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文征明书法 小楷全集(文徵明小楷一共有多
(明)文征明书法 小楷全集(文徵明小楷一共有多少本字帖?都是什么名字?)
文征明(1470-1559),原名壁,字征明。四十二岁起以字行,更字征仲。因先世衡山人,故号衡山居士,世称“文衡山”,曾官翰林待诏,长州(今江苏苏州)人。生于明宣宗成化六年,卒于明世宗嘉靖三十八年,年九十岁。擅长诗文书画,诗宗白居易、苏轼,文受业于吴宽,学书于李应祯,学画于沈周。在诗文上,与祝允明、唐寅、徐真卿并称“吴中四才子”。在绘画上,师法沈周,典雅秀丽,与沈周、唐寅、仇英合称“吴门四家”。
文徵明-小楷《落花诗册》
一、文徵明小楷评价
1.文徵明的小楷造诣最高。主要师法传为王羲之的《黄庭经》、《乐毅论》以及钟繇《宣示》,王献之《十三行》等,又能融入唐人小楷笔法于一炉,形成“温纯精绝”的自家风貌。
——佚名
2.文徵明以兼善诸体闻名,尤擅小楷和行书。他的小楷师承晋唐各家,主要学于钟繇、王羲之、王献之、虞世南、褚遂良、欧阳询等,不仅精细工整、法度严谨纯熟,且笔锋劲秀、风格俊雅。至八十岁后的小楷尤见功力。
——佚名
3.古无真正楷书,即锺、卫所传《荐季直表》、《乐毅论》,皆带行笔,自唐《九成宫》、《多宝塔》等碑,始字画谨严,而偏肥偏瘦之病,犹然不免。至国朝文征仲先生始极意结构,疏密匀称,位置适宜。如八面观音,色相俱足。于书苑中亦盖代之一人也。
——明·谢在杭
4.文徵明在小楷书法上的造诣为明代中后期的书法“中兴”开启了先河,并有推波助澜之功,其从赵孟頫远窥晋唐神韵,一改“台阁体”束缚的时代积习,在痴守法度的前提下,于绳墨中寻求书法的逸趣,以此追寻小楷书法至真至纯的神化的境界。
——齐观闪《以文徵明小楷《草堂十志》为鉴—谈毕业创作(小楷书法)体会》
。
2.文徵明小楷一共有多少本字帖
文徵明一生以小楷所书作品,不计其数,既有大量的题跋、墓志,又有《千字文》这样的蒙文;至于《赤壁赋》、《雪赋》、《月赋》、《出师表》、《洛神赋》、《古诗十九首》、《归去来辞》、《离骚》、《九歌》、《桃花源记》、《北山移文》、《秋声赋》以至《西厢记》等这样的名篇都曾书写过,有的更是一书再书;所书佛、道类名篇如《金刚经》、《心经》、《佛遗教经》、《道德经》、《清静经》、《老子列传》等亦有多件传世。
收藏于各大博物馆的有:《醉翁亭记帖》、《离骚经九歌卷》、《归去来兮辞》、《太上老君说常清净经》、《老子列传》合册、《莲社图记》 册、《落花诗册》 、《草堂十志》、《南华经》册……
3.文征明的书法为什么能大进
题主你好,
文徵明出生书香门第,家中祖上出过进士,其从小书法学李应祯,小楷造诣最高。主要师法传为王羲之的《黄庭经》、《乐毅论》以及钟繇《宣示》,王献之《十三行》等,又能融入唐人小楷笔法于一炉,形成“温纯精绝”的自家风貌。自隋唐以来,直至清代,都把小楷作为科举考试的一个重要科目,若不及格必将名落孙山,因而,小楷书法自然得到了社会的高度重视。文53岁才科举中第,故你可以想象他年轻时候肯定每天花了很多功夫在小楷上(为了科举)。
所以说,他的书法大进必然是因为他自己的勤奋苦练,他小楷如此出名另外一个原因我想是因为他的好友祝枝山以狂草见长,而那时祝已经身居高官,故为了不抢祝的风头,文徵明的作品多为楷书。
不知我写的回答能否解开题主的困惑?所谓书法大进是没有捷径的,必然靠苦练及一个靠谱的老师。
4.介绍一下文徵明
文征明(1470~1559年),初名壁,字征明,后更字征仲,号停云,别号衡山居士,人称文衡山。
长洲(今苏州)人。“吴门画派”创始人之一。
与唐伯虎、祝枝山、徐祯卿并称“江南四大才子”(也称吴门四才子)。与沈周、唐伯虎、仇英合称“明四家”。
54岁时以岁贡生诣吏部试,授翰林院待诏,故称文待诏。 文征明出身书香门第,祖父及父亲都是文学家。
但文征明幼时并不聪慧。稍长,学文于吴宽,学书于李应祯,学画于沈周,终于“大器晚成”。
文征明擅长山水,亦工花卉、人物。早年画风细谨,中年较粗放,晚年渐趋醇正。
传世佳画有《千岩竞秀》、《万壑争流》、《湘君夫人图》、《石湖草堂》、《石湖诗画》、《横塘诗意》、《虎丘图》、《天平纪游图》、《灵岩山图》、《洞庭西山图》、《拙政园图》等。 文征明还工行草书,尤擅小楷,篆、隶、正、草无所不能。
