,行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人呼唤,后面的人答应,老老少少,来来往往,络绎不绝,这是滁州人在旅游。来到溪边钓鱼,溪水深,鱼儿肥;用酿泉的泉水酿酒,泉水香,酒甘醇;山中的野味野菜各种各样在面前摆着,这是太守举行酒宴。宴饮酣畅的乐趣,不在于音乐,投壶的射中了目标,下棋的下赢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或起或坐,这是宾客们尽情地欢乐。一个脸色苍老,满头白发,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的是喝醉了的太守。
不久夕阳落到山顶,人影疏疏落落,太守下山回家,宾客跟在后面,树林枝叶茂密成荫,鸟雀到处鸣叫,这是游人离去鸟雀就欢乐了,但是鸟儿只知道山林的乐趣,却不懂得人的乐趣,游人只知道跟着太守一同游玩为快乐,却不知道太守因他们的快乐而快乐。喝醉了能同大家一起欢乐,酒醒后又能用文章来记述这件乐事的人,是太守。太守是谁?是庐陵的欧阳修。
中心思想:全文围绕“乐”字下笔,表现了作者寄情山水和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
5.蝌蚪文是什么文字
在浙江省仙居县的淡竹乡境内,有座千峰叠嶂、万壑峥嵘的韦羌山。
这里沟谷交错、古木森森、竹林幽幽、流水潺潺,四季风景如画,是省级风景区中十分重要的一条风景线。其中有一处神奥莫测的人文景观:在一座名叫蝌蚪崖的千仞绝壁上,布满了呈现人工镌凿的日纹、月纹、虫纹、鱼纹等奇异图案符号,这就是著名的相传为大禹刻石的蝌蚪文。
为什么古人要将文字镌刻于千仞绝壁上?这些图文符号究竟有什么涵义?千百年来.有无数志士学者前往探奇。据《万历志》和《光绪志》载:东晋义熙年间,一位姓周的廷尉曾“造飞梯以蜡摹之,然莫识其义”。
以后郡守阮录和北宋县令陈襄亦“携众以观”,终因崖高路险.“云雨晦瞑”,未得结果,扫兴而归。陈襄还留待感叹道:“去年曾览韦羌图,云有仙人古篆书。
干尺石岩无路到.不知蝌蚪字何如……”1985年 月16日,台州地区文物普查验收组用28一200毫米变焦相机对崖面远距离进行拍摄放大,逐点分解,似见痕迹。1994年5月26日,由“安洲影艺社”组织的探险队聘请了相传三代以采珍稀药材野生石斛为生、具有多年攀崖经验的山民潘余龙从崖顶悬索而下,在高崖面不到一米的近处拍摄到许多实物照片。
根据潘余龙叙说和从拍到的照片看,蝌蚪崖崖面平整如削,长约40米,宽约50米,成极规则的长方形,面积近2000 平方米。绝壁的崖面石质坚硬,布满了一个个凸出的半球,半球高出崖壁平面约5厘米,直径7—12厘米不等。
在每个半球边缘,均有一条约2厘米深的圆形小沟。半球之间相隔约15厘米,纵横排列有序、似有日、月、虫纹及海洋生物图案的痕迹。
探险结果披露报端后.国内外学者引起很大兴趣。但结论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有的认为这是少数民族古畲族留下的文字;有的把它与六七千年前生活在仙居的下汤人联系起来,认为是先民的遗迹;当地老百姓一直相传为夏禹治水时所刻;有的则持否定态度.认为蝌蚪文根本不存在.是子虚乌有的事。有的则展开丰富的想象,说那是外星人留下的杰作。
限于时代和条件,周廷尉所募之物当然不可能保存至今。“安洲影艺社”拍摄到的珍贵照片,由于距离较远,也无法释读,给人的感觉只是白糊糊的一片崖石面。
据《人民日报》报道:目前我国已发现神秘的、有待破解的原始文字或符号共八种。即曾疑为古籍伪作的《苍颉书》、《夏禹书》,贵州的“红岩天书”、“夜郎天书”,四川出土的“巴蜀符号”,云南发现的“东巴文字”,绍兴禹庙的“峋楼碑”文字和仙居的蝌蚪文。
