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灯节》作文怎么写啊
一年一度的德阳灯会又来临了,作为德阳晚报的小记者,我有幸在年前到灯会现场探班。
走进门,迎面看见一个聚宝盆,这个名叫”财神赐福”的灯组寓意着财运的降临,喜庆的大红色以开门红的气势祝愿德阳人民来年财源滚滚。与之相对应的是”龙马精神,万马奔腾”灯组。
一条条龙,一匹匹马在云里动着,龙马精神贯穿始终。马背上的金银财宝更是体现当下流行的“马上有钱”展现了人们对新年的美好憧憬。
我们走进一个美丽的灯廊,这个名叫”花开映明月”的灯廊最具有中国元素,卷草结合了各种励志的词汇,火红的色调烘托出火红的新年气氛,也映射出了火红的“中国梦”。绕着湖边走,可爱的大黄鸭正带着鸭宝宝在游玩。
大黄鸭游历世界每次都会引来无数粉丝的追捧,而今我们又把大黄鸭请进了灯会,给大家送上祝福与欢乐。看!大象在驮着金银珠宝朝我们走过来呢!这组叫《万象更新》的灯组离不开能工巧匠的别出心裁,他们把传统的瓷器融入灯会的制作之中,匠心独具。
栩栩如生的四只大象系瓷器制作,内透的效果通过瓷器结合产生出独特的艺术效果和质感。咦!是什么地方在敲锣打鼓呀?原来是这儿在庆祝结婚啊。
这组名叫《喜盈门》的灯组,热不热闹,迎亲队敲锣打鼓,鸣奏喜乐,一对新人喜结连理,就连游客们替他们高兴。瞧!同学们喜爱喜羊羊与灰太狼。
米老鼠。海绵宝宝等卡通动物从电视里跳出来与大家见面了。
小朋友们都非常高兴,仿佛走进了卡通欢乐剧场。哇!小朋友们玩得正欢呢,有的在舞龙,有的在挥灯,地上还有不少许多铜币和元宝,上空挂着四个灯笼,每个灯笼上都写着一个字,连起来就是马年大吉。
这组叫“闹春图”的灯组寓意着“福到来”,将新年的各种庆典活动以灯的形式表现出来,呈现出热闹喜庆的闹春图。这时,我又走进了一个灯廊,上空一个个大脚指引我向前,这个名叫“走向未来”以时尚的光雕大脚,亮丽的颜色进行装饰,让过往的游人如置身在浪漫的氛围之下,璀璨的大脚犹如一步一步走向幸福。
时间匆匆流逝。我依依不舍的凝望着前面的树林,突然,我看见一匹马儿在树林里穿梭,若隐若现,一切变得诗情画意……。
2.登山的作文怎么写
今天,风和日丽,真是个好天气,我们一家人决定去登山,登山的作文 。
我们驱车来到了山脚下,抬头向上望,山相当高。虽是冬天,但苍翠依旧。
那从山脚一直延伸至山顶的台阶,就像白色的长龙蜿蜒盘曲而上。台阶上三三两两的人群,兴致很高慢慢地往山顶爬去。
我已经迫不及待了,不等爸爸妈妈和妹妹就迈开了步子往上爬去。一级,两级,三级……只听得后面传来清脆的喊声:“姐姐,等等我!”原来是我六岁的妹妹见我爬得那么快,在那里急得直跺脚。
我停下脚步回头看,只见爸爸妈妈和妹妹还站在山脚,我暗自高兴。妈妈向我喊道:“慢点,小心点!”我一边答应,一边又继续向山顶进发。
大家都被我远远地甩在了后面。渐渐地,我的体力开始有些不支,脚上似乎绑着大石头,变得越来越沉。
这时,看到了前方不远的地方有一张石凳,我的心里升起了一阵喜悦。于是我打起精神,一步一步奋力向上爬。
走到石凳前,我一屁股坐在石凳上。一阵凉风吹来,令人神清气爽。
我欣赏着山上风景,不知什么时候,耳边响起了妹妹的声音:“姐姐,我们追上你了!”我这才意识到,我已经坐了好久了。于是,我站起来,又向上冲去,可我的脚却不听我的使唤,脚步越来越慢。
爸爸一边扶着我,一边鼓励我说:“坚持就是胜利!” 好不容易才爬到了山顶,擦着满头的汗水,心想:平时要多锻炼才行。站在山顶向下望,一排排整齐的房子出现在我眼前,在这里它们显得那么渺小。
微风再次吹来,似乎把我的疲劳都带走了,我不禁高兴地笑了。 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星期天,我们一家人怀着愉快的心情,整装待发,踏上了去登山的路程。
“走走,走走走,我们一起去登山……”一路上,我唱着动听的歌谣,看着美丽的风景,不知不觉就来到山脚下了。在山脚下,我抬头望了望,然后说道:“哇!这座山好高啊!”这时,爸爸摸了摸我的头说:“有没有信心爬上山顶呀?”我犹豫了一会,心想:如果我说没有的话,爸爸妈妈肯定会小瞧我的。
