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瞧,这些老师的读后感怎么写
幸福的童年
读《瞧,这些老师》有感 今年的寒假里,我收到了爸爸给我的一份特殊礼物,一本杨红樱阿姨编著的《瞧,这些老师》,这是一本魔法书,该书讲述了马小跳以及他的好朋友与四位老师之间发生的一系列有趣故事。这本书写的很有意思,读后让我大开眼界,受益匪浅。
在这本书里,有教学经验丰富,一心一意爱学生,但因教育方法不当,在不知不觉中伤害到学生自尊心,并能很快得到谅解的秦老师;有总是想方设法地将严谨的科学课上得生动活泼,以达到让学生对科学产生兴趣的轰隆隆老师;有打扮时尚、开一辆红色甲壳虫车,教育理念新潮的欧阳校长;还有温柔漂亮,有一双会发现孩子优点的眼睛,有一颗理解孩子心的林老师。每个教师他们都有各自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他们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虽有不同,但他们的责任心都非常的强,爱学生是他们共同的追求。教学中不管他们采用怎样的方法,采用怎样的态度对待学生,但目的都是一样的,都希望自己班里的学生成为一名德才兼备的好学生。就拿书中的秦老师来说,她在对待马小跳同学的事情上,多次出现错误的判断,多次出现过激的行为,我个人认为也是可以谅解的,因为都是为了爱。秦老师是“恨铁不成钢”,想把马小跳同学教育好,她的爱心天地可鉴,秦老师也是一位非常有责任心的老师。掩卷沉思,书中的四位老师,都是好老师,他们的工作是那样的辛苦,他们就像辛勤的园丁一样,用自己的爱心陪伴着孩子们健康成长,因此我很喜欢这些老师们。
读到书中这些个性鲜明,又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工作中的老师时,我不禁想起了像母亲一样关爱我们的班主任王老师。王老师是全校非常有名的优秀教师,她教学经验非常丰富,既尊重学生、了解学生,又非常关爱每一名学生,同时,她还有一双会发现同学们优点的眼睛,处理问题相当得体,是非分明,同学们都喜欢她。有一次,我们班刘明明同学在该值日的时候躲在教室里看书,这件事被王老师知道了,王老师严肃的批评了他,然后对我们大家说:“同学们,刘明明同学爱读书是好习惯,但他不值日就是一件不好的事,我们既要批评他不参加值日的行为,也要肯定他爱读书的好习惯。”王老师的这段话,既点出了刘明明同学的优点爱读书,又指出了他的不足不爱劳动,这样的教育方法运用的非常恰当,在不伤害刘明明自尊心的情况下达到了教育的目的,让刘明明同学心服口服,表示以后改正自己的缺点,积极参加班级劳动,做好值日,并请老师同学们进行监督。
在我们的学校里,像王老师这样的好老师还有很多很多,有这样的好老师教育我们,陪伴我们,我们的童年生活是多么幸福啊!
