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宋体字怎么写
宋体字的特点是横细竖粗,笔画方正平直。
宋体,是为适应印刷术而出现的一种汉字字体。笔画有粗细变化,而且一般是横细竖粗,末端有装饰部分(即「字脚」或「衬线」),点、撇、捺、钩等笔画有尖端,属于衬线字体(serif),常用于书籍、杂志、报纸印刷的正文排版。
宋朝文化兴盛,印刷业有了巨大发展,从南宋时期,在临安等地的印刷作坊里就开始出现了类似印刷体的字体,后世称之为仿宋体。明朝时期,文人追捧宋刻本书籍,于是刻匠们加粗仿宋体的竖线和笔画的端点以抵抗刻版磨损,却依旧称之“宋体”。现代的所谓宋体基本上就是这样成型的。
拓展资料:
宋朝文化鼎盛,宋刻本精美大气,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明朝文人特别是书籍的收藏者,极度推崇“宋刻本”,因此明代出版界多翻刻宋刻本,但为求便捷,也为了降低成本,明朝的这些仿宋刊本经常只刻出“肤廓字样”,而非原来楷味浓厚的宋字。最终形成了一种专门用于印刷的字体。康熙十二年(公元1673年),敕廷臣补刊经庵《文献通考》的序文中,规定:“此后刻书,凡方体称宋体字,楷书均称软字”。“宋体”之名由此而来。
但由于此字体盛行于明朝,并在明朝时期传入日本,因此日本于19世纪制造铅字字模时,称此字体为“明朝体”,及至20世纪中叶,从铅字凸字排版过渡到照相排版时,台湾从日本引进照相排版及相关字模,连带引进“明体”一词,台湾华康科技于八十年代制作电脑字型时,也以“明体”作称呼,但在台湾教育部官方则称为“宋体”,因此台湾教育部所编定的字体称为“教育部标准宋体”。故虽然香港称之为“明体”,在中国大陆、台湾教育部称为“宋体”,但两者只是名称上的不同。
宋体字名为宋体,其实诞生在明朝,而其根本原因是明清两代文人仰慕宋朝文化、追捧宋刻本所致。
宋体字始于明弘治年间苏州地区 后曾通行日本、朝鲜和越南等国家。
天一阁所藏明代书籍久负盛名。在天一阁建阁450周年之际,天一阁博物馆与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共同举办了“芸香四溢——明代书籍文化的世界影响”特展。展览展出近50种富有代表性的明代书籍,以天一阁所藏明代书籍为主,同时展出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与复旦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教授陈正宏所藏日本、朝鲜半岛、越南、法国等国家和地区的书籍。
值得一提的是,展览以实物呈现了宋体字的演变及世界影响。宋体字是明代中期刻书中模仿宋代浙江刻本形成的一种新字体。宋代刻书以浙江为最盛最佳,其官刻经史、私刻文集,皆负盛名,为士大夫收藏赏鉴,并在刻书中被模仿,形成了宋体字。12月3日,早报记者走进天一阁博物馆,并听陈正宏教授和天一阁博物馆李开升博士讲解宋体字的历史与奥秘。
在宋体字出现之前,印本的字体都是手书的楷体。明初内府刻本中的楷书字体还曾传入朝鲜半岛,成为其官方铸造金属活字的字体。
后来,宋体字开始出现于弘治年间的苏州地区,并于正德时期发展到苏州附近的常州、松江地区,于嘉靖年间初步成型,分布到全国大部分地区。展览展出了明嘉靖二十八年的两种刻本,但两者字体迥然不同。如《皇明名臣经济录》十八卷为宋体字刻本,《嘉靖隆庆志》十卷为楷体字刻本。自嘉靖时期后,中国古籍印本的字体有了楷体和宋体分庭抗礼的两途。
有心人不难发现,宋体字“横细竖粗”。根据现存的中国古籍雕版形式,陈正宏推测这与书版从树干切取的方向有关:“古籍的书版通常沿着树干的纵向切开,也就是文字的横划与雕版木材纤维同一方向,不太容易刻断。而文字的竖画与雕版木材纤维成直角方向,比较容易刻断,所以万历前后明刻本的字体 ‘横细竖粗’。” 万历时期的宋体字主要有两类,其中比较常见的一类字形较长,“横细竖粗”更明显,如万历北监本《十三经注疏》。另一类宋体字仍然延续嘉靖时期苏州地区刻本的特征,横平竖直,字体方正,如万历本《礼记集注》。