所以,我自信满满的说:“我有信心。”“那我们一家人来比一场比赛,看谁先到达山顶,就是胜利者,小学生作文 《登山的作文》( 今天是农历五月初五,一年一度的端午。
8.重阳节的作文怎么写
重阳节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一首是杜甫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农历九月九日是我国传统节日——重阳节。
重阳节的习俗有很多,最有名的就是:赏菊花、饮菊花酒、佩茱萸、登高等。重阳节又叫老人节。九九重阳,因为与“久久”同音,有着长长久久的寓意。因此我国把每年的农历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
关于重阳节还有一个传说:很久以前,汝南县有个人名叫桓景。有一年汝南县来了一个瘟神,每年都会出来散布瘟疫,危害人间。他就决定前去拜访一个神仙。 找到了神仙的仙居。神仙知道他来拜师学艺所以就开始教他降妖。九月八神仙对他说:“今年九月九,汝河瘟神又要出来害人,杀瘟神的方法并且我给你茱萸叶子一包,菊花酒一瓶,让你家乡父老登高避祸。说完,就把桓景送回了家乡,回家后桓景把仙人的话告诉村民,第二天瘟神果然来了,桓景照着神仙的方法杀死了瘟神。
祝大家重阳节快乐
9.艺术节作文300个字怎么写
姑娘风风火火地来了,我们学校的艺术节也如火如荼地展开了。
这不,我们全班同学个个热情高,都为了能在艺术节举行的比赛中能取得好名次而努力呢?你看,那儿三个一群,五个一伙地讨论着海报的排版,这儿几位“智多星”正为咱们的“绘画大师”出谋划策……
我该做些什么呢?海报?班上已经有那么多人做了,没新意,而且比起他们的,我未必做得出色。画画?可是说实在的,我的画技实在难登大雅之堂。工艺品?可是我又能做出些什么精美的工艺品呢?
我左思右想,也想不出个好主意,急得直跺脚。咦,这是什么?我从脚旁拾起来一看,原来是一颗纸叠的小星星,看上去十分精致。有了,我折些星星再拼贴成一个图案,这不就成了。可是做什么图案呢?最近最热门的话题应该就是“奥运”和“地震”了。那我就做一个奥运五环吧!
说干就干,我立刻买了折星星的纸。可是我不会折怎么办呢?只好求救于俺的同桌蔡爽,请她传授折星星的“不传之密”——技术要领。也许因为我天资聪颖,也许因为折星星的确很简单,我一会儿就学会了。为了能如期完成作品,我又请好朋友杨玉琴一起帮忙抽空折些星星。很快星星全折完了,我用卡纸剪出了五环的图案,并在五环上写了“北京欢迎你”五个大字,再用双面胶把一颗颗星星粘在五环边缘,然后用两条线串起了许多星星,最后粘在了五环的空隙。这样,一个完整的手工制作品呈现在我的面前。
对了,我告诉你一个密秘哟,五环边缘的星星还有两层特殊的含义呢!星星亦指“新星”,中国便是这颗新星,虽然现在光芒远不及别人,但终将成为“星空霸主”,光芒四射,而另一层含义是星星照亮奥运,北京将会成为世界嘱目的地方。
10.重阳节的作文怎么写
赏菊 菊花,又叫黄花,属菊科,品种繁多。
我国是菊花的故乡,自古培种菊花就很普遍。菊是长寿之花,又为文人们赞美作凌赏菊霜不屈的象征,所以人们爱它、赞它,故常举办大型的菊展。
菊展自然多在重阳举行,因为菊与重阳关系太深了;因此,重阳又称菊花节,而菊花又称九花。赏菊也就成了重阳节俗的组成部分。
宋代《东京楚华录》卷八:“九月重阳,都下赏菊,有数种。其黄、白色蕊者莲房曰‘万龄菊’,粉红色曰‘桃花菊’,白而檀心曰‘木香菊’,黄色而圆者‘金龄菊’,纯白而大者曰‘喜容菊。
无处无之。 明代,在《陶庵梦忆》中记载有:“兖州绍绅家风气袭王府。
赏菊之日,其桌、其炕、其灯、其炉、其盘、其盒、其盆盎、其看器、其杯盘大觥、其壶、其帏、其褥、其酒;其面食、其衣服花样,无不菊者夜烧烛照之,蒸蒸烘染,较日色更浮出数层。席散,撤苇帘以受繁露。”
清代赏菊,如《燕京岁时记》:“九花者,菊花也。每届重阳,富贵之家,以九花数百盆,架度广厦中前轩后轻(轩轾,车前高后低叫轩,前低后高叫轩,比喻高低优劣),望之若山,曰‘九花山子’。