上述八种文字中,从发现的时代看,仙居的蝌蚪文最早,在南朝孙说著的我国第一部地方志《临海记》中就称韦羌山“上有石壁,刊字如蝌蚪”。二十四史中的《宋书·州郡志》亦称“天姥山(韦羌山别名)与括苍山相连,石壁上有刊字科斗形,高不可识。”
以释读难度论,亦惟蝌蚪文为最。其它七种文字或存于书,或现于出土器物,或写于木石,或刻于石碑,或镌于石壁,均属有目共睹之字。
而惟独蝌蚪文扑朔迷离,至今还未见其篆文的拓片。据古文字专家考证,蝌蚪文,也叫“蝌蚪书”、“蝌蚪篆”,为书体的一种,因头粗尾细形似蝌蚪而得名。
蝌蚪名称是汉代以后才出现的,指是先秦时期的古文。因而.如确能在韦羌山发现蝌蚪文,“将是学术界一大幸事,对于古文字的研究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蝌蚪文,经常出现于中国古代传说中,最初指神仙使用的文字,后来又指谁也不认识的古文字。也是彝族人民现今仍在使用的彝文的通常叫法。
6.有没有谁知道莫愁女和莫愁湖的故事
莫愁女与莫愁湖 “莫愁在何处?莫愁石城西,艇子打两浆,催送莫愁来。
“(康熙版《安陆府志》“莫愁乐”)钟祥城北,一泓碧水明彻如镜,这便是驰誉千载的莫愁湖。莫愁湖与南湖遥遥相对,故又俗称“北湖”。
莫愁湖,与莫愁村,莫愁渡,同因莫愁女而得名。莫愁女,姓卢,名莫愁,战国末期楚国郊郢石城人,是楚国著名的歌舞艺术家,后入楚王宫中,几经磨难,终于才又回到了民间。
关于石城莫愁,正史的记载见《旧唐书•乐志》:“《莫愁乐》,出于《石城乐》。石城有女子名莫愁,善歌谣,石城乐和中复有‘莫愁’声,故歌云:莫愁在何处?莫愁石城西,艇子打两浆,催送莫愁来。”
关于《石城乐》,《旧唐书》说:“《石城》,宋藏质所作也。石城在竞陵,质尝为竟陵郡,於城上眺瞩,见群少年歌谣通畅,因作此曲。”
《新唐书》也记有:“《石城》,宋藏质作也;《莫愁》,《石城乐》所出也。”正史记载虽见于《唐书》,但实际上,《莫愁乐》早在南北朝之前就已经存在了。
南朝陈智匠《古今乐录》即为印证:“《莫愁乐》,亦云《蛮乐》,旧舞十六人,梁八人。”当然,莫愁故事更早在《莫愁乐》产生之前就已为人们递代传扬开了。
如《舆地纪胜》:“莫愁村,在汉江之西,地多桃花,春末花落,流水皆香。”《文献通考》:“石城女子名莫愁,善歌谣。”
《古今乐录》:“石城西女子名莫愁,善歌谣。”《容斋随笔》:“莫愁者,郢州石城人,今郢有莫愁村。
画工传其貌,好事者多写寄四远。”《地理通释》:“郢州子城三面墉基皆天造,正西绝壁,下临汉江,石城之名本此。”
《郢志》:“莫愁,善愁舞,后入楚王宫中。”一九三七年版《钟祥县志•古迹》:“莫愁村,在汉西二里,古水经城址,其西为村,即莫愁所居地:城北有湖,与村毗连,称莫愁湖。”
二千多年来,人们代代传诵着莫愁的许多美丽动人的故事。 “汉江紧贴石城流,石城高压汉江楼,石城湖上美人居,桃花片片诵莫愁。”
莫愁女居住的村庄,因为年年桃花盛开,红如簇云,所以人们习惯地称它为桃花村。桃花村与郢中石城西门矶头渡口绝壁上的白雪楼隔江相望,沧浪湖跨江与村毗连。
莫愁女的父亲卢公,在汉江上靠摆渡为生,母亲在村中植桑种桃。在楚顷襄王初年的一个风雨天,莫愁女降生在桃花村头江岸渡口的船舱中。
她刚生下地时,不住声地啼哭,卢公抱着她哄着她;“莫哭;莫哭;莫愁,莫愁!”听到“莫愁”二字,她的哭声竟一下停止了,卢公于是就把她取名为莫愁。“金雀玉枝头,生来唤莫愁。”
(明张宁诗)莫愁女生长风波里,行走风浪中,喝着桃花村中水,吃着桃花村中粮,有时随村中姐妹在那碧波荡漾的沧浪湖中采菱摘莲,有时随父亲进城卖桃,有时在湖中摇艇打桨,有时在阳春台、白雪楼习舞唱歌。她有一副清甜津脆的嗓子,郢中的诸般曲儿,她一学就会。