明末宋体字依然是两类。比较多的一类形体也比较长,比万历时期的一类宋体字更狭长一些,如后来的崇祯本《宋朱晦庵先生名臣言行录》。另一类字比较扁,如毛氏汲古阁刻本《南史》。
到了清代,宋体字进一步发展,康熙中期以后逐渐形成清代的风格。最明显的特征在于此时的宋体字字形比明末清初更方正,更接近于后来我们熟悉的印刷体。到乾隆时期,宋体字已大体定型,其横画收笔的三角、竖画起笔的三角等,与现代宋体字基本相同。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宋体
2.求“李”字的楷书,隶书,篆书,草书,行书,行楷书的各种写法
1、“李”字的楷书写法:
2、“李”字的隶书写法:
3、“李”字的篆书写法:
4“李”字的草书写法:
5、“李”字的行书写法:
6、“李”字的行楷写法:
书法字体,传统讲共有行书字体、草书字体、隶书字体、篆书字体和楷书字体五种,也就是五个大类。在每一大类中又细分若干小的门类,如篆书又分大篆、小篆,楷书又有魏碑、唐楷之分,草书又有章草、今草、狂草之分。
扩展资料:
“李”字的宋体写法:
宋体,是为适应印刷术而出现的一种汉字字体。笔画有粗细变化,而且一般是横细竖粗,末端有装饰部分。明朝时期,文人追捧宋刻本书籍,于是刻匠们加粗仿宋体的竖线和笔画的端点以抵抗刻版磨损,却依旧称之“宋体”。
到乾隆时期,宋体字已大体定型,其横画收笔的三角、竖画起笔的三角等,与现代宋体字基本相同。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书法字体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宋体
3.求“李”字的楷书,隶书,篆书,草书,行书,行楷书的各种写法
1、“李”字的楷书写法:2、“李”字的隶书写法:3、“李”字的篆书写法:4“李”字的草书写法:5、“李”字的行书写法:6、“李”字的行楷写法:书法字体,传统讲共有行书字体、草书字体、隶书字体、篆书字体和楷书字体五种,也就是五个大类。
在每一大类中又细分若干小的门类,如篆书又分大篆、小篆,楷书又有魏碑、唐楷之分,草书又有章草、今草、狂草之分。扩展资料:“李”字的宋体写法:宋体,是为适应印刷术而出现的一种汉字字体。
笔画有粗细变化,而且一般是横细竖粗,末端有装饰部分。明朝时期,文人追捧宋刻本书籍,于是刻匠们加粗仿宋体的竖线和笔画的端点以抵抗刻版磨损,却依旧称之“宋体”。
到乾隆时期,宋体字已大体定型,其横画收笔的三角、竖画起笔的三角等,与现代宋体字基本相同。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书法字体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宋体。
4.宋体字怎么写
宋体字的特点是横细竖粗,笔画方正平直。
宋体,是为适应印刷术而出现的一种汉字字体。笔画有粗细变化,而且一般是横细竖粗,末端有装饰部分(即「字脚」或「衬线」),点、撇、捺、钩等笔画有尖端,属于衬线字体(serif),常用于书籍、杂志、报纸印刷的正文排版。
宋朝文化兴盛,印刷业有了巨大发展,从南宋时期,在临安等地的印刷作坊里就开始出现了类似印刷体的字体,后世称之为仿宋体。明朝时期,文人追捧宋刻本书籍,于是刻匠们加粗仿宋体的竖线和笔画的端点以抵抗刻版磨损,却依旧称之“宋体”。
现代的所谓宋体基本上就是这样成型的。拓展资料:宋朝文化鼎盛,宋刻本精美大气,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明朝文人特别是书籍的收藏者,极度推崇“宋刻本”,因此明代出版界多翻刻宋刻本,但为求便捷,也为了降低成本,明朝的这些仿宋刊本经常只刻出“肤廓字样”,而非原来楷味浓厚的宋字。
最终形成了一种专门用于印刷的字体。康熙十二年(公元1673年),敕廷臣补刊经庵《文献通考》的序文中,规定:“此后刻书,凡方体称宋体字,楷书均称软字”。