2.《我的老师们》怎么写
今天是教师节,那就说说关于老师的事吧。
小学的时候,我们是五年制的,那时候我还在沙井读书,老师们要不就老高中生,要不就新师专毕业的,有的特逗,有的特呆板,有的特残暴。 记得大概是1980年时候,我们正在上课,天空中忽然飘下了鹅毛雪,挖靠,有生第一次看见雪呀,好几个同学蹦地冲到操场,实在激动,老师跟着也出来了,站那呆呆的看着天空,把双手也伸了出来,嘴里念念有词,大概也是那种感慨的话吧,然后那节语文课就变成了我们"雪"的学习课,其实我们那老师也没有看过雪,哈哈。
我们有个老师,是松岗人,大概是宝安师专毕业的吧,头发是电了一个八十年代最流行的麦当劳叔叔那种卷头,高高的,瘦瘦的,当时来说算很时髦了,估计那时候他也就二十多点.这老师比较严格,而且喜欢打学生,有一次叫我们背课文,没有背出来的下课留堂背.我们班有个同学他舅舅是那种蛊惑仔,据说是香港什么帮的字头老大,见外甥那么晚没有回家,就找到学校来,刚好看见那同学因为背不出被老师拿着棍子修理中,平生第一次见传说中的飞脚展现在眼前,那舅舅一个凌空的飞踢,简直有点象当时刚播映《少林寺》里面小李的那一个飞踢,更震惊的是从来没有看过老师被打,同学们可乐坏了,后来听大朋友说,这件事情最后演变成松岗人和沙井人干了一场群架。 村里一般有祠堂,有祠堂一般有狮队,有狮队一般会有人教功夫,我们那很多在香港行蛊惑的几乎都在祠堂呆过,算是有点身手吧,老人家说的:无吃过夜粥,点行夜街啊!而很多祠堂里面的阿公都是大有来头的,他们全是穿那种丝质的“梦特娇”T恤,后来我才知道,那是黑社会老大特有的款头,只是他们年纪大了,回乡安老,那些年轻的蛊惑仔却很听他们的话。
有一次,班里一个同学被老师体罚了,哭着回家被一个阿公看见,知道被老师打了,阿公带着两个后生就杀到学校,直接踢开学校的办公室(以前我们那学校老师全集中在一个地方办公),对着校长就是一顿臭骂,搞笑的是那校长似乎象个小孩做错了什么,低头任骂,阿公的大概意思说:你们怎么为人师表的,孩子是用来教的,不是用来打的,以前你读书的时候我打过你没有?天呐,才知道这个阿公以前还是私塾的先生,后来去了香港行蛊惑。
很快就读上了初中,那时候的沙井中学,简直和《蛊惑仔》里面演的没有分别,刀光剑影也就是家常便饭,有时候早上一拨下午还来一拨,我见过最夸张的一次群殴,两边人马加起来至少有四五百人,人手拿着自制的刀具和钢管,一方手上绑了条红色的彩带,那时候有个很奇怪的想法,就是这样的群架为什么老是喜欢选择学校门口“开片”。
我有个同学的爸爸是中学的教务主任,不管学生还是社会青年都很怕他,在这场壮烈的群殴中,同学爸爸可以称之为盖世奇侠,在两帮人短兵交接时候,是他捡起一米多长的钢管冲进人堆里把两拨人分开,然后点名叫双方的头头跟他进校门的值班室,不几分钟,两头目出来后相互握手,并给同学的爸爸鞠躬,然之两拨人散去了,那一刻,我可是对这个同学的爸爸,学校的教务主任肃穆仰敬呀! 有个地理老师,是全校唯一一个用白话(广东话)教书的老师,这老师讲课最大的特点就是连自己的备课本也不带,更别说书本了,每次上课只带两粉笔进来,先是给同学们点头喊一句标准的普通话“同学们好”,然后才是同学喊“老师好”,接下来就是国际标准的沙井话授课,奇怪的是同学们居然没有一个人反对,而且大家很有兴致地听课,他从来不让我们课堂做笔记,按他的话说,你们现在做笔记了,回家就不会再看书了。的确也是,这个老师教的四个班当中,地理科加起来只有几个不及格的。
后来因为沙井的社会风气不好,老爸把我转出来市区念书,不出来不知道,一出来吓一跳,初中二年级的英语水平等于市区学生的小学三年级水平,真是乡下仔出城啊。 只好重读初一,刚开始我还怕年龄比新同学大,结果开学第一天,发现比我年龄大的人多的是,班主任对我也特别“关照”,安排了个小官给我-数学科代表和体育委员,妈妈呀,这才发现在城里当“官”才是真的“官”呀!在沙井读书,那个“官”跟狗屁差不多,根本没有人看你。
在这中学三年,可是“精彩”的三年。
先说说我们的体育老师吧,这也算是个经典人物。
在这我们先叫他为L老师,为什么叫他“L”呢?这可是很有意思的,由于接受过十几年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浸淫,请大家恕我不能言明这个中“L”卓号原委啦。L老师在体育方面是主攻足球,学校的足球队他是掌门人,当年我能入选市少年队也多得他的功劳,当然更多得烟酒的威力,话又说回来,如果我不加入学校的足球队,估计也不至于和烟结上因缘。
以前我们中学下午只有两节正课,第三节一般是自习为主,但如果是学校什么什么队的,第三节就可以到操场特殊去,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放风”啦。这个L老师通常先蹂躏我们3000米,然后再用他的那套所谓的专套路训练我们,不过这老师最好的地方就是,如果谁能前10名跑完,就请喝那种玻璃瓶装的可乐,所以哪个年代为了5毛钱奖品大家还是挺拼命的。
L老师说是老师,。
3.急~~读书笔记怎么写啊
作业要求5000字,你却一次都没写过读书笔记。
太不可思议了……
不要太书面化?可是老师们喜欢看的东西就是越优美越好~那些口头语老师是不会喜欢的。老师就是这样的,写自己的感受还得“悠”着点。不能自己想什么就写什么,要考虑到自己说了这话老师看了是否会不高兴,自己想得是否正确。如果观点太…,怎么说呢,应该是想法太奇怪。读书笔记里还是不要写的好!
