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详细的日本古代历史
旧石器时代 日本最初是和亚洲大陆相连的。
几万年前,这里已经有了原始人居住。有人猜测这可能是原始人群为追赶野兽从大陆过来的。
绳纹时代 (公元前一万年至公元前3世纪) 使用绳纹式陶器的时代。距今约1万年前,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致使日本与大陆分离,变成列岛。
人们驯养狗以捕获鹿和野猪,同时发明了弓箭,增加了猎物捕获量。除捕鱼外,人们也采集七叶树籽、橡实、核桃和植物的球根等。
人们努力获得足够的食物,从而有空闲时间来磨制石器和烧制陶器。又因为开始食用熟食而扩大了食物范围。
这样,人类可以长期定居一地,建造竖穴住居。 竖穴住居以广场为中心,几家聚居一起,周围因丢弃贝壳和食物碎屑,形成贝冢。
但这类食物不能被长期保存,而且也很难把剩余产品积累于某个人手中,当时尚处于没有阶级对立的原始社会,因此未发现反映特定人们的财富与权力的遗址和遗物。 在当时生产力很低的条件下,自然生产的资源有限,因此人们在集团内部制定严格的规约以保护自然,同时盛行巫术,出现石棒、土偶,并有拔齿等习惯。
人们还祈求自然丰盈。到这一时代的末期,尤其在西日本,出现企图突破狩猎、捕捞和采集经济的趋势,最近在福冈县的板付遗址发现绳纹晚期种植水稻的水田遗址。
弥生时代 (公元前300年至公元300年) 使用弥生式陶器的时代。根据陶器的形式,可分为前、中、后三期。
前期从九州扩展到京畿一带(东日本尚处于绳纹时代末期),中期波及到东北地方。扁平片刃石斧等磨制石器、青铜器和前期北九州的支石墓等类似于大陆文化。
弥生文化从一开始就具有先进的农耕技术,通常认为它受到了来自朝鲜的移民的影响。中期以后灌溉技术进步,农业生产渐趋稳定。
后期,铁制农具普及,石器基本消失。铜铎、铜剑、铜矛、铜戈等青铜祭器发达,出现制铁和制盐等社会分工。
通过交易和战争等,形成了统一的政治性的地区集团。此时北海道尚不能种植水稻,仍处在绳纹文化阶段。
古坟时代 (公元300年至公元600年) 盛行修筑古坟的时代。 前方后圆的大小古坟,以奈良县为中心,散布在北起福岛县、南至熊本县和大分县的广大地区。
5世纪又从宫城县扩展到鹿儿岛县。古坟只埋葬部族首长,由部族成员共同修筑。
5世纪,原始的所有制关系开始崩溃,大家族发展为生产单位和动产所有单位,原有部族内部发生利害矛盾。 从五世纪中期起,畿内强大部族间的内战激化。
有些强大的部族与出现倭五王的百舌鸟古坟群和古市古坟群有关。到六世纪,继体天皇系统的新兴势力统一畿内东部各部族,确立了大王的地位。
以筑紫君磐井为首的北九州势力,曾希望获得与此类似的地位而进行反抗,但在其获得这种地位之前,这种反抗即已溃败。 在内战过程中,各地首长授予部族成员以修造小古坟的权利,以此增强战斗力。
因此,原来只是首长墓的古坟,到5世纪后半叶便向小古坟群(群集坟)演变。这种倾向到6世纪进一步发展。
日本全国各地修造的古坟超过十万个。古坟的主体部分也采用横穴式石室。
石室内埋葬数代家族成员,并以武器为中心,陪葬有须惠器、土师器等死后生活的必需品。 但大量小古坟群的出现,逐渐减弱了古坟作为统治者的建筑物的性质。
因此,从6世纪末到7世纪初,倭王权在畿内尽力建造寺院,同时限制修筑小古坟群,大王和强大的豪族则葬于模仿中国皇帝陵墓而建的大型方坟。这样,古坟时代临近结束,而所谓大化《薄葬令》更进一步助长了这种倾向,留下来的只不过是高松冢古坟等贵族阶层的古坟,坟丘小但很华丽。
关东和东北地方古坟时代结束的比西日本晚,直到七世纪前半叶仍修造前方后圆坟。 飞鸟时代 (公元600年至公元700年) 飞鸟时代得名于奈良县的飞鸟地方(现在的明日香村,当时的都城藤原京)。
佛教在这一时期通过百济传来,朝廷中两大势力之一的苏我氏支持佛教,另一势力物部氏支持传统的神道教,双方发生激烈冲突。 587年的衣折战役中,苏我马子击败物部守屋,取得对朝廷的控制权。
592年,和苏我氏有姻亲关系的皇族女性丰御食炊屋姬即位为推古天皇。她提名圣德太子(马厩门王子)为摄政进行了以加强皇权为核心的政治改革。
圣德太子制定了十二阶冠位和十七条宪法,奠定了中国式的官僚制度的基础;同时还派遣使节和留学生到隋朝学习。 为了维持自己的专权,苏我氏极力反对改革,苏我入鹿还杀害了圣德太子的儿子山背兄皇子,645年,中大兄皇子(天智天皇)和中臣镰足(藤原镰足)合谋刺杀苏我入鹿,结束了苏我氏的专权。
