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历史剧本怎么写
剧本是用来演的,除了必须尊重历史事实等硬性条件,
必须要同时考虑一些软性条件,比如人物的心理、社会心理等,它们在各个时代都有相似点和不同点,也正是它们能真正吸引观众。
具体方式举例:
1.,通过人物的每一个细微动作、天气的变化等辅助背景等来表现特定场景,令观众能够身临其境,设身处地,此时作者在创作时应完全融入人物的思想。
2,剧本讲究结构,如同初看很一般的东西,经过重构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正所谓点石成金,笔者最佩服的是金庸《射雕英雄传》中郭靖黄蓉在牛家村的暗室里那场戏,观众不知不觉就被带入角色,充当主角,去经历暗室外发生的一幕幕。当然,还有倒叙,引叙等很多手法,如果能抓住观众猎奇等心理,相信你的剧本会很成功的。
3,最后一点,就是要写自己的东西,不要遵循老的套路(除了根本性原则),创新是永远不会受批评的。
2.剧本评论怎么写
剧本评论写作
第1步:逐行通读一个剧本,在排版、语法和格式出现错误的地方做好记号,列出基本原理和次要的人物角色,以及你的第一印象。然后第二遍通读剧本,这回的重点要集中在剧本元素上。
第2步:故事情节规定了事件发生的顺序,引导故事主人公达到目的。事件被分解成下面这些连续出现的情节要点:开始的伏笔、小的危机、困境、反作用、逆转、支撑点,往往故事主人公建立新目标的原因会突然在情节的最低潮处显现出来,从而将情节推入高潮。
第3步:人物角色的广度和深度都必须创造出戏剧冲突才能吸引观众。要确定作者是否能够忍受自己对剧本进行削减修改,或者人物角色是否是按照他们自己的逻辑经历来表演。人物角色要表现其内在与外在的挣扎斗争,暴露出他们的弱点、长处、缺陷以及最重要的人物弧度,这意味着他们是从开始成长起来的,或者是意味着这已经决定了结尾处的情节冲突。
第4步:对白主要揭示了人物角色的声音,以及人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同时推动情节向前发展。对白掌握着节奏,而且必须迅速离开那些缺乏任何覆盖独白的页面。
第5步:故事转折点、情节冲突的大小以及冲突是如何解决的,对以上这些进行注解是非常重要的。要能辨别出次要情节,判断出它们是如何支持或者转移主要情节的故事线。
第6步:文章结构就采用三段式,写成A到B的线性结构。第一段写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地点、刺激的事件,介绍人物角色及其困境;第二段描述主要角色和敌对冲突,还有带有意想不到的不可逆的转折点;第三段是故事情节的最高潮。另外要考虑的是对动作场景的描述。以上这几段文字要简洁且有代表性,长度一般不超过4、5行。
第7步:完成了以上几步,就可以写一个摘要以便更加突出剧本的优势与略势,以及故事情节是不是涵盖范围广泛。通常,三段式的摘要足可以让作者从这些评论见解中回顾并收集相关的意见反馈。剧本普遍长90到120页,它是很多文学体裁的混合体。
3.求关于一个历史事件的小剧本(中外都行)
历史剧本
舌战群臣
地点:秦王宫殿
人物:秦孝公、商鞅、大臣甲、乙、丙、一点通、历历
场景:秦孝公与商鞅对坐于舞台右侧,作议事状,大臣甲、乙、丙边说边上。
大臣甲:听说孝公要启用商鞅这穷小子进行变法,这不是乱了祖宗的规矩了吗?
大臣乙:是啊,祖宗传下来的规矩怎么能够乱改!
大臣丙:我们赶快去劝劝孝公吧!(一点通上)
一点通:孝公心里非常赞成商鞅的主张,觉得不变法就不能使秦国富强起来,但是看到反对的人那么多,又感到为难,就把许多大臣召集到一起,让他们辩论。
大臣甲:现在的制度是祖宗传下来的,官吏做起来得心应手,老百姓也都习惯了。不能改,改了准会乱!
大臣乙:新法是胡来,是谬论!
大臣丙:古法、旧礼改不得!