其实写读书笔记就是为了教作业,没必要写太认真了,读懂道理就行了。写什么读书笔记,简直是在浪费时间!!!
读书笔记最重要的三步骤就是:
一、概括故事主要内容
二、感受
三、由此及我(就是联系自己,准确地说就是说自己哪里不好,要向xx学习啦!!!)
我应该说得很明确了,就是强烈的语句不要在读书笔记中出现,反面人物不要太费笔墨去写,把正面人物写得能多好写多好,这样老师才会高兴。把自己写得不堪一点,突出正面人物有多么地好,自己要像他学习。
写读书笔记真的是一件很无聊的事额……
你就凑凑字数,废话多写点,或者网上多抄点。
全部是自己一个一个字打的,绝非复制~~(*^__^*) 嘻嘻……好累哟~打得我累死了,至于你会写得好不好,我就不知道喽!加油哈~
我想我应该比你小一些吧! 准确地说我应该为我自己好好加油了,我还有3篇作文没写额…………
4.我最好的老师读后感400字读感连扣
你可以参考一下我的回答!
我最好的老师》读后感
语文书上一篇课文让我为之感叹。
“怀特森先生是我六年级的科学老师。他是一个很有个性的人,教学方法独特,常常有出人预料的举动。记得第一天上课,他给我们讲授的是一种名叫“猫猬兽”的动物。他说这种动物一般自傲夜间行动,因为不能适应自然条件的变化而绝种了。他一面侃侃而谈,一面让我们传看一个颅骨。我们全部认真做了笔记,然后是随堂测验。”
在这里老师手里拿了个已经灭绝的动物的颅骨,这让人可以提出个质疑,这么贵重的东西怎么出现在一位科学老师的手里有呢?这点可以质疑!
“当他把卷子发下来的时候,我惊得目瞪口呆,因为在我写下的每一个答案后面,竟然都被画上了一个刺眼的红叉叉。我得的是零分!可这不公平,因为每一道题都是根据我的课堂笔记回答的。而且,吃惊的并不是我一个人,我们班上的所有同学都得了零分。”
在这里,关于在课堂上所讲授的猫猬兽都被否认了,这证明刚才上面我所说的这么贵重的东西怎么出现在一位科学老师的手里有呢的这句话。
“不用说,我们全部都气炸了。这算什么测验?怀特森算哪门子老师?”
其实这里,我感到这些学生的反应对老师那种“恶劣”的行为感到极为反感。比如上学期的李老师,由于她的教学方法我们适应不了,再加上没怎么沟通导致全班对这位辛苦的李老师造成误会与反感。
“怀特森先生似乎根本不想理会我们的心情。他说,每一个人都应该具有独立思考和判断事物真伪的能力,同时也应该具有怀疑能力。他告诉我们,当时怀特森让我们传看的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猫的头盖骨,并且,就在那堂课上他还提醒过我们:到目前为止,世界上从来没有发现过这种动物的痕迹——那么这个头盖骨是从哪儿来的呢?”
