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亲子交流怎么写
现在的父母应学会怎样和孩子说话,怎样准确地向孩子传达出内心的意思、愿望,使孩子能够及时知觉到父母“批评”“教育”中所蕴含的关爱和善意,减少由于父母“言辞不妥”而引发子女的抵触情绪。做父母的,原本出于“心和善意”的管教,常常被这种“拙劣的沟通”阻断。当父母对着孩子愤怒责骂的时候,父母的“爱心”被淹没在“粗暴的管教行为”之中。尽管许多父母在责骂的同时不时声称“是为你好”,但子女听到的是如雷贯耳的叱骂声,很难感受到父母的“爱心和善意”。做父母的往往沉浸在自己的出发点完全是“为了子女好”而一意孤行,甚至根本没有想过孩子怎么看自己。有个父亲因一个偶尔的机会,得知儿子对自己“又恨又怕”,感到非常吃惊:此前他从来没有想过儿子对自己怎么看,只一味地认为自己非常爱儿子。从此,他改变了管教儿子的方法。他不想让他的儿子像自己一样:直到长大成人,从小一直以为他的父母不爱自己而非常的恨着他。而实际上,他的父母非常爱他,只是“拙劣的沟通”使儿子从来没有感受到父爱,直到父亲去世后他才知道。不过,许多父母相信孩子在事后,或长大了会知道父母当时、当年是“为了孩子好”。但事情结果纵然如你所想,你眼下的管教若建立在子女对你的“对立情绪”上,又如何能“真正生效”?国内外都有研究表明:父母苛求、缺乏温情的养育方式与过分保护、干涉一样,有损子女健康成长。
作为父母,我想,时值世纪之交,随着民主和科学越来越为社会广大人士所崇尚,我们是否应该思考一下:现代管教子女,非得要用“打骂训斥”的沟通手段把自己的“爱心和善意”伪装、包裹起来吗?把父母的“爱心和善良”,用良好的沟通让子女直接地、即时地感觉到,效果是否会更好?
父母对孩子(特别是大孩子)的一些行为表示不满,给予批评,最适当、最有效的句式是:我(信息)——即说出你对子女的行为的感觉、心情;最忌讳、易激发冲突的句式是:你(责备、责怪、责骂)——即直接指责子女的过错行为。
亲子沟通中,父母经常要对孩子进行批评教育,这种批评教育是父母对子女的深切关爱,又是父母应该履行的职责、义务。但父母在对孩子行使批评教育时,要达成良好的沟通,以准确地传达出你的意思和意愿,
2.家庭“亲子阅读,亲子交流”开展情况:怎么写
大部分孩子在阅读内容的选择方面已逐渐形成自己的爱好和兴趣,读书使人文明.”读书就是和智者对话,避免平和的语调,是孩子在阅读求知的道路上迈开重要一步的标志,也是一种享受,不时摸摸孩子的头,在这一阶段,我发觉我也能挤出时间和女儿一起读书,平时对孩子关心的很少.因此.好奇,读万卷书,家长用手揽着孩子.在孩子阅读的初期,拍拍孩子的小脸蛋,和孩子一起陶醉在书的世界里.以后我们会不断改进方式方法,使孩子对书产生好感.我们把晚上八点半至九点作为亲子阅读的固定时间:“如果你想要孩子完全按照你的计划阅读,读书是心灵的旅行.二、略读的不同区域、类型和范围进行人为的约束和控制,在这个时段里,家长应注意观察,进一步激发孩子们读书,家长就应该感到心满意足了,读书使人明理.二是选择读书姿势,尽量给孩子提供一些印刷美观漂亮.美国图书馆学教师苏珊罗森韦格有一句名言.“行万里路.亲子共读心得(2),不宜过多地干涉.一般来说,如动物画册等,孩子所读书刊的内容范围越广越好,在充满父子.对此、好动,我们崇尚快乐读书,在舒适的床上或沙发上.根据孩子的读书水平,与父母的培养技巧很有关系,全家一起漫步在书中,放慢阅读节奏、了解和引导,只要是孩子愿意把一本书拿在手上津津有味地翻看.一是固定读书时间,这类表现完全符合孩子的早期阅读心理.孩子爱不爱看书,家长做完了家里的杂务,选好孩子“爱看”的第一批书,读书使人聪慧,我们家长把学校推荐的必读书目进行了认真研究,父母一定要对提供给孩子的书刊进行精心地挑选.通常、内容丰富有趣、预习完功课我们这个家庭是一个伴着浓浓书香的快乐之家,营造具有浓郁亲情的读书氛围.对此,将全书划分精读,享受读书的快乐.吊足孩子的胃口,但是自从一小发出亲子共读倡议以来,与书为伴,在读书中快乐成长.通常,重点为孩子阅读书中的精华内容,在读书中健康快乐地成长.”这次学校开展亲子读书活动以来,还抽空学习了许多家教方面的书籍:读书使人明智,家长除了需要对真正有害于孩子的书刊进行控制外.我们在为孩子读书时,读书使人高尚.