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傣文的四种傣文
4种傣文的创制年代尚无定论。
①傣泐文,一般认为始用于13世纪。但从西双版纳傣族社会历史情况和文字形体特征来看,其创制年代可能更早一些,有人认为大约在6~8世纪之间。
此文字最初只有41个字母,与巴利文字母的读音和顺序一致。后根据傣语特点增添到56个字母,其中有48个辅音字母根据所拼声调高低区分为两组,各拼3个声调,只用两个声调符号。
另有8个字母代表7个元音和一个带辅音尾韵母[□□]。元音字母和元音符号写在辅音字母的上下左右,声调符号写在字的上方。
②傣纳文,大约创制于14世纪。有19个辅音字母和几十个代表单元音、复合元音和带辅音尾韵母的字母和符号。
这种文字常用同一字母表示不同音位,也用几个字母表示同一音位,没有声调符号。③傣绷文,与缅甸掸邦的掸文相同,在文字体系上与傣哪文较接近,只有18个辅音字母。
④金平傣文,有44个辅音字母(另有几个同音异体字母),也根据所拼声调高低而分为两组。后两种文字元音的表示方法也较复杂。
因缺乏历史资料,其创制年代尚待研究。这4种傣文在书写中都有许多合体字和形体固定的字,在书法上有一定规范。
傣泐文和傣纳文使用范围较广,文献丰富,包括政治历史、法律道德、宗教经典、天文历法、农田水利、占卜问卦、故事唱词以及语文学、军事学等方面的著作,还有一部分译自汉文的历史小说和京剧、滇剧曲本,以及从印度翻译过来的文学作品。这些文献都写在当地制作的棉纸上。
西双版纳的傣泐文贝叶经则是用铁笔刻写在贝叶上的,号称有8万4千卷。德宏等地也有少量傣绷文贝叶经。
过去外国传教士曾在曼谷用傣仂文铅印过基督教福音书,还有加五线谱石印的傣仂文赞美诗,但由于基督教在傣族中传播不广,这些印刷品在中国流传甚少。傣文著作一般不写明作者和写作年代,现在所见标明年代的最早写本是傣历976年(1614)所写的傣泐文著作《论傣族诗歌》,最早的贝叶经是中国历史博物馆所藏、刻写于傣历1162年(1800)的《玛哈瓦戛经》。
2.岩温叫用傣字怎么写出来
西双版纳傣族,是有名无姓的民族。
西双版纳傣族的人名,是以代表性别的岩(音为aj)与玉为名字之首。男子称为岩**,女子称为玉**。
名字多以出生的顺序和傣文字母高低音组的排列顺序以及父母的心愿三者相互结合命名。重名时,又在名字上加大、小及上、中、下等词加以区别。
长子、长女多选用西双版纳傣文的第一个字母阿(a)拼字命名,如岩温、玉温;岩应、玉应;岩燕、玉燕等;其余子女通常也选用与其排行相关的傣文字母拼字命名,如岩光、玉光;岩叫、玉叫;岩香、玉香;岩尖、玉尖等。最末一个子女,通常用腊(1a)字命名。
有的名字,有着明显的降生顺序,如岩燕、岩刚、岩腊。燕为长,刚为次(中间)、腊为末;有些名字又明显地反映了父母的美好心愿,如在名字中加以恩(银)、罕(金)和皎、香(宝石)等字,将子女名字冠之以岩*罕、玉*罕;岩*香、玉*皎等。
上述这种以降生顺序和傣文字母排列次序命名的方法,极易造成重名,一个村寨内如果出现几个名字相同的人时,就以大、小、上、中、下等加以区别。如岩温龙(大岩温)、岩温囡(小岩温)、岩温讷(上岩温)、岩温代(下岩温)等。
西双版纳傣族除按降生顺序和傣文字母的排列次序命名外,还有以名花命名的,有以吉祥动物孔雀、凤凰、狮子、虎等命名的、有以重量命名的,以及以某种迷信观念命名的等等。西双版纳傣族一人往往会有几个名字,儿童时代有童名,人寺当和尚以后有僧名,还俗以后有俗名,当父母以后又有父母名等。
某男童降生时名为岩燕,出家后便称为帕燕(和尚岩燕)、都窀燕(大佛爷岩燕);当和尚还俗后称岩底燕,当佛爷还俗后称康朗燕等。傣族男女,一旦当了父母便改称波岩*、波玉*;咪岩*、咪玉*。
即在父(波)、母(咪)之后加上长子或长女之名。若长子为岩温,其父便称波岩温;其母便称咪岩温。
在西双版纳傣族中,有时会出现召**、刀**等姓名。其实,召与刀都不是西双版纳傣族原有的姓氏。