这里似乎所有的疑问都解决了。“到目前为止,世界上从来没有发现过这种动物的痕迹——那么这个头盖骨是从哪儿来的呢”这句话就是他想同学们提供出的猫猬兽的破绽。没有发现过任何痕迹,那这个头盖骨是从哪儿横飞出来了?
“这是一种终身受益的教训。怀特森先生让我还有我的同学明白了一个重要的道理:不要迷信书本,也不要迷信权威”
这一句话使我最感动,不要迷信书本,也不要迷信权威。这句话让我想到了伽利略与众多的科学家怀疑大科学家亚里士多德的一些观点极为相似,譬如在比萨斜塔伽利略把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往地面上扔的实验,结果证明了亚里士多德的这个理论是错误有偏差的。在中世纪欧洲有罗马教皇他们的论理是地心说但是哥白尼、布鲁诺那些反对权威的科学家用实验观测证实了自己的观点——日心说,残忍教皇的迷信始终都是坚持地心说,最后把两位科学家进行了刑法,其中布鲁诺为了坚持自己的学说被教皇们在广场上活活的烧死。
想要得到真理,并不是这么简单的,绝对不是凭空靠想出来的,而是要去接触问题,试图找到两全其美的方法来解决难题。正如叶永烈的一篇文章的标题一样: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在不断检验之中产生的!
愿我的答案对你有所帮助!
5.《如何做最好的教师》读书心得
如何做最好的教师读后感(一) 我从朋友家借来一本名为《做最好的老师》的书,这本书是李镇西老师写的,当时我真真地阅读完了,收获很多,受益非浅。
我想读完一本书一定要留下读书的影子,一定要思考沉淀些东西。于是当时我随笔记下了自己的感想。
读这本书中李老师写的总序,我更进一步了解了李老师,知道了他今天有如此高的成就除了他对教育的满腔热爱外,更主要的是因为他曾经的文学梦。用李老师自己的话说,就是“我不止一次地庆幸我是一个教师,因为与青春同行使我的心永远年轻;而且我特别庆幸我是语文老师,因为这使我能用一双‘文学的耳朵’随时倾听‘花开的声音’。
并把这种世界上最美的声音用文字表达出来。” 读这本书,我知道了李老师的心灵追求,乃是“让每一个孩子都感到快乐”;读这本书我认识到了榜样力量的伟大,李老师因为一直“追随苏霍姆林斯基”,所以成了中国的苏霍姆林斯基。
读这本书,我通过李老师的诚挚的介绍我认识或者说了解了当今教育届的名师,如,吴非,朱永新,洪镇涛,蒋自立,程红兵等等。我知道自己想更多地了解和学习这些名师必须购买他们的书籍,食取他们给同行酿制的最丰富的营养大餐。
读这本书,我知道了我们应该“用行动追寻教育理想”,我们应该通过“阅读提升生命的品格”,我们应该多读一些“触动心灵的书”。即使不读书而看电影或电视也应细细地“品味”,认认真真地“揣摩”里面的“人生百态”。
这本书如一面镜子照出了我的大大的不足,那就是我不善于思考。其实一个合格的老师除了必不可少的阅读外更重要的是思考。
用教育者的思维关注生活,思考生活。李老师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就,我想是离不开这两方面的,一个就是善于阅读,另一个自然是善于思考。
其实李老师的成功的秘诀无非是“实践、思考并记录”。 我读完这本书,记住了李老师的这句话,“对普通的一线中小学老师来说,只要坚持记录自己每一天的教育实践,三年五年,一定会成为教育专家的!” 我已经开始记录我和学生的故事,我不是希望自己成为教育专家,而是渴望自己寻到教育的真谛,从而更好的服务于教育,更好的培养遇到我的每一个学生! 如何做最好的教师读后感(二) 这个学期,我读了魏书生主编的《如何做最好的老师》,这本书是编者精心地从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巴班斯基、马卡连柯、陶行知等那些独具风格的理论和教诲中选择优中之优、重中之重,并对此生发一些感言后所编写而成的。