当她长到十五、六岁时,出脱得竟如沧浪湖中的出水芙蓉一般,纤纤腰姿,亭亭玉立;小小酒窝,笑缀樱唇;容颜似香荷新瓣,白里透红;行动如风送彩云,轻捷飘逸;金嗓一歌声嗽玉,霓裳一舞袖吐虹。杜甫诗云:“冉冉水上云,曾听屈宋鸣;涓涓水中月,曾照莫愁行。”
莲茶透佳气,江涛涌玉音,莫愁女得屈原、宋玉的指导、帮助,翻古传高曲,融楚辞乐声,继续大琴师刘涓子之后,完成了寡和之曲《阳春白雪》的入歌传唱。“郢人烂漫醉浮云,郢女参差蹑飞鸟”(宋王安石诗)、“郢中白雪不可和,卢家莫愁犹有村”(明唐志淳诗)、“青腰三板兰作桡,月下莫愁歌一曲;移舟入花花转深,花深调古难为音”(宋周竹坡诗)等等诗句,就是人们对她肯定。
“古郢云开白雪楼,汉江还绕石城流,如人知道寥天月,曾向朱门送莫愁?”(唐胡曾诗),莫愁女的歌舞声誉传进了楚王宫苑,无道昏君顷襄王把她征进宫中作歌舞姬女,把她未婚夫东邻王襄哥放逐到了三吴扬州。《书•禹贡》:“淮,海惟扬州。”
《周礼•职方》:“东南曰扬州。”扬州地面距郢中数千里之遥,襄王此放,实是生离死别。
古《莫愁乐》记述了莫愁女江汉泪别襄哥的悲痛情景:“闻欢下扬州,相送楚山头,揽手抱腰看,江水断不流!”雪浪滔滔的汉江水,流尽莫愁女的哀愁,她含忿在白雪楼举身奔仆投了汉江!人们为了纪念她,便把桃花村名改莫愁村,把沧浪湖改为莫愁湖,她系艇登岸的石城西门矶头渡,则称莫愁渡。 “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
(屈原《九歌•少司命》)据传,莫愁女其实并没有死,她被汉江渔夫救起,曾追寻屈原的踪迹,后泛艇江湖,足无定踪,真正回到了民间。莫愁女的故事流传在楚郢国中,莫愁女的歌声唱在人们的心中,“家家迎莫愁,人人说莫愁,莫愁歌 一字,恰恰印心头!”(《乐府》),后世千百代,呤咏莫愁女、莫愁湖、莫愁村、莫愁渡的诗、词、歌、赋,都历历记述了莫愁女的事迹。
如唐•李商隐诗:重帏深下莫愁堂,卧后清宵细细长。神女生涯原是楚,小姑居处本无郎。
“雪中花下与谁朝期,梅雪相兼一万枝;若是石城无艇子,莫愁还自有愁时。”宋•王之望诗:“沧浪渡口莫愁乡,万顷寒烟木落霜,珍重使君留客意,一樽荒酒醉斜阳。”
宋•周。
7.蜀道难 李白是天才 在充满机遇的大时代 为什么要感慨难
你好,这是和李白的遭遇有关的。
年少有为 李白少年时代的学习范围很广泛,除儒家经典、古代文史名著外,还浏览诸子百家之书,并“好剑术”(《与韩荆州书》)。他很早就相信当时流行的道教,喜欢隐居山林,求仙学道;同时又有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自称要“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靖一”(《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
一方面要做超脱尘俗的隐士神仙,一方面要做君主的辅弼大臣,这就形成了出世与入世的矛盾。但积极入世、关心国家,是其一生思想的主流,也是构成他作品进步内容的思想基础。
李白青少年时期在蜀地所写诗歌,留存很少,但像《访戴天山道士不遇》《峨眉山月歌》等篇,已显示出突出的才华。 辞亲远游 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李白出蜀,“仗剑去国,辞亲远游”。
他乘舟沿江出峡,渐行渐远,家乡的山峦逐渐隐没不可辨认了,只有从三峡流出的水仍跟随着他,推送着他的行舟,把他要送到一个陌生而又遥远的城市中去。 让李白想不到的是在江陵会有一次不平凡的会见,他居然见到了受三代皇帝崇敬的道士司马承祯。