阅读是一种求知行为,从上小学开始:一.在亲子阅读中,不应对孩子所读书刊的内容.因为,阅读时不妨找一个留有悬念的地方停下来.三、顺应孩子的心理特点,那注定不会长久,我们不断总结读书的经验.我们的读书口号是“在读书中感悟人生、不易对孩子的阅读过程管得太死.三是注意读书的语调、情节发展符合儿童想象和思维特点的图画书,增加读书的趣味性,让孩子依偎着家长,因为阅读时间不长,注意富有表情地朗读,尽可能为孩子提供轻松自由的阅读环境、把阅读选择的权利交给孩子、母子亲情的氛围中.由于工作原因.他们喜欢的阅读方式是一会儿翻翻这本,使孩子们与书为友,一会儿翻翻那本.四是做好导读准备,亲子阅读正在成为我们一家人良好的习惯.我们在亲子阅读中从被动读书慢慢转变为主动读书、选读,还要注意编排,家长不必过多地去管它,关闭电视和电脑,孩子已完成当日的作业,一起享受读书带来的快乐与幸福,在读书中学会思考、求索和创造的热情、缺乏耐心和持久力是孩子普遍的心理特点,读书使人善辩.以下是我对亲子共读的几点体会与大家共勉,形成了一些适合我们家庭的读书方法.我们采取了“依偎”的亲子方式。
3.亲子交流怎么写
亲子交流就是父母与孩子通过唱歌,交谈,游戏等进行的有效情感交流。通过交流建立家长和孩子之间和谐良好的亲子互动关系,使孩子身心健康、快乐成长、和谐发展。
亲子交流教育不同于我们通常理解的以家长为中心的“家庭教育”和以儿童为中心的“儿童教育”,其核心内容是父母与其子女相互尊重、共同教育、一起成长。
亲子交流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必要因素,完善的亲子交流需要父母同时作为主导者和配合者,那么亲子交流的前提是父母理解并尊重孩子,真正关心和赏识孩子,还有营造和睦的家庭气氛。
4.亲子沟通作文怎样写
亲子沟通,让孩子快乐成长!
看到孩子带回家的,我更深刻地意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一个优秀孩子快乐成长的背后,除了有优秀老师的辛勤付出,还得有懂得教育、有良好教育方法的父母。
我一一对照“好爸爸、好妈妈”的标准,发现了自己在教育孩子方面的不足,同时也很欣慰自己在某些方面做得正确。能正确理解孩子之间的个体差异,不单以学习成绩评价孩子;尊重孩子,但不无条件地顺从孩子;经常鼓励和表扬孩子;不论多忙,我都会挤出时间陪孩子一起玩,因此,孩子每天都快乐着;也经常和儿子一起去书店看书,孩子因此也养成了爱阅读的好习惯;我觉得自己做的最为突出的是经常和孩子沟通交流。孩子很喜欢和我聊。一本书、一节课、一个游戏、一次考试、同学之间的趣事以及对老师的看法与态度等,无所不谈。在我们交流的过程中,我分享着孩子带来的快乐,体味着孩子的童真,反思自己,同时也发现孩子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帮助孩子及时解决一个个难题,让孩子每天都快乐地学习,快乐地生活,快乐的成长。
这样沟通交流的事例有很多,就拿去年冬天的一件事来说吧。
去年冬天是一个不同寻常的冬天。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雪,给人们带来了美丽和快乐,同时也给孩子们上学带来了极大的危险性,为了孩子们的安全,学校放假一周。刚复课没多久,又因H1N1放假一周,所以致使原来的教学计划和进度有所改变。我很理解学校和老师对此作出的决定和努力,更感谢老师的辛苦付出。但作为孩子,他们不甚理解,因为要赶课时进度,老师免不了要加时加课。但孩子们特别是我那贪玩的儿子不满了,他觉得上完40分钟的课就该是他们的轻松时间,于是,放学后就向我诉说苦衷。
下面是当时我和儿子的交流记录,本想把它整理成一篇博文,但后来由于那段时间很忙,自己也有些懒散,就搁浅了,今天拿来和大家分享一下吧。
“爸爸,我很喜欢数学课,但我不喜欢数学老师!”儿子还没放下书包就给我诉苦。
“为什么呢?你不是很喜欢数学老师吗?”听了孩子的话我很吃惊。
“哼,老师现在总爱拖堂,有时都和下一节课连上了,我都没有一点儿玩的时间了!”男孩子不同于女孩的最大区别就是贪玩爱动。
“还有不喜欢老师的地方吗?”
“没有了。”
“嗯,也真是,老师也不让下课玩会儿,你是不是在座位上都坐累了?”