商鞅:你们口口声声讲什么古法、旧礼,请问这一套能使国家富强起来吗?从古以来就没有一成不变的法和礼。只要对国家有好处,改变古法、旧礼有什么不对?墨守成规只能使国家灭亡!
众大臣:这……这……
秦孝公:先生说得对,新法非实行不可!本王封你为左庶长,请赶紧制定出变法方案来。(历历、一点通上)
历历:一点通,卫鞅制定出变法方案了吗?
一点通:当然制定出来了,孝公看了非常满意,让他赶快公布,可商鞅害怕新法没有威信,老百姓不相信,推行不开,于是就想出了一个“立木示信”的办法。
历历:立木示信?
一点通:跟我来,你看了就知道了。
南门立木
地点:都城南门、北门
人物商鞅、兵勇、围观群众、甲乙丙丁、扛木壮汉、一点通、历历
场景:1.城门口一派热闹景象,一耍猴人吆喝叫卖,猴子精彩的表演吸引了众人围观。2.商鞅坐于北门,旁立一兵勇,手持赏金。(一兵勇手持木头、告示,另一兵勇敲锣上)
兵甲:快来看!快来看!左庶长的告示。(吸引众人围观)
甲:咦!这上面写什么呀?
乙:谁能把这根木头扛到北门去,就赏十金。(众人哗然:不可能吧!)
甲:这根木头顶多百来斤,扛到北门也不是什么难事,怎么会给这么多金子?
丙:我看,说不定是个圈套。(丙对丁说)不然你去试试?
丁:我去试?你怎么不去!
(兵勇甲朝另一场景走去)
兵甲:禀告大人,围观的人是挺多,可没人敢扛木头。
商鞅:传我的命令,把赏金加到五十金。(兵甲疾走到城南门)
兵甲:大人有令,赏金提高到五十金。(人群骚动)
众人:这新任的左庶长,葫芦里到底卖的什么药呀?
(一壮汉分开人群走上前)
壮汉:唉!你们在看什么热闹?
丁:左庶长令,谁把这根木头扛到北门,赏五十金,你信吗?
壮汉:管他呢?我来试试!
(壮汉扛木头往前走,后面围观群众跟至北门)
壮汉:大人,我把木头扛来了。
商鞅:好!好!你能够相信并执行我的命令,很好!来人哪!赏五十金给这位壮汉。
甲:天哪,真的赏了他五十金。
乙:看来,这个左庶长说话算数,说到做到,以后他的命令可不能不信了。
丁:真后悔,以后遇到这样的好事,我第一个上。(历历、一点通上)
历历:噢,“立木示信”原来是这么回事儿啊,商鞅可真厉害!
一点通:通过这件事卫鞅树立了威望,开始推行新法,没过几年,秦国就强盛起来,成了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国家。孝公十分欢喜,就把商、于一带的十座城镇封给了卫鞅。从此,人们就把卫鞅叫商鞅了,他在秦国的这场变法也被称为“商鞅变法。”
历历:商鞅变法?我们历史课上讲过,老师说商鞅在变法过程中得罪了太子,后来太子即位,就用五马分尸的酷刑把商鞅杀害了。
一点通:是呀,任何变法、改革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商鞅的变法遭到了一些顽固贵族的强烈反对。不过,商鞅虽然死了,可他推行的新法已经在秦国扎下了根,再也无法改变了,他的变法为后来秦统一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剧终
4.历史剧本怎么写
例:
剧名:成吉思汗下金朝
第一幕
(幕起)
木华黎(高兴地):¥……%¥#%&%&*%
成吉思汗(深思):……&%*&%*&%*&%*&%
……………………………………
……………………………………(幕落)
第二幕
(幕起)
金王(慌张地):%……%*&(%*
……………………………………
就这种格式就行了,剧情一定要饱满,我再告诉你剧本的一些注意点:
1.不要过于紧张,最起码要有一个笑料,但不可扯远,要在主题之内。
2.情绪刻画饱满。
3.语句符合各人身份。
4.适量加入旁白,要简明扼要就行,在幕起幕落时穿插,但不能泛滥成灾
转载请注明出处育才学习网 » 对历史事件剧本审读意见怎么写