“宋体”之名由此而来。但由于此字体盛行于明朝,并在明朝时期传入日本,因此日本于19世纪制造铅字字模时,称此字体为“明朝体”,及至20世纪中叶,从铅字凸字排版过渡到照相排版时,台湾从日本引进照相排版及相关字模,连带引进“明体”一词,台湾华康科技于八十年代制作电脑字型时,也以“明体”作称呼,但在台湾教育部官方则称为“宋体”,因此台湾教育部所编定的字体称为“教育部标准宋体”。
故虽然香港称之为“明体”,在中国大陆、台湾教育部称为“宋体”,但两者只是名称上的不同。宋体字名为宋体,其实诞生在明朝,而其根本原因是明清两代文人仰慕宋朝文化、追捧宋刻本所致。
宋体字始于明弘治年间苏州地区 后曾通行日本、朝鲜和越南等国家。天一阁所藏明代书籍久负盛名。
在天一阁建阁450周年之际,天一阁博物馆与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共同举办了“芸香四溢——明代书籍文化的世界影响”特展。展览展出近50种富有代表性的明代书籍,以天一阁所藏明代书籍为主,同时展出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与复旦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教授陈正宏所藏日本、朝鲜半岛、越南、法国等国家和地区的书籍。
值得一提的是,展览以实物呈现了宋体字的演变及世界影响。宋体字是明代中期刻书中模仿宋代浙江刻本形成的一种新字体。
宋代刻书以浙江为最盛最佳,其官刻经史、私刻文集,皆负盛名,为士大夫收藏赏鉴,并在刻书中被模仿,形成了宋体字。12月3日,早报记者走进天一阁博物馆,并听陈正宏教授和天一阁博物馆李开升博士讲解宋体字的历史与奥秘。
在宋体字出现之前,印本的字体都是手书的楷体。明初内府刻本中的楷书字体还曾传入朝鲜半岛,成为其官方铸造金属活字的字体。
后来,宋体字开始出现于弘治年间的苏州地区,并于正德时期发展到苏州附近的常州、松江地区,于嘉靖年间初步成型,分布到全国大部分地区。展览展出了明嘉靖二十八年的两种刻本,但两者字体迥然不同。
如《皇明名臣经济录》十八卷为宋体字刻本,《嘉靖隆庆志》十卷为楷体字刻本。自嘉靖时期后,中国古籍印本的字体有了楷体和宋体分庭抗礼的两途。
有心人不难发现,宋体字“横细竖粗”。根据现存的中国古籍雕版形式,陈正宏推测这与书版从树干切取的方向有关:“古籍的书版通常沿着树干的纵向切开,也就是文字的横划与雕版木材纤维同一方向,不太容易刻断。
而文字的竖画与雕版木材纤维成直角方向,比较容易刻断,所以万历前后明刻本的字体 ‘横细竖粗’。” 万历时期的宋体字主要有两类,其中比较常见的一类字形较长,“横细竖粗”更明显,如万历北监本《十三经注疏》。
另一类宋体字仍然延续嘉靖时期苏州地区刻本的特征,横平竖直,字体方正,如万历本《礼记集注》。明末宋体字依然是两类。
比较多的一类形体也比较长,比万历时期的一类宋体字更狭长一些,如后来的崇祯本《宋朱晦庵先生名臣言行录》。另一类字比较扁,如毛氏汲古阁刻本《南史》。
到了清代,宋体字进一步发展,康熙中期以后逐渐形成清代的风格。最明显的特征在于此时的宋体字字形比明末清初更方正,更接近于后来我们熟悉的印刷体。
到乾隆时期,宋体字已大体定型,其横画收笔的三角、竖画起笔的三角等,与现代宋体字基本相同。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宋体。
5.“礼”的繁体字怎么写
礼
礼[lǐ]
笔划 5
五笔 PYNN
部首 礻
结构 左右结构
繁体 礼
五行 火
笔顺
点、横撇/横钩、竖、点、竖弯钩
释义
1.社会生活中,由于道德观念和风俗习惯而形成的仪节:婚~。丧(sāng)~。典~。 2.符合统治者整体利益的行为准则:~教(jiào)。~治。克己复~。 3.表示尊敬的态度和动作:~让。~遇。~赞。~尚往来。先~后兵。 4.表示庆贺、友好或敬意所赠之物:~物。~金。献~。 5.古书名,《礼记》的简称。 6.姓。
详细释义
〈动〉