这本书让我更直接地、更快捷地了解了大教育家们那些脍炙人口的妙言箴言、教育佳篇、系列教诲,也让我对教育工作有了更深的认识。于是我又另外购买了苏霍姆林斯基的《育人三部曲》和法国卢梭的教育专着《爱弥儿》,作为扩展阅读。
读了这本书,我对苏霍姆林斯基关于阅读的论述印象最为深刻。 “学生的智力生活的一般境界和性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精神修养和兴趣,取决于他的知识渊博和眼界广阔的程度,还取决于:教师到学生这里来的时候带了多少东西,教给学生多少东西,以及他还剩下多少东西。
对一个教师来说,最大的危险就是自己在智力上的空虚,没有精神财富的储备。” 苏霍姆林斯基说优秀教师教学技巧的提高,皆是因为持之以恒的阅读,依靠读书来不断补充自己的知识之海。
苏霍姆林斯基特别注重阅读与教学之间的关系。他认为唯有阅读才能不断丰富我们的知识底蕴,提高我们的教学水平。
阅读是“一天也不断流的潺潺小溪,它充实着思想的江河”。“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想使备课不成为单调乏味的坐着看教科书,那就请读科学作品,要使你所教得那门科学原理课的教科书成为你看来是最浅显的课本。
要使教科书成为你的科学知识海洋中的一滴水,而你教给学生的只是这门知识的基本原理。备课就无须花几小时了。”
记得针对这条名言,有位成功的历史教师曾说过:“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15分钟。”
这就是为什么有的教师能在课堂上得心应手、游刃有余,让人觉得听课是一种享受,而有的教师上课时尽管精心准备,教学环节可谓设计得天衣无缝,但在课堂上却往往显得捉襟见肘,让人感到语言贫乏,缺乏感染力的原因。我们常说“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没有不断的学习就没有扎实的知识和开阔的思维,在信息飞速发展的今天,孩子们的视野越来越宽阔,知识面越来越丰富,求知欲也越来越强烈,不学习只能是“坐吃山空”,仅仅靠课前准备几个小时已经不足以自如地驾驭课堂。教材中的内容只是常识,教师还要广泛涉猎知识,既源于教科书又要高于教科书,将难以消化的理论与现实生活相联系,只有当教师的知识视野比教材宽广得多的时候,才有可能深入浅出的应对所教的内容,将死板的教科书变成激发学生兴趣与主观能动性的有效途径。
苏霍姆林斯基自己的叙述:“我私人的图书馆里,在几间房子和走廊里,从地板直到天花板都摆上了书架……有成千上万册图书……我每天不读上几页,有时不读上几行,我是无法活下去的……”我们或许。
6.我的老师们作文
我的老师们 我们班的老师像走马灯一样换来换去,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的特点,最难忘的要数新接我们班的于老师、可爱如姐姐的刘老师和总是认认真真的李老师。
于老师 于老师——黝黑的皮肤、低沉的声音、粗粗的眉毛、闪亮的眼睛。 清楚地记得第一节课时的情景,于老师在黑板上龙飞凤舞地写了三个大字“于江龙”,班里顿时议论起来,于老师眉毛一扬,用他那威严的眼睛缓缓扫视全班,然后不紧不慢地开口了:“我叫于江龙。
我这人不喜欢学生在底下窃窃私语,有什么问题希望大家能大声说出来!”就这样酷酷的于老师第一节课就震住了那些调皮鬼,成了我们男生模仿的偶像。 之后的一周,没见于老师出什么招,只饱含激情地范读一次,就把有些同学说话声音小的毛病给治好了;只几场乒乓球赛,就把课间追逐打闹风变成了乒乓热;那漂亮的书法更是让同学们学了又学、练了又练,互相比较着,看谁的字更像于老师的字……刘老师 刘老师很年轻、很温和,上课时,常常会和我们一起激动地讨论、一起游戏。