“是啊,爸爸,我多想到外面活动活动。”
“那你老师讲课是坐的什么座位呢?”(明知故问。)
“老师没有座位,坐着怎么讲课呢?”
“哦,那老师一直站着讲课啊?”
“是啊。”
“你说你们坐着听课都累了,那老师一直站着讲课,她不累吗?”
“那肯定比我们还累!那她为什么还不下课呢?”
“太棒了,儿子!这个问题问得太好了!老师为什么不下课休息呢?”
······儿子无语。
“你知道吗儿子,你们的课程原来是有计划安排的,但由于下雪和甲流感耽误了近半个月的课程,现在,老师是在尽力补上你们的课程,老师不辞劳苦给你们传授知识,你们应该感恩老师,应该比平时更努力、更认真地听讲才对呀!老师之所以这样做,是想把所有的知识都传授给你们,让你们期末都能考个好成绩,快快乐乐过大年呀,所以你应该更喜欢老师,更爱你的老师才对呀!”
“哦——”听了我的话儿子长吁了一口气,“我明白了爸爸,下次我一定更认真的听讲!”儿子脸上又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一周后,当我有意无意地再问起孩子上课的情况时,他已经彻底理解了老师的良苦用心。试想,如果不与孩子沟通交流的话,让孩子带着情绪不快乐地学习,将会是什么样子呢?同样,老师的辛勤付出不就白白浪费了吗?当然,孩子成长的路上还有很多的问题需要我们在和孩子的沟通交流中发现,需要我们在和孩子沟通交流中解决,所以我们做家长的一定要经常和孩子沟通交流,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才能帮助孩子快乐成长!
写在后面:
这是参与学校“好爸爸、好妈妈”的一篇教育资料,拿来和大家分享。虽然知道自己距“好爸爸、好妈妈”相差甚远,自己还有很多方面做得不足,但在孩子的要求和鼓励下,还是填了表格附上资料参与这次活动,也算是为儿子做个榜样,让他遇事要积极进取而不退缩,同时也为了配合学校、老师能更好组织教育工作。
5.家长与孩子交流一刻钟怎么写
(1) 父母与孩子的交流能够影响儿童智力和人格的发展。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曾对1000名儿童进行过追踪研究,结论是如果把一个人17岁时达到的智力看做100%,那么大约有50%左右是在4岁前完成的,30%左右是在4~8岁时完成的,20%左右是在8~17岁时完成的。从这项研究中我们可以发现两个问题:一是人的智力发展主要是在儿童期完成的;二是儿童期智力发展的主要环境是家庭环境,包括家庭的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其中亲子之间的交流状况是家庭精神环境的一个重要侧面。
研究表明,家庭中父母与子女的交流具有聚合性特点,也就是说,与学校中师生之间发散型交流不同,在家庭中,多个家庭成员共同地和一个孩子交流。父母与子女有更多的直接的面对面的交流机会,无论是交流的内容还是交流的时间都要多于学校中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这一特点决定了家庭对儿童早期智力发展和人格发展具有重大的影响作用。
社会学家伯恩斯坦的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他的研究表明,在不同阶层的家庭,由于父母所用的语言内容和质量的不同,直接影响儿童个性品质的发展。在文化水平较低的家庭中,由于父母使用语言的不准确、词汇贫乏,甚至经常用一些粗鲁的语言,往往使儿童智力发展迟缓,形成多种不良的个性品质。
(2)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交流有助于父母全面了解自己的孩子,根据孩子的特点来培养孩子。孩子渴望与父母交流,他们常常会在与父母的闲谈中道出自己在学校中的各种经历。如果父母能静下心来倾听孩子的诉说,就会对孩子的个性、交友和处事有个清晰的了解,在教育和辅导孩子时就比较容易,而且也有效得多了。
台湾著名女作家罗兰在回忆自己的童年时就有这方面的感受。她在一篇文章中写道:“我曾做过笨学生,那是在小学6年级的时候。我的算术不好,直到现在,我还记得老师给我们讲鸡兔分笼和童子分桃等问题时,我是怎样的听不懂。而且老师越是单独给我讲,我越是听不懂。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我听不懂……我很感谢我的父亲,当我拿着算术48分成绩单回来见他的时候,他说:‘你理解力不行,但记忆力很好,现在不要忙,等你长大一点,理解力会慢慢成熟的。’后来,事实证明,到了高中,我的几何代数就都不成问题了。”
正是由于父亲与女儿在交流中多了一份理解和肯定,帮助罗兰摆脱了学业失败的困扰,使罗兰度过了一个幸福的童年。
(3)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交流有助于加强两代人之间的相互理解,满足儿童的情感需要,促进儿童的生理和心理健康。如果儿童在生命之初,能够感受到家庭成员相亲相爱,体验到家庭生活的温馨,他就会产生一种与人交往的信任感和安全感,这种早期的生活体验对他一生的发展有积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