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草书的玲怎么写
玲字草书写法有7种,具体如下:
玲是一个中国汉字,.形容人的灵活敏捷,也形容玉碰击的声音。
《说文解字》中说:“汉兴有草书”。草书始于汉初,其特点是:存字之梗概,损隶之规矩,纵任奔逸,赴速急就,因草创之意,谓之草书。
章草笔划省变有章法可循,代表作如三国吴皇象《急就章》的松江本。今草不拘章法,笔势流畅,代表作如晋代王羲之《初月》、《得示》等帖。狂草出现于唐代,以张旭、怀素为代表,笔势狂放不羁,成为完全脱离实用的艺术创作,从此草书只是书法家临摹章草、今草、狂草的书法作品。狂草代表作如唐代张旭《肚痛》等帖和怀素《自叙帖》,都是现存的珍品。
2.玲字的草书写法
玲字的草书写法
3.曹全碑的级怎么
【出 版 社】西泠印社出版社【书 号】 7805 1726 25 【出版日期】 2004 年7月 【开 本】 16开 【版 次】1-5 【目录】 典雅静穆 飘然逸出—— 《曹全碑》及其审美特征粗析 《曹全碑》拓本 《曹全碑》基本笔法图解 《曹全碑》结体图解 《曹全碑》及其审美特征粗析 隶书始于秦而兴于汉,尤其到了东汉,碑刻最为发达,留下了不少书法艺术的精品,其中的《曹全碑》可以说是隶书发展中技法最为成熟的代表作品之一 《曹全碑》全称《汉合阳令曹全碑》,又名《曹景宗碑》,碑高二百五十三厘米,宽一百二十三厘米,立于东汉灵帝中平二年(公元一八五年)十月。
碑阳凡二十行,每行四十五字;碑阴五列,上列一行,二列二十六行,三列五行,四列十七行,五列四行。此碑无额,明万历初年出土于陕西合阳莘里村,现存于陕西西安碑林。
清康熙十一年后,碑身出现裂痕。从拓本看,《曹全碑》的字迹保存较为完好,虽不免少有风损,但字形轮廓及笔画的起讫用笔都仍清晰,这无疑为后人临习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作为东汉隶书成熟时期的代表作,《曹全碑》在历代学人及书法评论家的心目中地位较高。
清孙承泽赞誉其:“字法遒秀逸致,翩翩与《礼器碑》前后辉映”,乃“汉石中之宝也”。万经平其曰:“秀美飞动,不束缚,不驰骤,洵神品也。”
南海康有为先生则认为其与《孔宙碑》为“一家眷属”,“皆以风神逸宕胜”。徐树钧在其《宝鸭斋题跋》中称其碑阴书法“神味渊隽,尤耐玩赏”。
从前人诸多评析中我们可以看出,《曹全碑》最显著的审美特征是典雅逸静。与其同时代粗拙的汉碑相比,《曹全碑》若一位翩翩君子,具有极高的修养,其个性不激不励,中正平和,既符合规范,又飘然逸出,与《张迁碑》等以追求真率拙朴的碑风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曹全碑》典雅逸静的审美特征,大致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认识:一、纯用圆笔,内含蕴藉。 书法的用笔方法大致有三类。
第一类为方笔,碑刻中较多见。因为镌刻的原因,其笔画起讫处大多呈方形,后人写字则有以刀痕的方角为美者,就是追求因之而成的坚劲刚狠的审美效果。
汉碑中如《张迁碑》多为方笔。第二类为圆笔,笔画起收都呈圆势,行笔以中锋为主。
第三类为方圆并用。 历代多数作品中的笔法以方圆并用居多:有的以方圆为主,辅以圆笔;有的以圆笔为主,兼有方笔。
《曹全碑》的用笔从完整的拓本看,则基本为圆笔。圆笔较为温和含蓄,这是此碑之所以能够取得静雅的艺术效果的关键所在。
二、运笔平实柔顺。由于隶书基本结构的规定性,其线条绝对不能如行草书一样跌宕起伏,这就造成了隶书主静的天性。
但同是主静的隶书,由于运笔方法不尽一致,所造成的艺术效果也就不同,波磔起伏明显的,如《石门颂》等,则有奔放飘逸之致;而《曹全碑》的运笔平稳徐行,一丝不苟,笔锋始终在笔道中行,笔画平实不滑,没有过度的起伏,使其线条更趋于内敛。而其所具有的动感,多半是因为有一些弧形长线造成的,如撇、捺、钩及横挑的弧势等,故有形意翩翩之趣。