同学受伤了,她会立刻飞跑过来,关切地问长问短,亲自送到校医室,校医说了没事,她才长出一口气,故作生气地叮嘱:“以后一定要小心点!”刘老师还会准备很多的小“礼物”奖励给爱劳动的学习进步的助人为乐的同学…… 也许因为那时我们还小,总觉得更多的时候她像个温柔的大姐姐。李老师 李老师是位认真的老师,她有个口头禅,就是在讲课告一段落之后,都会问:“不会的同学请举手!”然后老师又会为那些同学认真地再讲一遍,甚至一遍又一遍。
教过我的老师真是各有各的好,让我讲也讲不完、说也说不尽,总而言之吧,他们都有一颗火热的爱学生的心。
7.瞧,这些老师的读后感怎么写
幸福的童年 读《瞧,这些老师》有感 今年的寒假里,我收到了爸爸给我的一份特殊礼物,一本杨红樱阿姨编著的《瞧,这些老师》,这是一本魔法书,该书讲述了马小跳以及他的好朋友与四位老师之间发生的一系列有趣故事。
这本书写的很有意思,读后让我大开眼界,受益匪浅。 在这本书里,有教学经验丰富,一心一意爱学生,但因教育方法不当,在不知不觉中伤害到学生自尊心,并能很快得到谅解的秦老师;有总是想方设法地将严谨的科学课上得生动活泼,以达到让学生对科学产生兴趣的轰隆隆老师;有打扮时尚、开一辆红色甲壳虫车,教育理念新潮的欧阳校长;还有温柔漂亮,有一双会发现孩子优点的眼睛,有一颗理解孩子心的林老师。
每个教师他们都有各自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他们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虽有不同,但他们的责任心都非常的强,爱学生是他们共同的追求。
教学中不管他们采用怎样的方法,采用怎样的态度对待学生,但目的都是一样的,都希望自己班里的学生成为一名德才兼备的好学生。就拿书中的秦老师来说,她在对待马小跳同学的事情上,多次出现错误的判断,多次出现过激的行为,我个人认为也是可以谅解的,因为都是为了爱。
秦老师是“恨铁不成钢”,想把马小跳同学教育好,她的爱心天地可鉴,秦老师也是一位非常有责任心的老师。掩卷沉思,书中的四位老师,都是好老师,他们的工作是那样的辛苦,他们就像辛勤的园丁一样,用自己的爱心陪伴着孩子们健康成长,因此我很喜欢这些老师们。
读到书中这些个性鲜明,又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工作中的老师时,我不禁想起了像母亲一样关爱我们的班主任王老师。王老师是全校非常有名的优秀教师,她教学经验非常丰富,既尊重学生、了解学生,又非常关爱每一名学生,同时,她还有一双会发现同学们优点的眼睛,处理问题相当得体,是非分明,同学们都喜欢她。
有一次,我们班刘明明同学在该值日的时候躲在教室里看书,这件事被王老师知道了,王老师严肃的批评了他,然后对我们大家说:“同学们,刘明明同学爱读书是好习惯,但他不值日就是一件不好的事,我们既要批评他不参加值日的行为,也要肯定他爱读书的好习惯。”王老师的这段话,既点出了刘明明同学的优点爱读书,又指出了他的不足不爱劳动,这样的教育方法运用的非常恰当,在不伤害刘明明自尊心的情况下达到了教育的目的,让刘明明同学心服口服,表示以后改正自己的缺点,积极参加班级劳动,做好值日,并请老师同学们进行监督。
在我们的学校里,像王老师这样的好老师还有很多很多,有这样的好老师教育我们,陪伴我们,我们的童年生活是多么幸福啊。
8.《如何做最好的教师》读后感想读
怀着激动的心情,我有幸拜读了着名教育家魏书生主编的《如何做最好的教师》一书后,我不由地思考:什么样的老师才是最好的老师呢?我想"最好"就是"更好",虽然这个"最好"永远达不到,但一个一个的"更好",便汇成了一个人一生的"最好"。