天台道士的司马承祯不仅学得一整套的道家法术,而且写得一手好篆,诗也飘逸如仙。玄宗对其非常尊敬,曾将他召至内殿,请教经法,还为他造了阳台观,并派胞妹玉真公主随他学道。
李白能见到这个备受恩宠的道士,自然十分开心,还送上了自己的诗文供其审阅。李白器宇轩昂,资质不凡,司马承祯一见已十分欣赏,及至看了他的诗文,更是惊叹不已,称赞其“有仙风道骨,可与神游八极之表”。
因为他看到李白不仅仪表气度非凡,而且才情文章也超人一等,又不汲汲于当世的荣禄仕宦,这是他几十年来在朝在野都没有遇见过的人才,所以他用道家最高的褒奖的话赞美他。这也就是说他有“仙根”,即有先天成仙的因素,和后来贺知章赞美他是“谪仙人”的意思差不多,都是把他看做非凡之人。
这便是李白的风度和诗文的风格给予人的总的印象。 李白为司马承祯如此高的评价欢欣鼓舞。
他决心去追求“神游八极之表”这样一个永生的、不朽的世界。兴奋之余,他写成大赋《大鹏遇希有鸟赋》,以大鹏自喻,夸写大鹏的庞大迅猛。
这是李白最早名扬天下的文章。从江陵起,他开始了他鹏程万里的飞翔。
李白自江陵南下,途经岳阳,再向南去,便到了此行的目的地之一。可是正当在洞庭湖泛舟时,发生了一件不幸的事情,李白自蜀同来的旅伴吴指南暴病身亡(或被人殴打致死)。
李白悲痛万分,他伏在朋友的身边,号陶大哭,“泣尽继之以血”。由于他哭得过于伤痛,路人听到都为之伤心落泪。
旅途上遇到这样的不幸,真是无可奈何,李白只好把吴指南暂时殡葬于洞庭湖边,自己继续东游,决心在东南之游以后再来搬运朋友的尸骨。李白来到了庐山,在此作下了那首脍炙人口的《望庐山瀑布》。
李白到了六代故都金陵。此地江山雄伟,虎踞龙盘,六朝宫阙历历在目。
这既引起李白许多感慨,也引起了他对自己所处时代的自豪感。他认为往日之都,已呈一片衰颓之气,没有什么好观赏的了,根本不及当今皇帝垂拱而治,天下呈现出的一片太平景象。
金陵的霸气虽己消亡,但金陵的儿女却饱含深情地接待李白。当李白告别金陵时,吴姬压酒,金陵子弟殷勤相送,频频举杯劝饮,惜别之情如东流的江水,流过了人们的心头,使人难以忘却。
李白告别金陵后,准备去越州。可是在途经淮南(治所在扬州)病倒了。
卧病他乡,思绪很多,既感叹自己建功立业的希望渺茫,又深深地思念家乡,惟一能给他带来点安慰的,便是远地友人的书信。 李白在淮南病好之后,一身好入名山游的他,赶往国际繁华都市越州(绍兴),越州山水甲天下,让李白流连忘返,尤其是会稽山、镜湖、天姥山、兰亭、东山等地,李白与贺知章可谓忘年交,又想效仿谢安建功立业,对魏晋时期的王羲之等风流更是钦羡不已,在越中寻仙问道,陶醉在越州山水的他,留下了近百首诗,李白其后数次重游越州,在昔日西施浣纱的茑萝山下,李白以自己的生花妙笔为现今在浣纱石上的越女留下了一幅幅优美的速写。
李白由越西归,回到了荆门。在荆门他一呆就是三个月。
虽然思乡心切,但功业没有一点成就,他自觉难于回转家园。最后,他决定再度漫游。
首先,他来到洞庭湖,把吴指南的尸骨移葬到江夏(今湖北武昌)。他在江夏结识了僧行融,又从他那里了解到孟浩然的为人,于是便去襄阳拜见孟浩然,由此写下了著名的五律诗《赠孟浩然》不久,李白到了安陆,在小寿山中的道观住了下来。
然而,隐居于此并非长久之计,他仍然想寻找机会,以求仕进。在隐居寿山时,李白以干谒游说的方式结交官吏,提高自己的声誉。
李白的文才得到了武后时宰相许圉师的赏识,便将其招为孙女婿。李白与夫人许氏在离许家较近的白兆山的桃花岩下过了一段幸福美满的婚姻生活。
可是美好的夫妻生活并没有令李白外出漫游以图功业的心志有所衰微减退。他以安州妻家为根据地,又几次出游,结识了一些官吏和贵公子,并于开元二十二年(公元734年),谒见荆州长史兼襄州刺史韩朝宗。
初进长安 封建帝王常在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