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国色天香的繁体字怎么写
“国色天香”的繁体字如上。
一、拼音:guó sè tiān xiāng二、释义:原形容颜色和香气不同于一般花卉的牡丹花。后也形容女子的美丽。
三、出处:唐·李浚《摭异记》:“国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四、例句:1、这牡丹花展,万紫千红,国色天香,美不胜收。
2、在中国,它被誉为"国色天香"。3、这些模特儿,虽称不上国色天香,却也风姿绰约。
4、这个女孩国色天香,所以大家都爱上了她。5、这青年女子真有国色天香之貌,所以引起众多青年男子的注意。
6、整座花园,栽种的尽是国色天香的牡丹花。
2.“国”这个字的字理
甲骨文“国”字(见图①),左中间“口”表示疆域,右边“戈”表示武力。金文“国”字(见图②)中的“口”表示城池,意思是以兵戈守卫城池。小篆、隶书“国”字(见图③④), “或”外边加了一个方框,强调国土边界用武装力量守卫。“国”字的本义是邦,邦就是国家的意思。《说文解字》:“国,邦也。”
《孟子·离娄上》:“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意思是人必先有自取侮辱的行为,别人才侮辱他;家必先有自取毁坏的因素,别人才毁坏它;国必先有自取讨伐的原因,别人才讨伐它。《汉书·贾谊传》:“国耳忘家,公耳忘私。”即为了公事而忘记私事,为了国事而忘记家事。
国色天香,形容颜色和香气不同于一般花卉的牡丹花,也形容女子的美丽。传说在唐朝,一日,唐文宗李昂在程修己的陪同下到御花园赏花,时值牡丹花盛开,色彩艳丽,芳香四溢。唐文宗兴致很高,便问程修己:“今京邑传唱牡丹诗,谁称首?”程修己答曰:“中书舍人李正封曾有诗‘国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唐文宗听后赞叹不已,“国色”之后又加“天香”,绝妙至极。
20世纪50年代初期,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汉字整理组广泛收集 “国”字的异体字,发现“国”字竟有40多种不同的写法。郭沫若提出用口与玉而非口与王组合的“国”,避开了“囯”的封建帝王思想,并赋予宋元俗字同形的“国”不一样的内涵,即此玉已不指帝王玉玺,而是藉我国悠久的玉文化历史表示中华历史的源远流长。同时玉是珍宝,又是美好事物的象征,寓意我们要像爱护宝物一样珍爱自己的国家。
3.求一篇高中作文《我心中的语文》作参考
十几年的语文学习,使我对“语文”这个词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在这里没有令人烦恼的数据,没有无助的表白,有的只是一方神秘的领土,一腔在蓝天下自由飞翔的感情。天空中一丝云儿飘过,淡淡的,自由自在,这美好的感觉就是语文;初升的朝阳光芒万丈,感觉生机勃发,这也是语文;如血的残阳映红半边天,让人无限留恋,这依然是语文。语文是巍巍昆仑,是草叶上久久不肯滴落的露珠,是古城旧都国色天香的牡丹,语文是无声的冷月,静谧的荷塘,是秦皇岛外晚归的打渔船。
语文不是雪融化后只能是水,而不能是春天;语文不是马儿只能是红棕色的,而不能是蓝色的;语文不是弯弯的月亮只能像小船,而不能像外婆院子里结的豆角。
语文赋予我们聆听音乐的耳朵,欣赏绘画的眼光。当你被一曲动听的歌儿打动时,别忘了,这就是语文;当你对一幅发出由衷的赞叹时,请记住,这仍然是语文······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语文从苏轼的心中娓娓道出。“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入海不复回”,语文在李白的胸中汩汩流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语文从范仲淹的笔下缓缓流出。语文还在浔阳江畔琵琶女的琴弦上回旋,语文可以让我们在荷塘边感受朱自清带来的夜的静谧,可以让我们在大观园的花园里聆听黛玉的《葬花吟》。语文可以“小桥流水人家”,也可以“古道西风瘦马”。可以手持长剑,独立旷野,感受“风萧萧兮易水寒”的悲壮,也可以手握画笔,身披蓑衣,船头写韵,领略 “斜风细雨不须归”的闲适。语文可以带给我们到天姥山的仙人洞中体验神奇,到景阳冈上体验惊险。语文可以让我们体味“逝者如斯夫”的悲凉,“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缱绻,“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警训与“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企盼。
这就是我心中的语文,如此深奥却又如此美妙的一个词语,只要你细细地、慢慢地品味它,那种如饮甘醇,如沐春风,如踏冬雪的美好感觉就会芬芳你的语文之旅,润泽你的人生之旅。
4.郑板桥的书法为什么叫“六分半书”
“六分半书”是清代郑燮(郑板桥)书法的别称。郑板桥的书法,本来是学黄庭坚的,后来参以“八分”(“八分”即指东汉时期成熟的隶书,称作“八分书”), 再加入兰竹笔意,就建立了自己的书风。这种书体已不是原来的“八分隶书”,而介于楷隶之间,又有少许兰竹成分,所以称“六分半书” 。
郑燮,字克柔,号板桥(1693—1765),清著名书画家,扬州八怪之一,擅画兰、竹、石。生平以画为第一生命,死后书家名声却高于画家的名气。郑板桥书法,世称之为“六分半书”,书中真隶行书相参、布局上字形大小不一,书体有架势,有笔力,金石味浓,扑茂劲拔、奇秀雅逸、方方圆圆、正正斜斜、疏疏密密,排列穿插得十分灵巧和别致。这种创格和变体,一改当时书法界“滑熟”、“媚俗”的风气,对当时书法艺术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清?农在郑板桥道情十首书卷题跋为:“板桥先生一代之奇人也。其文奇、其字奇。观其文,迹其字,而先生跃跃见于纸上。篆者吾知其为篆,隶者吾知其为隶,六朝吾知其为六朝,真行草三体,吾知其为真行草三体。若不论其为篆为隶为六朝为真行草,而一以贯之,合无数眷属为一眷属,而其意中并不知有无数眷属,直视为一眷属,于先生外,吾见亦罕。”清何绍基亦题跋曰:郑板桥“一生跌宕牢骚,奇趣横溢……字傲山谷(黄庭坚),间以兰竹意致,尤多别趣。山谷草法源于怀素,素师得法于张长史(张旭)其妙处在不见起止之痕。”而清代才子袁枚亦曾讥笑郑板桥的书法为“野狐禅”,有失“国色天香”的自然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