(会意。从示,从豊(lǐ)。“豊”是行礼之器,在字中也兼表字音。本义:举行仪礼,祭神求福)
同本义
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说文》
脩五礼。——《虞书》。马注:“吉、凶、军、兵、嘉也。”
脩六礼以节民性。六礼:冠、昏、丧、祭、乡、相见。——《礼记·王制》
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左传·昭公二十五年》
冠、婚、朝、聘、丧、祭、宾主、乡饮酒、军旅此之谓九礼。——《大戴礼记·本命》
邀见讲钧礼。——清·周容《芋老人传》
设九宾礼于廷。——《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又如:礼神(祭神);礼祠(以礼祭祀);礼诵(礼佛诵经);礼佛(顶礼于佛;拜佛)
表示敬意;尊敬
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明·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又如:礼交(以礼相交接);礼待(以礼相待);礼陈(以礼陈说);礼新(礼待新来者)
礼拜,顶礼膜拜
暗与山僧别,低头礼白云。——李白《秋浦歌》
又如:礼揖(行礼作揖)
礼遇;厚待
礼天下之奇才。——宋·苏洵《六国论》
信而礼之。——明·顾炎武《复庵记》
敬贤礼士。——《资治通鉴》
又如:礼任(礼遇信任);礼异(特殊礼遇);礼案(掌管官妓乐籍的部门;亦作“乐案”。官妓乐籍档案)
〈名〉
礼节
礼节甚倨。(傲慢。)——《史记》
又如:军礼(军人的礼节);回礼(回答别人的敬礼);礼闱(指会试。因由礼部主持,故称);礼宪(礼仪和法令);礼检(指合乎礼仪的品行);礼职(指有关礼仪之职务);礼门(谓君子循行的礼仪之道);礼度(犹礼法。礼仪法度)
礼法;等级社会的典章制度,规定社会行为的规范、传统习惯
导之以德,齐之以礼。——《论语·为政》
又如:礼防(指礼法。谓礼之禁乱,犹防之止水);礼典(礼法);礼宗(指妇女守礼而可为人师法者);礼则(礼法,礼制)
礼仪
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史记》
又如:丧礼;礼记(书名。西汉戴圣编,内容为先秦各家有关礼仪的论著);礼体(礼仪,体统);礼上(官员上任交替);礼装(礼衣;礼服)
礼物
及受礼,唯酒一斗、鹿肉一柈。——《晋书·陆纳传》
又如:财礼(彩礼。定婚时男家送给女家的财物);礼券(用以代礼物之券)
礼貌
则是无礼。——《世说新语·方正》
轻而无礼。——《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又
无礼则脱。
秦则无礼。
礼文;礼书
儒以诗礼发冢。——《庄子·外物》
礼者,礼经也。——《礼记》注
又如:礼志(言礼之书);礼书(古代记礼法之书);礼传(指礼书);礼经(古代讲礼节的经典);礼学(礼经;礼书之家)
通“体”(tǐ)。身体
采葑采菲,无以下礼。——《韩诗外传·卷九》
姓
相关词语
盒礼 望礼 风礼 夺礼 费礼 议礼 射礼 襚礼 加礼
背礼
6.礼字的演变的过程
“礼”繁体为“礼”。
《广韵》:“卢启切”;《集韵》、《韵会》:“里地切”;《正韵》:“良以切”。今读作:li三声。
《说文》:“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
就是说:履行你向神要求赐福的承诺。《释名》:“礼,体也。
得其事,礼也。”就是说:礼是一种仪式。
《韵会》:“孟子言礼之实,皆文思二者。盖用人心之仁义而为之,品秩使各得其敛之,谓礼。”
是说:人的仁义文思的心理反映在言谈举止,就是礼。 徐铉的解释更为贴切:“五礼莫重于祭。
故从示,丰者,其器也。”这在古文字字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左面一像供桌或灵牌,右边上半部是两块玉的形状(祭品),下半部是一个鼓状器物(祭器),已经很能说明问题了。