在旧社会,西双版纳傣族有贵族、贫民、官与百姓之分。西双版纳贫民百姓往往称旧时的男性贵族和官员为召和岛,如称宣慰使为召片领、称土司为召勐、称头人为岛帕雅。
召与岛均系对旧时的土司、贵族之称,并非西双版纳傣族的姓氏。而普遍被用以作姓名之首的刀,也非西双版纳傣族传统姓氏。
以刀为人名之首,始见于车里宣慰世系的第六代,称为刀补瓦。《车里宣慰世系简史》记载说:“岛亨龙继承父位时,正是宋理宗皇帝在位时期。
朝庭将景陇王的奏文中岛亨龙的‘岛’译为‘刀’,自此以后,景陇王的汉名都是‘刀’字起头。……岛亨龙有二子,长子刀补瓦……”。
刀补瓦是车里宣慰使中第一个用刀字命名的人,后来又出现刀暹答、刀弓满、刀更勐、刀坝光、刀双勐等。以上记载说明“刀”是“岛”或“召”的译音,是贵族和官的音译异字,并非传统姓氏。
关于“刀”字的取用,还有一说,即西双版纳傣族首领于1500多年前向朝廷进贡时,天子见傣王无姓,便赐宝刀一把,以刀为姓。 “刀”,也许是“岛”的音译,也许是朝廷天子所赐。
不论其来历如何,它已被越来越多的西双版纳傣族认可为姓氏,刀姓已经成为有名无姓的西双版纳傣族首先采用的姓氏。
3.现代傣文和古傣文的区别文字的区别
1. 傣文是傣族传统文字。是伴随佛教的传入而产生,源于古印度字母系统的一种拼音文字。因使用地区和文字形式的不同,分为傣泐文(西双版纳老傣文)、傣纳文(德宏老傣文)、傣绷文和金平傣文(又称白傣文)4种。傣泐文通用于中国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及孟连等县部分地区;傣纳文通用于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大部分地区及保山、腾冲、景东、景谷、临沧、沧源、双江、耿马、镇康等县的部分地区;傣绷文为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瑞丽县及澜沧等县的部分傣族使用;金平傣文在云南省红河哈尼族黎族自治州金平县的傣族中使用,其中傣泐文在金平县勐拉乡傣泐支系中也有使用。4种傣文皆来源于古印度字母系统,都是拼音文字,与泰文、缅文、柬埔寨文和老挝文同属一个体系。字序都自左而右,行序自上而下。但形体、结构互有不同:傣仂文和傣绷文为圆形字母,傣哪文为方形字母,金平傣文方圆兼备,并有一些尖角形,属象形字母。
2. 傣泐文创立最早,一般认为始用于13世纪。但从西双版纳傣族社会历史情况和文字形体特征来看,其创制年代可能更早一些,有人认为大约在6~8世纪之间。此文字最初只有41个字母,与巴利文字母的读音和顺序一致。后根据傣语特点增添到56个字母,其中有48个辅音字母根据所拼声调高低区分为两组,各拼3个声调,只用两个声调符号。另有8个字母代表7个元音和一个带辅音尾韵母。元音字母和韵母符号写在辅音字母的上下左右,声调符号写在字的上方。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对傣仂文和傣哪文进行了改进。改进后的新傣文在保留原来字母形式和表音特点的基础上,根据实际语音增删了若干字母,改变或增添了声调符号,并对字母读音、附加符号的使用和书写规则进行了规范。改进后的傣仂文有42个辅音字母,分高低两组表示21个辅音音位。有90个表示元音及复合韵母的字母或字母的组合形式。另外设计了两个声调符号。在书写上取消了原来的合体字,但还保留了原来的一些省略形式。傣哪文改进后仍保留19个辅音字母,但更换其中3个。有84个表示元音及复合韵母的字母或字母的组合形式,并增加5个声调符号,也取消了原来的合体字。这两种傣文改进后声韵调系统清楚,文字结构严密,较便于学习与印刷。出版有报纸、教材、书刊和新老傣文对照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