同年,孝德天皇即位,颁布大化改新诏,推行大化革新。 660年唐灭百济,为了复兴自己的朝贡国百济,日本出兵朝鲜,被唐朝和新罗联军在白村江击败。
668年,天智天皇即位,模仿唐朝建立户籍管理制度,并于670年制作了最早的全国性户籍。672年,天智天皇驾崩,儿子大友皇子即位弘文天皇。
天智天皇的弟弟大海人皇子与其争位,爆发战争,史称壬申之乱。大海人皇子在岐阜县击败弘文天皇,即位天武天皇。
天武天皇时期,日本出现了历史上最早的钱币“富本钱”。 701年(大宝一年),颁布大宝律令。
710年,元明天皇迁。
2.谁看过许倬云写的《历史大脉络》,评价一下这本书怎么样啊
阅读本书,对我而言,无疑是一次愉悦的阅读之旅。
平素在历史教科书之外很少阅读通史类的图书,而在教科书中,世界史与中国史往往是分裂的,不详细梳理很难弄清同期世界发生了什么,对后世、对世界又有什么影响。许倬云先生的新书《历史大脉络》把古代史与现代史、东方与西方都纳入其历史书写中,凡是历史教科书中详细描述的地方,该书均简略一笔带过,重点叙述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大方向,中国史与中国之外的世界史的发展脉络清晰可见。
“历史是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这是一句虽然以讹传讹,但影响巨大的话。历史自有其真相的存在,虽然我们今天无法完全还原历史,但历史写作绝不是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无限靠近历史的真实是历史写作的追求。
当然,在追寻历史的真实的前提下,历史写作总归有个性在其中。正如许倬云先生在简体字版序言中所说,“一本历史性质的书,总反映一些撰写者自己对历史的理解。
司马迁的《史记》是一部通史,其实他在撰写他身处的当代史。历史学家克罗齐也曾指陈:‘所有的历史,其实都是当代史。
’我的这一部小书,何尝不是尝试从现代人的角度组织过去的事迹,选择与后来发展有关的部分陈述其发展的大势?”这种追求与太史公的“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是一脉相承的。 读完本书,印象最深的有三点: 一、全球视野 从章节安排就可以看出这一特点,“古代世界与传统中国(从远古到1500年”、“近古世界与中国(1500—1840)”、“近代世界与中国(1840—1950)”、“现代世界与东亚(1950—2000)”。
在世界史的框架中理解中国史,在同一时期内,中国史的大事件与世界史的大事件并呈,中国的强盛与落后,列强的崛起,历史的吊诡一一展现。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书末附录了一篇“中外大事记”,以表格的形式直观地把从公元前3500年到公元2007年的中国大事与世界大事列出来,一一对照同期的中外大事,历史发展的大脉络就清晰可见了。
二、国族意识的产生与消泯 古代世界并没有那么清晰的边界,国族国家只不过是近代以来产生的“想象的共同体”,并非人类群体必然和终极的模式。近代主权国家虽有许多功能,但国家公权力的极度扩张,个别公民的权利被国家公权力侵犯。
在许倬云先生看来,“一个人数不过百万的地缘小区组成共同体,再加上理念或职业相近的社群组成另一层次的群体(例如政党、工会),在小区共同体中以协商方式共谋群体的最大福祉,代替现在‘主权国家’层次的群体,可能避免强大公权力侵犯个人民权的弊病。”当然,这是指向未来的。
三、台湾史的书写 在传统教科书中对台湾史的描述较少,《历史大脉络》专门用了八章来详论台湾史。从“大洋航道的开通对台湾的影响”、“台湾的开拓”,到“日本殖民统治下的台湾”、“光复后的台湾”、“国民党迁台”,再到“重整时期的台湾”、“台湾的经济起飞”、“台湾的民主化”。
通过这些介绍,了解台湾的过去,方明白台湾民众对日本的态度、台湾族群之间的矛盾与隔膜。这对于理解今天的台湾,理解今日大陆与台湾的关系也不无裨益。
另外简体中文版为该书配了插图,有些并置的图片也在无声地告诉我们一些值得知道但不便言说的信息。 这是我摘录的,我也想看这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