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如何写重要变更
我参观李鸿章故居,有些失望。因为这故居不难看出,跟其他很多地方的名人故居一样,往往是在其故居早已破败不堪等情况下,进行“大修”乃至“重建”而成,两年前我在福州看到的严复的故居,与此极为相类。
但是,参观李鸿章故居又是有收获的。收获之一是,我这才知道,李鸿章一生曾经多次临摹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并且,李鸿章故居展出的他年轻时临摹的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很有个人特点:笔端时露王羲之书法的韵味,譬如开头的“永和”二字;然而,更多的地方你很难简单地说那就是“王羲之”,而是在结体、用笔等方面有他自己的特点。更重要的一点收获则是,我注意到在李鸿章统帅之下的淮军阵中,洋人乃是其重要构成部分。这些或者是聘请自德国,或者是聘请自法国的军事技术人员,在淮军中有的担任顾问,有的担任教练,有的担任技师。
李鸿章为什么聘请这些洋人加盟他的淮军?应该与他意识到现代战争已经进入到了火器—洋枪洋炮决定战争的胜负的阶段,假如继续沿袭昔日的思维,靠冷兵器与洋枪洋炮对决,自然难得胜算。所以,中国需要“师夷以制夷”。在刘铭传等率领淮军与法军在台湾保卫战和浙东的战斗中,淮军之所以最终胜出,这些洋人应该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让人非常遗憾的是,李鸿章苦心孤诣编练成的另一支军队,当时堪称亚洲一流的海军—北洋水师最后的结局让人十分痛心:这支军拥有各种军舰二十五艘,四万二千吨位,以大沽港、旅顺港、威海卫港形成三角,拱卫京城海上门户;然而,一八九四年的甲午战争一役,北洋舰队覆没,淮军亦蒙受重创,李鸿章多年经营洋务而成的局面几乎尽付东流。并且李鸿章个人的命运自此之后也急转直下:战败后在各方指责之下,原本红极一时,堪称疆臣首领的李鸿章,亦从此失势。不能不提的另一点是,李鸿章竭力维护的满清王朝也在风雨飘摇之中苟且了不到二十年,便翻了船。
2.课题最终成果 怎么写
先要去查阅与本课题有关的研究资料,主要关注(就是前任主要研究成果):1.相关研究已经研究到什么地步。
2.相关研究进几年来不同流派的主要观点,进行简要的叙述。3.前人已经得出的结论有什么值得借鉴的和不足的。
这部分要立足于你自己的课题研究,这是根本切入点,因为课题研究新颖性就在这里,需要你在前人的基础上有创新和提高。比如前人研究的不足可以分观点的局限性和研究手段(方法)的局限性等,这样你可以针对前人理论中不足或者没有涉及的方面进行研究。
4.最重要的这部分既要有事实依据,也要简明扼要。就是说要对前人观点进行整合,分析比同流派观点背后的价值取向,可以适当地引用重要观点。
当然不要引用太多,关键还是在于你的概括,你分析得越清晰,你之后课题研究的思路就越清楚,毕竟这部分只是铺垫部分不能显得太复杂,这样很容易头重脚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