"做最好的自己",引用编者的话就是:"我们教师应努力提升自我,修炼教师之贤,做最好的自己,成为最好的教师。"强调的是自己和自己比,昨天的自己和今天的自己比,不断地超越自己——我今天备课是不是比昨天更认真?我今天上课是不是比昨天更精彩?我今天找学生谈心是不是比昨天更诚恳?我今天处理突发事件是不是比昨天更机智……"。
每天都不是最好,甚至每天都有遗憾,但每天都这样自己和自己比,坚持不懈,不断地向‘最好的教师’的境界靠拢。我想只要我争取每天多读些书,每天都有点进步,每天都做得更好,每天都比前一天有进步,我想我一定会有很大的提高。
正如书中所提到的教育家陶行知老先生曾说过:"倘若当教师的,自己天天去研究,有所得的,即随时输入于学生,如此则学生受益较多,即当教师者也觉得有无穷的乐趣。所以学生求学,固然要学而不厌,就是当教员的,也要真正做到学而不厌"。
那么如何才能真正"做最好的老师"呢?编者在《如何做最好的教师》一书中将影响教师一生的中外教育家经典感言分别进行了阐述,对于我们教师具有深刻的借鉴和指导意义。作为老师的我也不由地思考了从教十几年来,在教学实践中的得失,并将其与读完本书后的感悟深入地融合在一起,得到了一种体会,即"如何做最好的教师"最基础、最根本的是要做到两点:(1)时刻保持对学生的爱;(2)始终坚持将这种爱付之实施的心态与行动。
本书中提到狄德罗提出:"教师要有丰富的情感——热爱孩子,是教师生活中最主要的东西。不允许漠视学生的情感,因为教师的漠视就是一种摧残,这是不能容忍的。
情感淡漠使人平庸,情感衰退使杰出的人失色,有意摧残情感是绝对的蠢事。我们当以自勉——不论对自己还是对学生。
"在教师素质的诸多因素中,对学生的奉献之心、理解之心、平等之心、责任之心等教师非智力因素是第一位的。因此,教师的责任首先在于发现并扶正学生心灵土壤中的每一株幼芽,让它不断壮大,最后排挤掉自己缺点的杂草。
如果我们用成人的冷漠去对待孩子的真诚,那么一切"语重心长"的教育都无济于事。都说人没当母亲之前看学生是一种心态,当了母亲之后又是一种心态,以我的理解,可能当了母亲,有了自己的孩子,对待学生便有了孩子自己母亲的心境。
不管听话的、不听话的、漂亮的、不漂亮的、聪明的或是不聪明的孩子,在母亲的眼中都是有无数优点的。我们常说要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我想,如果有了母爱之心,我们就会发现,原来这种"闪光点"无处不在。
并不是有了爱就有了一切,这种对学生的爱绝不是迁就纵容学生,绝不是放弃严格要求和严肃的纪律。教育中真正的"爱",意味着要对学生的成长以及未来一生负责,所以教师不能凭个人好恶只喜欢那些自己认为"可爱"的孩子,而应该怀着一种责任把欣赏和期待投向每一个学生,包括"差生"。
并且真正的教育之爱,并不是迁就学生,不是放弃"严格要求和严肃的纪律",而是要给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提供帮助和服务,我们要给与学生的,是他们走出校园多年以后仍然保留在身上的,深入骨髓的习惯和性格。这种带有养成良好文明习惯的"养成教育"必然带有"强制性",离开了严格要求,便不是真正的爱。
同时,这种爱对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内容,如对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怀着一颗爱才之心;对淘气、不守纪律的学生怀着一颗宽容之心;对学习较困难的学生怀着一颗关怀之心……这些爱是成为最好老师的基础。作为班主任的我,要从"喜欢学生"向"爱学生"发展!要为学生的成长以及未来一生负责!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因此,对于怀着"做最好的自己"心愿的老师们,为达成所愿"做最好的教师",还应该把这些爱化作"润物细无声"的"爱心之雨"通过教学实践"洒向"所教授的所有学生。