所书四体千字文,成为后人临摹的范本。他与祝允明、王宠,同被誉为明代中或书法“三大家”。
他的传世书作有《醉翁事记》、《股王阁序》、《赤壁赋》等。 文征明自小并不聪明,字也写得不好,但学习却很刻苦。
在学堂里,学生们常在郡学中或饮酒闲聊、啸歌相乐,或品茗对奕 、消磨时光。惟独文征明不与众人凑趣,独自在一旁读书写字。
刚到郡学时,学生们对新 来的文征明有点瞧不起。文征明平时沉默寡言, 好象有点笨拙,没有读书人那种潇洒才气, 而且还公然顶掸学官,真是又蠢又硬。
但几年以后,同学们不得不对这位外拙内秀的同学刮日相待。象娱乐场一 样的郡学, 丝毫没有影响文征明,他独自磨墨提笔,临写《千字文》,每天足 足完成十大本才罢。
有时他给人写信,稍有疏忽写错一点,他一定要重写,反复好几次也不嫌麻烦。他的书信简札往往都用蝇头小楷来写,笔画细若毫发, 结体工稳停匀,有的同学劝他说:“一般书信,草草了事,足可应酬,何必如此刻苦”。
文征明回答说:“我是以练书法自娱,并不是为他的。”果然功夫 不负有心人,几年后,文征明的书法就远近闻名。
有一次,大书法家李东阳看到他的隶书,感叹道: “我的篆书,你的隶书,都绝了”。李东阳素以篆书自负,可见他对文征明的评价。
古人读书,多数是为了中举踏上仕途。文征明在这方面不太顺利。
明 清时代,凡经过各级考试,取入府、州、县学的,通称“生员”,亦即习惯上所谓 的“秀才”。文征明曾是一名秀才。
按规定,秀才参加“岁考”,也就是参加本省学政巡回各地举行 的考试及格以后,方能到省城参加“乡试”。乡试中了 ,就是“举人”。
中了“举”,就有资格去京城参加“会试”,以博取“进士 ”的功名。文征明在 生员岁考时,一直考到嘉靖元年(公元1522年)五十三岁 ,一直未能考取,却徒增了不少烦闷,白了少年头。
文征明五十四岁那年,受工部尚书李充嗣的推荐到了京城朝廷,经过吏部考核,被授职低俸微的翰林院 待诏的职位。这时他的书画已负盛名,求其书画的很多,由此受到翰林院同僚的嫉妒和排挤,有的人还公开说:“我们翰林院门又不是画院,怎么会容留画 匠在这儿呢?”文征明心中悒悒不乐,自到京第二年起上书请求辞职回家,三年中打了三次辞职报告 才获批准,五十七年那年冬出京,放舟南下,回苏州定居焉,晚年以戏墨弄翰自遣,过着自在的艺术家生活。
文征明被称为“古今第一流人物”,不惟多才多艺,书画精绝,还因为他品格高尚,出污泥而不染。这里举几个例子: 文征明的父亲文林原在温州做官,为官清廉,故文家比较清贫。
文征明三十岁时,文林在温州任上得了重病。文征明获讯后赶赴温州,但文林已经去世三天了。
当地官吏见文家清贫,按照当地官场习惯,凑集了千金为赙,他坚辞不受。他们还想把这笔重礼送到苏州,也被他去信辞却了。
文征明的祖父和父亲都没有留下什么资产,他早年的生活比较清苦。宁王朱宸濠为了篡夺皇位,广揽人才,备了厚礼来聘请他,他非但不去,还把朱宸濠的礼金原封送回,聘书连看都没看一眼。
右佥都御史俞谏得知他很有才学,家境不够宽袷,很想借故接挤他。俞谏问他:“你早晚有什么困难吗?”文征明说:“我早晚都有粥吃”。
俞谏又指着他的衣服问:“怎么破成这个样子?”答曰:“这是暂时淋了雨的缘故。”俞谏深知他不肯随便受惠,一直难以启口。
文征明晚年声望很高,购求他的书画者踏破门坎,传说他“海宇钦慕,缣素山积”。文征明有“平生三不肯应”,即决不卖字画给藩王贵族、宦官与外国人。
有个商人想以十金高价请文征明作字画,文征明当面斥责说:“我不是工匠,你不要拿金银来沾污我!”坚辞不写。有些达官贵人路过苏州,都要去看望他,他却不肯接受礼物,更不回拜,只是当面说明“恕不答谢”就算了。
这成了他的惯例,连严嵩这样的权贵,文征明也不破例。据说严嵩曾说: “别人,他不回拜就罢了,我路过苏州特去拜他,他也不来回拜!” 回答说:“如果不回拜别人,却回拜你,就不算是文衡山了。”
这些人无论给多么高昂的代价和酬金都不行,而一般老百姓很容易得到他的书画。对于穷书生, 他甘愿奉送,不收分文。
文征明成为一代书法大师,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