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请问永叹的永字怎么写
”永”字八划,划划代表汉字结构中最重要的:侧、勒、努、趯、策、掠、啄、磔」八划,这个字的八个笔画,完全能够代表中国书中笔画的精髓。
相传为隋代智永或东晋王羲之或唐代张旭所创,永字八法是楷书的基本法则,后人又有将八划延伸为八法,引为书法基础的代称。
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用几年的时间,专门写“永”字。他认为,这个字具备楷书的八法,写好“永”字,所有的字都能写好。以后,王羲之的孙子智永又将这“永字八法”传给虞世南,再后来,经过很多书法家一直传了下来。
点法 点,也就是“侧”。在书写时需要把毛笔的笔锋侧过来,因此得名。点是汉字的根源,横、竖、撇、捺等笔画都始于一点。 点有上点、下点、左点、右点、左上点、右上点、左下点、右下点等;
挑法 挑,形状像钝角三角形。“策”、“啄”、“ ”三者的书写都与挑法类似。 挑有上向挑、下向挑、左向挑、右向挑、左上挑、右上挑、左下挑、右下挑等;
横法 横,也就是“勒”。所谓“勒”,原意指马缰的末端衔在马口,取其不平不直,形状相似。横画在书写时,起笔和收笔需要勒住笔锋,因此得名。 横有平横、凹横、凸横、腰粗横、腰细横、左尖横、右尖横等;
竖法 竖,也就是“努”。在书写时笔锋犹如拉弓射箭,因此得名。 竖有直竖、右弧竖、左弧竖、腰细竖、腰粗竖、上尖竖、下尖竖等;
撇法 撇,也就是“掠”。一般习惯称为“撇”。 撇有直撇、弧撇、腰细撇、腰粗撇、弯头撇、弯尾撇等;
捺法 捺,也就是“磔”。在书写时好像曲折的水波。 捺有直捺、弧捺、尖头捺、方头捺、长捺、短捺等;
厥法 厥,笔画形状像人弯腰的姿势,因此得名。古人又称为“勾裹法”。 厥有直厥、弧厥、高厥、矮厥、斜厥等;
钩法 钩,笔画形状“如长空之新月”。与“ ”末端相似。古人又称为“戈法”。 钩有直钩、弧钩、高钩、矮钩、斜钩等。
我国唐朝书法大家欧阳询对八法也有类似的论述:
点为侧: 侧锋峻落,铺毫行笔,势足收锋;
横为勒: 逆锋落纸,缓去急回,不可顺锋平过;
竖笔为努: 不宜过直 ,太挺直则木僵无力,而须直中见曲势;
钩为趯(tì): 驻锋提笔,使力集于笔尖;
仰横为策: 起笔同直划,得力在划末;
长撇为掠: 起笔同直划,出锋稍肥,力要送到;
短撇为啄: 落笔左出,快而峻利;
捺笔为磔: 轻落笔,折锋铺毫缓行,收锋重在含蓄。
总之,一个“永”字,是千百年来被誉为最为神秘莫测的千古奇字。
2.《归哉叹》 书法释文
邓石如隶书归哉叹
北门滨淮,路断不通。城内小城,周围三百二十步,合堂瓦殿,南壁不开,两头长屋,脊出南北。南儗背曰西区,城内石山,顺淮面阳,开东向殿,飞檐鸱尾,青璅丹墀,榱题桷椽,多诸古法。阁殿上柱,高城丈馀五,牛屎为埿。墙壁青光,回度曲掖,绮牖梓之,敬成俗也。豫章俞盖期,性气刚直,不下曲俗。容身无所,远廼在南。与韩康伯书曰,惟槟榔树冣南,游之可观,但性不耐霜,不得北植。不遇长者之目,令人恨湥。尝对飞鸟,恋土增思,寄意鸣情未达,终曰归飞。飞不十千,路余万里,何由归哉。
完白翁邓石如
(看到这个问题,我挺感兴趣,查是邓石如隶书,从头至尾翻译下来)
3.叹字组成语
废书而叹、
叹老嗟卑、
一倡三叹、
凤叹虎视、
望洋兴叹、
长吁短叹、
扼腕叹息、
喟然长叹、
长嘘短叹、
咳声叹气、
扼腕长叹、
朱弦三叹、
向若而叹、
摇头叹息、
一唱三叹、
司马牛之叹、
哀声叹气、
唉声叹气、
赞叹不已叹为观止、
击节叹赏、
芝焚蕙叹、
触目兴叹、
仰屋窃叹、
亡羊之叹、
望洋而叹、
付之一叹、
叹观止矣
育才学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