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如何进行民间音乐的调查和采风活动
您提的其实是2113关于音乐学方面的范筹,学院派的学生大5261都在研究中4102国民间音乐及各族特色音1653乐就要深入所在风格人情的地方进行音乐的调查和釆风,其实就是一次礼节性的探访,到了所在之地,向当地人询问有没有风土人情本色的歌手老者,都会有收获的,找到后,记录下歌曲的结构主旋律,向当地人问问历史,言语间和气一些就可以了,主要是探寻的过程,你要走出去,出发前订好目的地,做好相应调查,这其中还有音乐考古方面的发现。
此后,你一定会感觉到其中的博大精深,其实这一切对自己日后进行音乐创作作曲还是非常有帮助的。
2.孟可的音乐采风
2007年随由徐沛东赵季平带队中国音乐家协会赴台湾艺术交流,同行孟卫东、戚建波、郑南等词曲作家。
2008年随音乐家采风团赴新疆采风,同行徐沛东、田歌、李昕、刀郎等作曲家和音乐人。
2009年赴河南采风,同行徐沛东、金兆钧、王黎光、刘青、张宏光等艺术家。
2010年赴广西采风,由赵季平带队,同行孟卫东、戚建波、路建毅、张名河等艺术家。
3.活动课记录该怎么写
其实我觉得活动课的记录目的主要是两个
第一是要将活动的情况予以客观记录
第二就是要报给相关人员(主要是老师)查阅
因此记录的内容应该尽可能采用客观的口吻。
问者其实说的很好 分成几个板块来写
虽然学校可能因为种种原因没能正常上活动课。但是同学之间总是有交流的
关键不在于活动本身的形式,而是在于大家从活动中获得了一些什么。
我给你举个例子吧,由于不了解你们的情况,可能不那么恰当
比如你可以谈一下同学们在活动课上互相讨论自己最常听的5首歌,每个人都要说,甚至可以评选出TOP 10,彼此谈谈对于这些音乐的理解。延伸出去的话还可以谈音乐在自己成长道路上起到的作用。
其他几个板块都是可以这样写的。
同学,我并不是让你一定要编造事实,我只是想说 生活里面的点滴都是可以换个角度来思考的,祝一切顺利哦~
4.宋熙东的音乐采风
怀着自己对音乐的执着追求,多年来宋熙东一直奔走于全国各地。
前几年,宋熙东跟苏勒以及其他的朋友去东北采风学习,由于条件恶劣艰苦,有一次差点冻死在松花江畔。
2009年10月份,宋熙东又北上前往黑龙江省的富裕县三家子村以及黑河辖下的各个满族村屯采风学习。他找到了很多会满语的老人,当宋熙东把自己制作的满语歌曲唱给老人听的时候,老人们都感叹:“原来满族话和满族歌还没有丢啊!”这使宋熙东愈发有了信心和动力。随行的东北传媒大学的学生用DV记录下了这次采风的全程,由吉林电视台协助,制作成了纪录片《最后的巴图鲁》。
2010年11月,宋熙东前往内蒙古,内蒙古汉语卫视《蔚蓝的故乡-音乐部落》栏目对宋熙东进行了专访,12月4日播出了《满语歌者宋熙东》节目,为观众展示了满语歌曲与满族传统说部,令人感动。
2010年12月12日,宋熙东受邀参加了在中央民族大学举行的《春晚e起来 我是大明星》,给观众带来精彩节目,其用满语填词演唱的《甩葱歌》受到观众热捧。
2011年初,宋熙东应邀参与了好友沈傲君《沈傲君家乡的年味》节目的录制,在节目中演唱满语《酒歌》,给大家带去新年的祝福。
2011年以来,宋熙东到各地采风,寻找记录当地的满族风情,曾先后到内蒙古、吉林、辽宁,四川等地,与当地朋友们交流互动,勉励正在努力学习满语的朋友们。
2011年岁末,宋熙东又启程北上,前往黑河等地采风,看望曾给予他很大帮助的满族老人们。
5.民间舞蹈采风报告怎么写
首先给你一个例文!舞蹈的道理和他一样 比如是舞蹈你要明确你的目的,艺术特征,艺术审美等。
. 为期两周的云南采风活动结束了。临行前我们每个人都怀着美好的憧憬,旅程结束后,细细品味,也有很多值得我们珍藏的地方。
云南是个美丽的地方,据导游介绍,全国55个少数民族中,云南就占到52个。不同的民族,相互交融,和睦相处。
在一个省份就有这么多的民族并且和睦相处,这在世界上是很罕见的。各民族的历史、地理、文化、生活习俗、宗教信仰等不同,也就产生了多姿多彩,奇异独特的民族风情,使云南别有一番风味。
我们一行随团游览了昆明、大理、中甸、泸沽湖、丽江等一些地方,两周的行程紧凑而充实,我们不仅领略了沿途的美好风光,也对当地的一些少数民族有了一些更形象的了解。 我们第一天先去参观了云南民族服饰博物馆,其中多姿多彩的民族服装使我们有了比较感性的理解,对云南的不同民族的服饰有了一个形象、初步的认识。