平顺柔实的线条,是构成《曹全碑》典雅逸静的另一个重要原因。三、线条凝练、简省,意到为止。
汉碑线条各具不同的审美特征,如《张迁碑》的粗涩,《石门颂》的灵动,《乙瑛碑》的丰腴,《张景碑》的细劲,《夏承碑》的缠绵……,《曹全碑》则为凝练简省。观其碑中字,线条没有装饰的迹象,往往一笔出去,至意想不到的位置便嘎然止住。
许多点、短横尽量浓缩,多数字在上、下笔的承接处断开,留出较多空白。而其笔意丝毫不因笔画简缩而出现阻隔,反而显得更协调自然,空间更圆融、静和,使其卓然独立于其他汉碑之外。
四、结构稳定调匀。《曹全碑》形体多呈扁形,少数有方或长方形。
由于形扁,其势必呈横向,故而有稳的感觉。 扁、横的形体主要由字的主横画拉长或撇捺开展造成的。
与《礼器碑》相比,《曹全碑》的结构显得更调匀。这倒不是因为《曹全碑》比《礼器碑》规范或布置均等的缘故(其实,从结字的均匀程度看,可能《礼器碑》比《曹全碑》还要规整些),而是由于《曹全碑》的扁平及其结构中,上下左右的关系处理得更加自然合理的缘故。
也正因此,《曹全碑》比《礼器碑》、《张景碑》等显得更加素静雅致,格调上高出一筹。其字形扁平,造成左右舒展,舒展的结构加之以圆笔的收敛,于是出现典雅的品格。
于是,我们学习《曹全碑》,除了从基本的用笔及结字入手外,更应从品位上去把握它,反过来说,只有对《曹全碑》有高层次的认识,才能更好地理解或解剖其基本技法,从而进入“形神兼备”的学书状态。 笔者不揣浅陋,于《曹全碑》点滴体会拉杂成文,并附用笔、结字法于后,以抛砖引玉,求正于方家、学人。
——金铮隶书入门:曹全碑 基本信息 【作 者】 段庆峰 主编 【出 版 社】 西泠印社出版社 【书 号】 7805 1726 25 【出版日期】 2004 年7月 【开 本】 16开 【版 次】1-5 【目录】 第一部分 独体字与基本笔画 第二部分 合体字与基本偏旁 第三部分 作品款式与章法 创作基础知识介绍 第四部分 《曹全碑》原拓选 内容简介 教材共分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独体字与基本笔画。
第。
4.骆恒光在浙江书法界地位如何
骆恒光
骆恒光 号翼之,1943年6月生,男,汉族,浙江诸暨人。1964年在枫桥学勉中学毕业。1964年9月考入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毕业后从事美术、书法编辑工作。曾从陆维钊先生研习古典诗文、书法和书论。并请益于余任天、诸乐三、沙孟海等前辈书家。学书从《兰亭序》《圣教序》入手,遍临历代名家碑帖,尤倾心于隋智永、宋米芾诸家法帖,后攻汉魏碑刻。作书以行草为主兼及楷隶,笔力遒劲,结体开张,笔画浑厚而不失秀逸。 作品入编《全国中青年书法篆刻家作品集》《全国中青年书法家22人作品集》《中国著名书家百人作品展》(日文版),并参加在日本、韩国、法国、新加坡、香港等地的书法展。 致力于书论研究,出版有《骆恒光论书》《行书法图说》《王羲之圣教序及其笔法》等专著9种和《骆恒光行书墨迹》《集句对联字帖》《唐宋绝句行楷字帖》《山水名胜诗钢笔字帖》《常用对联行书字帖》等字帖40余种。 现为浙江教育出版社美术编辑,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西泠印社社员、浙江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浙江省书法教育研究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中国硬笔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理论部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