(红袖网站只支持文本格式,不支持自作字符,就不能让网友们看到文字演变过程了,请谅!)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礼”词条下三个解释:①“社会生活中由于风俗习惯而形成的为大家共同遵守的仪式……。”②“表示尊敬的言语或动作……”③“礼物……” 我们在来看看老一辈,新一辈,几代人呕心沥血地伏于上万个甲骨文字符中,猜谜解密地研究古人刻于甲骨之上的汉字,至今也就解读出千余字义。
在这鲜见的古汉字群落中,就有这里要说的“礼”字,真正是幸事。 甲骨文使商朝成为信史,通过对礼字的研究,看得出礼在商朝的分量。
我们今天见到的礼字,已经历了几千年的演变,完全脱离了当初的样子。甲骨文中的礼字,与丰字的古字相同。
专家说那是由两串玉和一面鼓构成的。依形测义,古代的礼,至少有两层意思:礼是仪式,礼是物品。
从字形上看,古人最重要的礼是玉。两串玉下的鼓,看得出古人对送礼极为重视,那面鼓即是对送礼仪式的描绘,奏乐献礼,鼓乐为上。
那么,最早的礼是献给谁的?有人认为是部落间结盟送礼,也有人认为是祭祀时给神灵献礼。古礼字,后来又在左边加了个“示”。
甲骨文中的“示”,描述的对象近于灵牌或供桌,所以,这个变化了的礼字主要表现的是事神。虽然,这个加有“示”旁的“礼”字是后造的,但在我看,先事神,后事人,该是礼的基本历程。
商朝重礼,周朝更是将礼系统化了,甚至,成为后世礼俗的滥觞之地,并衍生出后来的“三礼”即《周礼》、《仪礼》、《礼记》之经典。《周礼》也叫《周官》,它集中了五帝三代的为政精华,主要讲古代官制;《仪礼》与《礼记》讲的是古代宫室制度,揖让进退之礼和冠婚丧祭之仪俗,同时还讲了礼的哲学。
可以说,在世界古代史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有这样丰厚的礼俗著作。 礼这个字,我们已经写了几千年。
一个礼字,几乎写尽了古代中国的生活方式。也搅动了与历史紧紧相连的现代生活。
我是满族,现在家乡只有我们一支,已经被同化为汉族。而于我们相隔90公里的河北丰宁满族自治县的大伯父他们却都是满族。
我不了解这个民族,因为和汉族区别不大。为了交流方便还应学习他们的礼仪最为重要。
可讲起满族礼仪,在历史中古老的黑龙江满族可谓“风度翩翩的礼仪之族”。满族传统的礼仪表现在衣、食、起、居、言、行、举、止各个方面,十分讲究,单是见面打招呼的礼节,就可见一斑。
按辈分、性别不同,满族的见面礼分做跪叩礼、抱腰礼、擦肩礼、握手礼、抚鬓礼等等。跪叩礼为青年男女向长辈人所行的大礼。
老人坐在炕上,年轻人一跪三叩首。男子叩头时,手须扶地;女子叩首称行“万福”礼,用手按腿三叩首后,手抚鬓角后起身,后以平辈人抚鬓点头行礼称之为抚鬓礼。
抱腰礼也是满族大礼,至亲相见或贵宾来临时行此礼。行礼者右腿抢上一步,两手张开,双手抱住受礼者腰部,如受礼者年长,则左腿半跪;受礼者以抚下拜者后背做为还礼。
擦肩礼,俗称“碰肩膀头”,即平辈男子相见时相互拱手致意后,互碰双肩,以示亲近。此外,男女青年相见时,多以握手或拉手致意,不必更多拘礼,俗称握手礼或拉手礼。
在名目繁多的见面礼中,最为常见的要算是打千礼和蹲安礼。“打千”是辽金时代的古礼、延续到清代仍在使用。
其动作是,先掸箭袖使袖头放下,然后左膝前屈,右腿后弯,头与上身向前俯倾,左手贴身,右手下垂,口称“给**大人请安”。受礼者弯腰、两手前伸、掌心向上表示还礼。
“蹲安”则是清代女子的行礼方式。行礼时双腿平行站立,两手相握放于左腰间,膝略屈成半蹲状,口称“给**大人请安”。
已婚妇女在早晚向婆婆问好及见过客人时,均行此礼。 我们在电视剧中见到的只是帝王化戏剧化的礼了。
如今生活中的礼少见或不见了,走亲戚,看朋友……最简单的握手致意很少见了,见到的只是《现代汉语词典》词条③“礼物……”的多少了。 不知再过几年这“礼”和“礼”字会演变成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