然后我们游览了石林风景区,在那儿我们看到了美丽纯朴的“阿诗玛”。云南民间叙事长诗《阿诗玛》,塑造了一 位美丽、勇敢、坚贞的撒尼姑娘形象。
多少个世纪过去了,“阿诗玛”没有离开生育她的故乡,她化成一尊与世长存的石像,倔强地挺立在石林深处,正象当地民间歌手所咏唱的:“十二崖子上,站着一个姑娘,她是天空中一朵花,她是可爱的阿诗玛。”“阿诗玛”的动人传说感动了无数人。
阿诗玛属撒尼族,是彝族的一个支系。该族妇女一般上身穿镶边或绣花的大襟右衽上衣,戴包头、耳环。
花包头是撒尼姑娘服饰的重要组成部分。花包头多为心灵手巧的姑娘亲手制成,长约3 米,宽约0 . 1 7 米,一条黑布作底,上面绣有数条彩色图纹。
每逢喜庆、外出,姑娘们都要穿上崭新的民族服饰。花功夫缠包头,要经过七、八道手续才能完成,被当地群众看作是自由、幸福的象征。
滇中,滇南的未婚女子多戴鲜艳的缀有红缨和珠料的鸡冠帽,鸡冠帽常用布壳剪成鸡冠形状,又以大小数十、数百乃至上千颗银泡镶绣而成。 彝族人自古崇黑尚虎,即以黑虎为图腾,并且一直保持到现在。
他们自认为是虎的民族,每年都要过虎节。由于虎被他们奉为祖先,因而在一些彝族人家中的神龛上供奉虎形祖灵,大门上挂着虎形辟邪,墙壁上挂着虎图腾壁挂,在村寨路口设有形状像虎的石虎神。
他们把自己、家庭、家族的幸福,都寄托在虎神的护佑之下。 彝族的房屋结构有的地区和周围汉族相同,凉山彝族居民住房多用板顶。
彝族的节日主要有“火把节”、“跳歌节”等。“火把节”是彝族地区最普遍而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一般多在夏历六月二十四日或二十五日。
每到火把节,彝族男女老少,身穿节日盛装,打牲畜祭献灵牌,尽情跳舞唱歌、赛马、摔跤。夜晚,手持火把,转绕住宅和田间,然后相聚一地烧起篝火,翩翩起舞。
在大理我们又受到了金花的热情接待。云南的白族主要居住在大理白族自治州。
白族男女都崇尚白色,以白色为尊贵。白族服饰总体上看,男子的穿戴简洁朴素,中老年服饰较为淡雅,姑娘和小孩服饰比较艳丽。
大理等中心地区男子头缠白色或蓝色的包头,身着白色对襟衣和黑领褂,下穿白色长裤,肩挂绣着美丽图案的挂包。大理一带妇女多穿白色上衣,外套黑色或紫色丝绒领褂,下着蓝色宽裤,腰系缀有绣花飘带的短围腰,脚穿绣花鞋,手腕上戴银质或玉石的手镯,耳坠银饰。
头梳独辨,盘于叠成长条形的桃花或印花头巾中间,再缠以红头绳,左侧飘吊着一束雪白的缨穂,她们的头饰代表了“风、花、雪、月”的含义,这是由于大理以前被称为南昭国,是云南历史最为丰富的地方,它有驰名中外的风花雪月,分别为下关风、上关花、苍山雪、洱海月,这些景物都很好地在头饰上表现出来。 白族住屋形式,坝区多为“长三间”,衬以厨房、畜厩和有场院的茅草房,或“一正两耳”、“三方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的瓦房,卧室、厨房、畜厩俱各分开。
山区多为上楼下厩的草房、“闪片”房、篾笆房或“木垛房”,炊爨和睡觉的地方常连在一起。 接下来的几天我们来到了中甸,还参加了藏民家访,品尝了他们特制的酥油茶并观看了他们表演的精彩节目。
这次能够亲自来到藏民家体验他们的日常生活使我感到特别开心。纯朴热情的藏族同胞向我们献上了洁白的哈达还邀请我们一块舞蹈。
他们的服饰很有特色,身上配有很多饰物,显得非常华贵。男子留长发,女子发辫披于肩,梳成双辫或小辫,并在辫梢或特制的发架上挂以饰物。
其中较为普遍的一种是头顶正中戴一个类似银盘的发饰,银盘上铺以红色毡片,周围镶嵌着珊瑚珠和绿松石,中央是一颗硕大的红玛瑙珠。此外,头发两侧还要戴上一串串由各种宝石串成的饰物。
男子也戴镶嵌着红玛瑙、绿松石的金银大耳环和各种珠宝串成的项链,但是他们更注重腰间佩戴的腰刀。腰刀长短不一,通常是银制的刀柄,上面镶有各色宝石,刀壳用上好的木料,外面包银或牛角,雕有精细的花纹和动物图案。
藏族人笃信藏传佛教,所以,藏族的男女青年和老人身上都少不了一串精制的念珠和一些刻有表示吉祥的藏文饰物。藏族的服装主要是传统藏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