四面堆积者,曰‘九花塔’。”在《清嘉录》中记苏州赏菊活动说:“畦菊乍放,虎阜花农,已干盎(古代腹大口小的器皿)百盂担入城市。
居人买为瓶洗供赏者,或五器七器为一台,梗中置熟铁丝,偃仰能如人意。或于广庭大厦堆垒千百盆为玩者,绉纸为山,号菊花山。
而茶肆尤盛。”另如《金瓶梅》、《浮生六记》等书中也有赏菊之记载。
至今,重阳节期间,各大公园也仍组织大型菊展,并将菊缚扎成各类动植物,人物等造型,十分美观。 登高 重阳最重要的节日活动之一,即是登高。
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
登高 早在西汉,《长安志》中就有汉代京城九月九日时人们游玩观景之记载。在东晋时,有著名的“龙山落帽”故事。
据《晋书》中《孟嘉传》载,九月重阳这天,晋朝大司马桓温及参军大将孟嘉等人登上龙山(今湖北江陵县西北的一座山),孟嘉观赏山景,连帽被风吹走也不知道。桓温叫人作文笑他,他也不示弱,作文答辩,一时传为佳话。
南朝时,梁人吴均在《续齐谐记》中记载一个神异的故事:汝南人桓景,随费长房游学,费长房要他在重阳这天让家人各作绛囊,盛茱萸系臂,并登高,饮菊花酒,才可免祸。桓景照办了,才逃脱灾祸。
这个故事,生动地反映出重阳时人们的避邪除灾心理。 当然人们登高也不单是攀登而已,还要观赏山上的红叶野花,并饮酒吃肉,享受一番,使登高与野宴结合起来,更有吸引力。
如隋时孙思邈《千金方·月令》:“重阳日,必以看酒登高远眺,为时宴之游赏,以畅秋志。酒必采茱萸、菊以泛之,即醉而归。”
记隋代风俗,已与后世近似。在南宋的《梦粱录》卷五载:“日月梭飞,转盼重阳。
……是日‘孟嘉登龙山落帽,渊明向东篱赏菊’,正是故事。”南宋韩元吉《水调歌头·九日》上片:“今日我重九,莫负菊花开。
试寻高处,携手摄展上崔嵬。放目苍崖万仞,云护晓霜成阵,知我与君来。
古寺倚修竹,飞槛绝尖埃。”描写了重阳赏菊及登高观景的韵致。
明清时,北京地区登高颇盛,《燕京岁时记》云:“京师谓重阳为九月九。每届九月九日则都人提壶携楹,出都登高。
南则天宁寺、陶然亭、龙爪槐等处,北则蓟门烟树、清净化域等处,远则西山八处。赋诗饮酒,烤肉分糕,询一时之快乐也。”
不论文人百姓,都喜欢登高后在山上野餐、烤肉食用。有些贵戚富家则带上幕帐、烤具、车马、乐器,登高台、土坡,架起幕帐、桌椅,大吃爆烤羊肉或涮羊肉,并唱戏奏乐,听歌看舞。
如清末慈禧太后,每年重阳于北海东的桃花山登高、野餐、烤肉,并架蓝布围障,防止闲人偷看。在玉渊潭钓鱼台等处,也集中了不少登高之客。
故宫御花园里也有登高之山。 又如广州地区,游客多于重阳登上白云山,饮酒赋诗,热闹非凡,影响至今。
在上海,附近无山丘,便把沪南丹风楼及豫园的大假山作为登高雅集之所,也很热闹。至民国年间干脆又登二十四层高的国际饭店。
而近代的北京香山、山东的牛山、江西南昌的滕王阁等等,也都是登高胜地。尤其是滕王阁,因了唐代王勃于重阳节时在阁上写出千古名文《滕王阁序》,更闻名天下。
至于湖北江陵龙山上的纪念晋代孟嘉落帽的落帽台古迹,也吸引着许多游客。 由于重阳为秋节,节后草木开始凋零,所以有称重阳节野游活动为“辞青”,与三月春游“踏青”之说法相对应。
清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记:“(重阳)有治看携酌于各门郊外痛饮终日,谓之‘辞青’。”这也是一个颇有诗意的名称。
关于登高习俗的起源,有不同的说法: 一说可能源于古代对山神的崇拜,以为山神能使人免除灾害。所以人们在“阳极必变”的重阳日子里,要前往山上游玩,以避灾祸。
或许最初还要祭拜山神以求吉祥,后来才逐渐转化成为一种娱乐活动了。(古代认为“九为老阳,阳极必变”,九月·九日,月、日均为老阳之数,不吉利。
故而衍化出一系列避不祥、求长寿的活动,并非如魏文帝曹丕所称九为“宜于长久”之数。这是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