一个人做一件好事不难,难的是做一辈子好事。一个老师创造一个感人的场面并不难,但一个老师,能够长期像书中所提到的教育家们对待每一个学生,难!因此,只有把教育作为一种事业,始终如一地把对学生的爱进行到底,才能真正地"做最好的教师"。
在现实生活中,最好的老师,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想当,但不是所有人都能当上,这是为什么?难道说做最好的老师、成为名师真的就这么难吗?我想不是这样的,只是我们缺少了勇气与自信,更缺少了作为纯粹教育人的那种激情!要做最好的老师,那就要带着"爱"这个教育理念行走在教育道路上,爱教育事业,把教育当作自己的一项事业,爱学生,用真正的爱——师爱,去对待学生,为学生的的未来服务! 由此我也感到,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还要在自身的工作生活中学会适时适度对自己进行心理调节,快乐地面对自己的人生和事业,面对你的学生和家长,只有保持这种积极向上的心态,你就会。
9.瞧,这些老师800的读书笔记
瞧这些老师读后感在寒假中,我细细品味了这么一本书——《瞧!这些老师》。
这是杨红樱老师的著作,其中的故事都描写得惟妙惟肖,不仅生动有趣,而且让我从中学到了很多的道理,真是一本让人受益匪浅的书。《瞧!这些老师》这本书为我们描绘了小学校园中的诸多老师形象:有一心一意爱学生,但不懂得尊重学生,常常在不知不觉之中伤害了学生自尊心的秦老师;为了让严谨的科学课变得生动活泼,他常常在课上给学生们变魔术的轰隆隆老师;还有非同寻常的欧阳校长,她不仅是一位打扮新潮的女校长,更令我们佩服的是她新潮的教育理念,她的奋斗目标就是要让学校成为孩子们童年的乐园;还有一位打扮漂亮,性格温柔的林老师,她有一双会发现孩子优点的眼睛和一颗理解孩子的心。
在这么多老师的陪伴下,主人公马小跳的生活既有欢乐也有委屈,在品味马小跳的喜怒哀乐的过程中,我的心情也伴随着他的状况起起落落。在马小跳班主任秦老师的严厉教导下,马小跳似乎总是以调皮捣蛋的形象出现。
秦老师虽是一心一意为学生,但方法似乎有点不妥,派路曼曼去监视马小跳,虽是好心,但让马小跳受了不少冤枉。秦老师常常带着成见去对待学生,而马小跳却极反对这种成见,所以在家庭联系本上与秦老师打起了笔仗,最终惹了祸,害爸爸挨训。
虽然秦老师的教育方式与调皮的马小跳一直有冲突,但是秦老师是一心一意爱学生的。老师如蜡烛般燃烧了自己,照亮了我们,秦老师也不例外,在秦老师生病住院时,马小跳他们几个小伙伴去看望秦老师,使秦老师感动不已。
瞧,马小跳最崇拜的科学老师又在变什么魔术呢?轰隆隆老师的课堂总是那么活跃,读着读着,我也被吸引了,发现科学真是既有趣又深奥,这多亏了轰隆隆老师有趣的讲课方式啊!最令我兴奋也是我最喜欢的老师就是欧阳校长,我最喜欢她坚持自己的理念——“捍卫童年”。就算秦老师阻碍,绝大多数家长担心,她也没有屈服,不仅改变了作息时间,还在课程上做了很大的改动,要求老师尽量把课堂移到户外去,这当然会激发学生们的兴趣,所以同学们每天都像过节一样,快乐地学习,我真心喜欢也很佩服欧阳校长。
读完对林老师生动的描写,和蔼漂亮的林老师就出现在我的脑海里,她善解人意,马小跳很少得到其他老师的表扬,却经常得到秦老师的表扬,还有,如果马小跳做错了什么事,只有林老师,会让马小跳站在她面前,听他把话讲完,真是个令人喜欢的老师。正因为林老师平易近人,才会赢的马小跳和很多同学的喜爱,才会让马小跳精心地为她准备礼物。
对于老师,我们有说不尽的感激的话语,我们的成长离不开老师,我们的进步凝结了老师的心血和汗水,我喜欢这本书里所有的老师,我也爱我的老师们。
转载请注明出处育才学习网 » 《我的老师们》读书笔记怎么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